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魔神兵(二)

谢晓京

<h3><b>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兵诞生</b></h3><h3><b><br></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组建新军</b></h1><p><br></p><p> ●有的学员一边不停地擦眼泪,一边哽咽地说:“厉害……真……厉害!”</p><p><br></p><p> ●一路上,除了战士的说话声、汽笛声,还不时响起马嘶羊叫声,这为艰苦的行军平添了几分乐趣。</p><p><br></p><p> ●只见碗口粗的条条火龙或交叉,或平行射向目标,目标燃起熊熊大火,连石头也被烧裂了。</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支防化连成立</b></p><p><br></p><p> 1950年10月,为抗击以美军为首的侵略军入侵朝鲜,保卫新中国的北部边境安宁,中国人民志愿军经党中央决定入朝参战。</p><p><br></p><p> 不久,志愿军司令部接到前线报告,美军在战场上使用化学武器,给我军造成一定伤亡。志愿军司令部迅速将这个情况上报到了中央军委。</p><p><br></p><p> 中央军委接到报告,一方面着手筹建化学兵学校,一方面电令东北军区,组建防毒培训队,以解决前线缺少防毒骨干的问题。</p><p><br></p><p> 1950年11月,东北军区在沈阳组建起防毒训练队。</p><p><br></p><p> 训练队的教员由军区直属的6个“解放团”中选调的国民党军官组成。学员则是从沈阳实验中学等学校中招收的108名初中三年级学生。这些学生被编为3个区队,9个班,每班12人。</p><p><br></p><p> 训练队设在沈阳和平区保定街南四马路一幢二层日式小楼里。</p><p><br></p><p> 按照计划,学员们除学习侦毒、防毒、消洗和救护等专业技能外,还要学习射击、投弹、条令、土工作业和地形学等军事技能。学习一年后,这些学员将被分配到前线部队担任防毒干部。</p><p><br></p><p> 在学员报到的当天,学员们领完被装就动手打扫卫生,往窗玻璃上糊防空纸条。到了晚上,校舍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所有的玻璃都被“米”字形的纸条贴得严严实实。</p><p><br></p><p> 第二天,训练队队长宣布队列编成和班长名单,然后作开学动员。经过动员,这些穿上军装的中学生们才知道,他们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批防毒兵。因此,他们为自己即将承担的责任感到兴奋和光荣。</p><p><br></p><p> 开课的第一天,学员们上土工作业课,这既是训练,也是为了防空。</p><p><br></p><p> 11月的东北正是寒冷的时候,学员们在无遮无拦的训练场上用小十字镐和小圆锹在冻得像铁板一样的地上挖掩体。一镐刨下去,只见出现酒盅大小的一个坑。</p><p><br></p><p> 有学员觉得这样太慢,就借来大镐。</p><p><br></p><p> 刚刨了没两下,教员就跑过来说:“不能用大镐。步兵班装备没有这样的大镐,战场上向谁借去?要学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不要怕困难。”</p><p><br></p><p> 说完,教员就拿走了大镐并还了回去。</p><p><br></p><p> 一切从实战出发。开课的第一天,教员就给学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实战课。</p><p><br></p><p>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训练队的领导和教员们非常注意抓住中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p><p><br></p><p> 中学生接受问题比较快,就加快课程进度;他们求知欲旺,理解能力强,就加深课程难度,讲授毒剂理论,列分子结构;讲射击理论,列抛物线公式……并针对中学生的特点,将室外课目安排在两个小时以内。