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张楚南,系我早已作古的曾祖父。此次作文的原意是将“张楚南”作为地方性历史人物,固定坐标,用我的方式打开围绕着“张楚南”已经过去或者现在正发生的故事,嗅觉到人文掌故独有气息,沉淀其该有的价值。这不能狭隘地被视作是作为晚辈“荣宗耀祖”的使命,或者我甚至把“意义”看得很淡,“聊作无益之事,以遣有涯之生”,如此亦无不可。</p><p><br></p> <p style="text-align: right;"> 张楚南(玉坡)先生 像</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别时容易见时难</b></p> <p> 大概在1987年,我所敬爱的、因为曾祖父过世只能提早结束在复旦大学的学业回乡持家的、历经劫难的祖父,将他珍藏的清代国学大师俞樾(曲园)的信札传给我。这十几通信札是我曾祖父在杭州和湖州任职时俞樾写给他的。后来遭遇“运动”,尽管家中其他藏品被劫洗一空,祖父还是拿命保存这些信札,这足以说明它的分量。</p><p>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祖父善于古文诗词,兼通书法,见我也喜欢研读被他看做最有出息的国学,“阿梁,我已是风烛残年,这些保存了多少年才得以宝藏的墨宝就交给你保管啦!”在他这句有着传递使命的话音里,我感受的不仅是祖父对我无比厚重的关爱,而且这隔代传承的弦外音是要我好生对待这些“别时容易见时难”的墨宝,继续挖掘其人文价值,回溯本来的时序。俞樾和我曾祖父交往的一桩桩轶事,当时只是听祖父或者父亲对说起过一些,只是那时囿于水平,我尚未对这些具有研究价值的信札有足够的研发水平让它从湮没在岁月中重新打磨,焕发其光彩。</p><p>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温州日报》举办“我的藏品”征文活动,我以《曾祖父的叮嘱》为题,写了收藏俞樾信札的经过和我之初对人文的理解认识,俞樾的信札是孙金辉老报人给拍的照片,刊登在日报公之于众。发表后的效果也就停留在几位书坛前辈对我说起“你家居然还藏有俞樾的信札啊!”或者说“温州你家还有俞樾有过交往。”这潜在的意思是温州好像只有孙诒让才和俞樾有过交往这样的层面。</p><p> 我是希望借此机会不仅是引发关注,而是有更多的实质性介入。当时给著名篆刻家毕民望先生,书法家、时任瑞安文物馆馆长的潘知山兄看过复印件,甚至写信给德清俞樾纪念馆,都没能如愿的进展。书法家陈出新先生曾想弄一次有关与温州人有关的书法专辑,有意将我的藏品收入其中,后来书展的计划落空。业师汪廷汉父子看过此信札系列,对我说:“你可以就此做个研究,也可提升了书学理论,是两全其美之事。”这简短的鼓励说的不一定在意,但在我的心里种下一个愿望,那就是要凭借自己的能力和资源还原信札的桩桩往事。然而,只能在《家谱》中获得曾祖父和俞樾交往简单的信息,不能足以打开尘封的历史。</p><p> 2009年光景,我在《温度博客》上开博,其中信札内容,引起早在我问学篆刻时候就认识、现为西泠印社理事的华东师大艺术研究所主任的张索老师的注意,他说“你曾祖父这样的人物,应该会在地方史上留有记录。”他帮我找到《瑞安市志》上曾祖父相关条目(《瑞安市志》的传记见该书卷三三人物传,第1640页,北京:中华书局,2003)。</p><p><br></p> <p>他还认为再找被普遍认为温州近代地方史详实的记录者张棡前辈的资料里可能有些追寻的线索,他认为同为清朝末代瑞安同乡,又是地方“显赫人物”,应该会有交集。</p> <p class="ql-block"> 在《杜隐园诗存》中果然找到张棡前辈在我曾祖父过世时写的挽联(还有代李志谦写的一幅):</p><p class="ql-block">挽埭头张玉坡(1925年11月5日) 张棡 撰</p><p class="ql-block">棘闱省试,与公初缟带联欢,当年绩懋甘陈,不愧峨冠飘翠羽;</p><p class="ql-block">松埭隐居,垂老各沧桑感触,一旦星骑箕尾,何堪旧事忆黄垆。