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家门前——那条小溪</p><p><br></p><p> 记得十二岁那年夏天,爷爷奶奶把我叫到他们跟前说,从明天开始你每天早上把缸里的水挑满就去上学,我一听既高兴,又吓了一大跳,高兴的是觉得我是不是长大了?同时面对这么大一口水缸,我怎么能挑得满呢?</p><p> 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溪,家里的饮用生活全部都依赖于它,不仅我家全村300余户人家一半以上都是喝着她的水长大的,在我的记忆中,清晨每家每户壮劳力一大早第一件事就是在门前小溪挑水把家里的水缸灌满,早饭后在各自家的码头一群年轻的少妇偶尔有几家老妪在洗衣服,他们不时用羊皂和木锤翻来覆去的倒腾,后在清澈的水面荡来荡去几个回合,全家的一桶衣服就洗得干干净净,拿回到自己院子前凉在竹篙上……</p><p> 我记得在全村约三公里的小溪上筑有三个堤坝,听老人说这些都是用溪里的沙石山上的黄泥和远购的石灰浇灌而成的,农忙季节用木板插入沟槽蓄水灌溉农田,遇雨和大暑季节就把木板抽掉放水,从而保证粮食的自给和上缴公粮,高点的地势就用手摇水车或脚踏水车把水往高处农田引,有时放学回家看到大人摇动水车,哗啦啦的清水从木箱中鱼贯而出高兴极了,按耐不住凑上前去想拉一把,看似很简单的活,拉了几个来回后觉得扛不住太吃力了;脚踏水车是两个人坐在一个大木架上用脚踩转轮更是好奇,想去体验一把,无奈个不够高腿不够长只好作罢。但也有高兴的事,大人们总是用一个竹网兜住水车出水口,在停歇休息间隙,总会在网内抓到或多或少的小鱼,晚餐也会在自己的餐桌上与家人享用。</p><p> 对于我们这些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记忆最深刻的是每到星期放假,把作业做完,把家务事赶紧做好,就会邀约在门前这条小溪抓鱼摸虾,哦,我忘了告诉你——小溪里有我们这里最有名的鱼,当地人称“红紫排”,尾巴和头略带红色每条重不足二两,但肉嫩味鲜。我们学着大人的模样,腰别小竹篓肩扛“竹捞子”,有的赤手空拳扑通扑通在一种“丝草”(猪可食用)周围合围抓鱼,鱼也很聪明,本来可见底看得一清二楚的它,瞬间从手中溜走,叫声骂声笑声不是从小伙伴口中窜出,那个痛快高兴劲啊,伴随我度过浪漫的童年,不过带“竹捞子”的小伙伴每次收获最大,小小年纪我就悟出一个道理,蛮干不行还得借助他力,这样成功的机会就会来的更快些。</p><p> 伴随着家里的这口水缸,伴随着门前的这条小溪,我挑了四年水,转眼43年过去了,当初的小伙在异省他乡已经成了一个白发老翁,但对家乡的眷念,对小伙伴的思念,对门前那条小溪的贪念,不时在脑海中浮现……。去年回家乡遇到巡溪的乡干部,我滔滔不绝地说着门前这条小溪的变迁,乡干部向我承诺三年之内将再现您看到的“红紫排”,我同时也向他保证,如果遇到我曾经爱恋的“红紫排”,我将告老还乡与门前这条小溪再续情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