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 太和博物馆在行动之一 ▎网逛博物馆 宅出新风味(2)

我为摄狂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正值三月,我们进入最舒服的季节</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沙河之滨 春风习习</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很遗憾未能与您在这里相见</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居家之中 共抗疫情</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我们谈一场“网恋”</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一起来“逛”展览吧!</font></div></h1> <h5>  为了丰富广大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期间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博物馆传播知识、解读文化、弘扬精神方面的积极作用。太和县博物馆拟从3月2日起,按照博物馆历史文化基本陈列的六个部分(六个展厅),按年代序列分六期,精选推出“网逛博物馆 宅出新风味”系列活动,带您来<font color="#39b54a">“博物馆云春游”!</font></h5>   先秦时期,太和是沟通中原与东南地区的战略要地,陈、宋、齐、楚、吴、魏等诸侯国势力汇聚、角逐本区。春秋时期本地鹿上属宋。宋襄公十二年(前639年),宋、齐、楚会盟于此。战国中晚期,本区新郪属魏之南境,是著名的军事重镇,为诸国反复争夺。境内现存的殿顶子城址,据考证是战国晚期的楚都钜阳遗址。<font color="#ed2308"><b>请继续浏览第二部分(第二展厅)</b></font>: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诸侯际会</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第一单元 文明开元</font></h1><div><br></div>  文字是记录、传播文明的载体,殷商甲骨文的出现是世界公认的史前社会过渡到文明社会的标志性事件。太和境内遗址上发现发现的文化层堆积,表明本区至迟在商代就已步入文明时代。倪邱遗址出土商代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见证了当时的太和地区在农耕、制陶、渔猎、家畜驯养、纺织技术的发达程度,是太和先民开启文明新纪元的重要标志。   协田和耦耕:商代奴隶三人一组在田间集体耕作,称为“协田”。    西周时期“协田”耕作方式废弃,改作两人一组协同耕作,称为“耦耕”。因此商、西周时期也被称为协田耦耕时代。   陶纺轮是商周时期流行使用的纺织工具。陶嵌插件是体扁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一边宽厚、一边薄如尖刃,中部有穿孔。史前时期就有此类器型出现,关于其使用功能的推测,研究者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应与原始纺织技术中固定经线的功能有关。   商周骨针、骨锥、陶纺轮和 陶嵌插件的普遍使用,是原始先民织造术进步的标志。纺织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促进了农耕社会原始先民“男耕女织”分工模式的形成。   西周时期,又称“货贝”。这是商代的流通货币,由天然海贝加工而成,腹部带有槽齿,背部隆起。   侈口,方唇,圆腹、三袋状足,西周时期炊器。使用时,在三个袋状足下直接燃火煮食。这件器物容积较小,可能是作为丧葬明器使用的。陶鬲早在史前时期就已经出现,到春秋战国时期基本消失。从其形状、功能看,后世的鼎应是由鬲发展演变来的。   商周时期。上部子母口器盖缺失。豆是一种盛食器,因为商周时期流行“跽坐而食”的进食方式,人们使用高圈足豆盛食物,可方便就餐者不必弯腰太深就可取食。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第二单元 鹿上之盟</font></h1><div><br></div>  春秋中期,宋国国力有所增强,宋襄公遂萌生称霸的野心。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邀诸侯鹿上会盟,只有齐、楚两国国君如约参加。宋襄公以爵为序主盟,齐孝公位列第二,引起楚成王不满。宋襄公又要楚割取附庸国于己,楚成王表面上答应了。宋襄公取得了鹿上之盟形式上的成功,也由此埋下了图霸失败的隐患,不久在盂(今河南睢县境)地会盟时即为楚成王所擒。