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的西河

Pears王莉莉

<h1><b>梦中的西河</b></h1><h1><b>(所有资料均为712班同学提供,在此表示感谢)</b></h1> <h1><b>这是一条梦中的河,就在我们萧山城厢镇的西河路下。它静静的流淌了二千多年,见证了曾经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繁华,记下了河岸边上的变迁和脍炙人口的故事,它的名字叫西河。</b></h1> <h1><b>它宽约十来米,长约1500多米,贯穿老城中心,南至环城南路的三碰桥,与南门江衔接,北与东西流向的城河在城西北角的凌家桥处交汇,再西向流入钱塘江,往东溶入大运河流向绍兴方向。这径纬分明的西河与城河便是老城的母亲河,世世代代的居民倚河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b></h1><h1><br></h1> <h1><b>河床、河岸以石砌为主,两岸以长方形石板竖立作为扶栏,岸边以樟树、柳树居多,二、三人合抱的古老樟树也有好多,给人们挡风遮雨,绿柳垂枝水面,迎风摇曳,婀娜多姿,河水清澈见底,两岸风景怡人,劳作了一天的居民们喜欢在这河边喝茶聊天,纳凉憩息。河面上有众多的拱形桥为西河增添了风姿。东西两河岸宽约三米,青石板铺就的步行街,平整舒适。河东边称西河上,河西边谓西河下,那时,萧山县城内的簪缨世家、高门大户多建于萧山城西的老西河两岸,南宋“张驸马府”、明清时期的 “世进士第”、 “探花第”、“大夫第”等大宅皆荟萃于此,桥脚边的古刹钟声,河两岸古宅林立,气势恢宏,好不气派。</b></h1> <h1><b>从河的最北端,沿着两岸的青石板路慢慢往南而行,美景伴随。这是最北端的凌家桥,北临老城河,西倚萧然山。据记载,这西河上原无凌家桥,而是一座闸,称之为凌家闸,其西侧有一座桥叫永兴桥,横跨在老城河上,后来改称凌家桥,此桥与西河紧密相连,故把它作为西河第一桥了。这附近一带曾是繁华热闹的农贸市场,是西乡水产品的集散地,南门江的鱼虾、湖头陈的河蚌螺蛳、湘湖的鲫鱼等应有尽有。</b></h1> <h1><b>从凌家桥往南步行约一里地,来到了祇仙桥,它是西河上最高的一座桥,石材拱形,石板及扶栏雕刻细腻,造工考究。桥东是祇园寺,桥西是陶唐弄陶家,即后来的江南大厦旧址。</b></h1> <h1><b>位于城厢街道体育路的祇园寺,就在祇仙桥的东侧西河上街。坐南朝北,寺院临河而建,东晋时期,原为隐士许询的宅邸,后按钟楼式样重修鼓楼和建造碑廊,重修藏经阁、僧房、西厢房,后花园。整体布局保存完整,是萧山现存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建筑之一。50年代起,其中的部分厢房改建成了湘师附小,后改名体育路小学,寺后花园改建成了露天电影场,场中间三棵千年古银杏高耸入云,它是古刹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小时候常玩的地方。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拆了厢房,后花园(露天电影场),改建成体育路小学和老教育局的办公楼。目前只保留了两个主要大殿及钟楼。可惜那古银杏也无踪无影。</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b>昔日的江南大厦</b></h1> <h1><b>继续往南行半里地便是清风桥,也是石材拱形,桥身宽也不宽,十来级石阶高,中间嵌一道斜坡桥两边是石板扶栏,上面刻有“清风桥”字样。桥西是赫赫有名的探花府邸郁家。桥东是萧山县治和布政分司,其宅邸进深,天井花园,高墙大院,这气势让人顿生敬畏,它是古城厢镇的政治中心。即后来的萧山县委的旧址。</b></h1> <h1><b>萧山县委旧址</b></h1> <h1><b>清风桥的西侧是探花府邸郁家,大门宽敞气派,用直石板垒的墙。一位70年代住在西河路郁家弄探花第的老萧山人回忆道:“墙门里面那个大啊,弄也弄不灵清。我住的墙门里的三进不但用照墙隔开,而且还各有大门,关起门来可以自成一家,那时我们墙门里一共住了二三十户人家,规模之大,建筑之精可见一斑。</b></h1> <h1>位于西河的中段,现在的人民路口,那时有一桥即北一桥,桥宽2米多点,拱形石板桥。此桥两边皆是大户人家,桥东侧是鲍家,桥西是桥下达(战备桥东侧)。当年的路是两边直石板,中间泥石路,称之大路,大路两侧皆是大户人家,有蔡家(原十五村居委会地址)、陈家(老西河路30墙门)、何家,(老商业局)80年代这片老房子全部拆除重建了居民楼。</h1><h1></h1> <h1><b>鲍家建筑考究,曲桥回廊,亭台楼阁粉墙黛瓦,江南园林风格,园中有很大一池名鲍家池,还让人记忆犹新。</b></h1> <h1><b>这是陈家,是萧山有名财主陈相范的府邸(老西河下30号墙门)坐西朝东左挨蔡家右邻大夫第,双扇大门两边有门当、户对两石雕,宅子径深约二百余米,除墙门口这一进外,还有三进三庭,二层楼房,两边厢房把整个宅子四周连接,人们称这种房屋结构为走马楼。所有的门窗都是精雕细刻,令人赞叹!宅子后面是很大的花园,一棵大樟树至少已有5百多年历史。</b></h1> <h1>这是蔡家,其前半部分曾经做15村的居委会,开过印染厂,后面部分是居民住宅,能住下二十多户人家,也称得上是大户人家了。