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雲的美篇 革命后代重走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路

砚雲

<h3>万花文化园发起人王树贵</h3> <h3>  为迎接建党一百周年,认真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全面小康,我决定重走当年党中央转战陕北道路,重温那段光辉历史,圆我多年来一场爱国爱党之梦。</h3><h3> 忆往昔,聆听先辈们讲述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非凡伟迹,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创造了"延安精神",建立了新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为实现"国富民強"的中国梦,谱写了光辉历史篇章。做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延安儿女,我一直对革命先驱的革命历程和传奇事迹充满了向往。我曾骑自行车沿路走过"延安一一子长一一靖边—一清涧——绥德一一米脂一一吴堡",沿着中共中央在延安的革命活动足迹,走过不少地方,凭吊先贤,领悟"延安精神"的实质,坚定了我以后的人生信仰。</h3><h3> 2020年,恰逢新春伊始,本想邀请几位志同道合的好友重走革命道路,领悟革命精神,感受时代使命,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使我的心愿搁置,我的企业也蒙受巨大损失。但这相比国家损失,轻如鸿毛,何足挂齿。此时,唯有蜗居在家,通过公众号和微信等互联网媒体,分享寻找初心,砥砺前行的感悟,为中国加油,为武汉加油!</h3><h3> 巍巍宝塔高伫云霄,湍湍延河悠悠东流。心情神驰于远处的红色革命大道,我的思绪似乎已经转展飘回骑行于延安到吴堡的路上。我坚信疫情就要过去,待到山花烂漫时,正常的生活秩序即将来临。</h3><h3>我有志于继续再走一次中共中央转战陕北之路,重温历史,感受人生,搜集珍贵资料,发现和挖掘遗失历史痕迹和文物珍品,见证中国革命的艰辛伟大历程,感受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加快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h3><h3> 树贵企盼与有此想法的同仁,携手共进,一起重走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路,为党的一百周年纪念献上一份微薄之礼。</h3><h3> </h3><h3> </h3><h3> 2020年3月8日于延安万花文化园</h3> <h3>收集陕北资料</h3> <h3>延安一一吴堡</h3> <h3>计划制作一批个性化邮票和邮册</h3> <h3>  1948年3月22日,毛泽东主席离开吉镇到达刘家坪,经过麻池沟村,见路边有一水井,毛主席说我们休息十分钟,喝点水再走。老百姓为了纪念毛主席为此立了碑。</h3> <h3><br></h3><h3> 3月22日,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离开吉镇,经马家渠、狮子塄、温家湾、麻地沟、沙坪上、王家畔、曹家沟,行程50里,到达佳县螅镇刘家坪村。毛主席在刘家坪住在位于公路边上的区公所四合院内。毛主席来到刘家坪的目的是要从吴堡县川口村元子塔渡口东渡黄河,离开生活战斗了十三年的陕北。</h3><h3><br></h3> <h3> 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前委机关离开刘家坪,离开延安,离开陕北, 东渡黄河,前往华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h3><h3> 吴保川口村黄河渡口与山西临县高家塔村黄河东岸渡口隔河相望,水面宽阔,水流相对平缓,为黄河最佳渡口之一 。</h3><h3> 午后时分,从川口方向走来一支 整齐的队伍,为首的是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三人骑着高大的战马并辔前行。毛主席神情凝重地在黄河岸边来回踱步,然后找到一块依山傍水的巨大岩石,坐在上面,时而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汹涌的黄河,时而深情地默默眺望身后的黄土高原。毛主席无限感慨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啊 ! 吃了十三年的小米,实在舍不得离开啊!,”</h3><h3> 毛泽东眼睛湿润了。</h3><h3>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和党央从吴堡县川口村东渡黄河,离开了陕北。</h3><h3><br></h3> <h3>  毛主席来到吴堡刘家坪村准备东渡黄河,这是毛主席结束“延安时代”住的最后一孔窑洞,也是告别他生活、工作和战斗了十三个春秋的陕北时,最后睡过的一盘土炕。</h3><h3><br></h3> <h3> 延安儿女心向党中央毛主席</h3> <h3>  党中央毛主席在陕北十三年,土窑洞的灯火映红了天。毛主席挥笔写雄文,革命真理天下传。打倒了反动派,推翻了三座山,中国人民站立起,红旗一展亮了天亮了天。</h3> <h3>  党中央毛主席的恩情永不忘</h3> <h3> 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h3><h3> 马列主义在陕北窑洞得到了全面实践,指导了中国革命; 陕北窑洞,也孕育了毛泽东思想更加全面、系统的发展,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h3><h3> 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h3><h3></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