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 元 朗 聚 星 楼 》</p><p class="ql-block"> 文 / 刘祖荣</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2019年暑假期间,我和朋友去参加元朗天水围一个诗歌活动,活动的宣传单张和投影屏幕都是以“聚星楼"为招牌。图片视角以仰臥式拍摄,凸显聚星楼的壮观宏伟气势,六边形的青砖麻石塔,三层13米高,层层叠叠的檐脊如莲花宝座,檐上兀立着大鸟般的翘角,格外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生活在香港二十几年,我首次听说这里有座600多年的古塔,而且与自己热爱的文学如此密切相关。 心中唤起的惊讶和好奇(上次另有要亊,没有时间走走),促使我再次去元朗天水围的屏山乡,实地参观一番。</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手机锁定聚星楼的地图:天水围地铁站D出口附近。其实一出天水围地铁站,穿过轻铁轨道和聚星路,下几级斜阶就到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屏山文物径开幕于1993年,全长约1.6公里,由聚星楼至屏山邓族文物馆,是香港首条以古建筑群串连而成的文化观赏路线。它贯连着上璋围、杨侯古庙、邓氏宗祠、觐廷书室、洪圣宫、仁郭冈书室等多幢传统中式建筑,展现了数百年来新界原居民五大家之一邓氏宗族的生活面貌史。</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聚星楼是香港现存最早的古塔。明朝洪武15年(公元1382年),屏山邓族第七世祖宁国府正堂邓彦通,出资建造的风水塔,又名“魁星塔"或“文昌阁",当地人称之为文塔。用以“挡北煞,镇水灾,兴文运”。其矗立的位置原是河口,蜿蜒河道从元朗平原流经屏山注入深圳后海湾。</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聚星楼的塔基不大,佔地直径约七米,一尺高的矮台有青砖和石條砌成的围栏,围栏与塔身之间有1米宽的环绕通道。六边形塔每边长2.9米,塔楼中空,没有塔心柱支撑,因此塔牆较厚,将近1米。塔底内长度约3.5米,神台上安置着两尊神祇塑像,不知是否道教尊为主管功名利禄之神的文昌星和梓潼帝君?头顶木制楼板留有方洞口,足够让人用梯子登上去。可惜现在已不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此塔楼只有正面有门,其它五面是连窗口都没有的砖壁。红瓦的塔顶如亭盖,六条垂脊的攒尖式宝顶。每层门额有石刻门匾,最高层是圆孔状的月门,门匾题“凌汉”;第二层半圆拱顶的洞门,曰“聚星楼”;底层大门1.2米宽,门匾石刻着红漆大字“光射斗垣”。 “光射斗垣”似乎有意扩展“文光射斗”的寓意,使祥光不只局限于文章方面,充分体现其设计者的高瞻远瞩。</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从网络搜索塔的图片,聚星楼的外形与山西太原市西寨村、广西东兰县武篆、北京房山区石楼村、广东肇庆和山东省淄博市的魁星楼最相似。它们都是三层高六边形的,每层有塔门,塔檐每个角有鸱尾。</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中国塔的种类很多,用途也非常广。光样式就有覆钵式塔、龛塔、柱塔、雁塔、喇嘛塔、三十七重塔、十五重塔、八角形塔、楼阁式塔、密檐塔等几十种。现存最早的砖塔,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县城西北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内,12边形、约40米高的嵩岳寺塔,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魁星塔是最能体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建筑物,亦是中国分佈最广的一种塔楼。其造型源自佛教,供奉着道教神仙,崇拜的却是儒家学子心中的功名利禄、家国情怀。它没有固定的建筑形式规范,圆形、正方形、多边形的都有,塔的层数亦无限制。</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魁星原为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奎星”的俗称。东汉纬书《孝经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仓颉仿象是也”之说,后世附会为神,建奎星楼并塑神像以崇祀之,主宰着文章的兴衰,科举考试则奉为主中式之神。取得高第称作“魁”,即“首”、“第一"的意思。“魁”和“馗”同音,魁星亦称“馗星",指北斗七星的第一星天枢。有些地方供奉的魁星是道教另一万应之神的钟馗。</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科举是大多数莘莘学子改变命运和实现抱负的唯一途径,可以说遍佈州府乡镇的魁星塔亦是科举制衍生的产物。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创立进士科,选拔国家的管理人才,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才废除。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年。</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2018年秋,我参加在深圳宝安举办的华文笔会,亦参观过一座文昌塔。它耸立在宝安区岭下村西面路口,和元朗仅一水之隔, 建于清嘉庆年间,亦有两百余年历史。它六层高,塔门的门匾分别是:第一层为“凤阁朝阳”,第二层为“开文运”,三层为“经纬楼”,四层为“独占”,五层为“直上”,六层为“绮汉”。 与聚星楼最高层门匾的“凌汉",可谓异曲同工。</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诗经•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汉"字指银河,也称云汉 、银汉、天汉,泛指浩瀚星空或宇宙。曹操《观沧海.碣石篇》:“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凌汉"和“绮汉”都有直上云霄,高入星河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深圳宝安的文昌塔</p> <p>郑州开封的铁塔</p> <p>郑州开封的繁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