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个时代,能留下来成为一个行业的大家,真是凤毛麟角没几人。民国正社书画会,其人员表中有五十五人,有三分之一的人几乎查不到什么信息,烟消云外,或许在当时还是有一定名气的,其余不少成员都是各文化界的大佬,正因此表,我为之好奇,常在百度搜寻他们的足迹,由于表中有不少是用字号,不太熟悉,有一次好奇查了一下徐孚尹的名字,才得知他就是著名古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老先生,他是我唯一生前见过并有合影的一位正社成员,那是上世纪一九九八年六月,恩师亚明在南京古南都美术馆的画展开幕式上,当时魏紫熙、宋文治、黄养辉都到场祝贺,盛况空前,合影留念,挤得水泄不通,十分热闹,我仅和徐邦达单独合了一张,当时只知他是我国南北二大鉴定家之一,我想能在鉴定行业有如此成就,那在书画上一定有他非凡的才能,所以凑了一下热闹。自得知他是《正社》老社员后我十分关注他的方方面面,收集他的出版物,和论著,最近收到二册民国时期他主编的《国光艺刊》一册为创刊号,为我们研究民国时期吴湖帆同正社一批人士相关的文字和书画作品,为全面展示那个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生活和社会交往,提供了实物依据。另外有收到他的书画作品集,还有他主编的《历代绘画编年》《中国绘画图录》还有一九五六至一九五九年编和解读的等等小册子,资料十分珍贵。</p> <p>江野同徐邦达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刚网拍一幅徐邦达正社成立之年之作,时年只有二十二周岁</p> <p> 我单从这些书中,初步看出了徐邦达在书画鉴定行业中培养了不少人才,为保护书画收藏和传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p><p> 徐邦达(1911一2012年)字孚尹,号李庵,浙江海宁人,出生于上海,其父徐尧臣,丝绸商贾,性情儒雅,好书画收藏,在这长期熏陶下,十四岁跟随苏州名家李醉石学画,又从趙叔孺学习古书画鉴定,稍后又投苏沪二地常居的吴湖帆门下,学习诗词歌赋,书画鉴赏,由于家境殷实,很早就入书画鉴别和收藏之道,又因十八岁时,走眼购得王原祁的赝品,由此发奋在鉴定上猛下功夫,到三十岁时已炼就了一付火眼金睛,强记博闻,过目无数,注意细节,对乾隆衘笔题的二卷《富春山居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一九三七年受叶恭绰先生之邀,协助古书画征集展览工作‘,就此涉足古代书画鉴别职业工作,一九四九年解放后,经好友张珩(字葱玉)推荐熟识郑振铎先生,后调入北京中央文物局文物处,做业务秘书,从事收集鉴定古书画,几年中为国家回收了三千七百多件作品,并出版了《古书画过眼要录》一九八三年,为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七成员之一,奠定了同上海谢稚柳“南谢北徐“鉴定界的盟主地位,其七人小组历经八年时间,行程万里,鉴定了八万多件中国古代书画,赢得了古书画鉴定界“徐半尺"的学术称号,号称打开半尺就知画家是谁,或曾见过此画,能说出画面内容一。为了国家的收藏和征集,他放弃了自己个人的雅好收藏,坚守职业道德,绝不监守自盗,受到了业界的尊重,他把大量的精力投入鉴定工作中去,著书立说,培养后人,一度把书画童子功放弃,由于他诗文上功底深厚加上他日积月累的古书画鉴赏眼力和眼界的提高,在同事和学生的鼓动下,搁置多年的书画创作重新拿起。故然别有面貌,气息古朴,借云开合,黑白布局另有一功,用笔毛涩沉着,苔点厚重苍润,书画合一,个性十足,面目清晰,不愧为鉴定高手,眼高了手高,却被鉴定的地位淹没。其实是相映成辉。</p><p> 如今《正社》收得他多本书画集,足见他在书画领域在继承中寻找到了自己绘画语言,也足够让后人知道中国画的出新是从传统中来,才是有根有脉中国画本质的东西。把这些书的汇集于当今《正社》有待我们后人正本清源,扛起吴门文人画再创辉煌之大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