<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春秋时期的诸侯会盟的程式化仪式</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font color="#ed2308">◆ </font>会而定盟--<font color="#ed2308">◆</font> 除地为坛--<font color="#ed2308">◆ </font>起草盟书--<font color="#ed2308">◆ </font>凿地为坎--<font color="#ed2308">◆</font> 杀牲取血--<font color="#ed2308">◆</font> 歃血盟誓--<font color="#ed2308">◆</font> 昭告大神--<font color="#ed2308">◆</font> 宣读盟书--<font color="#ed2308">◆</font> 坎牲加书--<font color="#ed2308">◆</font> 藏书盟府--<font color="#ed2308">◆</font> 飨宴宾客   侈口,方唇,弧腹内收,两附耳外撇,圜底,三兽蹄足。腹上部饰一周几何云纹,腹下部、足部外侧有凸起范线。1958年太和县大新镇胡窑春秋墓地出土。   敛口,附耳,圆鼓腹,圜底,三兽蹄足。子母口器盖,盖平顶,上饰四环形捉钮。器腹上部饰窃曲纹、下部饰垂鳞纹。1958年太和县大新镇胡窑春秋墓地出土。<br>  “窃曲纹”是周代的一种重要装饰纹样,名称源于《吕氏春秋·离俗》:“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窃曲纹的基本特征是一个横置的S形,一般认为此类纹饰是由鸟纹、龙纹衍化来的。   圆角长方形,子母口器盖,盖顶部有莲花瓣状镂空捉手。腹部两端有环形兽耳,底部设四等分矮圈足。器身、器盖饰细密蟠虺纹,圈足部装饰夔(kui)纹。盨是祭祀宴飨时盛放黍稷饭食的器具,一般成偶数组合,出土器物铭文有自铭“盨簋”的,表明其功能与簋基本相同。盨为西周中晚期流行的器物,至春秋时期已渐趋消失。这件青铜盨,器型规整考究,纹饰繁缛细腻,铸造工艺精湛,是同类器中难得一见的精品。1958年出土于太和县大新镇胡窑春秋墓地。<div>  “虺”是古代传说中龙的一种,是以小蛇作模样想象出来的。蟠虺纹,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以蟠曲的小蛇为单元组合成几何图形。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有研究者认为“蟠虺纹”与“蟠螭纹”相似,但图案稍简化而龙体更鲜明。<br></div>   直口,方唇,腹弧内收,两附耳外撇,矮圈足。腹部、圈足部饰蟠虺纹。1958年太和县大新镇胡窑春秋墓地出土,阜阳市博物院藏。     侈口,方唇,束颈,圆溜肩,弧鼓腹,平底,矮圈足。通体饰绿釉,器腹部饰网格纹。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第三单元 新郪重镇</font></h1><div><br></div>  先秦时期,新郪是中原腹地通往东南淮域、吴楚北上控扼汝颍流域的一处咽喉要地。 为诸侯国之间反复争夺的著名军事重镇。新郪故城,源于春秋时期宋之郪丘邑,位置在今太和北境赵庙镇的城孜村。战国中晚期,此军事重镇先后为宋、魏、秦、楚四国所据有。两汉之际,新郪仍是县治所在及王公、诸侯的分封之地。 <h1>  新郪虎符,铜质,卧虎形,长8.8厘米,分两半,底合榫。上嵌篆书“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郪。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虽母(毋)会符,行殹(也)。”新郪虎符发现于清光绪末,是秦国授予新郪守将的兵符,表明战国末年秦人占领新郪重镇后,曾在此驻扎重兵。</h1>   属于近距离刺杀兵器。古代铜剑每个部位都有专名:剑身最前端尖锋处叫“锋”,剑身中间的凸棱叫“中脊(锷)”,中脊处有凹槽者叫“槽(血槽)”,剑身两侧锋利的外缘叫“刃”,剑脊与刃之间的部分叫“从”,剑身后端与剑柄临近的凸起部分叫“格”;剑柄由“茎”、“箍”和末端的“首(镡)”组成,剑茎外部缠绕包裹后便于手握,叫“把”。<br>  战国青铜剑流行的形制,多为扁平长条状,棱脊,锋锐,菱形剑格,喇叭状剑首,圆颈实心,上多有两道圆形凸箍,有的箍饰细密云雷纹。   弩是古代远距离射杀兵器,由弓、弩臂、弩机三部分组成。弓横装于弩臂前端,弩机安装于弩臂后部,弩臂用以承弓、撑弦,并供使用者托持。弩机用于扣弦、发射。铜弩机最早出现于战国早期。<br>  弩机的结构:弩机由望山、牙、钩心、悬刀组成:“望山”是射杀目标的瞄准器;“牙”用于卡弓箭的弦,与望山铸成一体;“悬刀”即扳机,又称作“悬扳刀”;“钩心”即棘爪,连接牙与悬刀;“郭”呈长方形,前窄后宽,前后有两个销穿孔,销头一般为乳丁状;前后两销分别将勾心、牙、悬刀各部分合成一个整体。 弩机的使用:<br>  (1)、上弦装箭:弩机上弦装箭时,手拉望山,牙即上升,钩心随之被带起。此时钩心的下齿,卡住悬刀的缺口,使弩机呈闭锁状态;<br>  (2)、扣弦待发:然后用牙扣住弓弦,将箭置于弩臂上面的箭道内,使箭栝[ guā ](箭末扣弦处)顶在两牙之间的弦上;<br>  (3)、瞄准发射:为准确命中目标,须由箭栝通过箭镞瞄准目标,使“望山、箭栝、箭镞”三点成一线。并根据望山调整箭镞的仰俯,以找到最恰当的发射角。发射时,扳动悬刀,牙即下缩,箭乃随着弦的回弹而射出。<br>  战国弩臂前端,留出承弓的缺口,将弩弓固定于臂前。但在发射时,弩弓、弩臂的结合必须稳妥、牢固,所以在弩臂前部贯一短横木,称作“弩关”。弩关贴紧弩臂用绳索绑住弩弓的两弣(fu),这种缚弩法称作“徽弩”。   刺杀兵器,尖锋,凸脊,身狭长,截面多呈菱形,以利穿剌,矛中空,末端銎口用于穿纳长柄。   钩杀兵器。一件完整的戈由戈头、柲(木柄或竹柄)、柲冒、鐏四部分构成。