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武汉画家的避疫纪录(下)

刘成春

<p><br></p><p>《纪录(上)》记录了一月二十一日至二月二十二日;《纪录(下)》记录了二月二十三至三月二十二日我每天微信所关注和转发的痕迹,反映新冠战争中我的心情、所思、所想、所为。</p> <p>这场疫情来得突如其来,毫无防备,但武汉人的表现,不得不说,令人刮目相看。武汉人表面泼辣,实则隐忍顾大局,即使是已经一个月没有出门,即使是网上对武汉人有诸多误解和非议,即使是在刚刚封城时各方面压力最大的时期,也没有听说过有人打砸抢的,就连半夜抢个双黄连,也是安静地排队。</p> <p>《决不放弃》</p> <p>多年后,我肯定会这么形容2020年:冰融雪化,春暖花开。</p> <p>《我们一定赢》</p> <p> 我们要认识到武汉人民所做出的贡献,世界亏欠你们!我想当这场疫情过去的时候,希望有机会代表世界再一次感谢武汉人民。</p> <p>《有我们在》</p> <p>《一定赢》</p> <p>每一次大灾难,代价都是惨痛的。但,大灾难可以快速教育人,统一人的思想认识,社会可以就一些重大问题快速达成共识。这就是大灾难的“收获”。所谓多难兴邦,或许指的就是这个道理吧。</p> <p>《你若生还 我便无憾》</p> <p>《求生者》</p> <p>是骡子是马溜一圈,问它出生何处,有一毛钱关系吗!</p> <p>《进舱》</p> <p>民族的脊梁,在中华民族危难之中,我们就是被他们照顾的人。</p><p> 世界第一支新冠状病毒疫苗,今天注射到发明人、陈薇院士左臂。专家组7名共产党员也一同注射了新冠状病毒疫苗。</p><p> 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看望陈薇和专家组。</p> <p>《胜利》</p> <p>这方面的很多信息现在还真假难辨,留此存照,等待水落石出。</p> <p>《配药》</p> <p>不论是博物馆,还是艺术展,目的都是在于让人类记住灾难的刻骨之痛。同样,也是用更艺术、更科学的方式,彰显人在巨大灾荒之下的可贵勇气。灾难终究会成为历史的尘埃,只有铭记,改变灾祸之源的陋习,留下那份痛苦给予的警醒,才能避免灾难的重蹈覆辙。</p> <p>我们目睹了,发生过的事物。那些时代的豪言壮语,并非为我们所说出。有何胜利可言?挺住就意味着一切。</p> <p>&nbsp;在那个远去的梦中,每一个人都是一粒灰,但都可以点燃一个时代</p> <p>《逝去的妈妈》</p> <p>《值守》</p> <p>我们已经不可能回到“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面对万众瞩目的网贴,与其去莫名其妙地删,不如从倾听民众的诉求中改善治理,在回应舆论的质疑中寻求进步,在公开真相的真诚中赢得民心,实现政府与社会、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应该是现代行政的基本理念。</p> <p>《医患同心》</p> <p>《等待接班》</p> <p>因为懂政治,所以广州的这些报纸知道什么样的报道可以发出来;因为懂业务,他们也知道什么样的报道可以给政府帮忙不添乱;因为敢于保护下属,所以一个个名记脱颖而出。</p> <p>《出舱》</p> <p>这地球每天都转着,转着就会有事,许多都是你管不着、没法管、不相干的事。所以,我觉得还是是多考虑考虑自己家里的事,比如存款,比如自己的健康。</p> <p>用文字之烛光去照亮这个被遗忘的角落,以悲悯的阳光去抚慰这一群略显孤寂的灵魂。通过我们新闻人的微薄之力,传递政策的阳光、让政府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给弱者以勇气,给所有人以希望。讲有温度的故事,做有温度的新闻,记录下永远不变的人情。</p> <p>疫情之下,人人恐慌。能理解大家害怕反相输入的担忧,只是各位可以责备行为不端的人,而不应该上升整个群体,从而误伤了曾经全力帮助国内同胞的全体海外华人。</p> <p>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生活的世界会与以往截然不同。</p> <p>我们不能留给后代美丽的符号,至少我们可以留给他们可能美好的希望!</p> <p>三月二十三日早晨九点从广州出发,经大广高速返汉,车行一千多公里,可能高速不收费,车流量较大,进了湖北段车流才好一些。刘力同学开到十二点二十分进服务区换我上,我开到下午五点三十分再換他,按高德导航提示近十二个小时的车程,我们不到十一小时赶到,晚上八点二十分抵达武汉龚家岭口,在各式护栏改变的通道中指引下进城,排队半小时,测体温,扫身份证,验绿码放行。开在无人无车的街道上,还是有少许不安。先送儿子孙子回家,拖上儿媳妇给我们准备的米面油菜蛋牛奶宅家资资,九点十分顺利到家。</p> <p><br></p><p>从十二月十五日到广州避寒,到三月二十三日返汉,在外地度了人生最长的一个假,回家真好!</p><p>在此感谢广州的战友和朋友的盛情及温暖!</p><p>感谢各地亲朋好友的关心及祝福!</p><p>我们将与大家一起在武汉,手接手、肩并肩迎接大武汉的重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