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一充满音乐气息的汾阳路

Huiteni

<p>  汾阳路,在1902年-1943年之间称为毕勋路,曾经是上海法租界的一条街道。全长815米。1902年,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越界修筑,以法国驻华公使名命名。1914年上海法租界大扩展时划入界内。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上海法租界,将其以山西省地名改名为汾阳路。沿路为住宅区。</p><p> 汾阳路两旁全是高大粗壮的法国梧桐,梧桐深处坐落着一幢幢花园别墅。住宅里传出悠扬的钢琴声、提琴声歌声,通过密密匝匝的青绿树枝荡漾在马路上空。</p> <p>汾阳路9弄3号:</p><p> 赫德旧居即海关俱乐部旧址,建于1898年,建筑面积478平方米,属英国早期殖民地式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p><p> 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平面呈正方形,底部被架空 、1米左右,近似干栏式。南面设方柱敞廊,柱头有类似中国古典建筑的斗拱和雀替,方锥台式瓦楞板屋面,檐角翘起,四面开老虎窗。外墙采用宽14厘米、厚8厘米的木板条,以水平向铺,故有“木屋”之称,门窗均用木材制成。西北角有一方形攒尖小塔。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优秀历史建筑。</p> <p>汾阳路20号:</p><p> 犹太俱乐部(上海音乐学院礼堂办公楼)、花园住宅(比利时领馆专家楼)。这是我国第一所音乐高等学府,它的前身是1927年成立的国立音乐学院,创办人及首任院长是我国极负盛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p><p> 1932年1月,上海犹太俱乐部开始筹建,是年8月在此开放。这里是在沪俄籍犹太人的主要活动场所。两座建筑均为假三层,其中一座四坡屋顶,较为平缓,有棚屋形老虎窗,立面混凝土上施白色粉刷,层间设齿形饰,柱体有凹槽处理。侧立面有突出半圆形房间,上设露台,宝瓶状栏杆。整体风格有美国小住宅特色。该建筑有走廊与其它建筑连接,塔斯干式双柱、三柱支撑。另一座建筑的双折屋面陡峭,有双坡形老虎窗,主立面二层为敞廊,木质构架支撑。底层砖墙,水泥拉毛墙面,半圆拱券门洞和窗洞,券身突出毛石间隔点缀。整体极富特色,局部带有北欧风格。</p><p> 这里是孕育音乐家的摇篮,也就在这里谱写出了像《牧童短笛》、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大合唱《幸福河》、交响曲《长征》这样的知名乐章。同样,因为有了音乐学院,这里也拥有许多的乐器店、音乐书店,唱片店。</p> <p>汾阳路45号:</p><p> 丁贵堂旧居即海关税务司住房(海关专科学校办公楼),建于1932年,是一幢两层高(局部三层)的花园洋房。一如汾阳路的低调,这幢据说是全上海最漂亮的红顶白墙的西班牙式花园洋房静静地掩映在1500平方米大草坪为主的花园里,浓密的雪松,森严的铁栅栏,硕大的草坪把它和汾阳路的人间烟火隔绝了开来。 </p><p> 洋房由协澄洋行设计,辛丰记营造厂承建,为典型的西班牙式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36平方米。建筑为假三层砖混结构,正立面竖三段划分,中间底层为三个连续拱券敞廊,以四根圆柱支撑。一层和三层山墙上均有三扇圆拱帕拉第奥式长窗,窗间饰螺旋形柱。二层阳台上为绞绳式铸铁栏杆。白色粉墙,红瓦缓坡顶开单坡老虎窗,屋檐有连续小圈作装饰。主屋东侧有二重拱行门。左右两侧有附屋。</p> <p>汾阳路77-2号:</p><p> MIRROR BAR,这是一家颇有情调的酒吧,周末想要放松的时候,或者想要聚会聊天的时候都可以来这里。如果人多的话记得提前预定不然很可能和快乐失之交臂哦,几款主打的人气饮品都很值得打卡,在这里享受一个美丽的傍晚也不失为一个休闲的好方法。</p> <p>汾阳路79号</p><p> 公董局董事住宅(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也称“海上小白宫”,它建于上世纪初,外形为18世纪欧洲城堡式,是法国文艺复兴鼎盛时期住宅的典型实例。1932年后这里曾是日本驻华大使馆。