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红一师——步兵第199师

九里松人

<p>开国大典红一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99师,前身是1933年6月在江西省永丰县藤田镇改编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第一师。</p><p>红一师历史源头主要有三支。一支源于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1927年9月起义时称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当月底在江西永新三湾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1928年4月在井冈山与南昌起义部队余部及湘南起义部队会师后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三十一团,1930年发展为红一军团第十二军,1932年改称红一方面军第二十二军,军长罗炳辉。另一支源于1927年冬至1929年春在赣西、赣南各县起义中产生的工农革命武装,起义后组建成4个地方红军团,1930年发展成红一军团红三军(初称第六军,军长黄公略)所辖第七师和第九师。1933年6月,红一方面军在江西省永丰县藤田镇进行整编,将红一军团红三军第七、九师与红二十二军第六十六师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辖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还有一支源于百色起义组建的红七军。1935年9月,红军长征到达甘肃省岷县哈达铺后进行改编,红一方面军改称陕甘支队,红一军团改称陕甘支队第一纵队,取消师的番号,红一师第一团、第二团依次改称陕甘支队第一纵队第一、第二大队(第三团编入第一、第二大队)。1936年1月,恢复红一师番号,第二大队调出,以百色起义红七军为基础组建的红三军团第五师第十三团调入红一师,仍称第十三团。同时,以第一团、第十三团抽调干部骨干及陕北游击队为基础重新组建第三团。从此,三支红军血脉汇集于此。</p><p>1937年8月20日,红一师奉命在陕西省三原县云阳镇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原辖第一团、第十三团、第三团依次改编为第一营、第二营、第三营。</p><p>1937年10月,在察哈尔省蔚县,第115师独立团改编为八路军独立第一师,师长兼政委杨成武(后邓华任政委),原辖第一营、第二营、第三营依次改编为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第一团由6个红军连(原独立团第一营第二、三、四连和第三营第一、二、三连)为基础吸收地方抗日游击队一部合编组成;第二团由2个红军连(原独立团第二营第三、四连)为基础吸收地方抗日游击队一部合编组成;第三团由4个红军连(原独立团第一营第一连,第二营营部、机枪排和第一、二连,第三营第四连)为基础吸收地方抗日游击队一部合编组成。</p><p>1937年11月,八路军独立第一师奉命兼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政委邓华。</p><p>1938年2月,为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雾灵山抗日根据地,由邓华率部挺进平西,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并积极准备参加冀东十万工农大暴动,创建雾灵山根据地。4月8日,邓华率独立第一师部分机关、直属分队和第三团组成晋察冀军区第六支队(邓华支队),司令员兼政委邓华。至此,独立第一师(红一师)一分为二。之后,第三团扩编为第二、第三团两个团。</p><p>1938年5月,邓华支队与宋时轮支队合编组成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宋邓支队),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邓华。邓华支队改称第十一支队,宋时轮支队改称第十二支队。第十一支队辖第三十一大队(第三团改称)、三十二大队(后撤销)、三十三大队。</p><p>1939年2月,以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为基础组编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肖克。取消支队番号,第六、七两个团(分别由第三十一大队、三十三大队依次改称)由挺进军直辖。不久,第六团调入第十一军分区(后调雁北)。</p><p>1942年2月,以冀热察挺进军机关和直属队大部为基础组建晋察冀军区第十一军分区(冀热察挺进军番号撤销),司令员黄寿发,政委刘道生(后肖文玖任政委),辖第七团、第九团。1943年,第九团调入晋绥军区。</p><p>1944年7月,晋察冀军区组建二级军区——冀察军区。所辖第十一军分区,司令员肖文玖,政委高鹏先,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张方,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水清,辖第七团、第四十四团(后又组建新四团、新五团;不久,新四团分别补入第七团、新五团和第四十四团)。</p><p>1945年10月,冀察军区改编为冀察纵队。所辖第十一军分区改编为第七旅,旅长肖文玖,政委李水清。原辖第七团、新五团、第四十四团依次改称第十九团、第二十团、第二十一团。</p><p>1946年3月,冀察纵队在延庆地区进行整编。第九旅第二十五团(原第十三军分区第二十团)调归第七旅建制,仍称第二十团,原第七旅第二十团、第九旅第二十六团分别补入第七旅第十九团、第二十团、第二十一团。</p><p>1946年7月,冀察纵队改编为晋察冀野战军第二纵队,所辖第七旅改称第五旅,旅长马龙,政委李水清,所辖第十三团、第十四团、第十五团分别由原3个团依次改称。</p><p>1949年2月全军统一编制,第二纵队第五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67军199师,师长李水清,政委李布德,原辖3个团依次改编为第595团(老2团,有2个红军连)、第596团、第597团。