</p><p><br></p><p> 在讲课时,教员们还很注意方法和效果,从而使枯燥的理论课变得生动活泼,这很受学员们的欢迎。</p><p><br></p><p> 防毒教员马庚申在讲苯氯乙酮时,讲了个小插曲。</p><p><br></p><p> 他在国民党军队当防毒军官时,有个军官结婚。为了取乐,他偷偷往新郎新娘附近的地板上撒了点有催泪效果的苯氯乙酮,结果把个喜气洋洋的婚礼,搞得人人眼泪汪汪,像个“丧礼”一样。</p><p><br></p><p> 学员们听了哄堂大笑。</p><p><br></p><p> 有个学员不相信,“马教员,苯氯乙酮真有那么厉害吗?”</p><p><br></p><p> “想试一试?”马庚申笑着问。</p><p><br></p><p> “试一试。”学员们回答。</p><p><br></p><p> 于是,马庚申在屋里的火炉盖子上撒了ー点点苯氯乙酮。工夫不大,屋子里的人个个泪流满面。</p><p><br></p><p> 有的学员一边不停地擦眼泪,一边哽咽地说:“厉害……真.……厉害!”</p><p><br></p><p> 这件事使学员们亲身感受到了毒剂的厉害,对上毒剂理论课越发感兴趣。</p><p><br></p><p> 除了给学员们实际感受,教员们还注意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带动学员从老百姓向军人转变。</p><p><br></p><p> 刚开始上队列课时,平时嬉闹惯了的学员们站在队列里嘻嘻哈哈,发口令的学员也憋不住,一说完口令就想笑,怎么也严肃不起来。因此,队伍站得稀稀拉拉。</p><p><br></p><p> 这时,教员站在操场边上,严肃目视各班操练,一动不动,一站就是几十分钟,像钉在那里一样。</p><p><br></p><p> 看到教员这样,学员们笑不出来了,渐渐地,队伍站得整齐起来。</p><p><br></p><p> 为了使学员们成为一名军人,时刻都保持军人的警惕,教员还时不时地“现场教学”。</p><p><br></p><p> 一次,刚上完内务条令课,一个学员站夜岗。因为训练队临街有3个门,所以岗哨是游动的。</p><p><br></p><p> 这个学员扛着枪走到南门时,突然发现1个人从南门大步窜入,他连忙喊:“谁?”对方没有回答,他没有多想,提着枪就追了上去。”</p><p><br></p><p> 追上去一看,原来是训练队的副队长。</p><p><br></p><p> 这个学员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还没睡呀?”</p><p><br></p><p> “什么还没睡!”副队长声色俱厉地批评说:“像个老百姓,哪像个军人!为什么不问口令!?为什么追人时枪不上子弹!?你条令是怎么学的!?”</p><p><br></p><p> 这个学员恍然大悟,自己刚才应该先问口令。他认错地低下了头。经过这件事,这个学员在站岗时再也没出现过这样的错误。</p><p><br></p><p> 训练队的学习紧张而有趣,生活艰苦但充实。</p><p><br></p><p> 建国初期,国家还很穷,再加上抗美援朝战争,训练队又是新建,所以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差。</p><p><br></p><p> 学员住的宿舍里只有一个大板铺和一张破桌子,学员一天3顿饭吃的都是高梁米饭、咸菜和白菜汤,正在长身体的学员们总感觉吃不饱。</p><p><br></p><p> 过元旦吃饺子,学校给每个人发1斤面和1斤馅都不够。</p><p><br></p><p> 学员们每个月的津贴也只够买块肥皂和一盒牙膏。至于装备就更少得可怜,每个人只有一支步枪和一个防毒面具。</p><p><br></p><p> 虽然很艰苦,但学员们的情绪很高。每到晚饭后,学员们总是组织起晚会,唱歌跳舞,表演节目。教员们也发挥文艺特长,唱起京剧,拉起二胡,讲些笑话。有趣的业余生活,使训练队里充满了友爱欢快的生活气息。</p><p><br></p><p> 1952年2月初,训练队接到命令,调往四平,改编为新组建的坦克师所属独立化学防御连,成为我军最早的一支师属防化连。