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的小故事合集——致敬武汉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的逆行者(医生篇)

唐雷

<p>  康复医学科,全体上阵,四名医护感染,他们的故事很普通,有自己小家的故事,也有康复大家庭的故事,有医患之间的故事,也有医生被感染的故事,请用心看完,因为他们值得尊敬!</p><p> 身为医务人员,他们有担心,有不舍,甚至会畏惧,也有被感染的,但依然选择逆行一线,践行医者初心。</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主任带头,勇挑重担</b></p><p> 马朝阳主任虽然56岁了,知命之年已过,平常就有高血压,身边有几位深交的医生朋友在这次疫情中接连倒下,病情严重,不是在插管治疗,就是用ECMO在维持生命。而他在明知这次疫情对于高龄人群不友好,也总是怀念与这些深交朋友的美好时光,但还是一马当先,勇上一线,一边布置科室的临床抗疫工作,一边为医院募集医疗资源,关心同事,事无巨细,体现科主任及支部书记的担当,身边的同事都劝他不要上一线,但马主任却说:“作为一个战士,敌人来了,没有退缩的理由。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冲在前面”!就这样,康复医学科全体人员在他的带领下,都在为抗击疫情尽心尽力。</p><p> 在疫情初期,康复医学科就收治了新冠肺炎患者,随着疫情的发展,科室医生整体接管发热二病区、支援谌家矶院区、支援隔离病房,护士被安排到各个发热病区、急诊、体温监测保障队,而治疗师则全部参与到医院抗疫物资的运输。</p><p> 在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过程中,马主任还特别要求,做为康复医学的医生,在管理患者时,一定要时时利用自身掌握的康复治疗技术的优势,指导患者进行早期肺功能康复训练,缩短康复周期。</p> <p>为了上一线更安全,都把头发剪了,清一色的帅锅头!</p> <p>马主任亲自操刀,针刀用的好,剪刀不是问题!</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夫妻共赴前线,一家分隔多地</b></p><p> 唐雷医生曾多次被评为武汉市中心医院优秀共产党员,在这次抗击疫情当中,也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还在1月中旬的时候,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康复医学科病房就连续收治了3名发热患者。接诊后,唐医生对他们仔细查体、完善检查,在确诊为“新冠肺炎”后,积极联系转往隔离病房。由于当时医院该类患者多,床位紧张,他就在普通病房一直守着这些患者。就连春节当天,虽然病房只剩下最后一个新冠肺炎患者,他也24小时留守在病房,直到患者病情稳定,安全转入隔离病房!</p><p> 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被指定为定点医院,发热病区成立后,唐医生也是最早响应号召、自愿报名去发热病房支援的同志。后来康复医学科全面接手发热二病区,人员最紧张的时候,他与科室其他4名支援医生一起昼夜值守发热二病区,为近40名新冠肺炎患者保驾护航。支援期间,发热二病区住院治疗的新冠肺炎患者,都要求进行肺功能康复训练,治愈出院27人。</p><p> 唐医生主动上一线的时候,虽然父母满是担心与不舍,但还是把两个年幼的孩子接走,让他不要有后顾之忧,专心工作。妻子安雪也是武汉市第一医院的一位医生,在他上一线时对他说:“去吧,相信你能行,你先上,后面有机会我也上一线”。就这样,夫妻俩,一前一后,都到了发热病房,都到了抗疫一线,为了减少交叉感染,他住宾馆,她住家,孩子在老家,一家人,分隔多地!</p> <p>唐雷的一家人,近2月没团聚了</p> <p>唐雷医生管床的一对老年夫妻,治愈出院后微信保持联系</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身为民革党员,抗疫不含糊</b></p><p> 万文俊医生,科室主任助理,民革党员。疫情爆发后,他所在的南京路院区康复医学科病房也接连收治了3名新冠肺炎患者,但他和同事们一直坚守阵地,沉着应对,做好隔离工作,避免患者间交叉感染,直至患者安全转往隔离病房。紧接着,他和同事们就接到科室接管发热二病区的任务。做为一名民革党员,做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万医生第一时间向科室领导请缨,希望到抗击疫情最前面的岗位工作。他跟科室领导说:“我是科室的高年资医生,家里没有什么负担,妻子也是医疗人员,能够理解我”。