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大众文艺必须要接地气,融入到底层民众生活与思想感情中去。民俗表面上看似浮浅,而骨子里却和中国文化生存结构相匹配的那种基本状态。即文化不在于它是花里胡哨的东西,而在于它是生存结构的适配体系。作家高建武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对陕北生存有着深度描绘,陕北秧歌恰恰代表了陕北人热烈昂扬的斗志与生活激情,是骨子里的文化外显,彰显着中国近代文化的鲜活力!内外透露着活着就要热热闹闹的风骨!</p> <p> 去年从快手、抖音上偶然看到子洲秧歌正月汇演,其印象之深,颇为震撼:气场恢宏,张扬大气,热情奔放,张弛有度,疾缓自如。其特点大致有几点:一,阵容整齐,排列有序,舞动不乱;二,韵味十足,情调诱人。男女队员舞步以十字步为基本舞步,“扭”为基本动作,间以腾跃、摆动、抖擞等姿体语言,男队员粗犷豪放,尽显阳刚之气;女队员轻盈俏丽,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阴柔而不失健美。气氛热烈,高潮迭起,传统韵味十分显明。舞步曲调合拍,动作新颖别致,富有观赏性,增添了热闹欢乐元素,不失为一种“独创”。借助一些现代歌舞音乐、节奏、舞步、动作,使得整场秧歌既有传统味道,又有现代气息。三,整场秧歌的主调是欢快热烈、热情奔放,间以场面队形变化,男女队列相互交错,纵横穿插,气氛热烈。四,乐队曲调高亢,吹打出典型的流行的陕北民歌曲调,脍炙人口,打出鲜活生气,鼓点一致,为之振奋,给整场秧歌增添了热烈气氛。</p><p> 看了几遍,让人不禁触发诗心,萌动情思,为之入笔。若秧歌的一招一式分解,书法行笔可借鉴之:女指挥伸臂舞动,身段轻盈,犹如书法笔法走势那般,左低右高,入锋、藏锋、露锋、逆锋得落笔取正之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