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念母亲爱无尽

雪花拥抱梦中的阳光

<p> </p><p> 疫情期间,足不出户,对我而言,也就少了重要之事一一看望母亲,但牵挂之念仍萦绕心间,便隔三岔五或打电话,或语音,或视频嘘寒问暖。前天上午,我打电话问候母亲近日身体如何?不料,母亲细述,她莫名患上一种病一一嘴歪,需针灸治疗。因门诊离二妹家不远,便于治疗,二妹便把母亲接到她家暂住几日。</p><p> 放下电话,我心重如石,心乱如麻。曾记得八年前,母亲中风导致首次嘴歪,此回是第二次,经医生诊断,说是轻微脑梗导致嘴歪。</p><p> 次日早上九点多,我从家出发,经过小区大门,向管理人员办理出门登记手续后,便匆忙向门诊直奔而去。走在路上,行人寥寥无几,各自戴着口罩,相离甚远。几辆私家车不疾不徐,显得无精打采。各家店铺大门紧闭,过年时贴的鲜红对联显得黯然失色,对联上招徕顾客或祈愿生意兴隆的内容也显得亳无作用。</p><p> 虽立春多日,但仍春寒料峭。太阳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本来城市因人少而萧条冷清,无暖阳的照耀更显得死气沉沉。一个城市的繁华与热闹离不开人类,若无人类,城将不城,国将不国,期盼春暖花开,一切重归昔日。</p><p> 就这样,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门诊。因我比二妹和母亲早到,便在门口静候。十分钟后,二妹开车从远处缓缓驶来,我迫不及待上前搀扶母亲。只见母亲全副武装:头戴帽子、嘴戴口罩,眼捂眼罩。按医生吩咐,针灸期间,眼睛和嘴避免风吹。多日不见,母亲脊背佝偻,步履蹒跚。我鼻子一酸,陡然眼睛湿润。</p><p> 我和二妹把母亲搀扶到门诊二楼,已有几人早于母亲。母亲找一床位坐下,相继摘下眼罩和口罩,目睹一切,我不禁愕然。双眼大小不一,左眼泪流不止,上下嘴唇不对称,说话吐字不清,这些症状全是嘴歪导致的不良影响。我心如刀割,热泪盈眶。几日不见,母亲竟成这般模样。</p><p> 医生询问昨天情况,母亲如实回答。开始扎针了,大夫五十有余,医技精湛,找准穴位,眼疾手快,对穴下针。瞬间,十二根银针遍及母亲的手背、嘴上、脸上、额头、颈椎、头顶。因母亲嘴上有针,我们不便交流。于是端详她:眼睛半睁半闭,喘角抽搐。白发清晰可见,每一缕白发,都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皱纹大小不一,每一条皱纹,都记录着岁月的印痕;手指关节弯曲变形,每一根手指,都诠释着她的功勋。六十六度风风雨雨,六十六载春夏秋冬,六十六年含辛茹苦,岁月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溜走了。</p><p> 对亲人的爱莫过于关心和陪伴,在关心和陪伴中忆起昔日点滴,在点滴中或思或叹。</p><p> 母亲自踏进赵家大门,成为赵家儿媳,孝顺公婆,相夫教子,在村里无人不晓。因奶奶受旧社会封建思想影响之深之大,她陈旧的重男轻女观念“十个闺女不如一个儿”根深蒂固。只因母亲生了三个女孩,她成天絮絮叨叨,唯恐家里不乱,鸡犬不宁。直至母亲生下弟弟,她那“三寸不烂之舌”才无用武之地。按理说,奶奶的刁钻刻薄,母亲应记恨于心。可母亲从小受姥姥待人处事之熏陶,她宽宏大量,对奶奶并无耿耿于怀。她依然为这个并不宽裕的家庭默默操劳,任劳任怨。这还得从奶奶患病说起。</p><p> 奶奶七十岁那年,不幸患上了半身不遂,卧床不起,大小便不能自理,语言表达不清。父亲为养家糊口,经常在外奔波,奶奶膝下无女,照顾她的重担全压在母亲肩上,吃喝拉撒更不在话下。某次,奶奶不慎,大便拉在褥子上,因神志不清,说话困难,弄在双手,面对此情此景,就连爷爷一个大男人也仰天长叹。但母亲不嫌脏,不怕臭,不惧累,她为奶奶清理干净,擦洗全身,换上被褥,安顿妥切。在母亲的观念里“孝敬父母天降福”。她既想之,则做之。奶奶的脚很小,可谓“三寸金莲”,每次母亲给奶奶洗脚并剪脚指甲时,我总要好奇地看着:后跟像一个馒头,下面满是老茧,脚面高高地隆起,四个脚指头向下弯曲,如一块无骨肉般紧紧地贴于脚掌上,只有大脚指孤零零地露在外面,恰似一个尖尖的棕子角。给奶奶洗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先得一点一点地弄掉脚上多层裹脚布,再把沟痕的“各个角落”清洗干净,洗完后,还需要继续缠上裹脚布。因此,每次洗脚过后,母亲便是满头大汗,腰酸背痛,但她毫无怨言。