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云”端,“疫”去春来 ——做有温度的引路人

🎃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h3><h3> —于谦(明)</h3> <p>  疫情仍肆虐,师情且绵延。龙凤民中七年级语文组13名敬业爱生的老师带领着千余名求知若渴的孩子们,一起去“云端”寻找我们的春天!</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b></h1><p> 在“停课不停学”的指令发布后,七年级语文组就开始忙活了起来!</p><p> “海燕”组长“三下五除二”率先进行了备课安排,一不小心,我们的安排成了全校的“No1”!随后老师们各司其职,积极备课,连下派来的“驻村干部”老冯也忙得不亦乐乎,为还未到来的“虚拟课堂”做足了准备。</p> <h3>  </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学什么</span></p><p>  语文课文多,篇幅长,到底怎么选择呢?这是一个难题!为了减轻用眼负担,培养学习兴趣,陶冶道德情操,增强孩子们对家国和民族的认同感,经过一翻激烈地讨论后,我们决定从古诗和作文入手。刚刚好,大家的想法和教研员曾威老师的建议不谋而合!</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怎样学</font></h3><h3> 选择怎样的上课形式,学生才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呢?开始,我们准备以小课(分班教学)的形式进行,这样便于管理,还能够“对症下药”。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组内一半老师没有电脑,没办法,最后只能改为大课与小课兼容的形式,大课共享,分班答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后,确实事半功倍!<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  大小课兼容模式</font></h5> <h3>  就这样,七年级语文组网课如火如荼地开始了。<br></h3> <h3>  李芳竺老师借来旧电脑,着手准备,她成了主播,同时也成了学校的“三大首播”之一。<br></h3> <p>  我们还有温柔亲切,端庄知性的田主播;高端大气,运筹帷幄的贾主播;音色柔美,思路清晰的向主播;人气爆棚,有龙凤“董卿”美誉的黄主播;娓娓道来,“四两拨千斤”的“驻村干部”冯主播。他们自嘲为十八线主播,却拥有十八般武艺!</p> <h3> 18线主播们上前线,没条件被困乡下的“地下工作者”积极参加网上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建言献策,抓好孩子们的辅导和落实工作,线上线下,紧密连接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备课组的团队力量。合作,让我们走得更远!<br></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b></font></h1>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时空阻挡不了知识的共享,也阻挡不了心与心的牵绊。<br>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云升旗”,齐敬礼</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齐步走,一二一,升国旗,奏国歌……”平日里,每逢周一,学校会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在如今的“云课堂”里,我们也举行了“云升旗”,希望通过这一举动,传递给孩子们生活的仪式感,同时致敬那些负重前行的“逆行者”们,无论何时何地,我们牵挂着国家的一呼一吸。</div></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品诗情,共战“疫</font><font color="#ed2308">”</font></div>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脊梁,在“全民抗疫”的日子里,孩子品读古诗词,能以诗壮志,鼓舞人心。 虽然脚步被束缚,但孩子们能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窥山河的壮美,祖国的繁盛,感受青年时杜甫的浪漫、诗情与胸襟。这种宽阔胸怀足以驱散“庚子春,疫之患”,随即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我们终将翻越“新冠”这座大山,一览辽阔天地!当孩子们读到“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时,他们就知道,早在天宝年间,就有岑参“逆行”从军边塞,无法回家,在战场“九死一生”,但他却义无反顾。中华民族这种“有国才有家”的情怀从未停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正是这样一代又一代人在传承,孩子们看到如今的“逆行者”,才能在读懂他们家国难两全的无奈的同时,又被这“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所震撼,发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赞叹!“疫情”犹如一团迷雾,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风雨之后定见彩虹,疫情终归过去,春暖就会花开!</h3> <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学诗、读诗、默诗, 于一平一仄,一撇一捺间,入诗境,抗疫情。</font></h3><h5 style="text-align: left;"></h5><h3></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就地取材,触及心弦</font></div> 不写作,无语文。队友们“谈作文色变”,平日里站在教室里面对孩子们要上一节令人满意的作文课都相当地棘手,更何况是这种“无实物”表演,就在大家陷入困境,束手无策时,“驻村干部”老冯一句“让我来”打破了这个僵局,这一刻,整个七年级语文组仿佛又有了主心骨,有了前进的动力!<br></h3> <h3>  他“就地取材”,用火遍全网的几张“抗疫”图片,引领孩子们走进了作文的世界,孩子们仔细观察,看到了照片中医护人员溢满眼眶却未滴下的泪,剃光的头发,浸泡后皱巴的双手,口罩下覆盖着的一道道勒痕,被铁栏阻隔的亲情……随后老冯又用一篇“小打卡”日记—《嗑瓜子》带领孩子们走向了作文的“康庄大道”。他让孩子们从事物的过程,环境和人物等方面进行细节描写,“釜底抽薪”地解决了孩子们无法落笔的困境。课后个个跃跃欲试,我们惊喜满满!<br></h3> <h3>  随着疫情防控越来越严重,时间越来越长,为了保持孩子们网络学习的热情不减,老冯又组织了一次语文作文训练,用一波让人看了潸然泪下的照片——学生在不同网络终端和环境下励志学习的场景,来引领孩子们继续勤奋努力地学习,同时也让孩子们学会了在一定的背景和情境下去刻画人物,这样才能赋予人物真实的思想、性格、形象,让人物更具“灵魂”!</h3> <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我们共享着孩子们的成果,仿佛看着一朵朵鲜花在绽放。</font></h3><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b></font></h1><h3> 恐惧源于未知,疫情来得突然,却慢慢地变得并不可怕,孩子们笔下的文字可爱而灵动,一如他们本来的样子。他们的眼中闪耀的光芒,纯净而坚毅。如今,客厅已变成操场,书房变成了教室,厨房是劳动体验基地,阳台是他们的“瞭望台”。他们已然迎来了春天,刚刚好,他们的样子也是我们眼里春天该有的样子……</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孩子们有趣的课外生活</h5><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孩子们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font></h5> <h3>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大自然在启迪我们,这将是一个特别的春天,也将是我们用自信与坚守迎来的教学“小康年”。七年级语文组的老师将一直在路上,看绿草暖华夏,迎繁花报新春!<br></h3><h3> </h3><h3> </h3><h3><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 </span><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 </span></h3><h5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 龙凤初级中学 </span></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青璇 谭甜</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 2<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020年3月3日</span></h5><p style="text-align: right;"><br></h3><h3><br></h3>

孩子

七年级

语文

我们

疫情

作文

老冯

老师

备课

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