</p><p><br></p><p> 这个连队经过1年多的训练,于1952年6月17日随军入朝作战,为我军参战部队的防毒工作作出了贡献。</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组建防化兵第一团</b></p><p><br></p><p> 1961年春,广州军区守备某师某团接到中央军委的指示:</p><p><br></p><p> 以你团为骨架,与北京军区防化二营编组成防化学兵第一团。第一团直属军委防化学兵部,主要任务就是保卫党中央、保卫国务院、保卫中央军委。</p><p><br></p><p> 广州军区某团于1946年10月在吉林省组建。在解放战争中,这个团先后参加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围困长春”和“解放沈阳”等著名战役。</p><p><br></p><p> 1948年11月,这个团随东北野战军入关,参加了平津战役,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在围北平、打通州时,这个团是攻坚团,在这次战斗中打出了威名,许多干部、战士在这次战斗中荣立战功。</p><p><br></p><p> 建国以后,这个团相继组织了400余人赴朝参战,又一次经受了战火的洗礼。</p><p><br></p><p> 1953年,这个团转赴广东海丰、陆丰等沿海前线守卫边防。1959年6月改为守备部队,配属某军,摆在中南边防第一线上,肩负着歼灭海上入侵之敌的战斗任务。</p><p><br></p><p> 所以,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是比较过硬的。</p><p><br></p><p> 北京军区防化二营是一支防化保障能力较强的专业分队,它的前身是志愿军独立化学防护营,1955年夏成立于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岩浦里,1958年从朝鲜回国后编为北京军区防化二营。</p><p><br></p><p> 二营的多数成员经历过实战考验,是组建防化一团必不可少的专业骨干力量。</p><p><br></p><p> 中央军委之所以选择这两支部队作为拱卫中央的“近卫军”,正是因为它们一个是能征善战的劲旅,一个是当时我军唯一一支经历过实战考验的专业防化分队。</p> <p>  1961年3月14日,总参谋部发出了组建防化学兵第一团的电令。</p><p><br></p><p> 广州某团接到命令,立即着手准备。首先由团各级连以上副官组成设营队,于3月份到北京勘察地形。</p><p><br></p><p> 半个月后,设营队向团领导报告:</p><p><br></p><p> 驻地一带条件比较落后,一是交通闭塞,周围只有几条羊肠小道,崎岖难行;二是用水不便,有的村庄用毛驴驮水吃;三是缺粮,有几个村把杨树叶子都吃光了,建议部队北上时要尽可能多带粮草辎重、物资器材,教育部队作好过艰苦生活的思想准备。</p><p><br></p><p> 接到这个报告,团领导立即动员部队,并提醒大家,在出发时多带点安家的东西,骡马牛羊也要拉上。</p><p><br></p><p> 4月8日,中央军委下达了组建部队调动的批复。</p><p><br></p><p> 5月2日,这个团乘火车北上。一路上除了战士的说话声、汽笛声,还不时响起马嘶羊叫声,这为限苦的行军平添了几分乐趣。</p><p><br></p><p> 5月8日,这个团到达房山驻地。9日,北京军区防化二营也到达驻地,两支部队汇合。</p><p><br></p><p> 因为营房还没有建成,所以1000多人的队伍分散在方圆40多里的老百姓家里。</p><p><br></p><p> 在房山驻地,团领导看到,这里比报告上讲的有过之而无不及。抬眼望去,驻地周围群山高耸,一座连着一座。山上光秃秃的,全是荒草乱石,连条路都找不着。</p><p><br></p><p> 针对这个情况,团领导首先对部队进行“不怕吃苦,扎根驻地,保卫中央”的教育。教育先在连以上干部中进行,然后再向下铺开,一级一级地抓,一个一个地做。很快,部队的指战员们就树立了在艰苦环境下建功立业的决心。