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李玉珍,一位温婉而慈祥的女教师,脸上常常挂着甜甜的微笑,课堂上她神采飞扬,讲课绘声绘色,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的她就是孩子们的知己,谁有困难,只要她能做到的,都会倾力相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这一精神在我们寅街镇三甲完小李玉珍老师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p> <p> 剪影一:阳光下的“金剪刀”</p><p> 那是我第一次去三甲完小,迎着夕阳,闻着松林的芳香,老远就听到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走进学校,只见一群孩子围在一起,个子小的踮起脚尖使劲往里面挤,小嘴嘟囔着:“李老师,到我啦!”李老师一边灵巧地挥舞着剪刀,一边和蔼地说:“别急,都给你们剪,排好队!” 李老师在给住校学生剪头发,孩子们围着李老师,挤着,说着,笑着,几个小的干脆拉着李老师的衣角跟着打转。我呆住了,心潮澎湃,说不出话来……老师,居然还可以这样当!我入神地看着,跟孩子们一起幸福着……</p> <p> 剪影二:老师,我怕黑</p><p> 李老师扎根这所山区学校已三十余载,学生来自多个较远的彝族村,父母大多外出打工,孩子和老人留守。这里的孩子大多在爷爷奶奶的陪伴下度过童年,他们缺乏父母的陪伴,更缺乏童年应有的欢乐。从学前班开始,他们背着小小的书包,端着大大的餐盘,就开始了住校生活,拥有了自己的第二个家,而李老师就成了他们的家长,孩子们的头疼脑热、洗衣缝补都归她管。和李老师简短的谈话打动了我,她的人生观、价值观令我叹服,她说:“面对这些困难儿童、留守儿童,面对贫困的村庄,我们改变不了什么,却可以做点什么。”由于在这样的寄宿制学校,李老师好久没有睡午觉的习惯啦!孩子们的安全,孩子们的学习怎能让她放心得下呢?此时,她一定在教室里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而晚上,要想睡个安稳觉也是很难的。安顿好孩子们,已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刚躺下,又会有滚铺摔跤的同学,又会有生病的同学……小丽是个胆小的孩子,晚上怕黑不敢睡,李老师总是哄她到深夜,每天晚上睡着,小丽眼角都挂着晶莹的泪珠,可我相信在她的梦里,唇齿间绽放的一定是灿烂的花朵。而这样的时候,李老师的孩子却寄宿在外婆家,我想,她一定也怕黑,也想自己的妈妈!</p> <p> 剪影三:老师,我不会讲普通话</p><p> 山区的彝族学生,受客观条件限制和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汉语水平差,学习语文困难大,阅读理解能力差,严重影响了他们今后的发展。为此,李老师向学生学习、苦练彝族话,课堂上进行彝族话和普通话的“双语教学”,加强和孩子们的交流,拉近和孩子们的距离,让他们开口讲好普通话。孩子们是她的老师,她是孩子们的老师,是她让腼腆的孩子们变得乐观、自信!李老师的努力和付出,让孩子们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家长也变得支持和配合学校的工作,她所教的学生没有一个辍学,而李老师也成了彝族群众心中那朵圣洁的索玛花!</p> <p> 剪影四:不断“充电”,教学不能落后</p><p> 教学,我们不能落后。李老师积极承担学校所安排的教学工作,认真备课、讲课、考核学生成绩,做到前有计划、中有分析、后有总结。认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积极投身于课改实验,把实践有效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能力和贯彻素质教育的一个有力手段,积极参加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用多媒体资源来优化课堂教学,努力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向教学前台。开放的课堂,成就了学生,也提升了自己。</p> <p> 剪影五: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p><p> 李老师三十余年的风雨坚守,将爱和知识带给彝族孩子。不能照顾年幼的孩子,也不能照顾年迈的父母,可是她从未申请过调动,她的心,她的情都留在了这里。山路上留下了太多她背着孩子去看病的脚印;彝族村寨里留下了她太多家访的身影;树林间,留下了太多她和孩子们的笑声……带着青春的无限激情,满怀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李老师和同事们融入了这片热土,把奉献留在山区寄宿制学校的每个角落,把只有在寄宿制学校才能深切体会到的每一份艰辛化为甘霖,自觉履行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用实际行动履行了师德规范!</p> <p> 从学前班会尿床、会滚铺到六年级毕业,李老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如今大了的叫不出名字,认不出模样,可再大的孩子都记得她!因为李老师帮他们补过课,洗过衣服,晒过棉被,带他们看过医生……而他们最难忘的是那把夕阳下的金剪刀,是那个像妈妈一样爱着他们的李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