随笔•一个少女的诗人梦

圳……

<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摄影:复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镜:潘多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字:圳…… 🌹——</p><p><br></p> <p>大家习惯叫她“乡下人”,虽然这个绰号不怎么好听,却也不可非议。</p><p>父母是搞地矿的,从她记事起,好像就没有在同个地方呆久过。长年累月的漂泊动荡,比起同龄人来,她不但个子矮了半头,就连体格也略缩了一圈,脸蛋更是明显的黝黑。</p><p>12岁那年,祖母实在心痛不下去了,没再继续谦让她不想离开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意愿,她极不情愿的来到了祖母所在的这座城市,“乡下人”对她而言,从此似乎名正言顺了。</p><p><br></p><p>她还有另外一个绰号“小诗人”,是学校语文赵老师起的。她虽然愿意别人都这样叫自己,可除了起这个绰号的赵老师,几乎不再有人去叫了。</p><p>父亲一生除了和各类矿物打交道,最大的爱好就是古诗词。也许受到父亲吟诗时那种表情的熏陶,从她识字那天起,几本唐诗宋词也就成为了她童年时期唯一的课外读物,除此家里也找不到其它书籍供她阅读。尤其是那本《稼轩长短句》,似懂非懂间伴随她走过了无数个孤独的岁月。</p><p><br></p><p>对诗词而言,她显然又比同龄人强壮了很多很多。</p> <p>在这座城市,她几乎没有朋友,似乎从来也不晓得怎样去交朋友。闲时,伴随她的还是几本看得已经破烂不堪的古诗词。</p><p><br></p><p>有年暑假,孤独的她实在不知道该去做些什么,模仿着填写起诗词来,竟然从中体会到以往不曾有过的快活。</p><p>赵老师成了她的第一个读者,因为她实在确定不了这些写在纸片的东西,到底能不能算诗词。</p><p>第二天,她收到了赵老师送给她的一本精致的日记本,那堆纸片上的诗词已经被整齐的抄录在里面,而且每一首下面都有赵老师温馨感人的评语。</p><p><br></p><p>赵老师的肯定,无疑给了她动力,之后的日子里,写诗词是她每天生活里必须要做的事情,就像人赖以生存的一日三餐。</p><p>随着赵老师的热心举荐发挥出作用,她写的诗词不再仅限于存活在那本日记本里,学校黑板报、少年宫艺术窗,甚至当地少年儿童报刊上偶尔也能看到她写的诗词。</p> <p>周围的人开始不再叫她“乡下人”而改口称她“小诗人”了。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同样为人,人字前一旦加上点诗词文化色彩,乡土气也就不那么重要了,甚至还能够化作文学语言里的某种光环。</p><p>她第一次感觉自己竟然有那么多朋友,这些来自不同学校的哥哥姐姐们,大都会写诗,还会告诉自己很多原先没听过的故事,特别是给自己带来许多之前没看过的中外诗集,从而让自己看到了与诗人称号的一段差距,同时也看到了努力的方向。</p><p><br></p><p>她非常喜欢泰戈尔的《飞鸟集》,似乎觉得里面的诗简直就是天上的星星,自己永远都够不到那个高度。于是,她崇拜不已的把它们抄写在笔记本里,325首小诗宛若一片星空,她要让它们日夜照耀在自己通往诗人的路上。</p><p><br></p><p>哥哥姐姐们异口同声赞扬她的词作,并未让她觉得这里面有多少成就感,反倒是羡慕这些哥哥姐姐们随心所欲写就的自由诗体,因为它们常常使自己仿佛掉进云里雾里,走出这片朦胧时,又隐隐觉察到一种飘忽不定的美感。</p><p>他们离自己理想中的那片星空显然比自己距离近了许多。</p><p>她默默背下了哥哥姐姐们的诗,嚼烂、吞噬。</p> <p>组诗《野蔷薇开在梦想的路上》是她写的第一篇自由体现代诗,全篇由三首小诗组成,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手法,在朦胧氛围中又有理性的思考,力求朦胧却不晦涩。</p><p>写的十分费力,精力远远超过填写10首沁园春。即便如此,她还是不敢将它们拿出来给大家看。</p><p><br></p><p>终于有天,她鼓足勇气把它们读给了赵老师听。</p><p>听完后,赵老师有点儿惊讶,又让她重复读了一遍,自己认真的把诗纪录了下来,把其间部分拖沓的语句作了点修改。</p><p>第二天早上班会上,赵老师把她的这组诗读给了全班同学听。</p><p><br></p><p>《野蔷薇开在梦想的路上》仍然由赵老师誊写后作为投稿,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没有投给当地少年儿童刊物,而是选了二家国内知名的诗刊。</p><p>二十天后,她收到了新疆石河子《绿洲》诗刊的留用通知。</p><p><br></p><p>瞬间,她感到自己离理想的那片星空的距离,一下子被缩短了许多。</p> <p>组诗《风,从田野间微笑》全篇是五首小诗,从构思到完稿,和之前相比明显顺溜了很多,对自由体诗的写作手法,她自觉运用自如,全篇几乎一气呵成,赵老师只是稍微做了些句型结构排列调整,未做一字修改。</p><p><br></p><p>足足等了两个月,成都《星星》诗刊编辑从近万件投稿中选中了她的诗作。让她受宠若惊的是同时收到主编诗人流沙河的亲笔信,向她解释为何只用其中三首的原因。</p><p>看着名声显赫的诗人的亲笔信,其中平易近人的语言,赵老师和她没有说一句话,泪水打湿了半页信笺。</p> <p>这年,还差整整十个月,她就满十六岁了。</p><p>这年,她理想中的男神梁小斌早已有了《雪白的墙》,被转发在同期的《星星》诗刊上,距她的《风,从田野间微笑》仅12页之遥。</p><p>这年,她理想中女神舒婷早已有了《致橡树》,出神入化的抒情笔法,高不可攀的艺术境界,泰戈尔太遥远,而舒婷活生生的就像在眼前。</p><p><br></p><p>她的目标是舒婷主编的福州《新榕树》,她要用抒情诗《黑水晶》打开这条通往成功的道路。</p> <p>抒情诗《黑水晶》是反映自己熟悉的矿区生活,仿佛在胸中沉积已久,呼之欲出。童年所有颠簸的情感被浓缩在六十行诗的语言里,竟然让赵老师这个刚强的汉子哽咽到读不下去。</p><p><br></p><p>投稿十天后,赵老师接到《新榕树》编辑部打来的长途电话。电话除了询问她的真实情况外,还希望她能来福州参加文联举办的诗词培训。此活动主讲老师是舒婷。</p><p>编辑部直言,《黑水晶》是一篇难得的好作品,不予采用的原因,他们无法相信这是个未成年作者写出来的。</p><p><br></p><p>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同时也从困惑的云缝间透出的光线中看到了希望,自己想要的那片理想星空,真的已经离自己不远了。</p><p><br></p><p>就在当天夜晚,她给祖母留下一张短言纸条后,怀揣买书剩余的195元稿费,登上了开往福州的列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