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琦工作坊】(第33期) 坊员陕西省安康中学向楠老师原创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战“疫”中的课堂</b></h1><br><br>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2020年春节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让闭门居家成为了“礼尚往来”。面对严峻的形势,党和政府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放到首位,教育部门作出“延迟开学、停课不停学”的决定。有了坚强的后盾,师生们面对疫情显得更加从容坚定。与以往不同,当主播、录微课、做课件、准备网络教学,成为教师们工作的新尝试;听直播、看视频、记笔记、完成在线作业,成为学生们学习方式的新改变。网络教学,发挥着疫情阶段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关注更多的就是如何上好网络直播语文课,使得在线语文教学能让孩子们真正受益提高。<br> 链接疫情,做精神传承的践行者。疫情当前,是危机也是契机。“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医疗救助队伍的“全新偶像”,修建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中国速度”,默默战“疫”在一线的“逆行者”们,他们治疗救助、隔离监测、卡点轮值、宣传动员……太多太多的感动令人潸然泪下。教师可以借助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引导学生了解新疫情的源头,捕捉逆行者的无畏,聆听同胞们的歌曲,铭记支援者的相助,讲述求生者的心声等,开展主题式的学习实践活动。在拓展生活素材的同时,启发学生深刻感受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坚定决心与感人壮举,懂得家国不易、任重道远;帮助同学们从课本中走出来,学会去关注、了解、感受、思考、参与当下,敬畏自然,珍爱生命,认识社会,凝聚力量,关注民生,提高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br> 把握环节,做课程系统的规划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此时就应着眼整体进行思考、分析、规划,做整体性的通盘考虑。立足学生实际,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规划教材内容,细化到课时。如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内容丰富,包含“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等模块。课程设计中有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程度,“自主赏析”的安排能否落到实处?直播课堂中基础差异较大的学生能否在学习中“各取所需”,都需要有目标、有路径,做到“家有余粮心不慌”。再基于整个课程的设计和规划,站在学生的学习基础考虑,把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放到首位,具体操作起来才会事半功倍、有收获感。<br> 直面问题,做课堂教学的“引路人”。在线教育在便捷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客观问题:如离开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很容易变成单向的知识输入等,如果让我们的课堂有趣,让学生们持续保持学习的热情,是我们必须要作出的努力。 <br> 就语文学科而言,一是教学设计中要注重鉴赏思维的养成,课件展示内容务必要思路清晰,不要面面俱到或者容量太大,应根据单元提示和文体意识来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当学生思路明晰,不再茫然,学习的心理压力会自然减少。二是在直播课堂中穿插音频、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解《项脊轩志》中补叙对亡妻深切的思念,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较为匮乏的少年经历使得学生难以体会其中曾经琴瑟和鸣、而今永失我爱之悲。故而可在解决基础字词的基础上,用音乐和文字引导学生深味花甲归有光此时的内心独白,进而了解《项脊轩志》委婉含蓄的写作特色和情感内涵。<br> 当然,学习的主体依然是学生。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过程是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我们把思考的时间、动手的过程和探究的任务留给学生,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打造高效灵动的智慧课堂。<br>1938年,昆明,西南联大。学生们坐在临时搭建的屋子里上课;老师数次提高了音量,可还是盖不过屋外的雨声,只好在黑板上写下了“静坐听雨”四个字。当年联大的师生,面对艰苦的战役,经受生死的考验,却依然成长为共和国的脊梁,为实业救国发奋努力,昂首阔步走向新中国的重生。2020年,在无数“逆行者”的负重前行中,我们的在线课堂虽然更多还在尝试,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必将成为未来建设者们终身铭记的“特殊教育”。战“疫”中的莘莘学子,也终将带着科学文化知识,对人民、对国家深沉的爱,从真实中获得力量,完成教育的使命。 向楠:陕西省安康中学语文教师,陕西省教学能手、安康市教学能手,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省级优秀共青团干部等称号,多次参与省、市级规划课题,在不同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从教十年,惟愿秉持一颗初心,与学生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