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上海第一古镇:青龙镇

风雨客

<p class="ql-block">  <b>开篇语:</b>&nbsp;&nbsp;用了近三年的时间走访了上海的51处古镇老街,也该停下脚步整理一下了。想起一句老话“行万里路,破万卷书”,那46个古镇老街的行走,是不是等于又读了46本书呢?显然每一个古镇、每一条老街不是一本书能写完整的,那小桥流水、那粉墙黛瓦、那民间工艺、还有那美食小吃等等……,都是需要用心去品的,能读完整已经是很不错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说实话,上海的古镇老街保护工作并不十分的理想,各区各自为政,保护工作参差不齐。譬如系统的、完整的保护还是不够,有些地方整个地块挪作了它用,很多的老建筑人为消失;有些地方小修小补,重外轻内,居者诟病不少;有些地方修旧不能如旧,商业气氛过度,反而画蛇添足等等。</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三年的走访中,有些古镇去了一次不能尽兴,再去两次、三次,好像是对小桥流水的环境、粉墙黛瓦的简朴色调有着格外的亲近感,产生了被吸引后的主动性,于是便乐此不彼。</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好友建议把看到的喜欢记录下来,尤其是只会做减法的古镇老街,用图片和文字记录下这些不知何日就可能会突然消失的历史证物,让心里能有个自豪和念想的寄存处。</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那就从上海最早的青龙镇开始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纪&nbsp;&nbsp;&nbsp;&nbsp; &nbsp;群 </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20 - 3 - 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1、了解上海的古镇老街,得从上海的起源脉络开始,如此可以知晓它之所以能成为古镇老街的理由,既窥一斑,也知全豹。</p><p> 远古的上海,一片汪洋。在6000 -- 7000年前开始逐渐成陆,而“冈身”和“三条古海岸线”是上海成陆过程中留下的印迹,也是解读上海地域演绎轨迹的证据。</p><p> “冈身”是上海等沿海地区特有的一种地理现象。在长江和海水的长期交互作用下,形成了一条由贝壳砂砾组合而成的砂堤,高出附近地面,弓形走向,东西最宽处十里,最窄为四里,是古海岸线的标志,也是上海滩逐渐成陆的有力佐证(见上图阴影部分)。它北起江苏太仓,南到金山漕泾镇。也就是说六、七千年前,冈身以西已成陆,以东还是汪洋一片。</p><p> “三条古海岸线”见上图,分别是公元四世纪、公元八世纪前和公元十一世纪中叶。</p><p><br></p><p><br></p> <p> 2、大秦统一后,将国土划分为36个郡,当时的吴越之地归属于会稽郡。会稽郡共设24个县,现今的上海地区分归于醪县(今嘉定、青浦、松江的北部)、由拳县(今青浦、松江的西部)、海盐县(今金山、奉贤、松江的南部)等三县。</p><p> 上海起源于水,我们一直称黄浦江为“母亲河”,其实更应该是“吴淞江”。假如一定要说黄浦江是母亲河的话,那吴淞江就应该是上海的“外婆河”。吴淞江,古时也称“松江”,它是上海地区早期发育的母亲河。那时的吴淞江江面宽阔(宽处九里),气势澎湃。吴淞江从震泽(今太湖)发源东流,直奔东海。有诗为证:“吴淞之水震泽来,波涛浩瀚走鸣雷”。宋末时,因河道淤积严重,下游船只无法通达大海。明代“黄浦夺淞”,此后的吴淞江就成了黄浦江的支流。十九世纪中叶起,以北新泾为界,以西仍为吴淞江,以东段开始称 “苏州河”。</p><p><br></p><p><br></p><p><br></p><p><br></p> <p> 3、从考古的角度看,在上海的“冈身地带”发现了几处古代文明遗迹,经过业内认证,这几处遗迹最早在六、七千年之前。