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花钱买东西天经地义,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人买东西不仅要用钱,还要用一种类似于钱的“票”,只有钱没有“票”是买不到东西的。</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50-70年代末,市场商品供应严重不足,为保证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国家决定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即发放各种商品票证,有计划地分配商品。从1955年第一张粮票发行开始,中国老百姓进入了漫长的 “票证时代”,粮票、油票、布票、肉票、糖票、豆制品票、工业券……各式各样的票,成了百姓过日子的基本保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粮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所有的票证中,最重要的当属粮票。尤其经过60年困难时期,谁不知道粮食就是命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粮票是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新中国成立后,经济遭遇困难,物资匮乏,加之人口众多,粮食供应更为紧缺,于是国家便实行了粮食统购统销和定量供应政策。1955年,国务院会议通过了《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以国家粮食部名义印制粮票并在全国各地发行使用。</span></p> <p>山西省糧票</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那个年代,粮票被称为‘第二货币,粮票有时候比钱值钱多了,有钱没有粮票,什么都买不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大米、白面及各类粮食都是供应粮,即使你是“下馆子”吃大米饭,都要随身带着粮票,否则出再多钱也吃不到香喷喷的大米饭。至今还清楚记得在我家附近的小饭店里,买一個饅頭要二兩糧票五分錢,一个燒饼、一碗菠菜鸡蛋汤需要一角二分钱以及二两粮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粮票分两种,一种是全省通用的地方粮票,一种是全国通用的全国粮票。一般发放到老百姓手里的都是地方粮票。</span> </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地方粮票是在六、七十年代粮食供应紧张时期,国家为避免不法之徒跨区域倒买倒卖抬物价,不得已出台的各地发行各自的粮票,老百姓按人口领取后凭票就可以买到平价的口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地方粮票由各省、市、自治区粮食局印发,在地区范围内使用。为了方便使用,票面额度也不一样,一般有1市两、2市两、5市两、1市斤、2市斤、5市斤、10市斤等几种,在上海还有半市两的粮票,这也能看出上海人的精细。</span></p><h1> 全国粮票是指全国通用粮票,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用此粮票购买粮食用品,其中还包括食油(只有全国粮票才可以在异地买食油)。若要出差或探亲,一定要用地方粮票换上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才能出门。</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全国粮票换取,需要拿单位证明到粮店用本地粮票换全国粮票。我大學毕业刚參加工作,出差時帶上煤矿設計院开的介紹信,來到粮店換全國粮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各种粮票票面规定的数额均以成品粮计算。粮票只是购粮的凭证,本身不具有价值,不属有价券,不允许在市场买卖流通。</span></p> <h3>全國糧票</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粮本</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除了粮票,每家每户还需要有按户或者按人供给的购买证,也称为”居民粮油供应证”,我们称为”购粮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概在1954年前后,政府在粮油供应方面推行重大举措,每家每户都拿到一本购粮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我们那时吃粮都是定量供应。普通居民每月24斤,中学生32斤,机关干部28斤,工人32斤,特殊工种可达到42斤。并且根据定量配备粗粮和细粮,粗细粮有比例。以粗粮为主,配备少量的细粮。粗粮一般是指小米,玉米面,高粮面,红薯干……,细粮是白面,大米,标粉……。定量和比例在《购粮本》上会写清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虽说每人都有自己的定量,可老人、小孩定量都不多,所以家家都感到粮食紧缺,加上副食品少,且多实行凭票供应,特别是孩子多的家庭,更感到粮食困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候,特别怕老家来亲戚,或来客人,老家来一个亲戚,就要吃掉一个人的口粮,来客人吃一顿饭,家里人会半个月没白面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热情好客,只要來了的客人,父親就留在家吃饭,張羅母親煮面條,烙餅,炒菜,看是簡單的一頓飯,我們将一個月沒白麪吃,幾天吃不上炒菜,有时候粮食都吃不到月底,母亲只好向邻居们借些,以便坚持吃到领粮时,领到粮食再还给邻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记得有一次到了月底,家里没粮了,母亲也不想去和邻居借,就把面带袋上面扫了扫,放了些菜叶子,给我们做了一顿拌汤,就顶了一顿饭,母亲一提起这事,眼里还存满了泪花,我们想起来心里也是酸酸,唉,那个可怜的年代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家一位老乡,家里小孩多,还都是半大小子,人常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特能吃,他家常常每月的粮食吃不到月底。