抗日战争胜利后,成为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监察院江苏监察区监察使署,后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又在这里办公,作为在亚太地区第一任办公室地址。 1980年,上海市工艺品研究所在大楼内设立了工艺美术博物馆,</p><p> 整栋建筑中轴线对称,有明显的横三段和竖三段式的立面处理,中间呈半圆形凸出,左右对称的露天大石阶导向二楼露台。 楼共三层,一楼民间工艺品,配有咖啡吧,二楼玉石象牙雕刻品,三楼绒绣刺绣。几间房里有不多的几个师傅在做手工活,墙上挂着一些工艺美术大师的介绍以及一幅幅可以出售的作品。</p><p> 这座法式花园洋房,采用古典柱式,比例严谨、对称。室内四周及地板多用柚木及硬木装饰,顶部天花雕刻精致,豪华而又简洁。许多细部如窗户的设计,或为简洁的半圆券拱落窗、或为方形落地长窗,配以浮雕装饰,细节处也不忘彰显她的气派,带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流行的“新艺术运动”风格。二层大厅内镶嵌有彩色玻璃的大窗,是整栋大楼的亮点,整扇窗占了二层楼面的差不多整堵墙,彩色的浮雕镶嵌玻璃在欧式的风味中透出中式的意境,在二楼的露台上可一睹花园的风采,一片欧式的大草坪,草坪与树林被一泓月牙型池水相隔,池中央还有一小岛,令人赏心悦目。</p> <p>汾阳路83弄10号:</p><p> 原为三德堂,属于过去的犹太医院,现属上海眼耳鼻㬋科医院。砖混结构,1942年建。外观具有简化的古典主义风格特征。主立面对称构图,使用简化的装饰性壁柱。室内外局部装饰具有装饰艺术派特征。水塔则造型简洁,带有几何形装饰。</p><p> 1934年,上海犹太圣裔社依靠上海犹太富商嘉道里的资助,成立了上海圣裔社医院。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的俄国犹太人,正式接管了这家医院,并迁往了毕勋路,改名为“上海犹太医院”。</p> <p>汾阳路150号:</p><p> 白崇禧故居 (宝莱纳餐厅,仙炽轩日式餐厅)俗称白公馆。</p><p> 白公馆不愧为从古至今的名人居所,高墙之外,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距离感。这栋建筑外观乍看像一架银白色的钢琴,绿荫花丛的搭配,仿佛像来到了一个度假天堂。整幢建筑属法国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即17~18世纪欧州宫廷、府邸、官方建筑中的一种建筑风格;他们崇尚古典柱式,强调轴线对称,喜好用几何形体,这在白公馆的建筑风格中都显现无遗。</p><p> 遗憾的是去游览时正值内部装修,无法入内,只能看到外观。</p> <p>汾阳路152-154号、156-158号 :</p><p> 并立花园,建于1920年,属于德国式双联体花园住宅,立面简洁对称,平整少装饰。四坡双折瓦屋面,屋面顶部陡峭,底部出挑明显,挑檐下设有成对木牛腿斜支撑。三层两端设半园券敞廊。开窗轻巧,一、二层外窗设木百叶。整体建筑风格舒朗大方。内部装修简洁,但极具特色。</p> <p>普希金铜像:</p><p> 普希金铜像位于岳阳路、汾阳路、东平路等交汇处的三角花园中心,1937年由上海俄侨为纪念俄国诗人普希金逝世100周年集资建造。1937年2月,普希金纪念碑揭幕仪式隆重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铜像仅留纪念碑残座。1947年在苏联驻沪领事馆倡议下,再铸铜像置其上。1987年8月,第三次在原址上建造,普希金铜像安置在高约3米的基座顶上。</p><p> 铜像坐北面南,纪念碑用米色花岗石砌建,呈三面内弧形,底部正面凸出半圆,以中文镌刻:“俄国诗人亚历山大·谢尔盖维奇·普希金纪念碑,1799-1837年”;顶端砌半圆石质花盆;左侧碑座镌刻俄文,其意也是普希金纪念碑;右侧碑座用中文刻写纪念碑初建、再建、重建日期与承建单位。</p><p> 昔日,这里常有中国的作家和诗人的崇拜者来此聚会,故又有“诗人角”之称。</p> <p>  汾阳路,就是这样一条有着充满音乐美好的小马路。这里聚集着音乐学院,工艺美术博物馆、艺术研究所,琴行乐器、普希金铜像等等,它与音乐有缘,与艺术有缘。汾阳路两旁种植着高高的梧桐,行走其中,偶尔还会有走在巴黎某条幽静小路上的错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