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四十五年弹指一挥间,回首往事,历历在目。知青情,知青梦。难忘我们共同耕耘的艰苦岁月,像一条长长的河,是一曲难忘的歌,虽岁月磋砣,但青春无悔。我们有汗水,有泪水,有迷茫,有梦想,但更多的是有收获。收获了意志坚强,收获了勤劳朴实,收获了战友情长…知青岁月,我铭记一生。</h3><h3>一九七五年八月,十七岁的青春,刚踏出校门,就积极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伟大号召,我们一行十人(九女一男),来到了巴南接龙公社陶埧大队,组成了知青农场。在那里渡过了两年难忘的知青生涯。</h3><h3>知青,一个时代的名字,是上千万知识青年的缩写。在共和国的史册上,留下了我们精彩的篇章。</h3> <h3>标准的知青形象。</h3> <h3>前排右四男是当时各个生产队派住我们农场的驻场代表,每天带领我们劳动。</h3> <h3>在我们劳动的坡上留下了难忘的纪念。</h3> <h3>收工回来,裤脚还没放下,在我们住房前留下了难忘的纪念。后面就是我们住房。</h3> <h3>去公社开会途中。</h3> <h3>中间穿深色衣服的两人是我们带队干部。</h3> <h3>三位室友。</h3> <h3>纯洁的微笑。</h3> <h3>与带队领导一起在捆麦子。</h3> <h3>四十五年结下的知青友情。</h3> <h3>联欢会上表演女生小合唱《层层梯田接蓝天》。</h3> <h3>父亲当时带队在农场。</h3> <h3>终身纪念的影像。</h3> <h3>青春岁月。</h3> <h3>2007年与老公、儿子在我们曾经种地的田里留影。</h3> <h3>2007年在我们修建的房前留影。</h3> <h3>重返。</h3> <h3>2012年我们重返时,当时带领我们做农活的村民都还健在。</h3> <h3>2017年当我们相邀重返农村时,看见了当时的粮食收购站。</h3> <h3>昔日热闹非凡的街上,现己空无一人,只有忠诚的🐶🐶还在等待他的主人归来。</h3> <h3>挖土的姿势还在。</h3> <h3>老农还记得我们。</h3> <h3>几十年的变迁就是现在己修了村村通,车可以开到我们农场了。</h3> <h3>在地里掐红苕尖。</h3> <h3>这是四十五年前农民带领我们全体知青亲手修建的房屋,全是土墙,是我们一手一脚在田里挖泥巴一挑一箕修建的土墙房。它见证了我们的青春岁月,留下了我们的生活痕迹。</h3> <h3>村民现在的房屋。</h3> <h3>断墙残壁它见证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h3> <h3>难忘我们亲手修建的土墙屋,难忘我们插队的小村庄。这里,洒下了我们的汗水和泪水,念念难忘,铭记一生。</h3> <h3>昔日热闹己不在,青春也不在。只有回忆在心间。</h3> <h3>当年小桥流水景色还在。</h3> <h3>丰盛的午餐和原始的食品。这家的主人还是在我们知青农场结的姻缘。</h3> <h3>当年驻场农民夫妇知道我们来后立马就给我们准备了午餐。</h3> <h3>最正宗的柴火做饭。</h3> <h3>新一代村民的儿子在热情地为我们做午饭。</h3> <h3>当年每天必须经过的青石小路,而今己布滿了厚厚的青苔,不知多久都没人走了。</h3> <h3>难忘的地方,每次都必须留个影。</h3> <h3>曾经好熟悉的劳动工具,使我们的双手长满了老茧。</h3> <h3>残墙见证了岁月的痕迹。</h3> <h3>村民丢弃的萝卜秧秧。</h3> <h3>原始的房屋还住着当地留守的老人。</h3> <h3>四十几年后村民还记得我们每个人的名字。</h3> <h3>姿势还在。</h3> <h3>遇见了当年的赤脚医生,现开了个小诊所。</h3> <h3>牌子上的文字依稀可见,巴县接龙供销社。</h3> <h3>1975年我们下乡时,都只有十七,十八岁,而四十二年后我们相聚时,都己是超半百的人。而如今我们老了,头发白了,依稀梦见那几十年前的情景,只是还没有晕睡。</h3> <h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我们都己步入中老年之例,愿健康、快乐伴我们前行。太多的回忆,只有通过照片定格在当年的模样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