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回眸—足球篇

spy

七十年回眸—足球篇,是继历史篇、家庭篇后的第三集,前二篇发布后反响还不错,第一集历史篇点击率有四五百,第二集家庭篇点击率有近三百,有那么多人次的关注,提增我信心再去完成足球篇,希望继续能得到大家关注。 我接触足球比较晚,1963年15岁左右上初二,那时社会上掀起学习雷锋做好人好事运动,学校安排我参加班级的“修补”小组,一天同学拿来一个类似3号足球大小的泄气橡胶皮球,修补完,一帮同学放学后就到离学校一墙之隔的静安区第一工人体育场,用气筒给球充气后就踢将起来……。 凑巧,那天体育场有静安区体校业余足训班在训练,带队的指导叫“马玮淼”,他见到我们一帮学生在射门,也许他发现我们学生中有“可塑之才”,于是上前来问我们是哪个学校的?愿不愿意来足训班参加训练?就这样我们进入静安区体校业余足球训练班。 好景不长,几个月后足训班要我们填表,并要征得本校老师同意方可正式加入,我们在学校属于比较“调皮”的学生,且学习成绩也不太灵光,结果被老师拒签,就这样我们和“足训班”拜拜啦;但从此以后我班自己组织一支足球队,全班26个男生除一位身体欠佳外其余25人都参加体育运动,我们踢足球、打篮球、打乒乓、玩双杠、单杠、摔跤什么都干;早上同学们相约一路把球踢到体育场,在体育场一直玩到隔壁学校进行升旗仪式,然后翻墙进校满头大汗冲进教室;中午我们带饭在校吃,利用中午2小时休息去体育场踢球;下午放学后直奔体育场一直踢到看不见球影才回家;那时候我们同学之间有“分工”,成绩好些的同学利用课间休息完成作业,我们就在体育场乘轮换踢球之时抓紧抄写他们的答案,有时踢球踢的兴起也请其他同学代抄作业;老师见到我们倍感头疼,有时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见课堂内学生少了一半,在座的全是女生,不一会一大帮男同学气喘嘘嘘,汗流浃背抱着足球冲进教室,气得老师把我们带头的几位同学“请出”教室外“罚站”,更有甚者让我们到办公室“反省”写检查;这些场景在近些年老同学聚会时还会被津津乐道的提及。 1964年,静安区举行基层中学足球比赛,昌平中学不重视足球不参加,后来我们瞒着老师由蔡惠森同学去区里报名参加比赛;就这样一支没老师带队,没比赛服装,衣衫不整的“杂牌军”出现在比赛场上;首场比赛9:0横扫京西中学,第二场7:0大胜向群中学,优异的比赛成绩惊呆了在场外观战的静安体校足球教练林耀清,他问明情况后立即联系昌平中学教导处,希望学校引起“重视”,结果经我校体育教研组研究派“吴大头”吴青霞老师带队参赛,补发印有昌平中学字样的运动球衣,结果这一届基层中学比赛我们取得亚军,第一名是新城中学,他们多半是体校队员,我们和他们2:2战平,由于他们净胜球比我们多获得冠军;同年暑假我们代表静安区参加了上海市举办的基层中学生足球比赛;从那以后我们开始“享有”营养津贴,每参加一场比赛,学校发给我们每人一角五分,在那经济贫乏的年代,一角五分能买5个汤圆,3甜2咸,吃的我们幼小的心里美滋滋的,那感觉不亚于当下吃海鲜的感觉,真棒! 初升高中我进入了静安区青少年体校,为了训练方便高中学生安排在五四中学体育班上文化课;静安体校坐落在江宁路1号(过去的新城溜冰场内近南京西路口),现在这块地皮是恒隆广场;我们周一到周五需住校,每天作息是:早上5:30起床早锻炼,内容一般是长跑,从江宁路1号出发—延南京西路往西—常德路往北—北京西路往东—江宁路向南回到体校,这一圈大概是3500公尺,回到体校洗个澡后去食堂吃早饭,然后上学,我们每天只上半天课,下午从南京西路穿过静安别墅,那条长约二百米的弄堂到威海卫路第二工人体育场进行训练,晚上在体校3楼自习到9:00点,9:30熄灯睡觉;逢下雨天足球训练不能进行,教练会安排我们去新城游泳池游泳或去溜冰场溜冰;十六七岁时在发育阶段,消化功能强,睡觉前感到肚子饿了就会偷偷地溜出体校大门,跑到美琪大戏院后面一条南汇路小吃街吃上一碗菜肉馄饨或带几个“蟹壳黄”烧饼回宿舍供大家分享。