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一曲彝族民乐合奏曲:《阿细跳月》。这首曲子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主题音乐一共反复了十四次之多,由于用不同乐器演奏编排,因而生动体现了音乐变化重复的力量。编曲人是我国民族音乐家:秦鹏章。</p> <p>背景提示</p><p>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p><p>跳月:是彝族常见的一种歌舞形式</p><p>每逢欢庆的节日彝族青年男女就会聚集,在月夜下以“跳月”的形式欢歌竞舞寻找伴侣。</p> <p>竹笛:是我国各地普遍流行的一种吹奏乐器。使用较为广泛,既可独奏、齐奏,也可用于伴奏及乐队合奏。 </p><p>本曲第一部分中主题音乐由高音笛、弹拨乐、弦乐及全奏多次反复出现,表现了多变舞蹈姿态。</p><p><br></p> <p>在本曲第二部分,作者将主题乐段做了移调处理,并进行几次反复,与前面调性形成鲜明对比,好像健壮的小伙子们跳起了粗旷的舞蹈。</p> <p>第三部分音乐又转回原调,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个乐队全奏,乐曲进入高潮,在乐队全奏中展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最后的短小尾声是采用了主题乐段的最后两拍sol re do 扩充发展的,在渐强中结束全曲。</p> <p>我们看一下本曲民乐合奏的乐器分类,以及乐曲编排的大致顺序。同学们你们仔细听,还能识别出什么乐器呢?</p> <p>接下来,我们来观看视频,欣赏一下《跳月舞》吧。</p> <p>最后,介绍一下《阿细跳月》在国际上荣获的部分殊荣:</p><p>1950年,《阿细跳月》第一次跳进北京、跳进中南海,在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夺得国际金奖。</p><p>1986年,美国把《阿细跳月》列为世界十大著名乐曲。</p><p>2000年,悠扬、欢快的《阿细跳月》旋律在音乐圣殿维也纳金色大厅作为全世界迎新春音乐会的开篇再次奏响。</p><p>2008年6月,《阿细跳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p>同学们是不是此时此刻,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呢?越是民族的音乐,越是世界的音乐。老师希望学生们喜爱现代流行音乐的同时,更要传承我们的中国民族文化,发扬我们的民族精神,让世界更多的人喜欢我们的民族音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