</p><p>1950年10月,在天津塘沽地区组建师炮兵团。</p><p>1954年8月,在即墨县蓝村抽调部分干部战士及第一、第二坦克学校部分学员组建师坦克自行火炮团。</p><p>1986年8月军队精简整编,原第67军坦克团、高射炮兵团转隶第199师建制。整编后,步兵第199师改称摩托化步兵第199师(北方甲种师),辖司、政、后机关各直属分队、步兵第595团、步兵第596团、步兵第597团、坦克团、炮兵团、高射炮兵团。</p><p>1989年8月,恢复师教导队编制。</p><p>1991年2月,济南军区鱼台农场(副团级)转隶第199师建制。</p><p>2003年12月,整编为第26集团军199摩步旅。</p><p>2017年调整为陆军第80集团军建制。</p><p>第199师(红一师)80多年历史辉煌、战功卓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军赣南、闽西,开辟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等重大战役、战斗。长征中血战湘江、抢占黎平、两渡乌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等;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平型关战役、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和挺进冀东、沙峪遭遇战、百团大战、曹坝岗阻击战、斋堂伏击战、解放张家口等;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张家口保卫战之怀来防御战、保南战役、正太战役、沧县攻坚战、保北战役、大清河北战役、清风店战役、平津战役、太原战役等。</p><p>1949年5月,第199师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命令,作为陆军部队的代表参加开国大典受阅。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国大典上,第199师官兵组成12个徒步方队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接受光荣检阅。</p><p>1951年6月,第199师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7军编成内入朝作战,与美第9军(辖美7师、美24师,韩2师、韩6师)在长达24公里的正面战线展开殊死搏杀,自身伤亡12000余人,杀伤美韩军23000余人。1953年5月,第199师作为第67军主力,在第200师配合下,攻克十字架山(又名首洞南山,汉城京畿堡垒、首都高地),毙伤俘敌5500余人(继第60军后再创阵地战以来一次歼敌一个团的战绩)。1953年7月,第199师参加金城反击战,作为中集团主力,在军长邱蔚指挥下,在强大炮火支援下,在兄弟部队配合下,连续击溃韩6师、韩7师、韩8师、韩11师,毙伤俘敌25352人,志愿军伤亡10290人(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第67军共歼敌87847人,是志愿军歼敌人数最多的军)。</p><p>1954年回国后,第199师被中央军委确定为战略预备队、济南军区战备值班部队,圆满完成海防守备、战备训练、国防施工、军工军农生产、抗洪抗震救灾等重大任务。</p><p>1985年3月至1986年6月,第199师(第138师炮兵、侦察兵配属)奉命参加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共歼敌5900余人,俘敌1名,击毁82毫米以上火炮138门,60迫击炮98门,轻重机枪78挺,高机34挺,反坦克导弹发射架5具,军车28台,各类工事1198个,屯兵洞199个,观察所22个,弹药所26个;伤亡1532人,其中伤1197人(军官56人)、亡335人(军官20人),失踪2人,消耗82毫米以上炮弹28万余发。在参加老山地区轮战的部队中取得战果最大、战绩最辉煌。</p><p>1993年3月5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视察第199师后欣然挥笔:铁流雄师,所向披靡。</p><p>2003年11月30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步兵第199师改编为陆军第26集团军摩步第199旅,先后圆满完成“04—11A”“联合—2007”“联合—2008”“前卫—208”“前卫—2010”“铁流—2010”“前卫—211”信息化集训、“泰山·精锐—2012A”实兵演习、“全区分队战术训练先行示范”、军委“135全军战略战役集训”临机拉动、济南军区基础训练监察考核、集团军新兵“交叉滚动升级训练”试点观摩和“4·28抢险救援”“赴汶川抗震救灾”“赴长清救火”“支援北京奥运会、十一届全运会、二十二届省运会、第三届亚沙会”等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p><p>2015年1月至12月,以摩步第199旅为主体组建的中国首支维和步兵营赴南苏丹首都朱巴执行国际维和任务。回国后,被济南军区授予“国际维和模范营”荣誉称号。</p><p>80多年来,第199师(旅)南征北战,浴血奋斗,建立了不朽功勋。涌现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大渡河十七勇士”,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英雄包森、“曹坝岗五勇士”,解放战争时期的全国战斗英雄黄树田、王儒,抗美援朝时期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英雄”、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的李家发,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的韦昌进、都昌林、原明等英模单位和个人。在长期战火硝烟与和平环境考验中,形成了“铁心向党、争上头阵、敢打硬仗、勇争第一”的旅魂和“争劲、闯劲、虎劲”的旅风,一代代官兵接续传承,无愧开国大典红一师的光辉荣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