(下图是1965年静安区体校足球队全体合影,右一是静少体足球教练林耀清,右二是长江中学麦田先体育老师)。 我的自身条件不错,初三时就身高1.74米、体重53公斤、我的腿长、耐力好,当初入选体校时田径队教练就看中我想邀我参加田径队中长跑,征求我意见时被我婉拒了;在体校有了比较系统的训练,加上自身的努力,我的足球水平有了很大的长进和提高,很快成为静安体校足球队的主力中锋,同时也成为静安区队的队员,当时我能连续头顶球一百多个,左右脚足尖颠球也能连续达一百多个,基本技术在体校属佼佼者;(下图是我练习头球姿势)。 踢好足球我认为有三要素,1 力量(包括速度)、2 技术、3意识,其中肌肉的力量、掌控球的技术通过系统训练和自己的努力是能得到有效提高的,唯独足球意识是一个运动员的天赋决定的,这种天赋表现在对球场上的“大局观”,对处理球的“灵活运用”是没有办法靠训练加以提高的,所以球队的灵魂必须是具有这样天赋的运动员,当今中国普片缺少的就是具有足球意识的运动员;(下图是我在练习胸部停球)。 1965年,高二我就进入上海足球队的“视线”,当初蹬点在静安体校的原上海队老运动员袁道伦对我十分看好,在袁道伦和我的教练林耀清的推荐下我曾二次入围上海队的的后备梯队,并通过了体检,由于我父亲一份“深刻检查的部分内容”进入我的学生档案,结果落选了,对此教练为我表示“十分惋惜”;(下图是我练习带球过人,防守队员是褚嘉龄)。 1966年“文革”开始,体校某些同学“以黑九类子女”之名令我搬出体校回家,从此以后我就脱离了体校;那阶段我们一直在外踢“野球”,到处找对手踢比赛,普陀、长宁、闸北、人民广场都有我们的身影,去最多的地方要数静安区第二工人体育场,那里有一帮“老蟹”,(就像我们现在在东华大学训练的老运动员一样),如“小球王”、“陈龙泉”、“小飞龙”、“阿蛋”、“老豆腐”、“大王、大海”等等,有时也有刚从专业球队退役的如:赵伯源、赵洪根及上海大隆厂的张仁明、麦金宝等,那阶段我在踢野球中找到了乐趣,也拓展了踢球的思路及提升了我的球感和日趋成熟的球技。 1970年知青上山下乡我去了安徽滁州地区来安县,第二年经介绍我去合肥应试安徽省足球队,我在省体工队分队比赛踢了一场球,省体工队教练万仲涵就决定把我留下,由于当时体工队没招工名额就先留队集训等待机会;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我在合肥省体工队大约呆了六七个月,按我的球技完全能胜任安徽省全国乙级球队的水平,但事实证明错了;在安徽如果你没有背景,不能趋附于某些有权势的领导,又不懂得“意思意思”的潜规则,那是不可能在上层建筑立足的,我国足球大环境就是如此;之后由于某种原因最后没能进入安徽省体工队,一颗“未来之星”就这样变成为“草根球星”。(下面图片是在安徽省体工队灯光足球场照的)。 我也曾代表安徽省滁州地区,组建足球队参加安徽省运会,我队中有七名上海知青,分别来自上海杨浦、闵行、黄浦、静安,我是球队中教练兼运动员,最后比赛获得安徽省第三名。 上海静安区青少年体校曾培养出一批优秀足球运动员,如当今著名的足球明星徐根宝,曾任上海市足协秘书长的卢申,下图是我同卢申、徐根宝的合影。 静安区体校足球教练林耀清是50年代上海足坛名将(下图右一),一批优秀足球运动员出自于他的培养下,可谓桃李满天下,如今86岁高龄的他健康,祥和,家庭幸福;下图从左至右为尤世平、培明中学校长马富康、卢申、林耀清。 下图摄于1998年,自左至右为刘学坤、尤世平、卢申、徐苏龙,徐苏龙是1965年那届静安区体校足球队长,也曾是上海队足球队队员,在体校期间他和我是“一帮一,一对红的伙伴”,在文化课上他帮助我,在足球技术上我帮助他。 2014年,静安体校老教练,老运动员在东华大学聚会,李培良(原南京部队足球队员),尤世平为林耀清夫妇敬酒,感谢启蒙之恩。 下面这张照片中间一位是当年静安区青少年体校德高望重的老校长陈文标,摄于2015年。 这照片摄于2006年静安区体校足球队聚会,地点好像在浙江中路铁路饭店,自左至右分别是:姚松鹤(国家级裁判),夏大卫(原南京部队队员),麦金宝(原上海大隆机器厂中后卫),刘学坤,尤世平(草根球星),张仁明(原上海大隆机器厂中锋)。 