</p><p><br></p><p> 接下来,第一团临时党委开始着手对部队进行整编调配。</p><p><br></p><p> 第一团全团共编1000余人,设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下辖3个营、2个直属连队。原北京军区防化二营编为第一营,原广州某团一、二营依次编为第二营、第三营。</p><p><br></p><p> 从5月22日到5月31日,第一团顺利地完成了防化第一团的组建工作。至6月1日,部队各项经常性工作开始走上正常轨道。</p><p><br></p><p> 8月1日,防化第一团在房山县的一个山坡上举行建团大会。会场四周布置了标语,场面很隆重。全团干部战士参加了庆祝建团大会。</p><p><br></p><p> 中央军委防化学兵部张迺更主任等中央军委领导都参加了大会,房山县和当地公社以及附近大队的党政领导和兄弟部队的领导,也到会祝贺,总参也派了代表。</p><p><br></p><p> 在大会上,中央军委防化学兵部领导读了成立防化一团及各级领导的任职命令,宣布了防化一团的任务,并授予防化团一面军旗。</p><p><br></p><p> 防化一团团长和政委迈着正步登上主席台接受军旗。</p><p><br></p><p> 面对“八ー”军旗,官兵们同样百感交集。想到部队从山东打到东北,又从东北打到广东、海南岛,南北转战了这么多年,竟然从海防来到了首都,成为一名光荣的防化兵,战斗在党中央、毛主席身边,真如同做梦一样,不由激动地流下了热泪。</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举行首次防化专业表演</b></p><p><br></p><p> 1963年8月8日,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向全军防化兵发出通知,预定于11月在浙江省江山县防化兵学校驻地召开为期10天左右的防化兵专业训练会议。</p><p><br></p><p> 通知中明确提出,会议中将组织部分军区的技术能手进行先进训练方法表演。防化兵司令部又于8月27日就开始的具体时间、参加人员等事项作了决定。</p><p><br></p><p> 11月的一天,会议按照预定计划在江山防化兵学校举行开幕式。来自全军的300多名防化兵代表参加此次大会,其中有100多名技术尖子将进行化学侦察、辐射侦察、地消、洗消、喷火的技术和战术表演。</p><p><br></p><p> 在中央军委化学兵部张迺更主任致开幕词后,表演开始。</p><p><br></p><p> 首先开始的是侦毒基本功表演。</p><p><br></p><p> 侦毒是防化兵的首要基本功,防化兵首先要知道究竟是什么毒剂污染,然后オ能采取正确的洗消作业。这项工作要求完成速度快,判断要精准,而且作业人员要能根据染毒地区的湿度、温度等条件采用不同的侦毒方法。</p><p><br></p><p> 大会对这项表演的要求是:5人一组,每人沿一条大会设定的线路对6个侦毒点进行作业。在合理选用侦检管的原则下,每个点可使用3到5支侦检管。</p><p><br></p><p> 表演官兵在相同的条件,一样的要求,统一的口令下,分组轮番表演,竞相角逐。</p><p><br></p><p> 训练场上,只听一声令下,身穿防护服的官兵们迅速出动,动作敏捷准确地对各个侦毒点进行作业。浅绿色的身影在浓绿的树丛中、红色的土坡上忽隐忽现。</p><p><br></p><p> 沈阳军区的陈相志,在侦检精馏芥子气地面染毒点时,细心的他发现一个干树叶上有油状液滴;在侦检含磷毒剂染毒点时,突然发现一只苍蝇死了。</p><p><br></p><p> 干树叶和苍蝇是大会预设方案中没有,但却帮了陈相志判毒的大忙。很快,他和另一个侦毒能手只用16支侦检管就正确地作出7个结论。</p><p><br></p><p> 洗消、防护与侦检“三位一体”,筑成了核生化防御的坚固长城。洗消是防化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能否实现化学防护,全在这里。</p><p><br></p><p> 洗消作业要求作业人员能精准地调出消毒液,并将消毒液严密均匀地喷洒在消毒地区。