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露天电影现场盛况。(照片源自网络) <div>52军工厂放映露天电影现场。(照片源自52总厂三线建设博物馆)</div> 夏天在山里看露天电影,清爽凉快。(照片源自网络) 冬天,在5203厂福利区看露天电影,天寒地冻,有些遭罪。(5203厂电影放映员马文长提供照片) 5203厂石堡子福利区这个地方,当年坑洼不平,是厂里放映露天电影的场地。(王华提供照片) 当年的石堡子。(照片源自新关山旧梦网站) <div><br></div>和老战友们在微信上聊天,一提起年轻时在关山里看露天电影,群里面立刻就开了锅,大家有发感慨感想的,有发当年看电影趣事的,还有发微信表情包的,那表情包有眼泪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还有转着圈哭得泪水四溅的,也有笑得像个弥勒佛似的,哎呦,一时间勾起了多少战友有关露天电影苦辣酸甜的回忆------<div><br><div>依稀记得,我们这批71年1月结束银光实习回厂的战友,在深山里看第一场电影的时间,是在1971年4月底的一天。</div><div><br></div><div>春雨霏霏的季节,山里的天气乍暖还寒。那时总装区还是个大工地,天上下着小雨,工地到处泥泞不堪,所以晚上的电影只好临时选择在总装区一座刚刚盖好的厂房里放映。</div></div><div><br></div><div>放电影的那晚,真是盛况空前,不太大的厂房里,被5213厂的军工、建厂房安设备的兰州七局三公司工人,还有参加三线建设的灵台县泾川县的民兵挤得满满当当。</div><div><br></div><div>那晚放的什么电影我记不清了,只记得自己的腰和脖子那天晚上可遭了大罪。</div><div><br></div><div>因为我坐的凳子靠近场地边上,而场地边上的过道挤满了基干民兵,连没装窗框的窗台上都坐上了人。场地两边过道的民兵实在太多,他们人挤人腿挨腿,下面的腿动不了,上半截身子就往我们这面压过来,直挤得我半边屁股都离开了板凳,挤得我腰一直侧弯着,脑袋也往里面歪着。</div><div><br></div><div>山里的夜晚阴冷潮湿,厂房里却因人多热量大,人人都热的浑身冒汗。斜腰歪脖看了一场电影,看完后腰和脖子酸痛了好几天。当时还挺后悔不该去凑热闹看那场电影的。</div><div><br></div><div>五月以后,天气渐热。新招收的复转军人和大学生进厂了,去外地实习的战友也陆续回来了,厂里一下子增加了好多人,总装区没有能容纳这么多人的大房子,于是单身楼前的马路和办公楼前的简易篮球场,就成了露天电影放映场。</div><div><br></div><div>那个时期,文化娱乐活动贫乏,一个月如果能看上一到两场电影,大家就很满足了。每到要放电影的当天,厂广播员就会在大喇叭里兴奋地播放影讯,人们听到广播后,一个个像打了强心剂,手底下不由得加快了劳动的进度,大家都盼望着早点收工,盼望着天快点黑下来。</div><div><br></div><div>其实那时的新电影非常少,国内电影除了八个样板戏,就是一些诸如《地雷战》《地道战》《列宁在十月》等黑白教学片,此外还有少量友好国家的影片。翻来覆去地看,人们已把这些电影烂熟于心,并总结出一些段子,如“中国电影新闻简报”</div><div>“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阿尔巴尼亚电影打打闹闹”“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这些段子,形象地说出了各个国家电影的特色。</div><div><br></div><div>更有意思的是,有些电影的经典语言已经深深地融入战友们的生活中。比如大家在食堂打饭时嫌饭菜不好,或者平时遇到烦心事发牢骚时,旁边就有人发话了:“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说的大家都开心地笑了起来。又比如,在车间或食堂里开完会,大家急着往外走,有人就调皮地吼道:”让列宁同志先走!”这一嗓子可把人们给乐坏了。这都是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里面的台词。</div><div><br></div><div>在深山里看露天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朝鲜影片《南江村的妇女》《卖花姑娘》和纪录片《红旗渠》。</div><div><br></div><div>厂里在马路上放映《南江村的妇女》那晚,夏季的夜空悬挂着一轮皓月,银色的月光洒满了山川大地,我从总装靶场警卫排张洪金战友那里出来,赶紧踏着皎洁的月光往福利区赶路。急匆匆拐过总装门卫前面那座山脚下有个佛龛的悬崖,一阵优美动听的女高音就传进了耳朵,原来电影已经放了好一阵子了。紧走几步,银幕上,一位朝鲜妇女正站在在人民军战士面前,演唱歌颂三千里江山的《故乡的骄傲》,那优美动听的旋律,还有女演员像山泉一样清亮的歌喉,回荡在空旷的汭河河谷里,我被那久违的悦耳的歌声震撼了,陶醉了。从此,就记住了那首优美的朝鲜歌曲《故乡的骄傲》,记住了关山里那个美好的夜晚。</div><div><br></div><div>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在山里放映时最为轰动,这个电影讲的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朝鲜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和地主老财的双重盘剥压迫下,过着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影片主人公花妮的妹妹受地主迫害双目失明,母亲病重无钱医治去世,花妮最后觉醒走上了革命道路。</div><div><br></div><div>影片演到动情时,因为母亲在贫穷和疾病煎熬中去世,花妮和妹妹顺姬扑在母亲身上嚎啕痛哭,银幕前的女同胞们受影片感染,一个个梨花帯雨哭成了泪人,男爷们也是泪流满面黯然神伤,整个放映场上一片唏嘘呜咽之声------</div><div><br></div><div>不可思议的是,106车间的于春华、侯永翠、牛惠箴等一帮多愁善感的女同胞,好像泪腺特别发达还没哭够,看完一遍电影觉得不过瘾,还要追随影片的放映路线,继续哭。5204厂,5207厂,哪里放《卖花姑娘》,她们就跟到哪里去,能扒上卡车就坐车去,没有车坐就走路去。</div><div><br></div><div>纪家庄沟口的15车间离总装福利区那么远,放映场地还是一片收割后的苞米地,就这她们宁可花几个小时走夜路也要到沟口去看。电影里笑,她们跟着笑,电影里哭,她们也跟着哭。电影放了一场又一场,人也哭了一遍又一遍,哭得那个伤心,那个执着!那位美丽忧伤的《卖花姑娘》啊,当年真是赚足了国人的眼泪。</div><div><br></div><div>在山里看了那么多电影,感觉最震撼人心的,还是记录片《红旗渠》。