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武威市区东北约三里远的凉州区金羊镇新城村,有一座至今保存完好的古城池,城墙全用黄土夯成,墙体高大宽厚,城垛整齐,远远望去,古城巍峨耸立,厚重肃穆,这就是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武威满城,当地人也叫“新城”。</p><p> 满城 ,是清代驻防全国各地的八旗官兵及其眷属的居住地。武威满城的历史始于乾隆二年(1737年),这一年,武威满城修筑完成,八旗官兵正式入驻。《清史稿·兵志》记载道:“乾隆二年,设凉州将军、副都统各一人,满、蒙、汉佐领、防御、骁骑校、步军尉及八旗骁骑二千人,步军六百人。”至此,武威满城真正开始了三百年的风雨历程。</p><p> 其实,清廷扩大武威(凉州)驻军规模的考虑,始于雍正十三年。雍正十三年三月,清兵刚刚打败准噶尔叛乱,具有战略眼光的雍正皇帝看到了凉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萌生了扩充在凉州驻扎八旗军规模的意图,并将此以口谕的形式命军机大臣讨论。讨论的结果在《雍正实录》里记载得非常详细:“办理军机大臣等遵上□日议奏。现今准噶尔逆贼败遁,查凉州为甘肃咽喉,通省关键,请驻兵二千名。俟现驻凉州兵丁撤回时,于养育兵、暨余丁内挑补。其新驻兵丁,请设将军一员统领,驻劄凉州。所有应设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笔帖式等官,令将军秦布酌议具奏理事同知、通判等官暨一切修理城垣营署军装等项。”就这样,清廷经过讨论,确定扩大在凉州的驻军规模,具体事宜由西安将军秦布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方案。这里的“修理城垣营署”,极有可能是在凉州修建满城,供八旗兵丁驻扎。</p> <p> 雍正十三年五月,西安将军秦布拿出了扩大驻军的方案,并经办理军机大臣议准。《雍正实录》记载道:“前挑选西安八旗满洲、蒙古兵三千名,以二千名分驻凉州……此项挑选兵丁,请将汉军一并派入。凉州添设城守步兵六百名,两旗合设防御一员。凉州兵丁,改驻凉州城外大七巴地方。”对此,《清史稿·兵志》也有记载:“雍正十三年,设甘肃凉州八旗满、蒙、汉兵凡二千人。” 由于驻军扩充,先前城内的兵营已难以容纳,只好将军队移至城外驻防。这里所说的“大七巴”这个地方,是否就是现今满城所在地,尚待考证。但不容置疑的是,凉州兵丁至此将移至城外驻扎。</p><p> 紧接着,为统一指挥,完善驻军机制,西安将军秦布又上奏道:“凉州……议准设兵驻防,以弹压蒙古番人。今凉州驻兵二千名内,请选汉仗好者二百名为前锋,满洲八旗、两翼各设协领一员。蒙古八旗、两翼合设协领一员。满洲、每旗设佐领二员。蒙古每旗设佐领一员。每佐领各设防御一员。骁骑校一员。领催五名。其行文事件,设笔帖式三员。凉州将军衙门,照依西安之例,设立二司。其将军、副都统印信、二司关防、协领条记,请交部铸给。至官兵俸饷口粮草豆等项,照西安之例支领。”雍正帝交办理军机大臣议覆后,“俱应如所请,从之。” </p><p> 基于以上史料,可看出武威满城在雍正十三年已经着手规划、选址并修筑,到乾隆二年修建完工,八旗官兵正式入驻。在武威重兵驻防,而且提升到将军级的驻防级别,可见清政府对武威战略位置的重视,其目的就是控制和治理新征服的各个少数民族,作为下一步向边疆用兵的军事基地。</p><p> 武威“满城“的修筑规模较大,格局也十分规范,有资料记载道:“凉州满城,府城东北三里许。甃(音zhòu,意为砌)以甎(音zhuān,同砖),周七里三分,东西南北四门,每门宫、厅、房一十三,城楼四,甕(音wèng,围绕在城门外的小城)城楼角如之,箭楼八。”从以上资料可知,武威“满城“初为砖包城墙,城高墙坚,固若金汤。但经过历史的沧桑和人为的破坏,现在的城墙外面已经没有了青砖,只剩下黄土夯成的土墙,而当年的护城河也早已干涸,难寻踪迹。《凉州府志备考》提到满城东门外曾立有两块《乾隆御祭碑》,但时过境迁,不知何时也已亡佚。</p> <p> 厚重的城墙,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武威满城从筑成之始,一直就是军事重地:清代是满洲八旗兵及其家属的驻地,1931年以后又成为马步青骑五师的军营,原来城内的全部旗人被迫搬出满城,散居城乡。1941年马步青调往青海,国民党的“中央军”又入驻武威满城。建国以后,昔日的武威满城又成为了人民解放军的驻地。</p><p> 经历了三百年风雨沧桑的武威满城,如今依旧巍然矗立在武威大地上。漫步城下,抚摸着斑驳陆离的城墙,仰望着巍然屹立的城垛,心中便多了几分敬重,也多了几分遐想。当年那边关冷月,旌旗猎猎,马蹄声碎的场面早已淡出历史的镜头,如今,映入眼帘的只有宁静与安详。</p><p> 一座古老的兵营,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走近满城,就是走近历史,更是走向辽阔,走向高远。