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行(5)洛阳:白马寺

吴定远

<p>&nbsp; &nbsp; &nbsp;中国七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河南占了三个, 但和其它四个相比,河南这三个目前都只是地级市。千年古都,衰落如是,令人嗟叹。</p><p>&nbsp; &nbsp; &nbsp;古都,就是当过国都的城市,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城市据说有217个之多,能入选前几名的,都是作为统一政权首都时间较长的。从七大古都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观察,基本上是先由西向东移动,然后向南北方向变化。这种变化,与政治、军事、经济都有联系,而经济是最主要的原因,特别是影响经济的交通问题。</p><p>&nbsp; &nbsp; &nbsp;拿洛阳来说,洛阳号称十三朝古都,从地理位置上讲,周围有太行山、王屋山、中条山、崤山、熊耳山、外方山、箕山、嵩山、邙山围绕;有函谷关、孟津关、小平津关、虎牢关、轩辕关、大谷关、伊阙关、广成关拱卫,进可攻,退可守,确实是建都的绝佳之地。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京畿的天地就显得太小了,隋炀帝挖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开辟交通动脉以利物资输送,而不是为了下扬州。运河的开凿也并不是从头挖到尾,而是充分利用了自然河道和历代开凿的小运河。运河的通济渠段从河南荥阳到江苏盱眙,连通了黄河、淮河两大水系,漕运(从运河运送物资)的发达解决了京师的物资供应问题。但是由于黄河携带了大量泥沙,通济渠年年都要疏浚,安史之乱期间八年没有疏浚,河道渐渐淤塞,不堪使用。从唐以后,政权中心开始移向无险可守的开封(汴京),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了大运河的交通之利,洛阳养不活中央政权和军队了。洛阳的衰败,由是就注定了。</p><p>&nbsp; &nbsp; &nbsp;近四千年来,洛阳做过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共十三个政权的国都或陪都。至今,在洛河两岸不到40公里的范围内,还分布着夏、商、周、汉魏、隋唐五座都城遗址,“五都贯洛”的气势雄视天下。司马光曾言“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可见洛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然而千百年来,沧海桑田,兵燹战乱,曾经的十三朝古都,早已不复当年雄姿。今天我们还能在洛阳城内看到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等等古迹,当属不易。</p><p>&nbsp; &nbsp; &nbsp;希望这些古迹能子子孙孙传承下去,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更不知道将来。</p> &nbsp; &nbsp; &nbsp;先去白马寺看看。 &nbsp; &nbsp; &nbsp;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52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div>&nbsp; &nbsp; &nbsp;白马寺还是中国第一个译经道场,第一个实行佛教戒律的寺庙,第一位出家的僧人剃度之所。</div> &nbsp; &nbsp; &nbsp;老的钟鼓楼建在寺院山门两侧的角楼,这是西面的鼓楼。1990年在寺院内新建了钟鼓楼。 &nbsp; &nbsp; &nbsp;佛教何时何地传入中国说法不一,但肯定是汉代以前就传入了。白马寺是官方兴建的第一座寺庙。相传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金身神仙,第二天一早上朝,他把自己的梦告诉群臣,并询问是何方神圣。太史傅毅博学多才,他告诉汉明帝:“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于是明帝派使者蔡愔、秦景、王遵等13人去西域访求佛道。他们在大月氏遇到了两位在此传教的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并与他们一起回到洛阳,还带回一批经书和佛像。<div>&nbsp; &nbsp; &nbsp;说起来,他们“西天取经”比唐玄奘早了580年。