这部从1960年开始,一直跟踪拍摄红旗渠建设的电影,忠实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河南林县20万民工在县委杨书记带领下,战天斗地,不畏艰险,历时10年时间,用钢钎大锤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长达71公里的红旗渠,引来了漳河水,从而极大地改善了林县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br></div><div><br></div><div>电影里林县人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逢山凿洞,遇沟架桥,那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建设红旗渠的精神,令人血脉喷张,豪情满怀。再加上一曲气势磅礴斗志昂扬的主题歌,更是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看完纪录片的当晚,只觉得胸中充满了骄傲自豪,充满了浩然正气。就是在今天,这条人工天河和《定叫山河换新装》的主题歌,依然让我为之动容。</div><div><br></div><div>那时山里每次放电影,都像过节一样。到了晚上,厂里的军工,周围山上的农民全都是倾巢出动,甚至兄弟厂的军工也赶来了,把个电影场地挤得满满当当。电影放映前,小孩子们在人缝里钻来钻去嬉笑打闹,妇女们借着灯光打毛衣谝闲传。平时难得一聚的年轻姑娘和小伙们,这时都穿上了最好的衣服,把自己收拾得漂漂亮亮整整齐齐的,在场地里眉目传情,暗送秋波。还别说,几年的电影看下来,真的有不少年轻人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并组成了美满家庭。</div><div><br></div><div>露天电影,给我们带来过悲伤忧愁,更带来过幸福欢乐,它伴随着我们的青春岁月,伴随着我们的军工生涯,已经成了老战友们52军工岁月中一个美好的记忆。</div><div><br></div><div>下面是根据战友们的回忆,搜集的大家曾经在山里看过的部分老电影剧照,供战友们参考回忆那些难忘的关山岁月。</div> 照片里,5213厂理化室战友照相的这条马路,和右手办公楼前建起的篮球场,后来就成了总装区放露天电影的场地。(高峰提供照片) 坐上大卡车,去兄弟厂看电影。(照片源自网络) 我们在山里看过的革命样板戏电影之一《奇袭白虎团》。(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奇袭白虎团》。(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智取威虎山》。(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智取威虎山》。(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红色娘子军》。(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红色娘子军》。(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红灯记》。(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红灯记》。(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白毛女》。(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白毛女》。(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沙家浜》。(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杜鹃山》。(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龙江颂》。(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海港》。(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沂蒙颂》。(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草原儿女》。(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春苗》。(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红雨》。(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创业》。(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火红的年代》。(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决裂》。(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雁鸣湖畔》,(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青春似火》。(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牛角石》。(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欢腾的小凉河》。(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艳阳天》。(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海霞》。(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记录片《红旗渠》。《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战洪图》。(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沸腾的群山》。(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红孩子》。(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万水千山》。(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洪湖赤卫队》。(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突破乌江》。(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金沙江畔》。(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东进序曲》。(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地道战》,(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地雷战》。(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烽火少年》。(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小兵张嘎》。(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三进山城》。