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书谱的味道^_^

蘭君

<h3>书谱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1)要看出来其用笔特点。孙过庭自己也说过:“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在临习时,追求的是“像”,力求做到惟妙惟肖,原作者的笔起笔落、凌空取势等都要观察到,做到“精”和“似”。先取其形,再取其神。(2)灵活,学习草书时执笔要比写其它书体更加灵活自由,最好使用悬腕方式进行书写,手指、手腕都要灵活运用,以保证挥洒如意,气势连贯。(3)书写工具要讲究,孙过庭的草书用笔细腻灵活,一般建议选择弹性较好、笔锋较长的狼毫或兼毫,不建议使用较软的羊毫或兔毫。弹性较好的毛笔更容易表现孙过庭爽利的用笔特点, 练习用纸建议使用毛边纸或者元书纸练习,这种纸不洇,能更好的表现小草的细节。(4)有一定的临帖基础之后,对临、背临、意临要交替进行,要记住临帖是创作的基础!如果在临帖这一环节中基础打得不牢固,进行创作就会手足无措,不知从何入手!更难发现自己的不足。因此要在背临意临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学习到《书谱》的精髓。(5)孙过庭的书谱是一篇很好的理论文章。学习书谱,可以同时学习他的书法理论对我们学习书法更有帮助!</h3> <h3>一部天书《书谱》道尽了中国书法艺术思想的真谛,书谱云:“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为书法艺术活的灵魂。又提出书法艺术的哲学基础“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开篇书家论,“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锺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此四贤“古今特绝。而锺张专精,”羲之“博涉多优”。又云“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历,而风规自远”客观真实的阐述了王羲之书法,为什么代多称习。(并非一些当仁者所说的兰亭序中,或者某某大家某个碑帖中,有多少个同字,不同的写法。) 告诉了我们自汉魏以来到孙过庭的那个时代,仅有四位书法大神。且王献之用“反面教材去写的”假托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看出孙过庭不太赞同王献之的人品。(王献之的人品到底如何?千百年过去了,无法当面对问子敬了。时间仓促,这里就不做其他考证了。但是王献之的墨迹大都收录在淳化阁帖或大观帖里,喜欢的亲友可以去观摩临习)第二篇学书论,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直到今天为止,孙过庭的学书精神和学书方法,以及孙过庭的书法艺术思想和书法技艺,依旧是值得我们深入认真学习的。继而孙过庭表述了自己眼中的书法之美,我们来看看原句:“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第三篇书牒论,孙过庭经过大量的考证与实践,客观的说明了,唐以前的书论,大都是一些书家的感悟,感言,评论,算不上真正的书论。“至于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同时,孙过庭更多的是寄与后世更高期望,“阙而末逮,请俟将来”第四篇运笔论,提到了书法人应悟而未悟的四种运笔法则执,使,用,转。“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通过论述,孙过庭揭示出了书法艺术的创作规律和创作目的,“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夫所致,安有体哉!(临帖要求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而创作时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第五篇篇名授书论,孙过庭首先回顾了自己的授书实践体会,接下来分析了不同年龄段的学书者各自的学书优势和劣势,提出了“少而可勉”的授书理念。分析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风规自远”和“人书俱老”,明确了学书学什么,教书教什么。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第六篇评书论,孙过庭通过自己的实践,“余乃假之以湘缥,题之以古目”看到了书法评判品评的现象就是“贤者改观,愚夫继声”,书法评判品评的实质就是胡评、乱评、瞎评、错评。评判品评的原则和依据不是客观的艺术标准,而是个人的主观臆断,评判品评的方法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拍脑袋”办法。在中国书法的鉴赏,收藏,实践中,他们不是“验燥湿之殊节”,而是验书作者的官位是不是够大,地位是不是显赫;时至今日依旧未改!他们(势评者,收藏着,鉴赏者) 不是“体老壮之异时”,而是考证作品是不是某某人的真迹,是不是某某书协主席,不论作品写的如何,只要是真的就行。而且愿意花天价购买。这种怪象乱圈,难免让志于中国书法艺术的书家心寒。我无心谈及中国书坛的“庙堂和朽木。”互联网对中国书法的冲击不言而喻,中书协对中国书法的 窒碍显而易见,今天的当仁者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结巴”可想而知。就在此刻,王根权先生力挽狂澜,倾心建立中国书法学院,旨在弘既往之风规,导将来之器识!推出书法评判标准。后记,孙过庭对《书谱》内容的总体回顾,重点交代了《书谱》的写作目的,《书谱》的内容结构,以及作者对《书谱》一书的价值希望,这也是作者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希望。“庶使一家后进,奉以规模!”1300多年后{《书谱》品评}的问世,为今天的我们打造了一艘“航母”,相信大家搭承在这艘航母之上,体内能爆发出自己的洪荒之力,扛鼎于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书谱品评,“读”具匠心。写有神助,下笔无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