</div><div>&nbsp; &nbsp; &nbsp;他们回来时是用白马驮经驮佛像的,因此寺庙就叫了白马寺。</div><div>&nbsp; &nbsp; &nbsp;山门两边有两匹石马,不过那不是建寺时雕塑的。这两匹石雕马原在永庆公主(宋太祖赵匡胤之女)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1935年德浩法师住持白马寺,将石马迁置于山门前。</div> &nbsp; &nbsp; &nbsp; 白马寺的山门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重建。“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愿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里,故又有“山门”之称。<div>&nbsp; &nbsp; &nbsp;山门上“白马寺”三个金色大字是赵朴初所题。</div><div>&nbsp; &nbsp; &nbsp;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到洛阳后,汉明帝躬亲相迎,并安排他们住在鸿胪寺。寺,在汉代以前是官署所在地,有“九寺”之称,鸿胪寺是专管接待外宾和安排礼仪之事的。有趣的是,白马寺建成后,“寺”成了佛教庙宇的专称。</div> &nbsp; &nbsp; &nbsp;走进山门,两边是新建的钟楼和鼓楼,钟楼由日本国的中村包行先生捐资400万日元、白马寺出资60万元人民币于1991年6月建成。<div>&nbsp; &nbsp; &nbsp;钟楼匾上“马寺钟声”四字原是洛阳八景之一,旧时钟楼上的大钟敲响时声闻数里,经久不息。更妙的是,此钟与25公里外的洛阳城楼上的大钟形成共鸣,使得“洛阳两古钟,东西相和鸣”。</div> &nbsp; &nbsp; &nbsp;鼓楼完工于1992年,比钟楼稍晚。 &nbsp; &nbsp; &nbsp;鼓楼旁有一块“断文碑”,不仅断成半截,上面字迹也极难辨认。据说这是《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石碑,是宋太宗赵光义下令重修白马寺时,由苏易简撰写,此碑文字不像一般碑文那样从上一直书写到底,而是分段书写,人称“断文碑”。 &nbsp; &nbsp; &nbsp;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的墓分葬在东西两边。 &nbsp; &nbsp;<div>&nbsp; &nbsp; &nbsp;这是东边的摄摩腾画像碑。&nbsp;</div> &nbsp; &nbsp; &nbsp;摄摩腾,也称迦叶摩腾,中天竺人。他与竺法兰到中国后,开始合作翻译带来的佛经。五年后(公元73年)圆寂。<div>&nbsp; &nbsp; &nbsp;摄摩腾与竺法兰二师同被尊为中国佛教的鼻祖。</div> &nbsp; &nbsp; &nbsp; 这是竺法兰的画像。 &nbsp; &nbsp; &nbsp;这是竺法兰的墓,其生卒年不详。竺法兰博闻强记,在洛阳不久就能说汉语,并着手翻译蔡愔他们从西域带回的佛经。 &nbsp; &nbsp; &nbsp;杭州飞来峰摩崖石窟中有他们的雕像。这是我在飞来峰龙泓洞洞口拍摄的宋代浮雕造像《白马驮经》,左侧是两位高僧的立像,可惜面部都被破坏了。 &nbsp; &nbsp; &nbsp;两位高僧合译了多部佛经,遗憾的是前四部经书均遗失,只有《四十二章经》及以后的经书传世,中国后代诸经都以它为始。<div>&nbsp; &nbsp; &nbsp;《四十二章经》记载了佛陀的四十二段语录,多以比喻说理,很多我们仍在使用的成语皆出于此。由于经文简要平实又饱含哲理,贵族及士大夫都争相传诵。随统治阶级的推崇,佛法渐渐融入百姓的生活中。</div><div>&nbsp; &nbsp; &nbsp;例如第四章:“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div><div>&nbsp; &nbsp; &nbsp;金大侠在《鹿鼎记》中设定了一个情节,羊皮“藏宝图”的碎片分别藏在八部《四十二章经》的封皮夹层之中,分别由满洲八旗的八个旗主掌管。读来别开生面。 &nbsp; &nbsp;&nbsp;</div> &nbsp; &nbsp; &nbsp; 山门后第一重殿是天王殿,迎门是雕龙贴金佛龛,内供明代夹纻大肚弥勒像像。 &nbsp; &nbsp; &nbsp;夹纻工艺又称为“脱胎夹纻”,大多用来塑造雕像,可以说是最早的翻模技术。其方法是先将泥塑成胎,后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复再涂多次;最后把泥胎取空,因此又有“脱空像”之称。