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物(诗豪刘禹锡)

龙藤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江南少年客</b></p><p> 在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这三位诗人中,刘禹锡最后一个出任苏州刺史,但他却是最早“来”到苏州的。</p><p> 他父亲刘绪,原本家住洛阳,据说还是匈奴后裔,因避安史之乱,举家迁到了当时隶属苏州的嘉兴。不久(公元772年),他生了个男孩,这男孩便是刘禹锡。</p><p> 刘绪在搬家前本想考进士,正好遇上安史之乱,只能放弃。到嘉兴后,经人介绍,做了浙西的一个叫“盐铁副使”的小官,听名字可知官虽不大,应属肥差。刘绪“家本儒素,业在艺文”,当属小康之家,也常与士族和文人墨客有些来往,所以刘禹锡自小就接触诗文,再上自己聪明好学,所以少年时代便已才华横溢了。</p><p> 当年,白居易来到苏州游历,懵懵懂懂地方知还有科举可考时,刘禹锡已为参考准备了多年,已经能写出这样的诗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目览千载事,心交上古人</span></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公元793年,刘禹锡二十一岁时便与柳宗元等一起考上了进士。此时,韦应物刚在苏州离世。白居易在这段时间也到过长安,但还只能租住在市场边的廉价房内。实际上老白既勤奋又聪明,当时已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span></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只是刘的家在安定的江南,可定心地安排好子女,而白家还在徐州,白父大概整天想着怎么打仗求生,没有心思安排好孩子的发展。</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革新急先锋</b></p><p> 刘禹锡二十一岁到二十三岁,连登三科,分别通过进士、博学宏词科、&nbsp;吏部取士科考试,一时受人瞩目(韩愈花了十年,考了三次才中吏部取士科)。</p><p> 刘禹锡起步初起就遇上过贵人——后任宰相的杜佑。刘禹锡十七岁(789年)就遇上了时任淮南节度使的杜佑,由于颇有文才,被杜佑相中起草奏文《为淮南杜相公论西戎表》。大约在公元800年6月,杜佑为平定徐州张愔判乱,招纳人才,刘禹锡被聘为“徐泗濠节度使掌书记”。</p><p> 少年才俊,精力充沛,而且还志向远大,所以很受赏识,很快就进入朝延。约803年闰十月,任监察御史,此时韩愈也在这位置上,不久柳宗元也加入御史台,任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实习生)。御史这官虽然只有八品,但监察百官,并可到各地巡按,权力不小。</p><p> 刘禹锡做官后,逐渐认识了韦夏卿、李实、韦执谊、王叔文等官员。其中王叔文常年在当时的太子李诵身边,一直关心时局,对当时种种弊端很有看法。等太子李诵当了皇帝(805年1月),成为顺宗以后,王叔文开始参与朝政,并领导刘禹锡、柳宗元等一批年轻有抱负的官员,开始“永贞革新”。</p><p> “永贞革新”对于“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无疑是需要的。唐玄宗李隆基登基之初大干了一翻,可惜到后期,贪恋女色,宠爱杨玉环,迷恋“歌舞艺术”,不理朝政使宦官高力士、外戚杨国忠、节度使安禄山等权力越来越大。</p><p> 在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既要与安禄山史思明等打,又要应对儿子与老子、王子与王子之间的皇位之争。当时为了获得优势,病急乱投医,给节度使们又赋于了过多的权力。</p><p> 安史之乱平息以后,各种官员们也不省油,为邀宠争权,一方面结党营私,一方面纷纷给皇帝行贿送礼,然后再把贿金转嫁给老百始。皇帝已经昏庸得可笑之至,而朝延己经腐败不堪,唐朝正在不断消耗着前朝积聚的体能。</p><p> 除宦官、限军阀、平朝争、减民负,件件都对,都应该做。所以革新主张得到了李诵和宰相杜佑等人的支持。但是接下来问题不断出现:</p><p> 顺宗李诵在继位之前居然得了中风,无法行走、说话,基本属于点头“Yes”摇头“No”的那种;革新派三四个月内密集推出一系列政策,从宦官、节度使到权臣的利益全面触动;改革派中还有一个王伾,为官不正,使改革派落人口舌;而王叔文、刘禹锡等有时也得意而忘形,逐渐失去包括杜佑等宰相之内的支持,不少朝臣对瘫痪的皇帝和王叔文等权力新贵都持怀疑态度。</p><p> 最终,还是由宦官俱文珍牵头,提出由太子李纯监国,顺宗被迫同意了。太子站稳脚跟后,干脆把父亲软禁起来,自己亲自执政。到805年9月“永贞革新”经短短146天便宣告布产。核心成员全部贬官出京。王叔文最后被赐死,其他人则贬了再贬,刘禹锡先是被贬为连州刺史、半路上改贬为朗州司马,并且规定今后不在“量移”(赦免)之列。</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为民老州吏</b></p><p> 公元832年二月,刘禹锡回到了苏州。