</p><p class="ql-block">代李志谦挽张玉坡(1925年11月5日) 张棡 撰</p><p class="ql-block">因先昆连诀,遂下走垂青,宦兴倦归来,晚景弥佳,喜有兰雏双接武;</p><p class="ql-block">是桑梓英雄,最胸襟坦白,战功隆昔日,大星忽落,忝为葭末倍伤心。</p><p class="ql-block"> 在《家谱》里对曾祖父扁平的认识由此终于被张索老师打开新的一幕。我还将此内容编入了我的《今夜无诗》一书。</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张棡撰写的挽联</b></p> <p style="text-align: right;"> 张棡先生 像</p> <p> 2019年1月,龙湾区要编辑《龙湾人物志》一书,朱继亮兄给我微信:区域调整后,原来瑞安梅头镇的划入龙湾,故此令曾祖父的传略,也应该编入此书。这桩美事应该完成。</p><p> 在快清明节时,我就此事还附录上张棡前辈写的挽联,以《清明怀祖》为题,发布在朋友圈上。这则微文发出不久,素喜人文历史的陈意兄,就给我留言,说他认识的名城集团张杰是张棡前辈的曾外孙,并要引荐我与张杰先生认识。</p><p> 没多久,我和张杰兄便熟悉起来了。我们还以祖上故交,后人再延续情谊的名义,聚会了好几次。张杰兄对我说《张棡日记》跨越他生活的55年,日记内容包罗万象,对温州地方史研究有明显史料价值。原来的《温州文献丛书》之《张棡日记》比不上新版的《张棡日记》完整,总计300万字,篇幅是原来的《日记》七倍。于是我就专门买下整套书,以便查找曾祖父与张棡前辈交往的线索。</p> <p style="text-align: right;">《温州文献丛书》之《张棡日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年6月出版</p> <p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张棡日记》中华书局 2019年2月出版</p> <p> 原来曾祖父和张棡前辈确实是故交,原先依据所写的挽联,冥冥之中的推测得以确定,不禁使我眼前一亮。根据曾祖父辞世的日期,我于《张棡日记》第六册的第2979页至第 2981页,找到对应的相关内容,并且发现刊在《杜隐园诗存》的挽联其实是第二稿。</p><p>其一:十九 五日 星期四 晴(注:是民国十四年九月)晨披衣早起,仍觉头军胸阿,通身微汗,只得仍和衣卧衾养病。九句钟豐儿又邀醒同来诊,亦制一方而去。是日拟撰挽埭头张玉坡先生联:缔交壮岁,羡先生奋迹戎行,当年百战成名,不愧湘军称健将;投老荒村,为乡党时筹公益,此后双雏竞爽,定看瓯海衍清芬。起家卒伍,竟专阃扬威,伟绩谁如,犹忆菱湖吟皓月;归隐家园,有佳儿娱老,善人不禄,顿教松埭咽悲风。 代友作。……</p><p>其二:廿一 七日 星期六 晴是日四鼓后睡醒,觉肝火健旺,意多拂郁,且屡遭噩梦,思之茫然,此必肝火闷遏之故,因枕上口占云:肝郁居然火怒行,疏肝宣郁赖和清。清如涧水源头活,和似南风扑面轻。洁白泽人无宿垢,善柔应物自多情。千秋圣道传夷惠,愿奉韦弦佩一生。……宋和三、乃宝侄均来访,旋李君志谦来候,亦言近患滞下之症,今日略愈,故来谭,逐付以代撰之联,即兴辞去。……付乃宝买送故友张玉坡烛仪、冥洋等小洋三角, ……晚至九句钟始就枕。</p><p>其三:廿二 八日 星期(日) 晴本日交立冬节。晨起因前撰挽张玉坡联措词未惬,爰再拟两对:棘闱省试,与公初缟带联欢,当年绩懋甘陈,不愧峨冠飘翠羽;松埭隐居,垂老各沧桑感触,一旦星骑箕尾,何堪旧事忆黄垆。又代李子谦挽:因先昆连袂,遂下走垂青,宦兴倦归来,晚景弥佳,喜有兰雏双接武;是桑梓英雄,最胸襟坦白,战功隆昔日,大星忽落,不为葭末倍伤心。下午付送叶德昌次女出阁……看《申报》,晚写送张玉坡联一对,腕力尚不费。</p><p>其四:廿三 九日 星期一 晴 晨微阴命佣赴埭头送张宅联对并烛仪。读老杜《怀古》《诸将》诗十首。……灯下看《留东外史》。</p><p> 《日记》十分详实地记录了张棡前辈那几天为我曾祖父辞世撰写挽联,手书挽联,送火烛钱等事。“措词未惬,爰再拟两对”,为故友辞世挽联之事甚是推敲,也是动了真情的,而且还一并为请他代撰的李子谦二易其稿。