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书

韩章伟

<p>  我的童年,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展得轰轰烈烈的时候,“读书无用论"、“知识越多越反动"流行语深入人心,能否上大学不是凭分数,而是看政治思想觉悟是否过硬。最后还是官二代们近水楼台先得月,纷纷上大学,老百姓的子女基本上与大学无缘,所以那时候读书不是很重要,有个好爹比什么都重要。</p> <p>  早晨我们三五成群不慌不忙背着书包上学,书包里没有几本书,也没有文具盒,迟到了喊声报告就可以进去,不会被罚抄作业和罚站,老师从来不责问迟到的原因。春耕和秋收农忙的季节,总是半工半读,所以我们的精力和时间都很多,对付课堂上的学习任务绰绰有余,剩下的时间和精力就是疯玩。</p> <p>  放学后到处玩,记得学校的后面有一家榨油坊,我们喜欢围在榨油坊观看榨油。“瞠!”的一声,一根粗长的木杆冲天而下重重地来回撞在厚重的油楔上,清亮的油顺着壳槽哗哗流进油桶中,简单又智慧的榨油过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村东头有一家弹棉花加工棉被的作坊,也是我流连忘返的地方,听着那高低连绵起伏有节奏的弹旋声,仿佛听一首美妙的音乐。</p> <p>  有时候根本不情愿回家,因为回家有做不完家务事,不是放牛就是扯猪草,干脆把书包丢在田埂上,到麦田里打滚翻筋斗,到水田里捉青蛙泥鳅,男孩们折下刚发芽的杨树枝条,做成花环戴在头上,女孩们把麦穗连成一条绳,扎在辩子上,跑起来左右摇摆。玩到天黑了,村里响起此起彼伏喊儿回家吃饭的声音,才依依不舍回家,纷纷到田埂上找书包,书包却不见了。</p> <p>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同桌偷偷地看一本巴掌大的书,这是我从没见过的一种图画书,下课后迫不及待地要同学借给我看,只见书里写的是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小故事,我看得爱不释手。因为这种书可以装进口袋随身携带,又是以画为主文字为辅,深受我们喜欢,那个年代通俗称它为"小人书”,从此我迷上看小人书。</p> <p>  村里有一个发小,他爸爸在公社里上班,家里比较富裕,听说他家里有一箱子小人书,我总是找机会和他一起玩,俩个形影不离,时间长了成了不离不弃的好朋友,放学后他常常约我去他家玩。他家里有各式各样的玩具,特别是有成箱的小人书,每次去他家里,我总是一头扎进房里,手捧一本小人书,坐在地板上,旁若无人看起來。这种书大多是根据长篇小说改编的,一集连着一集,好多本汇编成为一套,类似今天的电视连续剧,情节起伏,悬念重重,让人着迷。到了周末有时会在他家呆一个下午,看得如痴如醉。</p> <p>  看了许多"小人书",例如《三国演义》、《西遊记》、《水浒传》、《封神演义》、《刘胡兰》、《黄继光》等,后来每当遇到好看的小人书,就想自己拥有和收藏,不满足于向小伙伴们借阅了。得知这种小人书书店里有卖的,大概一毛几分钱一本,于是,我就经常向大哥要钱买书,大哥也觉得看书比做其它好,时不时给我一毛两毛买书的钱 。手里有钱了,我一天到晚都在打小人书的主意,天天跑书店,看中一本新的小人书就想把它买下来, 渐渐地购买的小人书越来越多,这些可都是我当年主要的精神食粮。</p> <p>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开始接触外国文学,那是秋天的一个晚上,外面秋意盛浓,寒风阵阵,我和幺爷坐着家门口清理猪草,周围静悄悄的,偶尔从门缝里飘进来一丝风,吹在我们身上,忍不住打寒颤。忽然一阵铃声传来,只见大哥骑着自行车从月光中徐徐走来。大哥开口就问我:“这次考得怎么样?”,没等我开口,他从口袋里拿出一本书递给我说:“小人书看多了,不知外国小说你喜欢不喜欢,”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外国小说,书名是《还乡》。</p> <p><br></p><p>  从此我又迷上了外国文学,虽然外国小说的人名和地名记不住,但外国文学那种唯美的情感故事,直白的语言表述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至今还记得《还乡》里的一个情节:男主人是一个卑微的贩卖红土商人,有一次男主人收工回家经过女主人家的时候,看见女主人站在井旁打水,不小心划破了手指,男主人公快步走过去,用口紧紧地含着女主人手指,帮助止血……,我那时正是情窦初开的时候,看到这里心里泛起阵阵涟漪。</p><p> </p> <h3>文:韩章伟,2020年3月3日于仙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