刘禹锡从十九岁离开苏州,到洛阳、长安游学,参与革新、被贬出京,可谓历尽艰辛。这次回到苏州,已是官声、文誉俱佳,四海知名,年过六旬的老者。</p><p> 应该说,刘禹锡还是始终保持“初心”的。这么多年被逐京外,虽然一直被压制,但在各地做官从不马虎,在朗州、连州、夔州、和州都做出了成绩,在百姓和百官中都有较好口碑。</p><p> 一直有人说刘禹锡不怎么讨人喜欢,读完他在各州做官的历史,方知他的这种“缺点”自然有其合理的成因。首先,四十年官场经历,翻遍历史,未发现一次贪污;其次,四十年官场,多数时间被压制,仍坚持做好州官;再则,六十年人生,在哲学、文学等方面都很有建树。有这三种特点的人,看见那种瞒上欺下,心术不正整天混日子的“人物”自然很难眼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苏州情结</b></p><p> 虽然这么多年没到苏州,但对苏州还是有种特别的感情,所以他在诗中就称自己“<b>少为江南客</b>”。</p><p> 在贬居朗州时,有一次在城门口,遇上一位衣衫破旧、面容憔悴的女士,把着琵琶,悲苦歌唱,怜悯之心顿生。一打听,原是他的前辈、前苏州刺史韦夏卿从苏州带出的女乐泰娘。无耐韦夏卿已过世,泰娘也流落到了朗州,无依无靠。他除赠送银两之外,特地为这位流落远乡的苏州女子赋诗一首,记录其由平淡到成名再到落魄的悲伤经历。</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泰娘家本阊门西,门前绿水环金堤。</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有时妆成好天气,走上皋桥折花戏。</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风流太守韦尚书,路旁忽见停隼仁。</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p><p>  在他脑海中,苏州一直清晰而朦胧地存在。除了自己年少时的记忆外,还与一位诗人有着很大的关系,他就是白居易。</p><p>早在二十年前,刘禹锡刚被贬朗州时,白居易寄来了一百多首诗词,这对刘来说是莫大的精神鼓励。数年前,刘任和州刺史 ,白任苏州刺史,他们“<b>隔城闻鹤鸣</b>”,诗词唱和更多。</p><p> 到了826年底,两个人分别接到卸任返朝待命的诏书,居然两人在扬州“偶遇”了。两个五十多岁的同龄人,多年不见的诗友,各自在官场沉浮,都有过“<b>朱雀桥边野草花</b>”的阅历,二十来年“<b>弃置身</b>”的经历,现在终于“<b>沉舟侧畔</b>”涉险而过,共待“<b>病树前头万木春</b>”的未来,不难想象刘白在扬州相会,而今“乐天”终于“梦得”,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p><p> 刘白在扬州一起玩了半个月!真是“基情满满”。两人在一起整天游名胜,话古今,喝酒写诗。两位大诗人文思泉涌,火光四溅,照亮文坛,从此“刘白”之名更盛。</p><p>五十多岁,原来各自老友相继离去。先是柳宗元,后是元稹、韩愈,曾经的“刘柳”、“元白”、“韩柳”已被命运分离。他们“<b>万古到今同此恨</b>”,对此都有深刻领悟,倍加珍惜。“刘白”的组合一直持继到了他们生命的最后,而其精神之光,则一直闪耀在后世的星空。</p><p> 在两位大诗人的神交过程中,苏州、江南一直作为美的代表,存在于两人的诗海之中。苏台远眺、洞庭烟波、馆娃霓舞、阊门迎送、朱桥绿柳都成了他们共同的记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能吏本色</b></p><p> 832年初的苏州,正需要一位得力的地方长官来治理。原来,831年,苏州遇上洪涝,庄稼绝收、民舍浸水,冬天饥寒交迫,人民有饿死有流亡。刘禹锡到达苏州时,水还没退尽,人已走了不少。</p><p> 刘禹锡连做三件事。首先在谢表中向朝廷奏明苏州的现状;其次走街串巷到农田,对百姓说朝廷很关心苏州情况,一边宣传“皇恩浩荡”,一边实地了解灾情;第三,调研一个月后,再奏朝廷,申请开仓赈灾。宣传加上刘本身的声誉,再加上实实在在的救济,使百姓的生活和信心同步改善。人们纷纷返乡春耕。</p><p> 刘知道遇上大灾,需要政府有所作为,所以随即动员人力,大搞水利工程,防止水患再袭,保护农民的劳动成果。刘禹锡的工程搞得很彻底,第一年生产恢复以后,年末和第二年继续大搞水利,疏浚河道。在官府和百姓的共同努力下,苏州大地迎来了丰收。</p><p> 苏州百姓、浙西按察史李绅都给了刘极高评价。李绅负责对浙西区域官员考核,他给了刘禹锡排名第一的评定。皇帝看他政绩突出,特地赏了金鱼袋给他。在当时,金鱼袋是给地方官员的最高奖赏,一年只给一个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也终于为自已做了点事</b></p><p> 刘禹锡在灾情控制以后,也到苏州各地游玩,灵岩、虎丘、姑苏台等都留下足迹,在虎丘还为元稹、真娘这两位已故之人写过诗。但总体来说,没有白居易写得多。</p><p> 但是,这段时间他也为自己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当时,曾经的韩、刘、柳、元、白只剩下刘白。他俩都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已是文坛国宝级人物。