用这种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真,而且质地很轻,且能长期保存,历久不坏。 &nbsp; &nbsp; &nbsp;弥勒佛背面是韦驮护法神。 &nbsp; &nbsp; 两侧是四大天王的清代泥塑像。<br>&nbsp; &nbsp; 这是东方持国天王。 &nbsp; &nbsp; &nbsp;南方增长天王。 &nbsp; &nbsp; &nbsp;&nbsp;西方广目天王。 &nbsp; &nbsp; &nbsp;北方多闻天王。 &nbsp; &nbsp; &nbsp;第二重殿是大佛殿,始建于元代,明代重建,后又多次修葺。 &nbsp; &nbsp; &nbsp;大佛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文殊、普贤二菩萨,迦叶、阿难二弟子。 &nbsp; &nbsp; &nbsp;正中坐像是释迦牟尼佛。 &nbsp; &nbsp; &nbsp;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普贤菩萨。<div>&nbsp; &nbsp; &nbsp;在佛教中,按修行觉悟程度可以分为:</div>&nbsp; &nbsp; &nbsp;罗汉:自觉;<br>&nbsp; &nbsp; &nbsp;菩萨:自觉、觉他;<br>&nbsp; &nbsp; &nbsp;佛: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nbsp; &nbsp; &nbsp;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文殊菩萨。<div>&nbsp; &nbsp; &nbsp;从形象上分,佛头上头发盘成螺髻形;菩萨是戴帽的;而罗汉是没有固定形象的。 &nbsp; &nbsp;&nbsp;</div> &nbsp; &nbsp; &nbsp;悬挂于大佛殿内东南角的大钟铸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通高1.65米,重二千五百斤。<div>&nbsp; &nbsp; &nbsp;这口钟是嘉靖时太监黄锦捐铸的,不光是钟,整座白马寺都是黄锦捐资重修的,现在看到的白马寺,其基本格局就是黄锦重修时定下的。黄锦这个人,在明朝宦官中算是口碑比较好的。他保护过忠臣海瑞,海瑞顶撞了嘉靖皇帝差点被杀头,是他在皇帝面前为海瑞说了话才使海瑞免于一死;他掌管司礼监,督东厂,权势虽大,但还比较能自我约束,“不敢大肆”。</div> &nbsp; &nbsp; &nbsp; 另一角落有鼓。 &nbsp; &nbsp; &nbsp;释迦牟尼佛背后是观世音菩萨像。<div>&nbsp; &nbsp; &nbsp;这样释迦牟尼周围就有普贤、文殊、观音三位菩萨相伴,我国民间称为“三大士”。</div> &nbsp; &nbsp; &nbsp; 大佛殿后是第三重殿大雄殿。“大雄”两个字是释迦牟尼的德号,“大”指的是包含万有,“雄”指的是慑服群魔。<div>&nbsp;&nbsp; &nbsp;大雄殿是白马寺面积最大的殿宇,始建于唐宋,元代重建,明代改建,为高台悬山式建筑,内供“横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23尊元代夹纻造像,是白马寺最有价值的藏宝,</div> &nbsp; &nbsp; &nbsp;大殿中央是个巨大的贴金雕花的大佛龛,佛龛中端坐着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三座佛像,两边是韦驮、韦力两位护法天将。 &nbsp; &nbsp; &nbsp;中间是释迦牟尼坐像,他负责教化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就是现在人们所在的大千世界,这个世界的众生安于十恶,堪于忍受诸苦恼而不肯出离,为三恶五趣杂会之所。娑婆世界又可意译为忍土,是极乐世界净土的对立面。 &nbsp; &nbsp; &nbsp;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意译为无量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div>&nbsp; &nbsp; &nbsp;佛教认为世间众生因造作善不善诸业而有业报(业指人的思想、言语、行为),此业报有六个去处,被称为六道。六道是佛根据业报身所受福报大小划分的。分别为:天人道、人道、畜牲道、阿修罗道、饿鬼道、地狱道。要跳出六道轮回,投到西方净土,除了要多行善,还要修行,明心见性,得大觉悟。</div> &nbsp; &nbsp; &nbsp;药师佛乃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比喻能治众生贪、瞋、痴的医师;以琉璃为名,乃取琉璃之光明透彻以喻国土清静无染。 &nbsp; &nbsp; &nbsp; 安放佛像的双层佛龛是木制贴金的,上层龛额正中是大鹏金翅鸟浮雕,鸟吻人身,袒胸露富,项配璎珞。它的两翅张开,两翅下方对称位置各雕一人,其一臂侧上伸,一臂曲肘,作跳跃状。在大鹏金翅鸟两边还各雕了三条龙。<div>&nbsp; &nbsp; &nbsp;佛教故事里说大鹏金翅鸟原来是靠吃龙为生的,一天要吃500头龙,龙王去佛祖处告状,佛祖让大鹏鸟改吃斋,吃信众布施的供品,这样龙族才得以延续。</div><div>&nbsp; &nbsp; &nbsp;佛教里的龙,可能是古人的误译,应该是蛇(纳迦),要不哪来那么多龙让大鹏鸟吃。</div> &nbsp; &nbsp; &nbsp;在大殿两侧供奉的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的一套元代夹苎干漆造像,真人大小,形态逼真,十分珍贵。 &nbsp; &nbsp; &nbsp;这套十八罗汉和横三世佛、韦驮韦力两天将,加上天王殿的弥勒佛,一共二十四尊夹纻干漆造像,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国内一共仅存二十五尊这样的夹纻造像,原先都在北京故宫慈宁宫的大佛堂里,那这二十四尊造像怎么会跑到洛阳,跑到白马寺的呢?<div>&nbsp; &nbsp; &nbsp;那是1973年的事,当时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想要访问洛阳白马寺,但白马寺有些寒酸,没有什么撑门面的家当,于是当时的有关领导决定,将紫禁城慈宁宫大佛堂中的全部文物调拨到白马寺。工作人员花了三个月,千辛万苦将这批文物安全运送到白马寺,结果西哈努克因故没来成,而这批宝贝就留在白马寺了。</div><div>&nbsp; &nbsp; &nbsp;故宫博物院后来想要回这批宝贝,可洛阳方面不干,说当初是“调拨”的,不是“暂借”的,故宫方面想想都是文物局在管,宝贝在哪都一样,就没再坚持。后来白马寺划归宗教局管,故宫方面认为宗教局缺乏专业保护措施,又提出收回宝物,这事也不知最后如何解决。现在这十八罗汉都用玻璃罩子罩着,里面想必是恒温恒湿的,看来白马寺也做了努力了。</div><div>&nbsp; &nbsp; &nbsp;依我看,真要拿走这些宝贝,那是要了白马寺的老命了,故宫反正不缺宝贝,留着就留着吧,关键是要做好保护。</div> &nbsp; &nbsp; &nbsp;大雄殿后是接引殿。白马寺的布局跟后来的寺院颇有些不同。<div>&nbsp; &nbsp; &nbsp;接引殿原为明代建筑,清同治年间毁于大火。光绪年间重建。</div> &nbsp; &nbsp; &nbsp;接引殿里供奉的是“西方三圣”,乃清代泥塑,中间是阿弥陀佛,像高3.5米,其左胁是观世音菩萨,右胁是大势至菩萨。<div>&nbsp; &nbsp; &nbsp;阿弥陀佛右手向下,掌心向前,作接引众生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手握净瓶;大势至菩萨手捧金台。</div> &nbsp; &nbsp; &nbsp;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是清凉台,是一座砖砌的高台,东西长42.8米,南北宽32.4米,高约6米,雄浑古朴。<div>&nbsp; &nbsp; &nbsp;传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登基前读书的地方就在这里,清凉台得名于此地空气清新凉爽。</div> &nbsp; &nbsp; &nbsp;清凉台西侧是法宝阁,重檐歇山式,建于1995年。 &nbsp; &nbsp; &nbsp;接引殿后有台阶上清凉台。 &nbsp; &nbsp; &nbsp;清凉台上的院门。<div>&nbsp; &nbsp; &nbsp;当年摄摩腾和竺法兰就是在这儿译经的,在他俩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自公元68年以后的150多年时间里,有192部,合计395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div> <p>&nbsp; &nbsp; &nbsp;小院里是白马寺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大殿——毗卢阁。内供“华严三圣”,即毗卢佛和文殊、普贤二菩萨。</p><p>&nbsp; &nbsp; &nbsp;门匾“狮窟”是2005年厦门普陀寺的方丈送给白马寺印乐法师,以祝贺其荣升方丈的。据说释迦牟尼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后来便将传承佛法的方丈和尚居住的地方喻为狮窟。