</p><p><br></p><p> 训练场上,只见地消兵们根据侦毒结果,迅速调制出洗消液,装进喷壸,然后进入染毒地区洗消。3公斤重的防护服似乎一点儿也没有影响他们精准的作业。</p><p><br></p><p> 福州军区的地消兵董祟彪在熟练准确地完成了规定项目的选择、计算、调剂、装填消毒剂、机械泵的分解结合等动作后,带领一个车组表演了最引人注目的对山顶山坡等复杂地形的消毒动作。</p><p><br></p><p> 董崇彪以步速、喷枪位置的高低及喷嘴的形状和喷洒的扇面角度来控制喷洒密度、均匀度,消毒质量完全合乎要求。</p><p><br></p><p> 喷火作业是防化兵专业中攻防兼备的课目。喷火兵既可以利用高温消毒,也可以攻击隠蔽在地堡中的敌人。</p><p><br></p><p> 这个科目要求操作员测距准确,能根据战场环境正确选择不同油料,并能将火焰通过射孔准确地喷射到地堡里。</p><p><br></p><p> 喷火兵在进攻时不需要穿防护服,但要背上油料瓶和压缩空气钢瓶,再加上喷火枪,重量达20多公斤。所以,喷火技术是技术和力量的统一。</p><p><br></p><p> 北京军区的优等喷火手支成森在作喷火的机件检查和电路检查时,手指灵巧,动作敏捷、细膩,有条不紊。</p><p><br></p><p> 当教员提问活塞簧长度和喷火枪、油瓶电阻值大小时,话音刚落,支成森迅速准确地用最简练而又标准的语言回答了出来。</p><p><br></p><p> 在表演选择油料、裝填和装填后的检查时,支成森很快以目测法从5桶油料中选出适合当时气温条件的油料,取得了满分。</p><p><br></p><p> 特别在目测风向、风速、距离,确定瞄准点修正量时,支成森在20秒内报出的数据与测风仪、米尺测量的完全一致,表演场上顿时响起了一片掌声。</p><p><br></p><p> 支成森取得了35名优等喷火手基本功表演的总分第一名。</p><p><br></p><p> 南京军区防化团喷火九连四班的山地喷火表演把表演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p><p><br></p><p> 化校驻地附近的老虎山,山上峭壁重叠,巨石成林,贴近山脚望不见山顶,登上山顶望不到山脚下的行人。</p><p><br></p><p> 这天正赶上阴雨天,山崖上的石头湿漉漉光溜溜的,攀登起来既困难又危险。</p><p><br></p><p> 四班就在这里先后表演了双人立姿、坐姿对半山腰40到50度斜角的两个目标喷火,用绳索攀登20多米高的绝壁,架设云梯,三层人梯喷火和多方向同时对一个目标交叉喷火。</p><p><br></p><p> 只见碗口粗的条条火龙或交叉,或平行射向目标,目标燃起熊熊大火,连石头也被烧裂了。</p><p><br></p><p> 他们惊险的战术动作,精湛的喷火技术,贏得了热烈的掌声,响彻了山谷。</p><p><br></p><p> 此次大会上,共有60多个表演项目。训练场上表演纷呈,精彩的场面不断出现。</p><p><br></p><p> 这次会议结束后,化学兵部的领导在总结时说:</p><p><br></p><p> 这次大会证明,自防化兵建军以来,防化兵的专业战术、技术训练确有较大的提高,技术动作比较熟练,专业战术有所发展,训练方法有了改进,已初步形成了专业技术有“尖子”、专业战术训练法有典型的新局面,为推动部队训练树立了榜样。</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防化兵在沈阳大比武</b></p><p><br></p><p> 1964年7月20日,防化兵在沈阳军区防化团驻地召开比武大会。</p><p><br></p><p> 大会精兵云集、盛况空前,全军11个军区、空军、海军和总部直属队选拔出来的“尖子”分队、优秀教练员和技术能手等共512名官兵参加7项规定课目和152项自选项目的比武,300多人参观学习。</p><p><br></p><p> 比武场上,指战员们你追我赶,各献绝技。</p><p><br></p><p> 比武期间,正逢雨季。长时间的大雨,连雨衣都失掉了作用。大雨无形中增加了比武的难度。</p><p><br></p><p> 因为下雨,毒剂被冲淡,对侦毒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面上的毒样同泥水混在一起,布毒点很难辨认。