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010101"> 子夜时分,接到一位地理老师的微信电话,甚是惊喜。他终于在省教育杂志上发表了教学论文,教龄七年。</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高兴之余,他表达了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三年前,我开始按照您说的方法开始写课后记。文字量并不大,但它记录下了每节课堂教学的得失及整改思路;也特别感谢您为我的稿件提出的修改意见。</font></b></h1> <h1><b> 其实感谢的话是谈不到的,我从各位地理同行身上也受到了许多启发和激励。</b></h1> <h1><b> 我们从工作那天起,分析课标教材及考试说明、写下工工整整的教案、准备好媒体资源、实践教学过程、批改作业与试卷。这一生的重复劳作真的不易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工作,晃着晃着人就老了。</b></h1> <h1><b> 回头看看,我们没有实现大学毕业时的理想与愿景,与我们体力上勤奋和脑力上懒惰的指导思想不无关系。总想不劳而获地考来他人课件及试卷,不愿意及时反思写好课后记及即可整改落地。以致明年再上同一个内容,能有提高吗?</b></h1> <h1><b> 课后记不仅仅是一节地理课的点滴反思调整,而且在日后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我们就慢慢地能够横向缓行地归纳总结课改教学与科学备考的规律,这不就是教学论文的基石吗?这不就是前行路上的动力吗?</b></h1> <h1><b> 这个时代不缺乏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教辅参考书籍的人云亦云及海洋般的模拟试卷,恰恰是缺乏地理人的独立思考与反思,恰恰是缺乏地理人持之以恒的坚持与实践。</b></h1> <h1><b> 看完了安徽省教研员吴儒敏老师的视频讲座,你为何感慨万千及赞不绝口呢?那时因为吴儒敏老师的思维具有独特独到之处,那是他经常反思提升的必然效果。</b></h1> <h1><b> 每到夜色降临或入睡时,我们是否都应该思考一下:今天的工作研究有哪些地方值得反思?如何能够改进提高?相反,我们不应该只是思考今天做了什么事情?毛主席早就指出过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高尔基先生也曾经教诲我们好记性不如思索或不如烂笔头。这样想来,课后记还是有用的。</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