每当他家来客人,如果快到吃饭时,他们家的小孩子们就在门口不停的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妈,没面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爸,没米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搞得的客人们也不好在他家待下去了,大人客人都很尴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此那时个年代亲戚朋友很少走动。如果至亲好友因事必须请吃饭,客人也会主动拿出粮票。这现在看起来不近人情,其实,在那时是司空见惯的事,并不感到难为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城市市民的口粮,根据每人的情况来定量,粗细粮根据定量按比例分配,一般成人市民24斤粮,按照规定德比例,白细粮30%,粗粮即红面、玉米面70%,24斤粮食中仅有7斤多白面,剩余的是玉米面与高梁面。(为照顾南方人,南方人南方大米比例高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候,要是能吃上一顿细粮(馒头啦饺子之类的或大米饭),那简直就是特大的享受了。那是长期梦寐以求的事儿。一年也就是逢年过节有那么几次而已。以至我找工作时特别想去饮食公司,在饭店当服务员,每天就可以吃到白面大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们把 玉米面常做成窝头,煮疙瘩……,高粱面搅上榆皮面做铁八股,包皮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一种高粱面做成的钢丝面。(现在的年轻人是没有见过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钢丝面是用纯高粱面做得,把面拌成半干不湿,经过一种机器的高温挤压而成。手一掰,随意折弯,然后会自动撑直。既有弹性,也有硬度,所以叫钢丝面。当时的市民70%的粗粮,钢丝面成了餐桌上的主要食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钢丝面象粉条,一扳一扳的很长,很硬。煮的时候,要沸沸的水,好煮一阵子才能熟。吃的时候,搅上菜卤,牙口不好的都嚼不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70年在省建四公司上班,食堂的师傅们在中午饭时会给我们煮一锅钢丝面,(山西人喜爱面食的习惯)每天中午在食堂总能吃到一碗带烩菜的钢丝面,当时钢丝面也是抢手货,去的晚了还吃不到。钢丝面吃起来到也不难吃,只是不好消化,胃口不好的,吃了后肚子涨涨的,嘴里直吐酸水,有时候还会便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岁月流失,钢丝面已成为历史,成为那个时代的产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购粮本》的功能除了买粮,还是每月到粮店领粮票的凭证。粮店工作人员会根据《购粮本》上人口的记载发给粮票,粮票又分省粮票、细粮票和粗粮票。有《购粮本》和粮票才能买到粮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个年代,如果工作调动时,或市民到另一个城市工作或生活,在迁移户口的同时,一定要迁移一种特殊关系叫"粮食关系"。没有"粮食关系"将买不到粮食,等同没有饭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我大姑山西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分配到晋乐县当中学老师,因为生了小表弟又和姑父两地分居生活,父亲托人调回太原,千辛万苦的把工作调回来,可是粮食关系迁不回来,说是没指标,将近一年多领不到粮食,后来还是父亲人托人,还给人家送了一瓶香油和二斤红枣,才把粮食关系转回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也可以看出”粮食关系”的重要,也就是粮本的重要性,它和”城镇户口本”一样,是城市市民的标志。</span></p> <p>购粮油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还清晰地记得,”购粮本”是蓝色塑料皮的小本,封面上印有某城市”城镇居民粮油供应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购粮本”中有十二页纸,是12个月的供应表格,翻开第一页是粮本的发行单位名称和粮本持有人姓名以及粮本编号和粮本发放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购粮本里的12张表格上还记载着每人每月粗粮,细粮,红薯……的供应量,以及春节时供应的比较稀缺的粮食黄米,大米,晋饲大米,富强粉,糕面,豆面……等,都写的清清楚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了购粮本,才能去指定的粮店购买粮食,在粮店的营业员手中留有与粮证上相同内容的卡片。买粮时,营业 员要查看粮证上的居民委、组、号、所管辖的粮店、住址及居民姓名是否一致。</span></p> <h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粮店</b></h1><h1> 买粮的日子是每月下旬,(大概是20號左右)是規定好的日子,每個居民區買糧的日子不同。一般买粮都是我和母親一塊去,到买粮的那一天,母亲早早准备好买粮用的面口袋和繩子,拿着粮本指指划划,仔細的算好我们要买的品种和数量以及要用多少錢。