刘禹锡已为好友柳宗元整理好了文集,也为令狐楚整好了令狐楚与白居易的唱和集《彭阳唱和集引》,唯独他自已,还没出过一本“专著”,真是急死边上人。</p><p> 想想九十多年前,那个写出“<b>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b>”、“<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这些千古名句的王之焕,居然身后只留下六首诗(因为有个猪表弟,不小心点了一把火),人们的着急不无道理。</p><p> 刘禹锡一直不急,最多是黄梅雨后晒晒,自叹没什么意思,点火烧饭或拿去包药吧。天下潦倒不过诗人和画家,身后作品万众敬仰,身前却换不来一文。对后人来说,“<b>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b>”,那是金章,对刘自己来说,不过是受人欺负,屈居斗室的自我调适;“<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b>”“<b>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b>”“<b>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b>”是玉句,对诗人来说只是对世道炎凉的一声叹息,叹完之后,并没有换来人们的关心和同情。“<b>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b>”“<b>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b>”“<b>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b>”这些都是醒世名言,但诗人所处的世界,依旧那么浑浑噩噩,他关心的朝廷,吹不出一丝清风。</p><p> 幸亏有他女婿崔生,说岳父大人的诗文早已名满天下,很多人都在打听有没有诗集出来。或许是受了鼓励,也或许为了便于后代社交发展,刘禹锡终于静下心来,按4选1的标准,编出了一本《刘氏集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寻找先贤</b></p><p> 刘禹锡在苏州并没有干满三年,834年七月中旬,他接到新的任命,任汝州刺吏。他怀着复杂的心态离去,一方面,物产丰沛的苏州,经他的治理,己恢复了元气,苏州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汝州离京城更近,当日骑马可达,那边有他的家,有他一直志向的朝廷。</p><p> 他就这么纠结地离开苏州,从阊门出发,写下了《别苏州》</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span></p><p> 他沿着白居易开的山塘河,路经虎丘,夜不能眠,写下了《发苏州后登武邱寺望海楼》:</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独宿望海楼,夜深珍木冷。</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僧房已闲户,山月方出岭。</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碧池涵剑彩,宝刹摇星影。</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却忆郡斋中,虚眠此时景。</b></p><p> 第二天,刘禹锡的小船缓缓离开白居易的山塘河,驶向大运河。船后,留下的波汶,渐渐地散开,是白居易的,还是刘禹锡的?后人一时分不清。</p> <p>  今天的山塘河,船来舫往,乘客如流,只是人们再也看不见白居易、刘禹锡。乘客们有的来自邻近小城,也有的来自大洋彼岸,他们坐着舒适、宽畅、快捷的汽车、动车、飞机、游轮而来,为何还要在慢慢的小船上,穿行在窄窄的水巷?</p><p> 今天的苏州人,对古城老街已熟如指掌。他们对美好的现代生活那么地向往,且已身在其中,为什么还要让古老的苏州维持春秋的轮廓、唐宋的格局?</p><p> 我们在刘禹锡身上似乎找到了一点答案。</p><p> 这个汉子流着匈奴粗旷奔放的血,在江南柔美的风景中长大,在韦应物等“例能诗”的苏州刺史治下,接受过中华文化熏陶。</p><p> 这个汉子,曾经是连登三科的青年才俊,怀有救世治国的宏图壮志,但无情的权力斗争,把他贬得一低再低、一远再远、贬了再贬。他一直想入朝干大事,却总不被朝廷信任。如此“待遇”,他依旧在百姓面前,不断宣达朝廷的恩情,从朗州、连州、和州再到苏州,每一个地方,都兢兢业业,深受百姓喜爱。</p><p> 这个汉子是母亲的独子,带着八十多岁老母亲,爬行在谪赴连州的崎岖山路上,只为让母亲的余生不再孤单。</p><p> 这个汉子不善言谈,平时人缘并不好。但是柳宗元托孤给他、韦执谊让儿子韦绚求学于他、令狐楚等将诗集整理任务交付于他。思想家、能吏们的朋友众多,最后居然发现,刘禹锡这个人才是可以托付之人。</p><p> 在苏州老街水巷穿行的我们,是否也在寻找一位这样朋友,一位这样官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