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茅庄村(二) 笪氏溯源

江上外史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p><p> </p><p><br></p><p><br></p><p> 二00七年十月,前辈笪远毅从网络上结识的宗兄中央电视台著名影视导演笪远怀先生寄来了家藏的《笪氏抄谱》残本复印件。该本是远怀先生的祖父笪教文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以工楷抄录的,现残存44页,每页8行,每行18字,纸质古雅,字迹娟秀,加之远怀先生亲自精心复印装订,赏心悦目,令人爱不释手。</p><p> 历来公私各家谱牒目录从来未见笪氏家谱。《笪氏抄谱》的面世,填补了我国家谱的一个空白。</p><p> 该谱第一次揭示了笪姓的由来。原来笪姓是西汉刘邦之后刘宏的后裔(详另文考证)。从而解释了笪重光《笪氏家谱自叙》中“吾族肇自汉裔,赐姓今姓”的悬疑,也回答了各种姓氏学著作以为笪姓为“不明得姓之所本”的疑问,同时也粉碎了笪氏源自色目人,以及近年冒出的笪氏是回族的谬说。</p><p> 该谱还记录了笪氏在汉代“食邑山东兖州”,“世居赵代及山左兖州”,纠正了笪氏郡望在福建建平的说法。</p><p> 该谱特别强调了笪氏迁居镇江的历史。从宋代句容茅庄始迁祖笪仲拾以来,第十四世祖笪鸠迁镇江,“世居治安坊第一楼街,所居为绣衣第”。</p><p> 该谱还记录了因为“咸丰癸丑(1853)春兵乱。润人纷纷迁避,城为之空。二月,郡城失陷,凡我族人遂不能复聚于润矣。”一一详细地记录了各支迁居地:笪修淇迁南通,笪立瓒、笪修洪迁盐城的沙沟镇,“笪立珍奉母率妻子修和等,迁于泰州之海安镇”,笪修源迁于茅庄祖籍。而上列诸 人的谱系都记录得很清晰。该谱一直记录到笪氏第二十五世。</p><p> 现在居住在镇江的笪氏,按谱系排序,自二十五世至三十一世(自立修名教 世远祖鸿儒 贤孝道荣崇 祥和毓俊英)诸辈,都有其人。据这份残谱,也许能够重新建立联系。而且很有可能将南通、盐城、海安、句容的族人联系起来。</p><p> 笪远怀先生就是当年迁南通的笪修淇的五世孙,是我国老一辈著名影视工作者。</p><p> 《笪氏抄谱》残本的发现,就是拜网络之所赐。据《抄谱》知,清道光辛丑(1841)至癸卯(1843)笪氏曾续修宗谱,该谱共32份,每份计32本,分装四函。不知经百年兵燹浩劫,还有珍藏否?但愿从此不断有更新的发现。 </p><p> 笪姓究竟是如何起源的?各种姓氏学著作和笪姓究竟是如何起源的?书中都把笪姓归之于“姓氏来源不明”一类,以至讹说纷起:有说源于元代色目人泰不华氏的,有说源于五代刘知远的,有说源于回族的。数十年来,笪远毅从先人口述和家谱残本中获得一些若明若暗的材料,后来他又从网上得到山东的族人的信息,经过综合分析,准确地从《汉书》切入核心材料,从而大致考定,笪氏源于西汉刘氏。</p> <p>  句容的笪氏十八世祖重光公的《重修家谱自序》(康熙六年撰)云:“吾族肇自汉裔,赐姓今姓。”据之可知至少清代的权威说法是认定笪氏源自汉代的刘姓,但是语焉不详。可见尚待考实。</p><p> 口述历史在缩小搜索的圈子。笪远毅的先伯父世海公告,笪氏先祖原不姓笪,在一场兵乱的追杀中,隐匿在竹林里。清晨,人们询问其姓氏,仓促之下,乃以“竹下旦时”组成“笪”字作答。从此就以笪为姓了。这一传说也经常从各支笪姓宗人处听到。这里提供的信息是:追杀、隐匿。</p><p> 茅庄族人笪祖生还进一步说,1981年返乡,听村里前辈笪远照、笪远钧两位老先生说,他们见过最早的谱序,记载了笪氏得姓的由来。据云笪氏先祖是西汉初年刘邦的后裔,追杀人是吕后所派遣。“笪”是宽檐竹帽的檐,刘邦爱著此冠,时称“刘氏冠”。竹下旦时,记特定的时地信息,而暗含刘氏冠信息,则记录了血缘所自。 </p><p> 笪祖生,句容茅庄人,从军入川,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早年在家乡曾参加晒谱,1991年返乡祭祖,发现1924年续修版《句曲笪氏宗谱》残卷,并访问了几位族中长者,对族史有丰富采集。