2008年静安区体校,在南阳路静安体育馆隆重举办了50周年校庆,全体新老足球运动员集体合影。 从1963年到2016年,接触足球五十多年,我想浅谈一些对足球的认识:A足球的基本技术;足球的基本技术包括传、接球、运、控球、射门(包括定位球)、头球等;1 传球、接球看似简单,但仔细琢磨很有讲究,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脚法传接球,但传球的精准度、传球的时间点很重要、什么时候要一脚出球,什么时候要等对方球员上来逼抢时再出球、什么时侯把球传同伴脚下、什么时侯传球要有提前量,做到球到人到;接球、停球也是如此,按我的经验,接停球首先要为下一步处理球作好准备,要根据场上的情况、根据对方球员的站位来决定接停球的方向,一脚停球、要停稳、停妥,保证二脚就能出球甚至射门,好的运动员在接停球同时一次性就能摆脱对方防守队员直接转入进攻,这些细节需要运动员自己去体会摸索。2 运控球;运球在从小训练时就要养成把头抬起来的习惯,用眼睛的余光扫描足球,使球始终在自己的可控范围之内;一般在比赛场上运动员尽可能要减少盘带球,要尽快转移球到“最合适位置”的队友脚下,快速转移球能创造出更多的进攻机会,当然有时候也要利用个人的运球能力撕开对方的防守阵线,为球队创造出空档,比如像巴萨的球员梅西经常利用快速带球,吸引对方三四名 防守队员,打乱对方的防守阵型创造出空档,有时也需要利用带球过人一对一突破……,总之在球场上时刻要有清醒的头脑审时度势,这就是运动员处理球的最高境界“足球意识”。 3 射门(包括定位球射门);足球比赛胜负关键就是要把球送进对方大门,90分钟比赛进球数多,这场球就精彩有看点;训练射门时,要注意支撑脚的位置,支撑脚与球的位置决定射门质量,人的重心基本要垂直于地面,身体不能后仰否则球就会射高,射门时要大腿带动小腿,接触球的瞬间摆腿速度要快,脚背要绷紧,这样球不会射偏;比赛中除了势大力沉的大力劲射外,优秀运动员更多会使用巧射,讲究射门角度、质量,以往巴西的罗马里奥经常以巧射得分;定位球一般由脚法精准的运动员主罚,往往射出带弧度的“香蕉球”绕过防守队员的人墙直挂死角,标准球门框尺寸为7.23X2.44米,守门员很难扑救,只能望球兴叹,练好定位球也是一种直接得分的手段。 4 头球:现代足球比赛,通过头球破门概率大约有30%,高空球在禁区内通过头槌突然改变方向攻门,守门员往往扑救不及,头球除了身高优势外,弹跳、腰腹肌力量及抢点是关键。运动员掌握以上基本技术后,还要能在高强度对抗的比赛中也能传好球、接好球,在紧逼围抢下有能力摆脱对方球员从容完成二打一、三打二进攻配合,才能算得上技术过硬的运动员;目前我国足球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中很不适应高强度对抗,进攻配合传不到几个回合就被截断终止,就是基本技术不够扎实,我国足球不能称霸亚洲走向世界?这就是问题之一。 B 身体素质:足球场一般长105米,宽68米左右,据统计运动员在90分钟比赛中大约要奔跑7000—12000公尺,足球运动的跑动都是变速跑,变速跑的“负荷”要比匀速跑大得多,加上对抗中有合理冲撞、拉扯等动作,体力消耗巨大,所以对运动员的力量、耐力速度要求特别高,比赛中没有体能保证,技术水平难以发挥;当下专业队都有体能教练帮助训练体能,但是运动员在整场比赛中合理分配体能尤为重要,不能像“疯狗似的”满场进行“抢逼围”导致最后体力不支脚抽筋;所以掌握球场上的控球时间十分重要,掌控球权让对方球员跟着你的节奏走,让对方来回防守消耗他们体能,这样就能以逸代劳;在亚洲中国、日本、韩国属同一人种,但比赛中往往被他们掌控着主动权,只看到中国队没有几传就失球了,然后转为防守堵截、疯抢,体力无为的白白消耗殆尽,这是中国球队的致命弱点。