到了晚上,雨虽然小了,但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p><p><br></p><p> 虽然条件困难,但指战员们认为,战场不会给自己选择天气和时间的权力,所以即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依然一丝不苟地寻找和侦检毒剂,准确率平均达百分之七十七以上。</p><p><br></p><p> 沈阳军区的陈先玉等4名技术能手对4个点连续侦毒,结论全部正确,仅用了9分18秒。</p><p><br></p><p> 济南、沈阳、福州、广州等军区的洗消分队对山地、坡路、弯路、岔路口、坑道口、野战工事、悬崖陡壁等复杂地形的消毒技术相当过硬。他们把调制消毒剂的速度提高到了9分钟。</p><p><br></p><p> 根据战时可能的复杂情况,广州喷洒车组表演了巧过独木桥;福州表演了快换轮胎;济南表演了水泵全坏后用自制应用器材消毒等精彩项目。</p><p><br></p><p> 除了比技术,各单位也展示了自己的“独门兵器”,显示出我军防化兵在兵器上取得的可喜突破。</p><p><br></p><p> 北京军区防化兵的淋浴车生火造压最快达10分30秒;南京军区防化兵的淋浴车的保温能力在持续两小时情况下,温差不超过0.2℃,三次调温和手试温度技术,误差都不超过0.5℃。沈阳军区防化兵3个人采用新方法搭一个老式帐篷,仅用了4分23秒……</p><p><br></p><p> 这些技术水平在以后的训练中也未听说有谁突破过。</p><p><br></p><p> 喷火表演是此次大比武中最引人注目的项目。</p><p><br></p><p> 北京军区某部喷火连一班,从出枪到喷火平均23秒,命中率达百分之六十三点三;成都军区的杵地大仰角喷火,济南军区的立姿无依托喷火、斜方向对敌发射孔啧火,新疆军区的吊绳喷火和用竿作人体支撑对峭壁发射孔喷火,其动作之惊险,喷火技术之准确,博得了与会者的一片喝彩。</p><p><br></p><p> 8月2日下午,在沈阳市郊浑河,叶剑英元帅检阅了广州军区某部喷火连七班的水上喷火演习,使大会热烈的气氛达到了高潮。</p><p><br></p><p> 那天,除与会人员外,浑河两岸还站满了围观的群众。浑河正值汛期,水深流急,河宽300多米,这使表演增加了难度。但这并没有难倒七班的战士们。</p><p><br></p><p> 只见七班的战士们在“炮火”掩护下,全副武装泅水奋进,正逢“敌船”顺流而下。七班战士立即喷火,河面上立刻飞起条条火龙,“敌船”瞬时被烈火吞噬。</p><p><br></p><p> 在离敌岸约百米处,七班忽然不见了。就在人们奇怪的时侯,七班战士们在离“敌碉堡”四五十米远的水面突然出水,随即成散开队形向敌喷火,几秒钟的工夫,“敌碉堡”就变成了火堆。</p><p><br></p><p> 顿时,掌声雷动,现场一片欢腾。</p><p><br></p><p> 叶剑英元帅非常高兴,当即接见了七班,他高兴地说:</p><p><br></p><p> 水上喷火是个新课题,有创造,喷火兵学会了游泳,使泅渡与喷火结合起来,就可以烧毀敌人的小兵船、岸边的地堡等,协助步兵渡江、渡海作战。在水上测距、操枪更困难些,希望你们还要下功夫练。</p><p><br></p><p> 接下来,叶剑英元帅又检阅了辐射侦察、化学侦察、洗消、夜间喷火等课目汇报表演,观看了革新的器材,并作了重要讲话。</p><p><br></p><p> 叶剑英说:</p><p><br></p><p> 防化学兵是一个新的兵种,搞现代化的东西,比较尖端,要懂科学才行。敌人想用原子、化学整我们,我们要能够防……目前核大战可能打不起来,但局部战争一直在打,我们要有准备。</p><p><br></p><p> 这次大比武,不仅军事训练上取得了划时代的成果,而且在继承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培养团结协作,好学上进,勇于拼搏的作风上,也取得显著成绩。</p><p><br></p><p> 因为参加比武的单位多,沈阳军区防化团又刚组建不久,所以比武条件差,住房、训练器材十分紧张,尤其是预习场紧张,实在安排不开。</p><p><br></p><p> 作为东道主的沈阳军区各分队主动把好房、好车、好器材、好场地让给兄弟单位用,其他军区的同志也争住帐篷,互让器材和场地。