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分享--第二学段(4年--6年)

孙洋洋

<h3>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h3><h3><br></h3><h3>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h3><h3>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h3><h3>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h3> <h3><b>一 总目标</b></h3> <h3><b>知识与技能</b>:</h3><h3><br></h3><h3>1.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h3><h3>2.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h3><h3>3.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得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h3><h3>4.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h3><h3><b>数学思考:</b></h3><h3><b><br></b></h3><h3><b></b>1.体会代数表示运算和几何直观等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h3><h3>2.了解数据和随机现象,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和随机观念。</h3><h3>3.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h3><h3><b>问题解决:</b></h3><h3><b><br></b></h3><h3><b></b>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h3><h3><b>情感态度:</b></h3><h3><b><br></b></h3><h3><b></b>1.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h3><h3>2.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h3><h3>3.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勇于质疑的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h3> <h3><b>二 第二学段目标(4年-6年)</b></h3> <h3><b>知识技能</b></h3><h3><b><br></b></h3><h3>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分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解简单方程的方法。</h3><h3>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图形的简单运动,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h3><h3>3、历数据的收集、理和分析的过程,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经整掌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简单的计算等可能性的方法。</h3><h3><b><br></b></h3><h3><b>数学思考</b></h3><h3><b><br></b></h3><h3>1、能够对生活中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合适的量纲)、字母和图表描述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数感,发展符号意识。</h3><h3>2、在探索简单图形的性质、运动现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h3><h3>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与表示数据,归纳出有用的信息</h3><h3>4、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能够进行简单的辩论。</h3><h3><b>问题解决</b></h3><h3><b><br></b></h3><h3>1、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h3><h3>2、能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h3><h3>3、能借助于数字计算器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h3><h3>4、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h3><h3>5、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经历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h3><h3><b>情感态度</b></h3><h3><b><br></b></h3><h3>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h3><h3>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尝试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h3><h3>3、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h3><h3>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实事求是、勇于质疑等良好品质。</h3> <h3><b>三 内容目标</b></h3><h3><b>第二学段(4~6年级)</b></h3><h3><b>一、数与代数</b></h3><h3><b>(一)数的认识</b></h3><h3>1.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h3><h3>2. 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h3><h3>3. 会运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h3><h3>4. 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h3><h3>5. 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h3><h3>6. 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h3><h3>7.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h3><h3>8. 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h3><h3>9.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h3><h3><b>(二)数的运算</b></h3><h3>1.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h3><h3>2.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h3><h3>3.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h3><h3>4.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h3><h3>5.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h3><h3>6.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h3><h3>7.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h3><h3>8.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h3><h3>9.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h3><h3>10.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规律。</h3><h3><b>(三)式与方程</b></h3><h3>1.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h3><h3>2.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h3><h3>3. 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如3x+2=5,2x-x=3),了解方程的作用。</h3><h3>4.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h3><h3><b>(四)正比例、反比例</b></h3><h3>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h3><h3>2.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h3><h3>3.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h3><h3>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h3><h3><b>(五)探索规律</b></h3><h3>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h3><h3><b>二、图形与几何</b></h3><h3><b>(一)图形的认识</b></h3><h3>1.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h3><h3>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h3><h3>3.知道平角与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h3><h3>4.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h3><h3>5.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知道扇形,会用圆规画圆。</h3><h3>6.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h3><h3>7.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h3><h3>8.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h3><h3>9.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h3><h3><b>(二)测量</b></h3><h3>1.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h3><h3>2.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h3><h3>3.知道面积单位:千米2、公顷。</h3><h3>4.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h3><h3>5.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h3><h3>6.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米3、1厘米3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h3><h3>7.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h3><h3>8.体验某些实物(如土豆等)体积的测量方法。</h3><h3><b>(三)图形的运动</b></h3><h3>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h3><h3>2.通过观察、操作等,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h3><h3>3.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h3><h3>4.能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h3><h3>(四)图形与位置</h3><h3>1.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h3><h3>2.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其位置。</h3><h3>3.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h3><h3>4.在具体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限于正整数)表示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h3><h3><b>三、统计与概率</b></h3><h3>(一)简单数据统计过程</h3><h3>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可使用计算器)。</h3><h3>2.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h3><h3>3.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h3><h3>4.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h3><h3>5.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h3><h3>6.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h3><h3>(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h3><h3>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h3><h3>2.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h3><h3><b>四、综合与实践</b></h3><h3>1. 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h3><h3>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h3><h3>3.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h3><h3>4. 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h3> <h3><b>四 教学建议:</b></h3><h3>1. 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h3><h3>2. 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h3><h3>3. 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h3><h3>4. 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h3><h3>5.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h3><h3>6. 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h3><h3>7. 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h3><h3>(1)“预设”与“生成”的关系</h3><h3>(2)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h3><h3>(3)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h3><h3>(4)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h3><h3><br></h3>

简单

数学

情境

方格纸

图形

了解

问题

运算

解决问题

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