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四十年(70年代)

雪之源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最近宅在家里看了电视剧《我们的四十年》,颇有感触,于是也想着写写我们家的四十年,算是对我和我们家人生活点滴的真实记录。最近几年喜欢上了写美篇,交到了一些有才华的文友,我们相约到老了写写自己以前的生活和故事,有些像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也许多年以后,当我们的孩子们看到了,会了解到更多我们这代人的生活。我想这件事是有意义的。生活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次旅行,要懂得好好欣赏沿途的风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是1973年出生在辽宁省北票市,这是一个以煤矿业为主的一个小城镇。我出生时的家就在北票市的岳家沟附近,那时家里是平房,两个家庭共用一个大门,进入屋内后两侧是两个家庭的厨房,每家只有一个独立的屋子属于自己。我们一家五口人挤在一个房间里,当时却未曾觉得房间小。我的记忆中有印象的故事大约是从我四岁之后开始的。我的父亲母亲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妈妈是医生,爸爸是公务人员,我还有两个哥哥,大哥比我大六岁,二哥比我大两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候依靠父母的工资养活全家五口人,生活虽然不富裕,但是我却没有承受太多贫困生活的痛苦,一家人生活得忙忙碌碌,热气腾腾,也有滋有味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从小到大,父母和两个哥哥都很宠爱我,他们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给我,让我从小接受好的教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送我上了幼儿园,而别人家的孩子常常由于经济原因而只能在家里呆着。那时生活水平不高,幼儿园的伙食比家里的好很多,好像每个星期五都会会餐吃肉菜。我记得有一次,终于盼到了周五会餐了,等到老师把有肉的菜拿上来了,我和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吃着,我则常常偷偷快速地往自己的碗里夹了一些肉,再偷偷把肉藏在碗底,等到大家都吃完了,我自己也吃饱后,趁着大家不注意把碗底的肉全部送到嘴里,这时的我常常笑眯眯地看着大家不敢大声说话,怕一说话,嘴里的肉就会掉出来,这样从幼儿园放学到家的近半个小时里,我的嘴里总是含着肉,我要回家送给妈妈吃,一路上我满含着期待,从来没有把肉吃下去。到了家里,第一件事就是把我嘴里的肉拿出来,我常常拿出一块块肉,送给妈妈,那个肉就已经被我含得变成一丝丝的肉了,我们常常是,妈妈吃一口,我吃一口,妈妈吃一丝,我吃一丝,我们笑着吃着,那个肉的滋味无比美妙,以至于那以后总是吃不到那么香甜而温暖的肉了。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小到大我就喜欢文艺,在幼儿园时也经常参加演出。记得一次表演一个小话剧,我扮演大玉米,按照剧本要求,我的头上戴了一个玉米图案的小帽子,另外还需要我穿一件绿色的衣服,于是老师发动大家借给我衣服,结果整个第一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们都没有也没借到绿色衣服,无奈之下最后我的造型是上身套了一条绿色裙子,下边又穿着一条绿色裙子,老师把裙子扎到我的脖子上,虽然不舒服,我还是坚持完成了表演。现在想起来,才真正体会那时候大家生活水平真的不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每天送我上幼儿园成了家人的重要活动,妈妈经常骑着自行车送我去,我清晰地记得那辆自行车很大,新买的车之后还要在上面缠上一层层的塑料布,当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长大以后才懂得是为了节省,让自行车用的时间更长。以至于长大后我一见到那种缠着塑料的自行车或者儿童小推车都会呆呆地看了很久,仿佛回到了我的童年。妈妈工作忙时,有时候爸爸也去送我,等到大哥上小学之后,大约有一年的时间都是大哥推着小推车送我上幼儿园,然后他再上小学,他那时大约上小学五年级。现在想起来这件事还经常感慨万千热泪盈眶,前几年有一次新年聚餐,我告诉我的儿子,“你大舅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就已经送我上幼儿园了”。儿子听了很惊讶,似乎也不能完全理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也许就是困难的生活锻练了我们,也使家人更加团结在一起。每到冬天过年之前,为了节省些钱,我就不去幼儿园了,而在家里和两个哥哥玩。我们三个人好像只有两个玩具,一个绿色的很漂亮的小汽车,由于玩得太久,它的四个轮子只剩下了一个,车身上也有很多地方掉了漆。多年以后当我们哥三个人每家都买了真正的汽车后,我也常常回忆起我的小绿汽车。另外一个玩具是一个红色的小飞船,也是掉了很多漆,但是我们依然玩得不亦乐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好在我有一个巧手的爸爸,给我们做冰车、小灯笼、木头手枪、木头弹弓,甚至于有一年还做了一个小称和一个大风筝。</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小时侯和小伙伴玩过家家游戏,一个孩子拿来了她妈妈在医院里称中药用的小称,精致极了,让我十分羡慕,回家后和爸妈说了几句,几天后爸爸动手也给我做了一个精致的小秤,我清楚地记得那称杆上的星盘是用大头钉钉进去的,稍不小心就会把称杆钉断裂,不用力则又钉不进去,做好的小称极其精美,我更是爱不释手,小伙伴们都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爸爸的技术水平之高,让大家啧啧称赞。