也就是说,六、七千年前这块土地就有了人类生活的痕迹,而这个时间正是“母系社会”时期。考古发现中的几处遗址就是上海这块土地发展演变的最好佐证,6000多年前的“崧泽遗址”和“福泉山遗址”、4000多年前的广富林遗址、3000多年前的马桥遗址等。见上图</p><p><br></p><p><br></p> <p class="ql-block"> 4、上海第一古镇 --- “青龙镇”。 古青龙镇位于现在青浦的东北面,公元四、五世纪的晋朝,当地居民利用临河濒海的自然条件,依靠渔、盐之利,率先在此集聚人口,逐渐形成集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5、公元745年,唐朝政府在此设置了上海地区第一个镇,并直属华亭县管辖。“青龙镇”之名的来源,见北宋朱长文所著《吴郡图经续记》:“昔东吴孙权造青龙战舰,置于此地,因以名之。”古青龙镇控江连海的地理优势明显,有“瞰松江上,据沪渎之口”之说。这里的“沪渎”指的是晋咸和年间(公元326—334年),东晋大将虞潭在青龙港修筑的“沪渎垒”(呈喇叭形的土城堡)。</p><p class="ql-block"> 唐代的“镇”属于军事单位概念,主要作用是军事防御,但军事长官也兼管地方行政事务。军营需要消费,因此,古时的镇往往更容易形成大型集市。从宋代起,“镇”开始了向单纯行政职能的演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6、青龙镇的繁荣在宋时达到鼎盛。据宋人梅尧臣的《青龙杂志》记载,青龙镇规模:街长三里许,有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那时的青龙镇可谓是商贾云集、楼亭林立、灯火万家,很早就有“小杭州”之称。</p><p><br></p><p><br></p> <p>  7、青龙镇的繁荣引起了当时政府的重视,景祐年间(1034--1037),朝廷派出文官到青龙镇理财,并设置了官廨、镇学、税务、监狱、官仓等。据《宋会要辑稿》记载,熙宁十年(1077年),青龙镇的年税收达15879贯400文,约占整个华亭县商业收入一半。</p><p><br></p><p><br></p> <p>  8、青龙镇因水而兴,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华亭县设市舶务,专职检查来往青龙港海外船舶,征收商税,管理外商事务等等。青龙港还是江南海运漕粮的开始地,去年在江苏浏河古镇游览,见浏河自诩海运漕粮始发地,有点纳闷。</p><p><br></p><p><br></p> <p>  9、宋末时,由于吴淞江下游的淤积造成了来往海船无法驶入青龙镇,港口不得不移至江苏太仓的刘家港(今称浏河),而吴淞江南岸的支流上海浦(后并入黄浦江)逐渐成为黄金水道,十六铺开始热闹起来。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青龙镇的贸易开始向华亭东北地区转移,形成新的集镇,1267年设镇,称“上海镇”。</p><p> 青龙镇的辉煌因吴淞江的淤积而戛然而止,近千年繁荣的上海第一镇(青龙镇)消失了……</p><p><br></p><p><br></p> <p> 10、青龙塔建于唐长庆年间(821-824年),砖木结构,是上海最老的古塔之一,现位于上海青浦区白鹤镇青龙村。塔名“隆福寺塔”,俗称“青龙寺塔”,又名“青龙雁塔”,是古青龙镇遗存的地面建筑物。该塔各朝代修缮多次,1958遭遇雷击,塔顶的铜葫芦被击毁。1992年因塔身偏离中心1.56米而被扶正。</p><p><br></p><p><br></p> <p> 11、这是2018年时的青龙塔,还是七层八角,修旧如旧。现为市级保护文物。</p><p><br></p><p><br></p> <p> 12、青龙寺建于公元743年,初名“报德寺”,相传寺房五千多,有“佛阁为天下之雄”之称,宋代更名“隆福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皇帝南巡,途经青龙,亲书“精严寿相”额,并赐寺名“吉云禅寺”,又赐水晶观音像一尊、荷花溅金扇一把、杏黄袈裟一袭,时称“三宝”。 