(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苦菜花》。(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51号兵站》。(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铁道游击队》。(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长空比翼》。(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青春之歌》。(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侦察兵》。(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渡江侦察记》。(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南征北战》。(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烈火中永生》。(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红珊瑚》。(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智取华山》。(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保密局的枪声》。(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柳堡的故事》。(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小花》,(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战上海》。(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铁道卫士》。(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英雄虎胆》。(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跟踪追击》。(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秘密图纸》。(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农奴》。(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青松岭》。(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五朵金花》。(照片源自网络) 动画电影《草原英雄小姐妹》。(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阿诗玛》。(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刘三姐》。(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英雄儿女》。(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上甘岭》。(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奇袭》。《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打击侵略者》。(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长空雄鹰》。(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激战无名川》。(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海鹰》。(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西沙儿女》。(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照片源自网络) 朝鲜电影《卖花姑娘》。(照片源自网络) 朝鲜电影《卖花姑娘》。(照片源自网络) 朝鲜电影《南江村的妇女》。(照片源自网络) 朝鲜电影《摘苹果的时候》。(照片源自网络) 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照片源自网络) 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照片源自网络) 阿尔巴尼亚电影《海岸风雷》。(照片源自网络) 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照片源自网络) 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照片源自网络) 南斯拉夫电影《桥》。(照片源自网络) 电影《闪闪的红星》。(照片源自网络) 后记:看完这个美篇后,许多战友纷纷在微信群里留言,感慨当年看露天电影的那个年代。<div><br></div><div>杜剑平战友回忆说,当年平凉电影发行公司来沟里放映朝鲜电影(卖花姑娘),第一场按顺序安排在土谷堆的5207厂,5207厂在河边锅炉房边老百姓的包米地里放映,结果银幕前后边都挤满了看电影的人,锅炉房围墙、宝平公路边大树上、公路自行车上全部是人!宝平路因5207厂放映《卖花姑娘》而中断交通三个多小时!<br><div><br></div><div>工具科战友吕文新回忆说,那时除了有事不能看电影,当时山里放的电影基本上是场场不落,自己就是个忠实的影迷。有一次听说5204厂要放电影《红楼梦》,就早早吃完晚饭,然后骑上自行车,带着一岁多的女儿到了几里路外的5204厂。不料,电影因故一直推迟到半夜12点才放映。自己抱着女儿等了那么长时间,尽管早已是人困马乏,但还是坚持抱着孩子站着把《红楼梦》看完,等骑上车子带着女儿回家,已是后半夜3点了。</div><div><br></div><div>李桂茹战友说,放朝鲜电影《卖花姑娘》那天,周围好几个兄弟厂的人都来了,厂子周边的农民兄弟也来了,5203厂石堡子福利区的场地上简直是人山人海,比过年还热闹!后来厂里条件好了,盖起了大礼堂,从此军工们就告别了看露天电影时所遭受的风霜雨雪之苦。但是大礼堂开张几天后,战友们正兴高采烈地观看电影时,天花板上的一台吊扇转着转着,就突然掉下来了,把一位上海女战友给砸伤了。</div><div><br></div><div>我是1978年调回白银的,那时一直都在露天场地看电影。后来听说厂里建了大礼堂,战友们终于能坐在室内舒舒服服地欣赏电影了,我从心里为山里的战友们感到高兴。</div><div><br></div><div>再后来,52军工厂西迁到了皋兰县,石堡子成了华亭县工业园区,原5203厂福利区的大礼堂和食堂都被拆除了,变成了现在的广场,也变成了战友们心中永远的记忆。</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