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河州工匠” 常天平<br> 常天平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副高级雕塑艺术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技艺传承人、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临夏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br><br></h3> <h3><br><br> 常天平,1964年出生于甘肃省积石山县。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副高级雕塑艺术师,2011年被列为临夏州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艺术传承人。1994年在兰州教育学院美术系深造,现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临夏州美术家协会会员,临夏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br><br> 2014年,泥塑《夯歌》获第十二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泥塑《农耕系列》2014年获第四届甘肃民间文艺“百合花奖·民间工艺美术奖”二等奖;2015年,泥塑《农耕系列》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第九届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精品奖;2016年,泥塑《工匠精神》在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泥面塑)大赛中获三等奖;泥塑《西北人家》2016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泥塑《中华工匠》入围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2017年3月,泥塑《木工系列》《麻布制作》获第十四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创作创新、制作技艺两项二等奖。<br><br> 常天平用完美的泥塑手法赋予三四寸大小的泥人以新的生命力,他的泥塑艺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和丰富的欣赏视角,带有深厚的乡土气息。<br><br></h3> <h3><br> 河州秧歌,也叫河州社火,是流行于临夏州汉族聚居村庄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和人文积累,至于什么时候开始舞秧歌,准确时间已难考证,据老一辈人相传,至迟在清朝中晚期已经开始。<br><br> 河州秧歌表演的时间主要在春节,其目的,一是庆贺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二是祈福,寄托美好愿望;三是娱乐,欢度新春佳节;四是向亲朋好友送上新年祝福。<br></h3> <h3><br> ——泥塑黄河边上《老水磨》;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都要劈柴、扫房、榨油、磨面。80年代以前在西北各地通用老水磨,仅在古河州大夏河两岸就有36盘各式老水磨,人们常用人背、担挑、驴驮、人力车拉等方式把粮食运到磨坊上,按先来后到依次等候磨面,磨主来验收你磨物的干湿和干净标准,磨客自己(2~3人)要打磨物、扫面、箩面、装面等环节,纯手工原生态的磨面可分为头掺、二掺、三掺面,净面、杂面、和田面,最后剩下的麸子(糠)可以抵磨主劳资。<br><br> 时过境迁随着一体化电磨的使用,渐行渐远的老水磨,在特定的时空中拥有着代表人类自然和人文态势下永久性档案,成为人生驿站中挥之不去的回忆,我用泥塑还原老水磨激起您对岁月的怀念。<br><br></h3> <h3><br> 12月17日,甘肃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图片展在兰州会展中心隆重开幕,河州泥塑《农耕系列》作品用40个人物从春种至秋收,以窑洞、茅草屋、砖瓦房、碾场、打梿枷、风粮食、磊垛子、打庄廓等场景反应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历史变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健,省政协主席欧阳坚、副省长张世珍等省领导一同参观。<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