前后各四对挽联,都概括了我曾祖父的事迹,也赞美了曾祖父于地方公益事业不遗余力清芳的人品,看出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同时也表达了对亡友人死升天最朴素的愿望。挽联运典很多,且有信手拈来的自如,张棡前辈道德文章足为楷模。</p><p> 专攻文献研究的瑞赞兄,根据挽联做了分析:张棡前辈和我曾祖父认识大概是在杭州乡试期间,曾祖父可能是带兵维持考场秩序的军官,同是故乡人,能就此结交也是情理之中。</p> <p style="text-align: right;">与张棡后人张杰(中),陈意(左)合影</p> <p>注:根据《张氏家谱》记载,张楚南卒于公元1925年(民国)乙丑八月初十,也就是1925年9月27日。张棡《杜隐园诗存》注释的时间是1927年11月5日,而在其《张棡日记》里记的却是1925年9月5日。日期上有出入,待考。</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陈瑞赞的《手札十七通系年考释》</b></p> <p style="text-align: right;"> 俞樾(曲园)先生 像</p> <p> 俞樾,浙江德清县人。咸丰八年(1858),由河南学政罢官后即定居苏州。但自同治七年(1868)起,又掌教杭州诂经书院达三十余年,浙之受学者在孤山山麓为筑俞楼别业,杭州亦为俞樾重要的寓居地。曾祖父张楚南在杭州、湖州两地驻军中任职多年,故而得以与俞樾结识。 </p><p> 陈瑞赞兄所作《俞樾致张楚南手札十七通系年考释》,肇始于偶然间在QQ上传输的一帧俞樾的信札。那天我和瑞赞兄一边在聊着天,一边在整理重新装裱过信札,不知聊到什么话题,我也没什么意识的,随意把俞樾写给我曾祖父的其中一帧传给他。</p> <p>“玉坡仁兄大人麾下:径启者,弟于十三日自苏启行,十四日到浙扫墓。敬求吾兄饬派勇丁数名,于十四日到德清守候,即带之赴杭,在湖楼山馆帮同照料,凭仗威棱,以安旅枕。近来各处防务吃紧,如无船可派,随便拨四五人亦可。如尊处未便,求迅达费毓翁大统领派人,亦可。手此敬托,即请勋安。愚弟俞樾顿首。初十。”</p> <p>樾要回德清扫墓,怕有“匪”的干扰,要求曾祖父派兵丁护行。我对瑞赞说这可是俞樾给我曾祖父的信啊!瑞赞兄以学人的敏锐感觉,觉得此中有“故事”,要求我把所有的信札扫描了给他,他要给这些信札还原出本来年序和相互交往的事件。瑞赞兄凭借自身过硬的学术考据水平以及温州市图书馆丰富的地方古籍馆藏,在和我商定个别一时难以辩识的字后,没多少时间就给整理出来了。这篇《考释》也很快在《文献》上发表(2013年第五期,142页),瑞赞兄说,该书刊编审也是俞樾的研究者,可能是此文“近水楼台”得了先机。</p> <p>《考释》的完稿,一下子使得走入尘封的故事,经过考证注释,让俞樾信札上的文字显现出温度,字里行间仿佛看到了许多生动的生活场景。请托: 1.兹有周把总万友是贵同乡,与敝门下鲁幼峰太史相识多年,据云人极可靠,现在一无所事,托弟函达尊处,求赏一吃饭之处……2. 弟所荐杜姓学生,今特令其趋叩辕前,伏承送之进典,如有成就,皆阁下所赐也。婚庆: 承以小孙(注:俞陛云)续姻,颁赐喜幛,谨具柬奉谢。科举:接惠书,猥以小孙(注:俞陛云中探花)幸捷,吉词致贺,感与愧兼。托运: 拙书已印钉齐全,尊处一部,戴处两部,计共三部,每部两大捆,共六大捆,请派船来此取去是盼。代购: 兹托买锡器,乃王宅舍亲办喜事者需用甚急,务望即交航船寄苏为盼。其价并望示知,即行奉缴,系舍亲托买而非自用者,不敢当尊赐也。吊唁: 尊夫人灵前未克亲往一拜,谨寄上呢幛一悬,伏求鉴入为幸。馈赠: 承送送纺紬,深合鄙用,尤感真挚之谊……朋友:鲁幼峰,聂方伯,曹小槎,鲍鹤年,陈淀生,张锦云,王葆斋,岳香林,李湘翁,费毓翁,戴少镛,刘祥胜……手札所涉及的人事,多能从俞樾的诗文中获得参证,尤其是按年编排的《春在堂诗编》,对于考订各札写作的年月尤其有用。 俞樾被曾国藩誉为“拼命著书之人”,学问深邈博大,确为一代大师。其与曾祖父的通信,客观呈现了晚清生活的特殊面相,以及俞樾苏、浙两地往还的踪迹和曾祖父交往的情景,也是研究俞氏生平的珍贵史料。