据光绪刊《青浦县志》记载,青龙寺占地60余亩,寺田450余亩,建筑宏伟,有大雄宝殿、地藏殿、韦驮殿、禅堂、斋堂、揖秀堂、且歇堂、文觉堂、澄怀堂、方丈室、东西两庑、香积厨、库房、普同塔等建筑群。</p><p><br></p><p><br></p> <p> 13、这是2018年时的青龙寺。</p><p><br></p><p><br></p> <p> 14、青龙镇消失了,青龙村的村民依旧伴着青龙寺塔劳作。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劳作场景。</p><p><br></p><p><br></p> <p> 15、这是2018年冬天青龙村的田野。</p><p><br></p><p><br></p><p><br></p> <p> 16、原青龙镇的地界,现为白鹤镇。此处民间丝竹很有名,1944年就成立新记国乐社,早年闻名于江苏的千灯、蓬朗、花桥、陆家浜,周庄,上海的嘉定葛隆、安亭、黄渡和松江佘山等地区。</p><p>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白鹤镇的青龙乡最早成立农村业余沪剧团,嗣后各村相继成立沪剧团,全镇约有《佃农与地主》、《白毛女》、《童养媳》等三十多剧本演出,因此享有丝竹之乡和沪剧之乡赞誉。</p><p><br></p><p><br></p> <p> 17、古青龙镇消失了,但集镇文明却继续在这块土地上延续着。在现在的白鹤镇上,还能见到一些老街、老宅、古桥和古树。</p><p> 塘湾桥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清代重修,为单孔石拱桥,长28米,拱跨9.1米,宽3.1米,高4.5米。据史载,该桥是清咸丰年间,农民起义领袖周立春与其女周秀英与清兵激战之处,1986年11月列为青浦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p><br></p><p><br></p> <p> 18、塘湾村除有老桥之外,还有酒瓶山遗址、新四军标语等遗迹。据白鹤镇网上介绍,在青龙镇已被湮没的酒瓶山中发掘出南宋无瓷釉的陶土瓶,据考证是犒赏南宋韩世忠部队后遗留下来的空酒瓶。据说原酒瓶山附近的人家,有几户将此陶土瓶用来储藏种子之用,现青浦博物馆也有收藏。</p><p><br></p><p><br></p> <p> 19、青龙桥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桥长19.2米,宽3.6米,拱形单孔石桥。1994年被列为青浦县文物保护单位。桥孔两面镌有对联两副:一是:长挹九峰秀,远钟三泖灵;二是:白鹤闻声远,青龙流泽长。</p><p><br></p><p><br></p> <p> 20、继善桥(清):又名观音桥、南小桥,位于白鹤镇南街,跨于西霞浦上,其造型结构与青龙桥相似,砖砌桥栏,桥面坑洼狭窄,载重有限,现为青浦区文物保护单位。</p><p><br></p><p><br></p> <p> 21、艾祁桥又名大石桥,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为单孔半圆形石桥。桥长26.72米,宽3米,高5米,拱跨13.9米,水面拱石各有对称莲花宝座图案,上刻大明洪武十二年字样。</p><p><br></p><p><br></p> <p> 22、现今的白鹤镇上有一条老街(鹤江路),老街上还保留了一些清和民初古物,除青龙桥、继善桥之外,还有几处清末民初建筑,如杨氏民宅、薛家宅等。照片是薛家宅仪门。</p><p><br></p><p><br></p> <p> 23、这是老街上有着九百多年历史的古银杏树。</p><p> 在整理完青龙镇照片资料后有些感慨,上海是一个依赖港口发达起来的城市,很多人只注意到了近代工业革命的眷顾,好像这个城市的文明标签都贴在了那个叫十里洋行的墙面上,很少有人去关注一千多年前的上海先人就已经有了江运和海运贸易的经历。我们在关注黄浦江的同时,是不是还应该去关注一下我们的古松江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