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大夫,我们要住院,在家弄不了了,不住不行”。在疫情防控期间,几乎每天在精神科门诊都会听到同样的话语,有面对他们强烈要求住院的急切的心情,精神科门诊的医生得耐心解释暂时不入院的原因,疫情防控期间按上级文件要求,精神病医院全封闭管理,要求病人不入不出。坐诊医生得极力劝解患者暂时不住院治疗,这在以往的精神科门诊几乎见不到的,再加上部分药品断供,得给患者解释,经常解释的口干舌燥。以前每人一周一次门诊还好,现在三个医生门诊白班夜班连轴上,困难可想而知,面对排着长队的病人,通常一坐下就是四五个小时,喝口水,上趟厕所也成了奢侈。门诊病人多,业务上的劳累和体力上的劳累还都能承受,遇到通情达理的患者家人还好,遇到蛮横无礼的家属,直接在门诊大厅就开始了谩骂,坐门诊的医生还得承受着精神上的羞辱。</h3><h3> 一个病人是在晚上派出所工作人员送来的,给他们反复解释病房封闭管理的文件精神,他们不听这一套,态度非常强硬,反复打电话联系,要求非住院不可,最后给其解释要求家人陪护并一起隔离治疗,家人没人陪护才不了了之。时间已经到了下半夜一点。</h3><h3> 还有一个病人在家肇事肇祸,被人打得头破血流,扬言要杀人,其家人强烈要求住院,还从村里、镇政府、当地派出所开了证明,坚持要住院治疗,反复</h3><h3>给患者解释现在的病房封闭管理的文件精神,患者从早上等到晚上,给予患者耐心解释后,患者家人也表示理解医院的做法,准备回家给予患者强制约束自服药物。</h3><h3> “没有药了,还开什么医院啊,这是什么××的医院”,部分药品供给不及时便开骂;有的患者要求开两三个月的药量,要出门打工,不合他的要求,便不乐意,“你有什么了不得,妈了个×”……如此种种。</h3><h3> 这一切的一切,坐门诊的都得承受。作为一名为这个医院的高年资医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薛瑞梅,勇敢地挑起来了这份重担,她知道这是医院领导对他的信任,她也深知把控好病房的门户有多重要,也做好了应对各种困难的准备。</h3><h3> 闫会、唐龙,作为的年轻一代的医生,也毫不含糊,他们有着极高的思想觉悟,他们俩一方面理解医院的防护物资困难,都主动想着节省节约;另一方面表态要做到不给医院因为门诊接诊态度问题,给医院添任何麻烦,大家都干劲十足,目标很明确,就是决心一定要出色圆满完成疫情防控期间的门诊坐诊任务,不辜负各位领导的信任。闫会、唐龙,虽然年轻,但他们有着与他们年龄不相符的耐心和和稳重,从他们俩身上能够让我们看到我们医院的希望和未来。</h3><h3> “过来登记,名字,身份证号码……自觉排队哈”,“大家排队不要靠的太进,要保持1到1米半的距离”,这是精神科门诊预检分诊护士袁玲和刘翠萍的工作日常,每天一百多号人,排队,测体温,反复叮嘱间隔距离,认真却有秩序。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精神科门诊需要预检分诊,袁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毫无怨言,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繁重而又琐碎的工作任务。刘翠萍,刚休完产假,上班还没有几天,医院便封闭式管理,她完全可以申请请假在家安心照顾年幼的孩子,可她义无反顾的投入到预检分诊工作中,为疫情防控尽自己的一份力量。</h3><h3> 这就是疫情防控下的精神科门诊,工作繁重却又琐碎,但医护人员紧密团结,阳光向上,用他们的耐心和热情,为医院的疫情防控,满足患者的正常诊疗,在做着他们积极却又不懈的努力。这就是团队精神。</h3><h3> 疫情防控,我们同在!</h3><h3> 疫情过后,我们静等花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