俞樾不仅是国学大师,而且作为晚清的著名书法家,尤其是隶书,更有书法史上的一席之地。这十七通信札就兼具艺术和文史双重意义上的价值。信中涉及到俞樾或与曾祖父相互认识的人物群,像向我伸开的触须,一朵朵云团,蕴藏许多我未知的元素,构成的彼此人际交往网,令我急欲剥离线索,进一步厘清人物关系,附着勾沉而出的事件,形成另外一卷的世态图。</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奇石楼文集》里的传说</b></p> <p> 对文史感兴趣的人来说,文字始终是有温度的,它所存在的就可能形成研究价值。2017年11月,我看到律师陈晓明兄发在朋友圈上的微文,还附照片。随后又马上给我私信,告诉我他天大的发现。原来他看到瓯海茶山画家王学钊先生赠送给他的《点石楼文集》(231页)中看到《张玉坡的传说故事》。</p> <p style="text-align: right;">印书馆 2017年8月出版</p> <p class="ql-block"> 传说故事毕竟少了严谨,逻辑的审定。好在晓明兄深谙文史,且好书画和收藏,平时有空没空,有钱没钱有雨没雨的就喜欢去逛妙果寺,练就了火眼金睛。而且他还读过我赠送的《匠心斯印》其中附录的陈瑞赞的《手札系年考释》,有关传说中的谬处自然帮我做了匡正。“过云门(彭福云)兄长处,得新出版茶山王学钊先生《奇石楼文集》。入夜翻翻见到有一则《张玉坡的传说故事》,不禁大笑,这说的正是我好友张紫梁校长他曾祖父的故事,故事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出入较大。其中说到张玉坡投军彭玉麟,事实上是投军左宗棠。其中说到彭玉麟是俞樾的女婿也不是事实。但说来说去,俞樾俞曲园曾有信札致张玉坡倒是真的,而且由他的曾孙张紫梁保存下来,真幸甚至哉,紫梁同志算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货真价实,有书为证……”下文纯属我和他之间喜欢插科打诨惯了的“胡诌”,没再录入了。 </p><p class="ql-block">至于晓明兄说的几时带我去拜访王学钊先生,倒是很向往,因为这个故事是王学钊先生是根据九十多岁的老医师方席珍的讲述而整理,想问故事的来龙去脉,可惜至今都没能将给的那支票填好“空”。</p><p class="ql-block"> 一个地方人物如能有其让人传颂的故事,那是非同寻常的。民间传说作为人物和事件有其真实的“一”,否则难以演绎二三。故事其间所可照见人们普遍对人物存在的认可,还有类比的如做人要勤劳,要知恩,要回报和惠及乡里的价值认识和取向,符合民间对善恶美丑的审美判断,同样具有较强现实意义。故也备一格,作为参考和谈资。</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结语</b></p><p><br></p> <p> 曾祖父驾鹤西归已有九十余年。也许地下有知在他人去了之后而围绕着他的故事还在“继续”,他的后代和周边的朋友正做着挖掘与他有关文史的努力。然而我不仅缺的是资料和线索,而且要穿过卷帙繁复,史料浩淼的文史,更是缺少必备的学术研究方法和能力,类似张棡前辈走入“交集”视界的,要有运气,可毕竟少数。前段时间温大林亦修教授说起在《刘绍宽日记》里有看到“张楚南”的名字,有空找出来给我看看;陈瑞赞博士说他要写一篇有关“张楚南”的文章已在日程上,甚至半玩笑似的说一起搞个文献展。我自然就开始很无比又有信心的期待了!</p><p> 临了,回看我的叙述文字,文章究竟是什么样的体裁,到此无从计较,论文式的非我所长,而且减弱可读性,不是我的想进一步引起关注的初衷。所以兴之所至,率性纵笔,最后连如何取题都成了费脑的事。</p><p> 有一回晚上内子问我在干嘛?我说和张杰兄和陈意兄在一起聊起了张棡前辈的话题,她无不戏言道:你们真是一群考古队。如今文章涉及到这么多有志于地方文史阅读和研发的朋友,也真是“考古队”了。内子的戏言还真有些应景,竟意外的被她概括了,索性拿来一用,不很妥帖的很妥帖,况且自以为这样能给大家阅读文章时激发兴趣,显得格外风情。