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

兰陵剪纸

作品简介:沂蒙老区在战争年代涌现出大量的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作品描绘了老区人民拥军支前、送军粮、护理伤病员等场景,刻画了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代表人物王换于、祖秀莲等革命先辈的肖像,正上方为习近平主席肖像及主席对临沂、对沂蒙精神的指示,左边是红旗下沂蒙儿女向党宣誓。 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期间,来到位于山东临沂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并参观了沂蒙精神展。他深情地说:“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在党旗下庄严宣誓 沂蒙红嫂明德英 明德英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两岁时因病致哑。全国抗战爆发后,她在家乡目睹了共产党八路军坚持抗战、一切为了民众的实际行动,从而对共产党八路军怀有深厚感情。1941年冬,大批日伪军包围了驻沂南马牧池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11月4日,八路军一名小战士在反"扫荡"突围中身负重伤,被明德英机智救下,为他包扎伤口。当搜捕的日军走后,伤员因失血过多,缺水休克,在周围没有水源的情况下,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用乳汁救活了伤员。随后,她又和丈夫李开田倾其所有,收养伤员半个多月,使其康复归队。1943年,她又从日军的枪林弹雨中抢救出八路军山东纵队军医处香炉石分所13岁的看护员庄新民。明德英救护八路军战士的情节,后被写入小说《红嫂》,编入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沂蒙红嫂用乳汁救伤员的故事随之传遍全国,家喻户晓,明德英也被公认为沂蒙红嫂的生活原型,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和爱戴。解放后,她仍不忘爱党爱军,先后把儿子、女儿、孙子等送入子弟兵行列,体现了爱党爱军的沂蒙精神。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上将在探望她时,题词"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 沂蒙母亲-王换于 王换于 ,(1888~1989) 山东省 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人。19岁与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于泮结婚。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选为村妇救会长和艾山乡副乡长。她的丈夫、两个儿子和大儿媳在她的影响下,也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抗战时期创办战时托儿所,照料抚养了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工作人员和革命烈士的近百名革命后代被誉为“沂蒙母亲”。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曾为其题词:“缅怀沂蒙母亲,教育后世子孙 ”。 习近平在展厅会见了“沂蒙母亲”王换于孙女于爱梅等模范人物。他表示,这次来沂蒙就是看望老区人民,重温沂蒙精神。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啊!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 沂蒙红嫂-祖秀莲<div>1941年冬,日本侵略军调集5万多人,对沂蒙山区进行大"扫荡"。11月6日,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侦察员郭伍士在执行侦察任务途中,突与一队日军遭遇,被敌击中数弹倒地,后日军又趋前连击两枪,并用刺刀乱刺其腹部,认定郭已死后离去。郭伍士苏醒后,被祖秀莲发现,立即扶回家中抢救。先用温水擦净郭全身血迹,又对其身上多处伤口予以清洗和包扎。为防日伪军搜捕,祖秀莲一家在西山沟里挖了个山洞,将郭伍士转移到山洞里,每天送水送饭,为其擦洗伤口。因缺医无药,加之山洞潮湿,数天后,郭伍士伤口化脓,全身发烧,处于半昏迷状态,大便也不能自理。祖透莲十分焦急,到处打听药方,并采集中草药,天天为郭擦洗伤口。为了使郭早日痊愈,祖秀莲自己一家吃糠咽菜,用纺线卖的钱买回米、面做给郭吃。经过1个多月的精心救治,郭伍士的伤口一天天好转,后转部队医院治疗,痊愈后重返前线。1942年10月,日伪军,12万余人再次对沂蒙山区进行"扫荡",祖秀莲不顾个人安危,帮助抗大一分校掩藏文件和物资,并同妇救会其他人员一起积极救护和疏散八路军伤员。<br><br>1947年,郭伍士复员,没回原籍山西省辉同县,而在沂蒙山区安家落户。1958年,他正式认祖秀莲为母亲,并带爱人和两个孩子迁至桃棵子村,同祖透莲住在一起,以照顾老人。1970年底,祖秀莲不顾80岁高龄,仍到南墙峪水库工地劳动。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br></div> 支援前线 军民鱼水情 护理伤病员 迟浩田,男,1929年7月生,山东招远人,194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6月参加工作,1945年7月入伍,解放军军事学院合成系毕业,大专文化,上将军衔。<br>曾任第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div>2010年10月4日,迟浩田偕夫人姜青萍女士在临沂与老人们再次见面。并语重心长地说:“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不忘。”<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