</p><p><br></p><p> 广州军区的喷洒车性能比较好,主动借给注南军区代表队用,用后两个单位又争着保养,利用午睡时间一起把车洗刷干净。</p><p><br></p><p> 武汉军区带来的淋浴帐篷,先借给济南和广州军区表演使用,因下雨,轮到自己表演时,帐篷已湿透,又重又硬,增加了作业难度,影响了比武成绩,而武汉军区的同志们毫无怨言。</p><p><br></p><p> 广州军区淋浴车组缺乏烧煤经验,武汉军区的同志主动教他们,北京军区代表队把自己也急需的鼓风机借给他们,使广州军区的淋浴车组比武取得较好成绩。</p><p><br></p><p> 大比武期间,比武场上传诵这样一件事:有个单位到济南军区代表队住处去“取经”,不巧人都不在。济南军区的同志听说后,主动“送宝”上门,结果也未遇上,接着又去了第二次,一直介绍到使对方满意才返回。</p><p><br></p><p> 成都军区代表队的杵地大仰角喷火很有功夫,先后有100多人去学习,喷火连的同志为了详细地向大家介绍要领,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p><p><br></p><p> 参与组织这次大比武的沈阳军区防化参谋王焕林在大比武结束后写了一幅对联,盛赞这次大比武:</p><p><br></p><p> 比武场上龙腾虎跃、你追我赶,尖子之上出尖子;</p><p><br></p><p> 树荫底下互帮互学、传经送宝,雷锋之外有雷锋。</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叶剑英观看喷火连表演</b></p><p><br></p><p> 1964年7月20日至8月6日,全军防化兵在沈阳陈相屯举行比武大会。</p><p><br></p><p> 在这次大比武中,上海警备区警备团防化喷火连六班汇报表演的“夜间喷火”课目获得了一等奖。</p><p><br></p><p> 叶剑英听说后,决定看一看这个优秀的班组。</p><p><br></p><p> 一天下午,六班的指战员们正在向兄弟部队学习“快速喷火”、“杵地喷火”动作要领,领导突然召集他们开会。</p><p><br></p><p> 会上,领导通知六班做好准备,今晚要向叶剑英及总参和沈阳军区首长汇报“夜间喷火”。并告诉他们,当晚共安排近两个小时的课目,其中“夜间喷火”要体现“郭兴福教学法”和“硬功夫”,时间可长一些,但不要超过50分钟。</p><p><br></p><p> 听到这个消息,六班的同志们都非常激动,能有机会在自己仰慕已久的元帅面前展示自己的硬功,这是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p><p><br></p><p> 大家怀着兴奋的心情,立即动手认真擦拭、检查喷火器,整理器材,进行表演准备。战士们一边整理装备,一边相互提醒着动作要领,还幽默地说:“咱们都得拿出最大的干劲了,关键时刻,谁也不能‘掉链子’。”</p><p><br></p><p> 晚饭后,六班战士们怀着喜悦而又有些紧张的心惰,来到表演场地。战士们非常认真地再一次把喷火器擦了又擦,检查了又检查,从电压、电阻到各部件的接头,无遗漏。</p><p><br></p><p> 天空隐去了最后一抹晚霞,夜幕渐渐笼罩大地,草地上最后一点金红终于被夜色淹没,树林里的小鸟也停止了歌唱。</p><p><br></p><p> 当手表指针指到18点30分时,有位战士压低了嗓门轻轻地说:“来了,很多首长来了!”说着,还用手向远处指了指。</p><p><br></p><p> 战士们立刻朝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叶剑英在防化学兵部张迺更主任的陪同下,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了过来。</p><p><br></p><p> 表演分队的全体人员,立即热烈鼓掌表示欢迎。</p><p><br></p><p> 叶剑英和李天佑副总参谋长、沈阳军区陈锡联司令员等首长,微笑着向大家频频招手致意。</p><p><br></p><p> 首长们坐定后,汇报表演立即开始。