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琦工作坊简报】(第32期) 在全民抗疫的特殊时刻,如何上好网课是一个新课题,工作坊语文人用自己的思考和行动,做着探索。每一位坊员用这样的方式亮相啦! 坊员西工大附中陈萌老师原创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生命的掌纹</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疫情背景下网络教学中的一点思考</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像是火山爆发,迅猛而惨烈;像是地壳运动,广泛而彻底。这场疫情,在很短时间内,狂风暴雨般,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每个个体都不过是一粒尘埃,在时代的飓风中被裹挟前行。有的会因为某种机缘得以保全,有的会在旋风间隙稍作停留,有的会在动荡过后永远消失……<br> 此时此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应该做好本职工作。我最想做的,是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引导、陪伴学生,感受绵绵文化的经纬,触摸悠悠生命的掌纹。<br><br> 变化是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东西。<br> 我们习惯于常态,更应该具备接受变化的能力。当我们不能以固有的方式工作、生活时,我们该怎么应对?焦虑、彷徨、质疑、抱怨,从来只能消耗我们,并且对改变局面没有任何裨益。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新情况发生时,我们该做的就是审时度势,权衡利弊,然后全力以赴。学校不能开学,只是说眼下不支持学生和老师出行、聚集,并不是说教学活动无法开展。不能回到实体教室,我们就去网络教室。网络课堂有它的优越性,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教学效果也是可以保证的。这只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未来的人生路上,我们会遇到数不胜数的突发情况。我们一定要有应对变数的能力,不被它打乱前行的步伐。穿林打叶声中,何妨吟啸且徐行?<br><br> 逆境中,不沉沦,不堕落,不忘初心,不负此生。<br> 静夜里陪伴并守护女儿去村委蹭网上课的朴实的父亲,走几小时山路才能找到网络信号并坚持在寒风中学习数小时的女孩,每天清晨坐在楼顶借用邻居家网络信号的男孩,方舱医院里坚持备考的高三学生……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很多年后,这段经历一定会深深刻在这些曾经这样感受过孤独与贫乏的孩子们心里,成为他们日后行走在人生风雨中永不磨损的蓑衣。我们也不会忘记被全网关注的在方舱医院从容而平和地读着《政治秩序的起源》的付先生,有人在暗夜里绝望的时候,他在努力走向黎明。疫情带给我们恐惧和惶惑,他们却带给我们希望和信仰,这大概就是文明的力量。<br><br> 思考生命的本质是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事。<br> 疫情当前,我们的学习步骤不应该被打乱。但是,我们将注意力全部倾注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本身,也是远远不够的。人生最重要的课程,常常是那些未能排进学校课表的课。文眀与野蛮,勇敢与怯懦,无私与自私,奉献与掠夺,高尚与卑鄙……疫情像面镜子,清晰地放大了人生百态。我们一次次被卑劣与邪恶震惊,也被伟岸与执着感动。得与失、荣与辱、聚与散、善与恶……只有在真实的生命过程中,这些东西才不仅仅是概念,而是生命的标尺。在那些生死攸关、大是大非的时刻,生命的高度、宽度、深度会被定格。个体生命的质量决定于生命主体的经营与取舍,从根本上来说,决定于生命主体对生命的理解和界定。开始思考生命的本质,以及要怎样度过一生,无论何时都不算早。人生路,注定是要自己独立走完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才不至于迷失在这苍茫天地间。<br><br> 世事无常,珍惜当下。生命中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无法掌控的,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而自由,柔软而坚强。 陈萌:西工大附中老师。课例在西安市“一师一优课”活动中被评为优秀课例;获“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写作指导一等奖;微课在“高中语文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