母亲告诉我,过去,女人脚越小越好,小脚女人是富贵之人。可在我印象中,奶奶并非富贵,也是苦难者。</p><p> 针灸疗法和中药相互结合,再加上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四个月后,奶奶竟奇迹般地好了。她拄着拐杖,那“三寸金莲”又行动自如了,她逢人便夸母亲孝顺。奶奶虽无女儿,但母亲作为儿媳,确实对奶奶的孝顺远远胜过女儿。</p><p> 奶奶康复后,又活了五年才寿终正寝。临终时,她躺在炕上,满脸安详,满脸平静,她握住母亲的手,心安理得地闭上了双眼。</p><p> 母亲贤慧善良,孝顺公婆的美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姊妹仨,以致于我们成家以后和公婆相处融洽,感情深厚。</p><p> 母亲和人打交道,宁可别人负她,她也不负别人,这样看起似乎有点傻,但她问心无愧。她的忍让和大度赢得了许多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信任和敬重。刚住进城时,因没买上房子,暂时租房子住。房东女人说话刻薄,做事薄情,特别是对租她房的住户,更喜欢指指点点,搬弄是非。许多住户没住几日,因忍受不了这种“虐待”,便纷纷搬走。唯有母亲,一住便是三年。在花钱方面,她不为几元几角和房东斤斤计较;在做事方面,房东不会做的琐碎,母亲帮忙;在言语方面,房东说三道四时,母亲一笑而过。“金石为开,精诚所至”,和别人无法相处的房东竟和母亲以姐妹相称,以致后来,母亲买上房子搬走后,仍有来往。</p><p> 母亲虽仅有初中毕业,但她的胸怀和心境超一般男人之上。当初在村里,和我一块上学的女孩子们,初中毕业后,要么早早结婚了,要么务农,要么出去打工。唯有我在母亲的全力支持下,顺利上了高中。经过勤学苦读,我是我们村里同一届女孩中,唯一一个端上铁饭碗的。因当初家境普通,就为上高中,还引起几个亲朋好友的反对“一个女孩子,上什么高中,过几年找个好人家再好不过了”。他们的狭隘意识并没动摇母亲的念头,并没有阻止母亲的决定,她莞尔一笑,这笑里是刚毅,是坚定,是远见。在她看来,唯有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哪怕砸铁卖锅也要供养孩子上学,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靠读书过上不同于上几辈的另一种生活。</p><p> 时光荏苒,我已成家十年余载。每每想起此事,佩服母亲的深明大义,惊叹母亲的深谋远虑。</p><p> 父母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父亲在世时,母亲来我家从不过夜,白天来,晚上走,尽管我千方百计挽留,她还是执意要走。母亲说,这是她的习惯,换个地方,晚上睡不着。自从父亲走后,母亲孑然一身,思夫之心令她彻夜难眠,忆夫之情让她伤感不已。于是,母亲以前的习惯有所改变。她偶尔在三个女儿家轮流住上些许日子,去年暑假,我把她接到我家。</p><p> 母亲来了,作为女儿的我,无论是生活上还是情感上,都想给予她最好的。母亲一再说:“有啥吃啥,不要破费。”母亲的厨艺无人能比,无论是配料还是烹饪,她总能让饭菜色香味俱全,让人垂涎三尺,食量大增,大饱口福。如此一来,母亲来我家的日子里,反而她成了做饭的主厨,我在一旁仅是帮厨而已。饭后,母亲又说:“你该忙啥忙去吧,我收拾碗筷!这几天再清闲下,开学就享受不开了。”就这样,母女俩互相推让,争着洗碗,最后还是以她洗碗告终。</p><p> 母亲弯着半弓形似的腰在锅台前转来转去,手不停地在碗上擦来擦去,母亲就是这样一路走来,伺候着全家人,想儿女之所想,做儿女之所做,急儿女之所急。已是不惑的我在母亲面前仍然是个孩子,她宠我,疼我,护我。</p><p><br></p><p> 那些时日,我或辅导孩子,或备课,或写文,母亲便倒上水,把水杯端到我面前,一再叮嘱:“多喝水,保护好嗓子!”自从教以来落下的职业病一一咽喉炎,常弄得我嗓子极不舒服。心细如发的母亲不停为我倒水、端水、吩咐我喝水,我感到不论年龄大小,有母亲在身边的日子幸福无比!山,没有母爱高;海,没有母爱深;天,没有母爱广阔;地,没有母爱包容;太阳,没有母爱温暖……</p><p> 时间在我的记忆搜索中稍纵即逝。五十分钟顷刻而至,大夫拔了针,我们娘仨离开了门诊。但愿岁月静好,母亲无恙,儿女之爱让母亲享受天伦之乐!母亲之爱让儿女享受舔犊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