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老家元宵节传统民俗一一“炸麻串"

空谷幽兰

<p>  正月半,炸麻串。十个馒头称斤半,爹爹称给奶奶看,奶奶称给爹爹看,大家笑得团团转。</p><p> 正月半,炸麻串。人家的菜铜钱大,我家的菜盘篮大;人家的菜生了癞,我家的菜上街卖。</p><p> 正月半,炸麻串。人家的菜挑一行,不够我来尝一尝;我家的菜挑一棵,全家吃得暖和和。</p><p> 正月半,炸麻串。人家的麦齐脚板,我家的麦齐腰杆;人家的穗头狗尾大,我家的穗头牛尾大。</p><p> 正月半,炸麻串。人家的豆儿鹅眼大,我家的豆儿鸡蛋大;人家的葵花脸盆大,我家的葵花磨盘大。</p> <p>听家人讲,正月十五,在我的老家海安有着"正月半,炸麻串”的地方民俗。用柴草和着稻草被细绳捆绑成粗大细长的草把,点燃之后,高举着在田埂边四处奔跑直至燃尽。寓意:火驱虫,来年庄稼丰收。</p> <p>它的来源有三种解释:一是源于远古的火崇拜,与少数民族的“火把节”可能同源。二是源于明朝时期的抗倭放哨。三是为了驱虫赶兽,祈福庄稼丰收。</p> <p>也有人说,它是乡下儿童耍玩的一种方式。总之,在我的眼里,它是一份浓浓的乡村民俗。存活于家乡的春节民俗,存活于我的童年记忆中,永不忘却。</p> <p>细细想来,也许是乡村人培养该子独立成长的一种方式吧。如今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已从田野退回房间,从乡下跃到城里,“炸麻串”已很少再见踪影。它作为家乡的一种传统民俗,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份沉重的乡愁,浓浓的、满满的、淳朴温暖而又温馨。</p> <p> 撰稿:王敏哲</p><p> 编辑:空谷幽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