</p><p> 万医生在进入发热二病区后,迅速对自己管理的患者进行病情梳理,按照指南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在每次查房过程中给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在他的悉心治疗下,很多患者开始积极配合治疗,配合肺功能康复训练,病情逐渐好转,有些患者也已经出院。患者在出院后都与他保持了微信或电话联系,询问出院用药情况及肺功能康复相关问题,他对每一个出院患者都会说:“您先出院,我是康复医学科医生,后期这个疾病的康复治疗问题,您还可以随时来找我”。</p> <p>万文俊的女儿给他写的信</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为患者送饭,为支援医生鞠躬</b></p><p> 王颖博士作为一名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医生,从疫情一开始就始终坚守在后湖院区康复医学科病房。在疫情早期,她曾收治了一名疑似新冠肺炎的患者,家属害怕传染,不敢给患者送饭,王医生就把自己的盒饭热好后送给患者,并打电话给患者家属做思想工作,患者家属非常感动。后来患者痊愈出院,家属也常常打电话、发微信向她咨询新冠肺炎患者的护理及预后。疫情开始后,她毅然搬到酒店居住,自我隔离,年幼的儿子过生日时也不能回家,就含着泪水在电话里唱一首生日歌。她的母亲手部被烫伤,她只能把烫伤药放在家门口,远远望着母亲拿走。</p><p> 当得知科室接管发热二病区时,王医生主动要求第一批上岗,5名支援医生中,只有她是女医生。支援期间,她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最多,即使到了深夜,患者因为紧张睡不着觉给她发微信,她也能及时给予回复,安慰患者。</p><p> 在上夜班给黑龙江支援团队医生进行带教时,王医生耐心、细致地讲解每一个要点,一直到凌晨2点。同时,黑龙江志愿团队的医生们也被她母亲的一条微信深深打动了,她母亲写到:“你明天下班时,一定要给黑龙江来的医生鞠个躬!他们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帮我们,要感谢他们”,从字里行间深深体会到武汉人的善良和感恩之心。</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唤醒休克患者的男医生</b></p><p> 彭铎医生一直坚守在一线,从最开始的南京路院区康复医学科病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到康复医学科接管发热二病区,他都是主动请缨,要求到最危险的地方。新冠肺炎患者的转运,重症患者的抢救,他都第一个冲上去。有一个新冠肺炎老人出现休克时,他除了抢救,还想尽各种办法与老人沟通,将老人唤醒,守候一个多小时,直到老人的血压上来后才离开。&nbsp;</p><p> 虽然彭医生不是党员,虽然彭医生年幼的孩子还在生病,虽然彭医生的表兄也被感染新冠肺炎,但他没有抱怨,没有退缩,他冲锋陷阵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舍不得吃的中药</b></p><p>  王艳富医生在疫情开始阶段一直坚守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南京路院区康复医学科病房,作为一名党员,多次请缨到最危险的一线去,从康复团队接管后湖院区发热二区后,王艳富主治医师坚持早晚查房。</p><p> 分管的一个患者罗先生,在发病以来反复咳嗽,咳嗽严重时伴胸痛,夜间加重,影响睡眠,精神差,更换了好几种西药,效果不好,王医生在查看患者舌苔脉象后给予他中药汤剂治疗。没想到的是,在罗先生服用中药汤剂1天后,查房时高兴地对他说:“王医生,我昨晚咳嗽好多了,可以睡一下了,真有效!我原来整晚上都不能睡,现在喝了你开的中药后,我咳嗽减轻,能睡觉了,谢谢您啊!”王医生听到这个好消息后,也为他竖起了大拇指,并鼓励他继续服用。</p><p> 过了两天再查房时,到了给罗先生继续开中药汤剂的时候,王医生发现他还没有喝完,究其原因,他才告诉王医生:“这中药效果这么好,我舍不得都喝了。我一天只喝了一袋,剩下的一袋我想留给我老婆,她在方舱医院治疗,也咳嗽”。听到这句话,王医生瞬间鼻子一酸,被这份真情感动。他跟罗先生说:“目前你还需要继续足量足疗程服用,只有你尽快好了,才能真正的为家庭贡献,为你的爱人鼓劲”。</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上一线的哺乳期女医生</b></p><p>  王婧婧和郑菁菁是两位正处于哺乳期的党员女医生,在疫情爆发后,她们毅然将自己不到半岁的孩子托付给父母,坚守医疗岗位,抗击新冠疫情。</p><p> 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被征用为定点医院后的初期,她们和科室另一名女医生一起留守在后方,随着疫情的爆发,新冠肺炎患者大量增多,康复医学科全面接手的后湖发热二病区轮值医严重不足,她们将留守的患者与肾内科病区的患者合并,交接给肾内科医生管理后,毫不犹豫的加入了一线,与康复医学科其他兄弟姐妹们一起管病人,一起查房,一起安慰鼓励新冠肺炎患者和家属,一起带教黑龙江支援团队。