</p> <p>&nbsp; &nbsp; &nbsp;毗卢佛,是“毗卢遮那佛”的略称,“毗卢遮那佛”是释迦牟尼的法身佛。佛教中经常会提到“三身佛”,即法身“毗卢遮那佛”,应身“释迦牟尼佛”,报身“卢舍那佛”。</p><p>&nbsp; &nbsp; &nbsp;这三尊佛像的关系非常奇妙,对此佛教中有一个精妙的比喻:法身佛如明月,报身佛如月光,应身佛如月之影。</p><p> &nbsp; &nbsp;毗卢佛在西藏密教里被称为大日如来,是密教的最高神明。</p> <p>&nbsp; &nbsp; &nbsp;毗卢佛身后的神龛壁上镶嵌着五千多尊小佛像,都是用香灰制作的。</p> &nbsp; &nbsp; &nbsp;清凉台东面是藏经阁,与西面的法宝阁形制完全一样,都是1995年建成的。两阁保存着佛教文物和国外赠送的佛像。 &nbsp; &nbsp; &nbsp;白马寺东面的狄仁杰墓和齐云塔院也划入景区管理,一票通用。 &nbsp; &nbsp; &nbsp; 原先不知道狄仁杰墓也在这里,算是个意外。<div>&nbsp; &nbsp; &nbsp; 狄仁杰在武则天当政时任职,深得武则天信任,在劝说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而不立武承嗣时,他说:“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子,则从来没听说过侄子封姑姑配享太庙的。”。他举荐的宰相张柬之后来剪除武家势力,还政与李唐。他还和包公一样,是断案能手,在历史上是个了不起的人物。<br><div>&nbsp; &nbsp; &nbsp;&nbsp;</div></div> &nbsp; &nbsp; &nbsp;跨过公路上的天桥,是齐云塔院。<div>&nbsp; &nbsp; &nbsp;齐云塔院是中原第一座比丘尼道场。比丘尼俗称尼姑。</div> &nbsp; &nbsp; &nbsp;院中有一个挺大的放生池。 &nbsp; &nbsp; &nbsp;大雄宝殿。 &nbsp; &nbsp; &nbsp;齐云塔院最大的看点是这座齐云塔。齐云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时,本称“释迦舍利塔”,后屡毁于战火,至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得以重修。金修释迦舍利塔为四方形、叠涩密檐式砖塔,共13层,高约25米,清代时白马寺住持如琇依据东汉明帝创建齐云塔的记载改称“齐云塔”。是洛阳一带现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筑之一。 &nbsp; &nbsp; &nbsp;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于1992年到此参拜释迦舍利塔时作诗:“净扫舍利塔,顶礼比丘尼;护持千万劫,心与白云齐。” &nbsp; &nbsp; &nbsp;齐云塔平面为正方形,座北朝南,由基座、塔身、塔刹三<br>部分组成。塔的外观为美观的抛物线形。 &nbsp; &nbsp; &nbsp;离开齐云塔,又来到白马寺的西面的国际佛殿苑。<div>&nbsp; &nbsp; &nbsp;国际佛殿苑现在有泰国、缅甸、印度三个国家出资兴建的佛殿苑。</div> &nbsp; &nbsp; &nbsp; 泰国佛殿苑的建立源于1992年,时任泰国内务部长瓦塔纳·阿萨瓦先生到白马寺参观朝拜后,赠送给白马寺一尊贴金佛像。为安置佛像, 白马寺修建了泰国风格佛殿 。主殿于1995年竣工。2010年重新进行改建、扩建。2014年全部工程完工,于9月26日举行了隆重盛大的“泰国风格佛殿苑落成庆典暨恭迎佛舍利佛像开光法会”。我是10月22日去白马寺的,离庆典不满一个月时间,算是赶上了。 &nbsp; &nbsp;&nbsp; &nbsp; &nbsp; &nbsp;四面佛是梵天的俗称,其实是神不是佛,在泰国被认为是法力无边,掌握人间荣华富贵之神。其四面分别朝向东南西北,供信众祈福,据说很灵验,是泰国最受欢迎的神。<div>&nbsp; &nbsp; &nbsp;神像有脚的一面是正面。</div> &nbsp; &nbsp; &nbsp;舍利塔,其二层供奉有释迦牟尼佛舍利,是1898年英国考古学家在古代迦毗罗卫国(释迦牟尼的故国)的遗址发现的。当时这个考古发现轰动了全世界。1899年印度将舍利赠送给泰国国王拉玛五世,安放在曼谷金山寺金山塔上,供奉了一百多年,2014年白马寺举行了隆重的迎请佛舍利仪式,将其安放在了舍利塔上。 &nbsp; &nbsp; &nbsp;这就是供奉佛舍利的玻璃柜,佛舍利其实只有米粒大小。 &nbsp; &nbsp; &nbsp;在塔上四顾,白马寺的法宝阁近在咫尺,稍远是清凉台上的毘卢阁。 &nbsp; &nbsp; &nbsp;近处是钟楼和塔楼,样子跟汉传佛教的殿宇大相径庭。<div>&nbsp; &nbsp; &nbsp;中间的殿宇就是1995年最先落成的大佛殿。</div> &nbsp; &nbsp; &nbsp;舍利塔一层是佛殿,供奉有泰国不同历史时期最有代表性的9尊佛像和3尊蓝琉璃妆金的“三季佛”(分别代表着凉季、热季、雨季),共12尊佛像。 &nbsp; &nbsp; &nbsp;四周墙壁上画着释迦牟尼佛的成长经历的壁画。 &nbsp; &nbsp; &nbsp;从侧面看舍利塔。 &nbsp; &nbsp; &nbsp;大佛殿的正面,门口有一对金色的马。 &nbsp; &nbsp; &nbsp;这就是泰国1995年赠送给中国的铜质镀金大佛,高7.2米、重8吨。<div>&nbsp; &nbsp; &nbsp;泰国佛教属小乘佛教,与中日韩等东亚地区盛行的大乘佛教不同,小乘佛教只信仰释迦牟尼,并没有其他佛和菩萨的信仰,所以佛殿里只有释迦牟尼一尊佛。</div><div>&nbsp; &nbsp; &nbsp;浅略地说,小乘佛教只求自己解脱,不渡众生。大乘佛教则讲究普渡众生,渡己渡他。当然,佛法博大,不是简单一句话可以解释清楚的。</div> &nbsp; &nbsp; &nbsp;泰国佛殿苑还有博物馆、藏经阁、僧寮等建筑。 &nbsp; &nbsp; &nbsp;步出泰国佛殿苑,西面是缅甸佛塔苑。 &nbsp; &nbsp; &nbsp;围墙外看到里面一条盘起来的绿色大蛇张着口,一尊佛像安坐蛇口内,这叫“蛇王护佛”。<div>&nbsp; &nbsp; &nbsp;据说佛陀成道后的第六个七天,曾在一片昏暗的狂风暴雨中,禅定修持不为所动,蛇王很感动,将自己的身体盘蜷起来,供佛陀安坐。还从佛陀身后升起它巨大的蛇头至佛陀头顶,为佛陀遮风挡雨。</div> &nbsp; &nbsp; &nbsp;缅甸佛塔苑由缅甸政府出资修建。2012年工程奠基,2014年6月竣工。6月30日举行了盛大的“缅甸风格佛塔苑落成庆典暨安奉开光法会”,缅甸联邦共和国总统吴登盛一行72人,专程抵达洛阳白马寺出席落成仪式。 &nbsp; &nbsp; &nbsp;缅甸佛塔院布局仿照曼德勒皇宫样式,这门也是。 &nbsp; &nbsp; &nbsp;主体建筑缅甸大金塔是仿仰光大金塔规制缩小而建的,高32.92米。 &nbsp; &nbsp; &nbsp;塔内供奉4尊释迦牟尼佛像。又累又匆忙,就不上去瞻仰了。 &nbsp; &nbsp; &nbsp;最后来到印度佛殿苑。<div>&nbsp; &nbsp; &nbsp;建造印度佛殿苑的念头,最早是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参访白马寺时提出的,2005年温总理访印时签字备忘录,由印度政府出资和设计、中国政府提供土地和建造。2006年开始动工,2010年落成。</div> &nbsp; &nbsp; &nbsp;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实际上在今尼泊尔境内),但后来敌不过印度教(其前身是婆罗门教),佛教在其发源地印度反而渐渐衰落,只有少量的佛教寺庙存在。<div>&nbsp; &nbsp; &nbsp;印度的佛教寺庙形制多样,其共同特点是都用石头建造。</div><div>&nbsp; &nbsp; &nbsp;这是大佛殿。</div> &nbsp; &nbsp; &nbsp;回看大门。 &nbsp; &nbsp; &nbsp;大佛殿中央供奉佛祖说法像,表现佛陀在鹿野苑第一次说法的情景。顶部安装有玻璃天窗,阳光从天窗投射下去,照射在佛像周围。大佛殿上下两层塔身及殿门前牌坊上雕刻有佛本行故事与佛本生故事。 &nbsp; &nbsp; &nbsp;大佛殿是仿印度著名佛教遗址桑奇大塔建造的,周围还建有回廊、牌楼等,布局规整。 &nbsp; &nbsp; &nbsp; 大佛殿底部设计有水系,如果从空中俯瞰,大佛殿及水系犹如盛开的莲花。 &nbsp; &nbsp; &nbsp;回廊。 &nbsp; &nbsp; &nbsp;“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div>&nbsp; &nbsp; &nbsp; 这是诗人张继留下的《宿白马寺》,写的就是诗人夜宿白马寺的所思所想。张继留下的作品并不多,除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外,这首《宿白马寺》也是比较著名的一首。那个时代战乱迭起,白马寺也破败不堪,一夜的秋风秋雨,诗人的心情非常糟。</div><div>&nbsp; &nbsp; &nbsp; 如今的白马寺光鲜亮丽,游人如织,香火鼎盛,古今中外一次走遍,早已不是当年那残腿模样,要是诗人转世再来,不知会写下怎么样的诗篇来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