</h1> <h1>从北一桥往南行走约半里路,眼前呈现的一座石拱桥,即南药桥。桥面较宽,拱桥的两端有大樟树,把桥面遮完了,桥面用石板铺成的台阶状,栏杆是用石条和石板砌成,石柱上雕有精美图案,很是气派。桥东是世进士第府,桥西是大夫第。两大家世显赫的府邸一河相隔,一桥相连,遥相呼应。</h1> <h1>这是世进士第宅。位于南药桥正东,是清代康、乾时期建造的缙绅豪宅。原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是有若干座城门相连组成的建筑群。其建筑质量却是绝对一流。房屋高大宽敞,梁柱粗壮结实,连屋顶的椽子也做工精细,走廊顶部的拱形椽木尤为漂亮,室内铺着光滑平整而硕大的青砖,天井里的石板砌得严丝合缝,不仅屋与屋有风雨无阻的回廊相连,就是楼与楼之间也有内廊相连,无须下楼上楼之劳。最为考究的是用于接待客人或举行隆重庆典的楠木厅,其梁、柱、椽及一应家具,统统为名贵的楠木制作。旧萧山全县屋宇最为轩昂,藏书最为富有的宅院。其建筑之美,真得可与南浔媲美。</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有史料记载,附上照片。</b></p> <h1>关于世进士府第的传说,深动有趣:西河路最有故事的是四进士,一门四进士,父子俩连襟,话说清末民初四进士家族里唯一的儿子40多岁亡故,媳妇想这下要断后了(她自己生了二个女儿)婆婆也亡故了,她想到了自己的妹妹,刚好自己的妹妹是个老姑娘还未出嫁,当即回家跪地恳求母亲让妹妹嫁给公公做了填房,后妹妹生了二个儿子。</h1><h1><br></h1> <h1>世进士(填房)王太太俩儿子长大后就读抗日军政大学,解放后,在北京官至校级,1960年,城厢派出所所长张洪,成立打虎队,纠集社会不良人员以办学习班为由,要城厢镇的大户人家交出家里值钱的金银细软贵重物品,王老太太也是其中一个,应受不了跪碗渣、螺蛳壳等酷刑,在自家井里自尽。儿子奔丧到萧后,老管家与他讲了,母亲为何自尽详情,儿子回京后即写信给当时任公安部长罗瑞卿,罗部长即亲自打电话给浙江省公安厅长丛路丹,要他亲自带队即去萧山,至此,震惊全国张洪反革命复辟案揭开,张洪等为首六人被枪决,涉案二三十人被判刑。世进士俩儿子因是军队的人,就将世进士房产都捐献给南京军区。又听说后代们对拆除世进士一事,表示不满,坚持要保留老宅,最终因是是政府行为,只能无奈接受这个事实,成了永久的遗憾。</h1> <h3><br></h3><h1>这是清朝王氏氏五兄弟所建的“同胞五大夫 第”,在南药桥西头,大夫第坐西朝东,大门与世进士隔河相望。单是正屋就有9楼9底,厅堂高敞,居室幽深,乌篷船可以直接摇进府内。说来也巧,这大夫第的祖先还是我班同学王大方王家的祖先辈,祖上官至福建以及浙江督察。王同学的父亲是王家第三十七世、家世显赫,名门望族。日本人轰炸萧山时,王同学爷爷在炮火中丧身,家道中落,父母到上海经商,他与奶奶生活在老宅,改革开放时,应政府需用地拆迁举家搬迁至三碰桥。</h1><h3></h3> <h1><b>这是大夫第一角,船只可从水路直接进入大夫第,这在当初是何等气派。</b></h1> <h1>这是西河最南端的三碰桥。</h1><h1> </h1><h1> </h1><h1> </h1> <h1>何谓三碰桥?原来这段河流特别狭窄,且河道来了个90度转弯,船要过桥需要转三个弯,会碰到船头,船身和船尾,故有三碰桥一名。</h1> <h1><b>桥的东面是赫赫有名的张家,也是同学周玲儿的祖上,为官、经商。家世显赫,祖上积德行善,建桥修路,这三碰桥便是张家出资所建。张家的后代们也秉承祖先之德,读书,创业,兴旺发达至今,后张府因不慎失火烧了大部分老宅,只保留了书房,全家迁居在书房。</b></h1> <h1><b>桥东北处是城皇庙,后为寺属学校,即朝晖初中前身。</b></h1> <h1><b>三碰桥西北处是湘湖师范 ,这是湘师旧址。(现在改建成湘师实验小学)湘师是1928年由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浙大)校长蒋梦麟等和曾任省议会议长的萧山人沈定一筹划创办。校址在湘湖的定山(压湖山)上。学校初名为浙江省立乡村师范学校,至1957年更名为浙江省湘湖师范学校。后搬迁至西河下三碰桥西北角,它是师资的摇篮,曾为祖国培育了众多的优秀教师人才。为萧山的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怎奈2002年并入杭州电大,至此这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学校就这样消失了。</b></h1> <h1><b> 西河水缓流到此,转过狭窄的桥洞,便欢快的投入了宽阔南江怀抱。</b></h1><h1><b> 斗转星移,岁月流逝,为顺应时代的步伐,这里也已沧海桑田,河流填为马路,往日西河的美丽与繁华,已一去不复返了。</b></h1><h1><b> 我们畅想这未曾谋面西河,只为铭记萧山曾经拥有过的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把它弘扬传承并收藏于心。</b></h1><h1><b> 但是 我们更爱这顺应时代发展的西河路,因为这里有我们童年的快乐,有成长的足迹和梦想,有心中的故乡和永远也讲不完的童年趣事……</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