</p><p> 疫情当前,她们把党员的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革命精神带到了科室,带到了战友心中,带到了战“疫”前沿。她们是普通党员,她们是康复医学科一员,她们更是中心医院的泛泛之辈。相信正是因为有着无数像她们这样的逆行者,我们终会取得抗疫的胜利!</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最早外出支援的康复医学科医生</b> </p><p> 李云飞医生是科室比较早接触新冠肺炎患者的,也是康复医学科第一个因为新冠肺炎而外出支援的医生。</p><p> 在1月疫情初期的时候,一位老患者因为在家突然昏倒,被家属送来住院,刚入院患者精神状态很差,李医生凭经验马上给他监测了血氧饱和度,当时只有89%,这时候他警觉了起来,立刻安排了肺部CT,结果就是新冠肺炎,患者收入康复医学科病房后及早的得到了治疗。</p><p> 1月中旬,确诊新冠肺炎的患者越来越多,医院形势越来越严峻,人员紧张。科室接到医院通知,要求选派一名技术过硬的医生去谌家矶院区支援。李医生主动报名,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是他的天职,冲上去是他的职责。</p><p> 李医生支援的谌家矶院区是医养结合病房,住着300多位福利院老人,老人的抵抗力较差,防疫任务极其艰巨,一旦出现感染,后果不堪设想。每天,李医生要为100多位护理区老人查房,有时候一天都没有喝口水的时间。他知道这个病毒传染力极强,老人更容易感染,也更容易发展成危重症,所以他尽快进行排查,每天每个老人都要量体温,疑似病例及时转院隔离,有效避免了疫情扩散。</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小病不下一线的女医生</b></p><p> 黄琪医生在疫情初期就一直坚守在一线,当时南京路院区康复医学科病房收治的2名新冠肺炎患者,她都是管床医生。在积极处理患者病情后,她也生病了,反复咳嗽,不得已在家休整了短暂的几天,复查肺部CT排除新冠肺炎感染后,她又冲到一线继续工作。</p><p> 在得知科室接管后湖院区发热二病区后,黄医生不顾身体疲倦,也毅然申请到发热二病区工作。从管理患者、微信沟通家属、带教黑龙江团队,她都仔仔细细、认认真真。</p><p> 有一个新冠肺炎患者是个聋哑人,她每次用手机打字与患者沟通。患者治愈出院后,她还发挥自己心肺康复研究方向的优势,通过微信指导患者做肺功能康复训练。她就这样长期保持24小时手机开机状态,随时准备与患者沟通病情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和勇气。</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入职不到一年的“菜鸟”医生</b></p><p>  樊昱杉医生是2019年才入职的小“菜鸟”医生,刚刚入职就遇到了这么重大的疫情,但也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这块新砖也是哪里需要就往哪儿搬。</p><p> 武汉封城后,因为交通管制,她每次上班都是从沌口到医院,近30公里,路上要花一个多小时,后来接到命令要被派往南京路院区的隔离病房,她二话没说,连夜整理好行李,第二天一早就直接上岗了,并且为了节约时间以及避免家人感染的风险,就干脆住到医院旁边的酒店了。</p><p> 进病房的第一天,她就和主任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花了一上午时间,把全部的患者都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全身上下的衣服都被汗湿透。有的患者家属非常关心患者病情,一天要打好几个电话询问,还有的家属不理解医院的一些政策做法,她都不厌其烦的解释,处理患者还真不是菜鸟医生,医患都为她点赞!</p><p> 隔离病房的夜班也是非常忙碌,一晚上可以接到护士站二三十个电话,基本上一晚上睡不了,但是她依然精神抖擞,只要电话一响,不等第二声就立即接起,生怕耽搁了患者的病情。</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怀孕在身的女医生</b></p><p> 赵顺玉博士是一名优秀的年轻共产党员,怀孕在身,但一直坚持上班、倒夜班到春节前夕,从来没有退缩,直到后来出现了身体不适不得已才退下来隔离。