</h1> <h1> 我家門口有一家粮店,名稱“太原市粮食局上馬街粮食門市部”,上馬街附近居住的居民都是在这家粮店买粮食。那时多数人家都离不开粮店,粮店的生意也很红火,因此去粮店买粮食经常要排队。</h1><p><br></p> <h3>排隊賣糧的人們</h3> <h1> 粮店位於上馬街馬路边的一個小四合院子,在院子中間有顆棗樹,院里有北房,西房和東房,北房是售粮的,西方和東房是倉庫,西房還有一间房子是发票证的。粮店的營业員有三,四個,粮店主任是的四十多歲姓袁(袁主任可不要小看了,如果和他搞好关係,买些紧缺的粮食,可以給你提供方便),还有個姓王的小伙子,个子不高,黑黑,壮壮,大家都叫他小王,其他几个記不清了。</h1><h1> 那时供应粮的特点就是粗粮多,粗粮品钟也多,粮店北房门口挂一小黑板,上面写着这个月份供应的品种、数量、价格。</h1><h1> 北房是卖粮的,一進門边是一排齐腰高的柜子。里面分了若干格子,每个格子里放着不同品种的粮食。那里面分别装着大米、白面、小米、玉米面、高粱面……。</h1><h1> 买粮的时候照例是要排上长队的,粮店里则有人在粮本上记录,有人收钱,有人进行具体的称粮。 </h1><h1> 由于那时供应的杂粮的品种多,要拿好几个口袋,袋子带的不够,就用一根繩子將面口袋从中间扎了一下,用一条口袋可以装两种面。</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买粮時,先排队,拿粮本登记了要买的配比,再到面箱跟前裝糧,記得姓王的小伙子用太原口音拉著長調,看著着登记簿一样一样唱着:“白面10斤、红面20斤、玉茭面……”,另一個售粮的用大簸箕盛好,倒进面箱前面的大圆桶,我們就把口袋接在圆桶的小口上,只听“咣”的一声,粮食就倒进了口袋,再用绳捆好裝好面的面袋。放在傍邊,然後准备下一個口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最有意思的是,每个售粮员的脸上都沾着面尘,就像戏台上的白脸曹操一个样,只有两个眼睛是亮的。尤其是哪位小王,更是和小丑一样,让人们看见他就想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看起来简单,其实也需格外留意:一是,一定要揪紧袋口,否则粮食从漏斗里出来时的冲力,会使粮食和口袋一起掉落;二是,袋口要卡住漏斗,否则粮食特别是面粉,会从漏斗和袋口之间喷出来;三是,如果粮食较多,需要不断地轻轻晃动口袋,将袋子里的粮食墩瓷实,不至于溢出来。</span></p> <h1> 粮店不光卖粮,还卖紅薯,土豆紅薯干……之類的粮食替代品,一斤粗粮可以買五斤紅薯,紅薯吃起來口感比粗粮好,而且蒸的,烤的,煮的吃都非常好吃。(現在人們也很喜歡紅薯,說是抗癌还减肥)。所以买紅薯就难度比較大了。</h1><p><br></p> <h1> 当年买红薯的事,現在還記憶猶新,下午看着排子车送来红薯,估计第二天就开始卖了,晚上先到袁主任家打探一番,看是否明天卖了。掌握第一手资讯非常重要,否则就白白地排队了……确实后,半夜时分就开始排队了,有个“内线”就是不一样,虽说受了点苦,可红薯总算是买上了,那心情是何等的舒畅,再瞅瞅那没买上的人沮丧的脸……唉!那年月物质贫乏啊!</h1><p><br></p> <h1> 9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逐渐涌入,市场经济的作用开始愈发明显,粮食商品也逐渐打破了将近半个世纪实行的计划经济所固有的供给制,粮食商品开始全面放开而走向市场。</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粮店就日渐一日的冷落起来了。虽然是购粮环境已经大有改善,柜台扒掉了,可以自由选购更多的品种,粮本也可以不用了。服务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不但达到了快捷的标准,还会帮助顾客搬动东西的。越是这样的全面改观就越是走向了低迷。虽然人们还是要吃各种东西,但是每个人都有了更多的选择,好像是随便一个地方都可以买到米面油等等东西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粮店后来還开展过一些多种经营,包括卖一些面条、馒头、点心、小菜等,最后还是缺乏必要的竞争力而取消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不記得是那一年,糧店從新修蓋,後面蓋了一棟三層小樓,前面蓋了五間鄰街門面房,小樓作為旅館出租,五間門面房租出去,兩間為藥店,三間為娛樂室(麻將館),糧店從此就不存在,上馬街糧店在改革的浪潮中淘汰,消失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虽然从来没有宣布粮本作废,也已经记不清 有多少年没再使用过了。在当年使用的时候是需要每年审核一次的,那上面标得清清楚楚的是未过期,已审核。</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世纪90年代,国家取消了粮食定量供应,实行粮食开放政策,粮油本的作用也逐渐消失,并成为历史的见证物。大约在1993年以后,粮本不再通行,但可以根据国家粮食津贴政策,带上户口本、身份证、粮油本到政府指定的地点,领取一定数额的津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粮票,已经成为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粮本,也可重温作为历史的遗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粮店,永远收藏到我们的内心深处古董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光已经过去几十年,但是关于粮票粮本,粮店的记忆却依然那么深刻,深深的烙印在我们一代人的脑海中。</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图片来自网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2020年3月26柴小丽于北京</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