1924年的谱序是当时的句容县知事、庚子举人詹亮畴所撰,其中有“茅林笪氏,本西京帝胄,转徙南来,遂为江左右族。”句。笪祖生还记录了他的曾祖父笪国铃当族长时,春节祭祖的祭文:“伏维我祖,典备蒸尝;水源有本,礼意綦详。敬宗收族,德在无忘;激彼秕俗,秉兹彝常。史肇炎汉,汉帝胤胄;胄衍祀绵,光披遐荒。诸吕篡汉,避祸姓笪;晋唐以来,一代名阀。靖康之难,转徙江南;协一为堂,雄居茅庄。…”</p><p><br></p> <p>  从这一线索,可以进一步把视线聚焦到刘吕争国的人事圈了。</p><p> 2005年12月22日,万家姓网站有一位笪远杰留言称,据“我家家谱记载,鼻祖是笪洪,汉文帝孙,封山东王。”这则信息也说笪氏先祖是汉初的刘氏子孙,而且有三则可以具体追索的信息:汉文帝孙、笪洪、山东王。由于无法进一步于笪远杰联系核实文献原文,只能把这一则留言视作重要参考信息。</p><p> 2006年10月21日,笪远怀先生自北京寄赠《笪氏抄谱》残本复印件一册。该谱赫然记有笪姓的由来:“汉文帝子中襄王焘焘子宏,赐姓笪,食邑山东兖州。”这则记载与笪远杰所提供的说法十分接近。其共同点在:这位先祖是汉文帝的孙子,名叫刘宏(也作洪),封邑在山东。不同处在,爵位不同。但是资料显示,答案已经即将揭晓。</p><p> 根据线索翻检《汉书》有关表记,令人失望的是,文帝刘恒没有叫刘宏(洪)的孙子,更谈不上封爵了。西汉刘氏宗谱中也未见“刘焘”其人。不少家谱的祖先有攀附之嫌,莫非笪氏真的姓氏不知其源,而捏造这么一个得姓的故事吗?可是为什么口述史、各地本不相识的笪姓族人提供的信息,如此相近?于是,笪远毅等族人作了进一步研索。</p><p> 他们从《史记》、《汉书》检索与“刘宏、中襄王、吕后”的相关材料,有柳暗花明的重要收获。</p><p>《汉书•高后纪》:“元年(-187)春正月,立孝惠后宫子强为淮阳王,不疑为恒山王(后避文帝刘恒讳,改常山王,下同),弘为襄城侯,朝为轵侯,武为壶关侯。”“四年(-184)夏,少帝自知非皇后子,出怨言,皇太后幽之永巷。五月丙辰,立恒山王弘为皇帝。”(晋灼曰:“《史记》惠帝元年(-194),子不疑为常山王,子山为襄城侯。二年(-186),常山王薨,即不疑也。以弟襄城侯山为常山王,更名义。丙辰(-185),立常山王义为帝。义更名弘。《汉书》一之,书弘以为正也。”师古曰:“即元年所立弘为襄城侯者,晋说是也。”)</p><p>“八年(-180)秋七月辛巳,皇太后崩于未央宫。”</p><p>周勃、陈平等“八月辛酉斩吕禄,笞杀吕嬃。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大臣相与阴谋,以为少帝及三弟皆非孝惠子,复共诛之,尊立文帝。”</p><p>《汉书•周勃传》:“十年,高后崩。吕禄以赵王为汉上将军,吕产以吕王为相国,秉权,欲危刘氏。勃与丞相平、朱虚侯章共诛诸吕。”“于是阴谋为少帝及济川、淮阳、恒山王皆非惠帝子,吕太后以计诈名它人子,杀其母,养之后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后,用强吕氏。今已灭诸吕,少帝即长用事,吾属类无矣,不如视诸侯贤者立之。遂迎立代王,是为孝文皇帝。”“东牟侯兴居,朱虚侯章弟也,曰:‘诛诸吕,臣无功,请得除宫。’乃与太仆汝阴滕公入宫。滕公前谓少帝曰:‘足下非刘氏,不当立’。滕公召乘舆车载少帝出。是夜,有司分部诛济川、淮阳、常山王及少帝于邸。”</p><p> 细绎上述材料,事情乃豁然开朗。原来吕后的亲生儿子汉惠帝刘盈的皇后没有子息,吕后为了吕氏专权,令皇后“详(佯)为有身,取美人子名之,杀其母,立所名子为太子。”(《史记•吕太后本纪》)又从惠帝后宫找出几个男孩充惠帝之子(见《汉书•外戚恩泽侯表》),他们便是刘强、刘不疑、刘弘、刘朝、刘武和刘大(一作太)。并于高后元年正月(《外戚恩泽侯表》为四月)立刘强为淮阳王、刘不疑为恒山王、刘弘为襄城侯(《外戚恩泽侯表》:高后三年为常山王。出处下同)、刘朝为轵侯(高后四年为常山王)、刘武为壶关侯(六年为淮阳王),于二月封刘大为昌平侯(高后七年为吕王)。</p><p> 惠帝死后,太子即位,史称前少帝。