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防疫抗疫的非常时期,近期在网络上看到李聆先生一批让人刮目相看的水彩画新作。当前网络上出现大量的“危信"胀眼时,李先生送来了爽眼的美感作品,特感有滋有味。</p><p> </p><p> </p> <p> 一,李聆先生很勤奋,多年来静心研习水彩画,早有佳作问世。近期,充分利用防疫被关在家中的宝贵时间,用在对水彩画艺术的探求与创作中,因此,就不断地有新作问世。</p> <p> </p> <p> 二,李聆先生创作态度十分严慬。他在画什么,怎样画的思考中,既集“大家"之成,又努力探索自己具有个性的作品风貌。在题材、取景、取捨、构图、用色用水、表现……上,都是用心思考,去钻研,去描绘。不是靠耍小聪明、玩技法、出“奇招"来出“大作"的"画渣"。</p> <p> 三,李玲先生作品,有一些个性特色,主要表现在追求大的明暗反差。在该做“加法"地方,尽力加上去,加到细緻入微;该做“减法"的地方,尽力减下来,减到只留纸的空白色。这样,感到作品整体感好,大气,有鲜明的节奏感、重量感、形式美感。</p> <p> 李聆先生是我们四川水彩画界萌动出的又一位后起之秀,他是泸州市中学美术教师,是我的同行,也是老乡。</p><p> 为此,我对他的艺术之路往后怎么走,谈点建议:</p> <p> 我认为绘画艺术的创作过程有两个因素:“实感性"和“表现性",这两个因素是紧密切合的,只是画家个人择重不同。</p><p> 李聆先生作品我感到是择重“表现性"而少了一些“实感性”,所选择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上,都重在外在形式上,而缺乏丰富的实感。</p> <p> 我们的艺术品,专家重在看“门道”,这是观者中的少数。而作品更多是给广大人民群众看的。“大家”吳冠中先生认为,好的美术作品应该是:“老百姓鼓掌,专家点头”,我非常赞成。如果作品过分强化表现性,而失去与广大群众对生活的共同实感,更无情感联系而看不懂,有的“大作"行内人也莫明其妙。</p> <p> 我们省里的水彩画“大家"王建彬先生的佳作,首先是“实感性"强,在巴蜀大地中,对极平常的黄土田园,在实感中,赋予丰厚的情感,同时又有极强的、非同一般的"表现性",无论是老百姓或专家欣赏他的作品,都众口称赞“好"。</p> <p> 广西省资深的中国画"大家"黄格胜先生,有句画语:</p><p> 无情莫作画,</p><p> 作画莫无情。</p><p>而情感是来自于对大自然、对生活的实感,以及对文化、历史、传统、创新的感悟。</p> <p>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聆先生的佳作来自于"有心"与“有志"。艺海无涯,高手众多。一个习画人,能实心做人,虚心进取,持之以恒,则必有大成。</p> <p> 以上进言,</p><p> 一孔之见,</p><p> 仅作参考。</p><p><br></p><p> 土禾 2020年3月6日于疫情非常时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