</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巧手的爸爸早就给我们做好了各种形状的灯笼。有五星形状、圆形、方形、长方形等。在灯笼的木质底座上钉一根钉子,钉子上就可以插入一根蜡烛。元宵节的夜晚,吃过元宵后,我和伙伴们提着自制的手工灯笼开始各种游戏。那种手工制作的灯笼有一个小缺点,外面的风很大时,把里面的蜡烛吹倒了,一不小心就把灯笼烧出一个小洞。但是这点小事儿丝毫没有影响我们快乐的心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爸爸曾经花了几天时间给我做了一个大老鹰风筝。先是把竹子削成条状,再拿铁丝把竹条挷在一起成为风筝的骨架,再找来白纸画上老鹰的图案后,用剪刀剪下来一张张的纸,分别糊在风筝的骨架上。最后还要有线板和风筝线。当时,我和小伙伴们去体育场放了这个大老鹰风筝,看着黑色的大老鹰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心里别提多高兴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约在1977年以后,由于爸爸单位分了房子,我们全家搬到了北票市南山附近的二层小楼里。记得搬家时大家都很忙碌,我那时候只有四五岁,虽然帮不上忙但是我也没有给家人添麻烦,最后离开旧家的时候,我是和家人走着去的新家。从岳家沟到南山大约走了一个小时,我们全家的东西都装在我的小推车里,随着小车发出的吱吱吱声,我想像着新家的模样,竟然一点没感觉到累就到了新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的新家在北票市医院马路对面,是一片红砖的二层楼,据说是日本人盖的房子。每家都有一个独立的小院子,院子后是一个小小的厨房,里面是一个大房间,房间侧面有一个很陡峭的的楼梯,沿着楼梯上去,上面还有一个房间。这是当年很好的房子了,现在想起来我当年也曾住过楼中楼。我们全家欢天喜地的收拾东西,在新房子里开始了新的生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距妈妈的单位北票市医院只有一条马路,于是每天妈妈都拿两个饭盒去蒸饭,每天中午全家一起吃这两盒饭,一盒高梁米饭,一盒大米饭。我和二哥总是吃大米饭,大哥只能吃一碗高梁米饭一盒大米饭。爸爸妈妈则都吃粗粮了。只有到了年节时才能吃上肉。记得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妈妈爸爸做了好几个好菜招待客人,等到客人走了,我们才能上桌吃饭,于是我们哥几个迫不及待地上桌啦,吃着炒黄花菜炒木耳等,仿佛品尝到了真正的世间美味般。长大以后我也觉得炒黄花菜是很高级的菜肴,也许就是小时候的原因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约是我5岁那年冬天,爸爸要到本溪出差,本溪市也是我的姥姥家,那里有很多亲人,于是爸爸决定带着我一起去。那时候的交通还不方便,记得天很黑的时候我就起床啦。妈妈给我穿了很厚的衣服,扎好了头发,又千叮咛万嘱咐地送我和爸爸出门。我们先是从北票市坐小火车到金岭寺转车,大约坐了40多分钟的小火车才到达金岭寺车站,到那的时候天才刚刚亮,等待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坐上了一列绿皮的大火车,大约下午时到达了沈阳站。下车之后爸爸先带我去饭店吃饭,走在沈阳市宽敞的大街上,看着来往的人流车辆,我有点目不遐接,真有到了大城市的感觉。中途,我们还见到了两个外国人,高高的鼻梁,深遂的眼睛。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外国人。到了饭店,爸爸点了一个白菜炖豆腐的砂锅,那是我第一次吃砂锅,不知道为什么白菜炖豆腐都那么美味,于是对大城市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之后我们又乘火车前往本溪,到本溪市时已经是下午5点多了,坐了一天火车好不容易到站了,爸爸又带我去了饭店,原来是怕我到姥姥家狼吞虎咽地吃饭让人笑话。这次爸爸要了两个菜,其中一个是一盘香肠,香肠周围是一圈银耳,他给我买了一大碗饭约有半斤,我自己一个人吃了一大碗饭和一盘多的菜,不知道为什么,我是越岀门越能吃饭,现在也还是这个样子,也许外面的饭菜总是美好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终于到了姥姥家,见到了姥姥姥爷和许多亲人,大家十分高兴,纷纷给我买好东西,我的心情也十分愉快。爸爸和他同事出去办理公事,我一个人在姥姥家玩,四姨带着我去了人民公园。可是几天下来我就想妈妈了,心情有点低落。姥爷买了一个塑料充气的小鹿送我,告诉我那是梅花鹿,红色的小鹿身体上有几朵梅花,一捏它的腿还会发出清脆的响声。我有些不解地问姥爷:“为什么叫没花鹿它身上还有花呢?”姥爷笑了半天,高兴地给我解释了半天我也没太明白。大约一个星期后,我和爸爸终于回到了北票的家。回家之后,我得意洋洋地向小伙伴们炫耀自己去大城市的见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生于70年代的人比我们的父辈更具有怀旧情结,童年时代的物质匮乏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深刻。回想70年代,那时候食物匮乏、物资短缺,我们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在吃的方面,基本上是“有啥吃啥”。在那个粮票、油票、肉票、糖票,有票走遍天下,无票寸步难行的年代,人们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可以凭借着票证改善伙食。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童年依然是十分单纯、美好而快乐的。记得周国平曾经说过,人生一切美好经历的魅力就在于不可重复,它们因此而永远活在了记忆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