高后四年(-184)少帝失欢,吕后始囚之永巷,继而幽杀之,乃改立恒山王刘弘为帝,史称后少帝。刘弘原名刘山,为襄城侯;其兄刘不疑死后,改恒山王,更名刘义;即帝位后,更易名刘弘。吕太后为进一步牢牢地控制少帝,乃将其侄吕禄之女立为皇后。(见《史记•吕太后本纪》)刘弘显然是吕后扶植的傀儡皇帝,属吕氏集团。</p><p> 在吕后死后的刘吕宫廷之争中,公元前180年,太尉周勃、丞相陈平及刘氏子孙奋起一举诛灭吕氏集团。因后少帝刘弘是吕后阴谋扶立,不是惠帝皇后所出,尽管出自后宫,滕公却悍然宣布他“非刘氏子”,而将他诛杀。</p><p> 在这场血腥的宫廷政变中,刘弘的一个儿子侥幸脱逃。从此隐姓埋名,并以避祸于“竹下旦时”,遭遇盘诘时,仓促所答的“笪”作为姓氏。至于“刘弘、吕氏、追杀”这些噤不敢言的信息,只能在家族中口耳相传。历经2200年,当然会有讹误,例如把“汉惠帝”讹作“汉文帝”,把“襄城侯”、“恒山王”说成“中襄王”,把“刘弘”说成“刘宏”、“刘洪”。及至后世家谱所记,尽管强调笪姓“肇自汉裔”,是“汉帝胤胄”,其余信息已渐模糊,所幸尚有“刘洪(宏)”、“中襄王”、“诸吕篡汉,避祸姓笪”之类的蛛丝马迹可供寻索。</p> <p>  到这里笪姓由来的两千年之谜,终于得到合理解释:笪姓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汉后少帝刘弘的后裔,在刘吕夺国的血腥斗争中,侥幸脱逃,为避免遭到株连,乃隐刘姓而改姓笪,其时当在公元前180年。</p><p> 还有一种可能是:汉文帝在刘氏政权稳定后,念及后少帝刘弘虽卷入吕氏集团而被诛,但毕竟是惠帝刘盈的“后宫子”,故访得刘弘在诛吕斗争中脱逃的一个儿子,赐姓笪,并赐封邑兖州,算是对无辜受害者的抚慰。汉文帝刘恒,薄夫人所出,与刘盈是同父异母,以辈分论,刘弘的儿子正系文帝孙辈。</p> <p>  千余年来,茅庄子弟耕读持家,经世济民,英才辈出。</p><p> 宋代,有祖孙进士笪深、笪揆。笪深,“江宁守钱公辅荐于朝,辞不仕。筑室金陵,教授弟子百余人。筑桥以济行者,今之‘笪桥’即其遗迹。有文集二十卷行世”。其孙笪揆,太学博士,与政声斐然的昆陵(常州)张汝舟齐名。祖、孙同为崇宁五年进士;有道宗名师“茅山上清派第二十六代宗师,守静凝和法师。宋徽宗凝宸殿侍宸,诏赠冲隐先生”笪净之;还有“以春秋明经及第官紫金光禄大夫”的笪衡、“由进士任饶之德兴佐令”笪胜、被宋相汤思宁称颂“三世功勋贤德政,百尺南楼万卷书”的笪思宪、总提辖笪志学等。</p><p> 元代,有镇江路学录笪可斋、“由儒学教授任河南商城尹”笪寿千等。</p><p> 明代,有父子将军笪僖、笪贵和笪孟容、笪端复。笪僖,“从明祖起义,封千户。”其子笪贵,“征交趾,升金吾卫指挥,世袭。”笪孟容,“定鼎金陵,以良家子将兵,克婺州,破邓青,封锦衣卫百户。”其子笪端复,“从成祖,破大同,克苍州,平山东,守得关有功,升济阳卫指挥,世袭”。有“嘉靖乙丑进士,工科给事中”笪东光、“白菜清官”笪继良、百姓作《思笪记》刻石怀念的龙游县佐笪端恺、沅江蠡县知县笪端本、隆庆应天举人笪守心;有诗人学者:“喜游必纪以诗”的笪存善、”“工诗,有《坦庵集》行世,赠文林郎”的笪孟安、“永乐六年征聘纂修《永乐大典》,文皇每嘉其书法”的笪孟旭、讲学于润并“赠奉政大夫户部员外郎”的笪鸠。</p><p> 清代,有祖孙画家笪重光和笪玘、笪寿。笪玘,重光女孙,字芝田,善白描人物,遒劲有法,一洗闺阁纤弱之态。笪寿,重光族孙,“写枯木竹石有逸致”,“精疡医,与人药,不取值,贫者或助以金,病剧者至亲加刀针吮舐焉”;有顺治举人授凤阳府教授的笪祖龄、乾隆举人“以教习授知县”的笪立枢、江右之奉新万年县令笪昌龄、“四品花翎,候选同知”的“武举”笪家熙、咸丰举人因功官贵州平远州知州的笪佐尧等。</p><p> 及至当代,在社会活动、文化艺术、学术研究、军事科技、商业经营、、公共管理等领域皆有茅庄子弟的杰出代表: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著名社会活动家笪移今。曾任清华大学工程系系主任、武汉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教授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笪远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笪远钰;上海福垄消防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笪红宝;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政治学博士笪素林等等。</p><p> 祖籍茅庄的有:江苏省贸促会(国际商会)会长、江苏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笪家祥;中国第一代电视艺术家、原中央电视台文艺部主任、国务院国家特殊津贴专家笪远怀;笪远毅 ,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历任江苏省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副校长、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书记兼院长、江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书记兼院长。兼任全国汉语方言学会会员江苏省语言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高校中文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镇江市语言学会会长、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镇江市史志学会副会长。原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三江学院校长笪佐领;邮电部设计院教授级工程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笪宠云;中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董事笪新亚;江苏苏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笪鸿鹄;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海军潜艇学院教授、海军少将笪良龙,2010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被中央军委记一等功臣。2019年4月21日,在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大会上,获“人民海军70周年突出贡献个人”表彰。</p><p>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竹林多雅趣</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旦夕俱悠闲</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画筌饶古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书筏有遗香</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建平进士门第</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句容文人世家</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0二0年三月六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