</p> <p> 到过武威的客人,多听说过“天马之乡”和“西夏陪都”,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灿烂的城市文明,“歌吹日纵横”,“七里十万家”……</p><p> 可是大概少有人知道,在武威城东北5里许的金羊镇新城村地面,还有另一座至今保存完好的城池,俗名“新城”,也叫“满城”的地方。</p><p> 胜地而未曾著名的原因是那里从古到今一直就是军事禁区。清代是满洲八旗兵的驻地,民国以后被“马家队”强占为军营。建国以后,那里又成为了解放军的兵营,五十年代是解放军的一所步兵学校,后来改成了炮兵学校,再后来变成二炮部队,再后来二炮部队换防,这里驻进了兰州军区的一个步兵师,再后来师又变成了一个摩托化步兵旅,……,直到现在。军事要地,警戒森严,当然非普通百姓可以随意出入,更非外地游客能够一窥景致的了。</p><p> “满城”这样的名字,似乎不是武威所独有的。据我所知,永登也有一处,银川也有一处,国内分布情状可以据此推想。</p><p> “满城”的来历,源于清朝初年。当时天下大定,在全国重要城市和军事据点分派八旗兵屯守驻防。当初满洲统治者为了保持贵族“血统”的纯正,防止被中原汉人“同化”,对驻防旗人规定了严格的纪律,非但满汉不能通婚,且生活起居也需进行隔离,官兵和眷属要专城而居,无事不得随便出城。有时告假外出,也不得离城20里以远。擅离营地者,以逃旗论处,要格杀勿论的。</p><p> 在此政策下,凉州府于乾隆二年(1737年)开始,选定最为膏腴富庶的老城东北乡,征发民夫,修筑专城。当时凉州有派驻旗兵4000人,外带家眷人口。——自此武威始有满族,都住在隔着杨家坝河与老城相望的新城里,民间称为“满城”。</p><p> 对这座“与世隔绝”的“满城”,牧羊人一直怀着好奇心,却因为军事重地,非轻易可以窥探奥妙的。多年来我曾数次或徒步或骑摩托车绕城“考察”,但见高高的土城墙,虽经几百年风雨侵袭,仍屹然矗立,密不透风。宽宽的“护城河”,乱石成堆,杂草丛生,荒芜的似乎从来没有人清理修葺过。但里面是什么样却一直没有机会一睹真容——直到今日,忽然时来运转,借着“军训”之便,才算到里面一游,一了多年仰慕的心愿。</p><p> 满城的形制,小巧玲珑,四四方方,每边长约为1公里。四面各开一座城门,其中东西两门当初是作为主要出入口的,还设有防御敌兵突击的“瓮城”结构。但现在好像仅开南门,其余各门都封闭了(?设此疑问)。满面沧桑的城墙现在看来全用黄土夯成,似乎不堪一击,当年却是号称固若金汤的“砖包城”,墙体宽厚,据说马步青住在此间时,可以开着吉普车从附着内墙的“马面”上直接开上城头去。</p><p> 城内的情形,俨然一个与世隔绝的小世界——与其说是一座军营,倒不如说是真正的世外桃源。院子虽大,驻的部队并不多,事关军机,也不多说了。总之是除了几处不规则的零星建筑,大部分地面则是菜圃和树林,林荫道旁,芳草鲜美,百花园里,落英缤纷……</p><p> 我的一位同事,复姓完颜,老牌大学生,非仅才华出众,也谓人品端庄,气质有点类似于胡哥的,看起来已经和汉民无异,却是根正苗红的满族后人,——从族谱论起,还有皇族血统……。每与牧羊人言及“满城”的兴衰,尤为沉痛。</p><p> 想当初满洲铁骑踏平天下,坐定江山之时,清廷贵族为了显示尊严和威权,大概也是为了保证大满民族的特色,曾规定旗人兵外余丁不准务农,不准经商,不准学习其他技艺。不料这一国策却是一剂催生腐化的毒药。八旗子弟靠“皇粮”生活,坐享安逸,养尊处优,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存身和创业的能力。</p><p> 辛亥革命后,满人“亡国”,旗民一夜之间沦为“平民”。1914年撤销满洲军营,断绝供给,只由“处理旗人工作善后局”给每个旗兵发银40两,作为生计银子,令其自谋生路。当初的贵族失掉了生活的依赖,最终却几乎集体沦为乞丐。</p><p> 1916年,政府为了维护稳定,给这些旗民专门划拨了一部分土地(位置较为偏远,主要在肃南皇城滩和古浪横梁山一带),让他们以务农谋生。但由于旗人缺乏劳动技能和艰苦创业意识,一朝“发配”去种田真是勉为其难,因此大多数人家还是没有离开满城。为了生存,只好出卖家业,有变卖“祖传”宝贝的,有拆毁营房出卖木料的,甚至“砖包城”上的青砖也被有眼光的满族子弟拆来变卖了。民国16年8级大地震中,满城里由于房屋连片,尽数夷为废墟。旗民因为人口集中,伤亡特别严重,压死压伤者占十之五六,多有全家绝户者。</p><p> 到民国24年(1936年),马步青强占满城作为军营,迫使城内全部旗人搬出“满城”,散居城乡。——至今武威满族分布很广,而其中以满城所在的金羊镇聚居尤多。</p><p> “满城”几百年的沧桑历史,大而言之,见证了文明的进步,国家的兴衰;小而言之,却写满了一个民族——满族的荣辱悲欢,给后人的教训,发人深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