</p><p><br></p><p> 六班战士们第一个跑步进场。整理好队伍后,带队的干部便向叶剑英敬礼报告:</p><p><br></p><p> “元帅同志,上海警备区警备团防化喷火连六班,实到作业人员,军官1名,士兵10名,携带轻型喷火器10具,汇报课目‘夜间喷火’,准备完毕,请元帅指示。报告人上尉连长钱福根。”</p><p><br></p><p> 叶剑英站起来还礼,面露微笑地听完报告,说:“开始吧!”</p><p><br></p><p> 表演课目的第一个训练内容是“夜间测量距离”。</p><p><br></p><p> 钱连长把夜间利用敌人射击闪光进行测距的基本要领讲完后,接着陆续显示已知不同距离的闪光,采用分段比较法,组织全班对闪光光点在不同距离上的亮暗程度、光芒粗细长短等情况进行观察,并分析容易产生的视觉误差,而后组织战士进行演练。</p><p><br></p><p> 接着,钱连长又显示未知距离的射击闪光,组织战士练习。</p><p><br></p><p> 六班夜间测距基本功比较好,对100米内目标测距离,误差一般不超过1到2米。参加比武的官兵们称赞他们“眼晴里长了把尺子”。</p><p><br></p><p> 但是,有位首长要防化学兵部的同志去移动闪光器位置,以检验六班的测距功夫是否真的过硬。他担心,这是有意预设的“表演”。</p><p><br></p><p> 第一个目标要副班长张献良测定。</p><p><br></p><p> 张班副举起手来看了看,然后大声说:“46米!”</p><p><br></p><p> 用皮尺一量,果然是46米。</p><p><br></p><p> 第二目标指定钱连长测定,他测定为39米,结果一量是40米。</p><p><br></p><p> 当测量同志向首长们报告是40米时,叶剑英便带头为战士们鼓掌。那个坚持实测的首长也频频点头,热烈鼓掌,连说:“果然是硬功!”</p><p><br></p><p> 第二个训练內容是“夜间瞄准”。</p><p><br></p><p> 钱连长运用正误对比法,让战士们掌握夜间瞄准要领,组织大家练习并作了归纳。</p><p><br></p><p> 当讲解和练习过瞄准、修偏动作后,接着,钱连长对35米距离上的射孔进行示范喷火。</p><p><br></p><p> 在背喷火器时,钱连长心里有些紧张,如果射不中,那可就砸锅了。他在心里暗想:定要命中啊,叶帅在看着哩!</p><p><br></p><p> 当时风速约4~5米秒,喷火距离35米,瞄准时必须修偏。</p><p><br></p><p> 钱连长稳定一下情绪,屏住呼吸,计算好风偏,正确地按照要领,一扣扳机,一条火龙“呼”地飞了出去,不偏不倚命中目标。</p><p><br></p><p> 猛烈的火焰,不仅把射孔全部封死了,而且相当数量的油料直接喷进射孔内,在猛烈地燃烧……</p><p><br></p><p> 顿时,首长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时,钱连长的担心一扫而光,兴奋地大声说:“大家看到了么?……照我这样做!”</p><p><br></p><p> 第三个训练内容是向各种目标喷火。</p><p><br></p><p> 有不同距离的单具喷、双具喷,还有三具组交叉喷火;喷火目标有明堡、暗堡,也有人像靶。</p><p><br></p><p> 夜色里,条条火龙在舞动,或齐头并进,或交叉激荡,一个个地堡,一个个目标被淹没在熊熊的烈火之中。几个方向上被喷中的目标,燃烧着熊熊烈火,把表演场照得通明。</p><p><br></p><p> 六班共喷9瓶油,全部命中目标。目标消灭了,汇报也结束了。</p><p><br></p><p> 这时,叶剑英又带头为战士们鼓掌。</p><p><br></p><p> 钱连长集合队伍后,向叶剑英报告:“汇报完毕,请元帅指示!”</p><p><br></p><p> 叶剑英亲切地说:“表演很好,大家辛苦了!”</p><p><br></p><p> 战士们回答:“谢谢元帅鼓励!”</p><p><br></p><p> 当把六班带出表演场地后,一看19点20分,时间不多不少,正好50分钟。</p><p><br></p><p> 事后,防化学兵部首长向六班的战士们转达了叶剑英的评价:“教得尚可以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