虽然不在一线抗疫,但是她还时刻不忘抗击疫情,做中药香囊给同事预防新冠肺炎,查阅文献资料,研究新冠肺炎发病机制,准备申报新冠肺炎相关课题,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感染了也乐观的武汉伢</b></p><p> 何诚医生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伢,在大家还对新冠肺炎透露着好奇、怀疑、不安及恐慌时,他虽然意识到病毒可能离自己很近,但由于怕家人担心他的安危,他一边故作轻松地开玩笑,“以前读书的时候收治过两个禽流感的病人,自己也都好好的,戴口罩,增强抵抗力就行了”,一边收拾了常用衣物离开父母暂时去自己一个人的住所生活。现在回想,他庆幸自己的这个决定阻止了病毒伤害更多的人,因为他也被感染了。</p><p> 随着医院发热门诊量暴增,危机也就在身边。2020年1月12日是何诚医生值班,他收治了一个“特殊”病人,病人入院时颈肩腰部多处酸痛,既往无慢性颈腰椎病史,体温正常,但病人自己觉得上身有种发烧后被人用冰手触碰过的奇特感觉。疫情当前,诊断尚不明确,他决定在治疗颈腰痛的同时安排病人做肺部CT,结果显示右上肺感染,血常规检查也发现白细胞和淋巴细包降低,这是普通病毒还是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他赶紧请了呼吸科会诊,同时也通知科室的其他医护日常诊疗时注意防护,会诊意见上“病毒性肺炎”几个字,宣布他已经开始正面与病毒斗争了!</p><p> 由于对新疾病认知不足也导致了防护漏洞的产生,作为主管医师的何诚已然成为了密切接触者。三天后,他在值班时右眼突然肿痛,心想是不是N95口罩戴太紧,值班后晨起感觉自己畏寒乏力,测体温也发烧了,立刻做了肺部CT,提示右下肺磨玻璃样改变。原来病毒早已潜伏进他的身体,在他救治被病毒感染的病人时,他的身体也在和体内的病毒斗争,只可惜暂时失败了,他总是这样自嘲。知道自己疑似感染的时候,他反而很镇定,安慰自己发现早,症状不重,可能是轻症,好好治疗,一切都会好的。最后在主任的建议下他住院治疗了,从那天开始,他从一个战场转到了另一个战场,另一个只有病毒和自己的战场。</p><p> 在何诚住院后,武汉形势日渐严峻,钟南山院士正式宣布新冠病毒可以人传人,武汉封城了,越来越多的发热病人涌进医院寻求救治,武汉医院一床难求。住院期间,好友和病人微信咨询他,想住院,而他也无能为力,只能自己抽空看新冠肺炎治疗的专家共识,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指导他们如何用药物对症治疗,告诉他们要有信心。</p><p> 何医生因为接触的是第一代病毒,病毒毒性强,已经经过了40多天的治疗,虽然目前还在住院,但他仍坚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这次战疫,武汉终会胜利”!</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肺功能康复训练促痊愈</b> </p><p> 徐芬医生,针灸学博士,共产党员,疫情初期,在康复医学科门诊工作,每天要接诊30多位门诊患者。1月12-19日期间,在接待了两名疑似新冠肺炎患者后,她也出现了寒战、咳嗽、眼睛胀痛、流泪等症状,最后被确诊为“新冠肺炎”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徐医生凭借着自己对肺功能康复训练的了解,坚持每日多次进行肺功能康复训练,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于2月4日治愈出院。出院隔离期间,徐医生除了自己锻炼,还坚持带病友做肺功能康复训练,一起提升肺功能,为抗击疫情继续发光发热!</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外出进修医生,线上助力武汉</b></p><p>  康复医学科除了武汉本地的医生在为抗击疫情作贡献,远在广州中山三院康复医学科进修的张婷主治医师,心系武汉的同事和父老乡亲。积极响应医院号召,第一批加入线上问诊值班医生,白天在进修医院工作,下班后在线咨询,积极耐心的为患者解答问题,细心的甄别患者病情,安抚患者恐慌心理,引导梳流,极大的减轻前线医生的工作负担。最多一天问诊患者110多人,工作到次日凌晨1:30,收到患者广泛好评。</p> <p>  还有55岁的熊修安副主任医师,疫情爆发后一直坚守两个院区的门诊!</p><p> 还有病休2年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王鹂副主任医师,一直在为医院为科室募集物资,为防疫建言献策!</p> <p><b>  武汉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作为湖北省级重点专科,培养出了这17个医生,9个党员,他们忍着对亲人的思念,不惧感染的风险,与时间赛跑,与生命竞速,分秒必争救助病患,从死神手中挽救一个又一个生命,用仁者大爱谱写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用无限热忱践行着白衣天使的初心与使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