C 足球理念:足球就是一场在局部区域的传抢球,在局部区域形成以多打少的“游戏”,球场上在人员相同的情况下,这个“多”是靠不断穿插、跑动创造出来的,也可依靠“球星”一人牵动对方多个球员形成以“多”打少;其次每个球员必须明白:“足球是11个人的集体运动,没有“严格的”区域位置之分, 进攻时整队每个运动员都是“前锋”应积极参与进攻,防守时个个都是“后卫”要努力配合防守,把个人融入到球队整体中,发挥整体球队力量。以上是我对足球运动的个人理解,妥否?请高人指点! 后面都是一些和我足球生涯有关的照片;下图是2000年在澳大利亚学习时,参观为奥运会新建的悉尼体育馆和足球场。 Atlas Copco公司组队参加上海市“外企杯”足球赛,全体合影,公司HR专门成立了一个啦啦队,为我们助威呐喊,我在队中是球员兼教练(最右边一个)。 2001年,由原上海工人队萧文利以“贰元”店命名组建的足球队,参加了上海市老年足球比赛获得冠军;穿黄球衣的队员分别是:(自左至右)后排:1陈安康(原上海队),2蔡则之(原上海队),3顾兆年(原上海队),4袁炳福(原上海队),5姚xx,6尤世平(草根球星);前排:1姓名不知,2萧文利(原上海队),3杨建民(原上海队)。 大约2002年,代表普陀区沪西老年足球队参加上海市第三届老年足球比赛。 从2003年起,基本就一直代表闸北“三层楼”队参加上海市老年体协举办的一系列8人制足球比赛,比赛成绩不是荣获冠军就是亚军,“三层楼”队在上海老年足球队中有些知名度,我在队中踢中锋位置,是球队的主要得分手。 下图穿T恤衫的是原上海队足坛名将武树发,是“三层楼”老年足球队教练,比赛中场休息时,他在给我们指导。 2013年代表上海市“元老”队,参加上卧(床上用品公司)成立10周年举办的8人制老年足球邀请赛,荣获冠军;照片(自左起)后排:1许起华(原八一队)、2杨建民(原上海队)、3万延根(高校同济老师)、4鲁妙生(原上海队)、5张根成(原空军队)、6顾兆年(原上海队)、7刘庆泉(原国家队)、8孙建新(原上青队)、9陈安康(原上海队)、10尤世平(草根球星);前排:1陈宝虎、2丁龙发(原上海队)、3邰年标、4赵文杰(高校交大老师)、5麦金宝(原大隆厂)、6张冬林、7胡国强(高校体院老师)、8殷世良、9裁判赵XX合影。 2012年荣获上海市第一届市民运动会(第九届上海市“老年人运动会)业余一级运动员”证书。 2014年代表上海市老运动员队参加在嘉兴举办的江、浙、沪长三角足球邀请赛,荣获冠军。 2014年参加在山东烟台举办的全国老年足球比赛,休息日组委会组织游览刘公岛;照片自左至右分别是:1尤世平、2林裴根、3胡国强、4张根成、5李维华、6杨建民、7万延根。 2014年代表“菲律宾”队参加亚洲华人举办的“长青杯”老年足球比赛,地点在上海医学院。照片是在和台北孔雀队比赛中。 尤世平(草根球星)在球场上带球进攻和无球跑动的身影。 人品、球品、球技俱佳的老运动员举杯庆贺;(自左至右):陈安康(原上海队队员),顾兆年(原上海队队员),尤世平(草根球星),赵文杰(上海交大教授)。 和张根成(原空军部队队员)合影。 和姚志良(原上海警备队队员),蔡耀东(原长江中学足球队员)合影。 和50年代中国国家队足球巨星张宏根合影。 2016年,我已步入70虚岁,自己感到这年龄段参加足球比赛已不太适宜了,以往每次比赛总会受到些伤痛,所以计划退出今后上海市举办的老年足球赛事;但几十年的足球情怀一下子终结还有点难以割舍,所以今后每礼拜打算参加一次足球训练,一来慢慢的淡出足球圈,二来每星期出身汗,增加血液循环帮助清洗一下血管,另外也可以球会友保持圈内朋友的联系;足球是我的爱好,我总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中国足球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但当前中国的足球大环境令人堪忧,足球要想翻身有点难!2016-6月SPY制作。 下面附上二张中国足坛珍贵历史照片供大家分享,像我这档子年龄,小时候都听说过中国足球界有位大名鼎鼎“球王”叫李惠堂,见其照片果然气度不凡;高保正是我父亲的朋友,此二张照片是在整理我父亲遗物时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