</p><p style="text-align: right;"> 2020年2月21日深夜 </p><p style="text-align: right;">宅家抗击疫情时 </p> <p><b style="font-size: 20px;">附录:人物介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俞樾(1821年12月25日-1907年2月5日),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城关乡南埭村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俞樾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所著凡五百余卷,称《春在堂全书》。除《群经平议》五十卷、《诸子平议》五十卷、《茶香室经说》十六卷、《古书疑义举例》七卷外,其《第一楼丛书》三十卷、《曲园俞楼杂纂》共百卷。《清史稿》有传。</p><p class="ql-block">2.张棡(1860~1942),字震轩,号真侠,瑞安汀田人,家居杜隐园,晚年自号杜隐主人。出身书香门第,早年参加科举,为温州孙氏私塾教师,后决心以教书为业,立志教育救国,与地方同志积极兴办学堂。自清末至民国,从事教育工作长达五十余年。历任瑞安中学堂、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堂(温州中学前身)、省立第十师范学堂、瓯海公学等校文史教员,桃李遍天下。其间,与孙仲容、朱自清、周予同、柳诒徵均有交往,词学家夏承焘、戏曲学家王季思,寄生虫学家洪式闾,教育家王晓梅、陈叔平和陈仲陶兄弟、李锐夫等都出自先生门下。此外,张棡还积极从事建设阅报公所、禁烟、禁赌、筹建海塘、救灾等公益事业。张棡是在社会大变革背景下中国地方传统士人近代转型的代表。张棡有写日记的习惯。初衷只是为了“备忘”,事实上所记内容早就超出了“初衷”,日记都是作者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人和事或对这些事物的感受,《张棡日记》收录对温州地方史研究有明显史料价值,包括政治、兵事、经济、教育、实业、农田、灾异、民俗、艺文、名胜、人物、轶闻等方面,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家庭柴米油盐酱醋茶,银钱进出,无所不记。其遗留的《杜隐园日记》,起自光绪十四年(1888),终于1942年,共计55年,基本可窥见这时期温州发生的重大事件,也是这时期社会面貌、民俗的实录,具有丰富的地文史料价值。</p><p class="ql-block">3. 张楚南(1858.7.3-1925.9.27),原名昌琅,字银三,号玉坡,瑞安县梅头(今海城街道埭头村)人。清同治十年(1871)入杭,由武童投效军营,在甘肃马步全军提督陶茂林营中效力。是年十月,收复城池有功,授六品军功。同治十三年(1874),随进驻兰州的左宗棠大军,荡平西宁府,解府城重围。克复大通县城,肃清边境,安辑回番。是年七月二十八日,陕甘总督左宗棠奏保补把总,并赏戴蓝翎。光绪元年(1875)随左宗棠大军入新疆讨伐阿古柏。二年(1876)八月至十一月,随军收复迪化州(今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城立功。三年(1887)奉委浙江亲兵新前旗巡查,兼理中哨事务;九月,以守备尽先补用,赏换花翎,此后累为哨官。二十三年(1897)正月,受浙江巡抚廖寿丰委任,从新前旗军中营左哨副哨调湖州菱湖楚军水师左营管带,凡十二年,在任政绩昭著。在杭州、菱湖两地驻军任职期间得以与朴学大师俞樾结识,过从甚密,备受俞樾赏识和器重。宣统元年(1909),调闵行盐务营水师督带。次年十二月,调扬州马塘盐务旱营管带。三年(1911)九月,委曹京镇盐务旱营管带。民国改元,卸任归里,杜门隐居。于地方兴革事宜都慨然担当,出资亦不吝惜,受到乡人信赖和赞扬。注:文中涉及到一些人物,因都健在,不一一介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