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同学们,大家好!</h3><h3> 通过上一堂课,我们对鲁迅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鲁迅不仅仅是一位大文豪,他还拥有很强设计能力的设计师,记得上节课,老师给同学们欣赏并介绍过鲁迅的装帧设计之一:《引玉集》的封面,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有印象,鲁迅的这本引玉集是整理和编撰苏联木刻版画的作品集,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编撰这本版画集呢?鲁迅先生究竟与版画有什么不解之缘呢?</h3>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鲁迅与美术第二课时——版画集<div><br></div> 提问:请问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用了什么表现形式?(在心中写下你的答案)<br><div><br></div> 聪明的你们肯定已经猜到,这幅作品的表现形式就是——版画雕刻。<div> 那什么是版画雕刻呢?</div><div><br></div><div> 版画由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不断演变而成。中国版画起源于唐朝,公元868年的《金刚般若经》的扉页木版画《祗树给孤独园》是世界公认最早的版画。中国是版画的故乡与摇篮,在14世纪传播到欧洲。<br></div><div> 我们来看一看当时中国的版雕达到了一个什么样境界。</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9b9b9b">《祗树给孤独园》(先存于中国印刷博物馆)</font></h5> 这便是中国最早发现的《金刚般若经》的扉页木版画《祗树给孤独园》,比欧洲最早的木刻版画《普洛塔木版》要早512年(据考证它创作于1380年)。<div> 但尽管欧洲古代版画脱胎于中国古代版画,但到19世纪,欧洲木刻画蓬勃发展,在原来的木刻画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创了画、刻、印合一的新风气。然而,中国古代木刻版画却还维持原有工艺——画、刻、印分别由画家、刻工、印刷工完成,在经历了唐、五代、宋、元及明代的辉煌后,到了清末民初,由于西方更为先进的印刷技术的传入和推广,中国传统木刻濒于灭亡。<br></div><div><br></div> 版画所处的境况,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是给鲁迅的内心埋下了一颗种子,而这颗种子在一次与母亲的碰撞中得以萌芽。<div> 有一次鲁迅新出的小说《呐喊》,有人向鲁迅先生的母亲推荐这部小说集,而且还特别提到了《故乡》,鲁迅先生的母亲并不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写的,她读了这篇小说以后说:“没啥好看,我们乡间,也有这样的事情,这怎么也可以算小说呢?”<div> </div><div> “母亲,这样的普通民众们即使看了书也还是不能直接看出作者所表达的内涵,那有什么比书更容易看懂,更快捷、容易传播的方式呢? </div><div> </div><div> 那通过什么途径更容易传播呢?<br> 鲁迅通过长期的文学实践和对中外美术史的收藏研究,认为欧洲的创作版画(或称现代版画)可以引入中国,他认为版画可更有效地传播优秀文学作品,尤其是在扩大文学作品影响力上。而且版画有着“易制作、易传播”的特点,于是在这个国家变革的时期,鲁迅先生开始大力倡导和扶持“新兴木刻运动“。<br></div><div> </div></div> 我们先来欣赏几组作品<br>(作品图)这几幅作品是鲁迅指导的学生之一——李烨所创作,都是”新兴木刻运动“孕育出来的作品。新兴版画的概念中蕴含着新的、复兴中国版画的意思。由于较多使用木料,所以又经常称之为新兴木刻。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9b9b9b">丰收也一样穷</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9b9b9b">晚归</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9b9b9b">挣扎(《怒潮》之一)</font></h5><div> </div> 鲁迅先生倡导和扶持我国的新兴木刻运动,在当时很是艰辛。 当时创作版画尽管在西方已经蓬勃发展,但中国国内美术界却一无所知,美术学校不设这门课,更没有专门的版画老师授课,鲁迅看到这批木刻青年在黑暗中摸索,非常焦急。<div> 于是,在1931年8月17日至22日,邀请了内山书店老板内山完造弟弟内山嘉吉来授课,并自己亲自担任讲课翻译,拿出珍藏的木刻原拓作为教材,举办了暑期木刻讲习班,培养了第一批中国新兴木刻家,洒下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火种。</div>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9b9b9b">鲁迅亲自为木刻讲习班的日本进步木刻家内山嘉吉担任翻译</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9b9b9b">1931年8月,鲁迅与他主办的木刻讲习班的学院合影。</font></h5> 鲁迅这一生对于新兴版画的付出,可谓是倾尽全力。<br> 鲁迅会不断写信给青年木刻作者,指导他们的创作实践。 <div> 鲁迅的这一生收藏有外国版画原拓作品近两千幅,他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学习木刻的知识,他还编辑出版外国进步木刻作品的书籍,并亲自为他们设计封面和广告。</div>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9b9b9b">《凯绥 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封面(1936年)</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9b9b9b">为《凯绥 珂勒惠支版画选集》设计的广告(1936年)</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1936年10月8日,鲁迅抱病参观“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并与木刻工作者情切密探。11天后,即10月19日,鲁迅与世长辞。这是鲁迅生前最后的留影。</font></h5> <div><br></div><div><br></div> 鲁迅对木刻的大力倡导,还影响了后来我国的抗战时期,许多人选择在当时采用木刻来宣传和影响,所以木刻艺术有时也会被称为红色艺术。<div><br></div> <div> 这些就是当时的一些抗战作品。</div><div> </div><div> 今天,我们的艺术欣赏课程就到这里结束了,相信同学们对鲁迅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