戈头每一部分有锋、援、刃、脊、胡、穿、内(纳)、边阑等专名:刃的最前端叫“锋”;整个刃部叫“援”,援的上缘刃、下缘刃叫“上刃”、“下刃”;援身中部凸起的棱线叫“脊”;援的后端、转折而下的部分叫“胡”;胡上穿绳缠柲的小长方形孔叫“穿”;嵌入木柲的部分叫“内”;内有边阑,其中上部叫“上阑”、下部叫“下阑”;内的最后端叫“后缘”。   长筒形,中空成銎(qiong),安装在柲(木柄或竹柄)的下端。战国的戈尊多见鎏金、错金器,铸造精细华美。   铜镞是安装在箭杆前端的锋刃部分。用弓弦弹发,可快速射向远处。镞的横截面作三角形,狭刃,十分锋利。铜镞的形制,有双翼、三翼、三棱等多种。战国时期的三棱镞,已改成铁铤。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第四单元 楚都钜阳</font></h1><div><br></div>  楚国历史上曾数次迁都,《史记•六国年表》记考烈王十年(前 253)“徙于钜阳” 《读史方舆纪要》等认为考烈王所迁之钜阳在颍州西北四十里细阳城。近年随着考古调查研究的深入,表明太和境内宫集镇殿顶子遗址具备楚国都城的基本特征,应是楚都钜阳地望所在。钜阳城遗址的发现与确认,对研究楚国的历史、文化发展演变及楚都迁徙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圆口,方唇,束腰,平底,方耳外撇,三兽蹄足。腹部外置向口沿攀爬探首的四兽,腹外壁饰羽纹,蹄足根部浮雕兽首纹。<br>  战国后期楚国宗庙祭祀礼器中的饪食器,此类鼎在楚王墓中,一般同出9件,大小不同,属列鼎,是楚文化礼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有的器物上还自铭“升鼎”,表明是实牲体的祭器,“升”是献、进献的意思。该鼎造型生动壮观,工艺精巧别致,有王者威严、震撼的神秘感。   圆腹,直壁,平底,流口外伸,方附耳外撇,腹上部饰一周凸弦纹,三兽蹄足,足根部高浮雕兽首纹,蹄足高峻雄壮,沉稳大气,战国后期楚国宗庙祭祀礼器。   器表光素,直口,上腹平直,下腹部斜内收,平底,上腹部有四个鼻钮衔环。   扁鼓腹,方形附耳,腹中部有一周凸显弦纹,圜底。三蹄足修长,足根部浮雕兽首纹。子母口器盖,顶部微鼓,上饰活环提钮。盖中部饰一周凸弦纹,弦纹处三等分置三个环形捉手。   圆口,直领,广肩,鼓腹,平底,圈足。两个对称兽耳各套一个片状活环,兽首张嘴作吞咽状。下腹内收,腹中部饰细密羽翅纹。春秋战国时期的缶,有尊缶、盥缶之分,尊缶是盛酒器,盥缶是盛水器,盥缶的流行年代晚于尊缶。战国晚期楚国盛水器。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下期预告</font></b></div></h1><h1><br></h1><h3>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太和馆全体干部职工坚守博物馆疫情防控战线的同时,亦有一位“巾帼”奋战在抗击疫情的前线,作为我馆的代表,为太和县疫情防控工作奉献文博人的一份力量。她,就是我馆选派的驻社区卡点工作队员高婉茹。欢迎继续浏览我馆即将推出的:<font color="#ed2308">“抗击疫情 太和博物馆在行动之三 ▎记太和县博物馆选派驻社区卡点工作队员高婉茹</font><br><br></h3><h3><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供 稿: 博物馆开放部 </span></div>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编 辑: 付 宇 </span></div>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摄 影: 黄海燕 高学峰</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审 定: 范晓东 金亚东</span></div></h3>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温馨提示 ▎PROMPT</font></h1><br><h3></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地址:太和县城关镇文明西路与创意路交叉口北侧六馆两中心内<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公交:7路(县政府--六馆两中心)<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12路(湿地公园--泓大城)<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导航:太和县博物馆新馆<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电话:0558-8656765 8662716<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开放时间: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周二至周日9:00-17:00<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16:30停止入馆)</span></h5>

太和县

弩机

博物馆

太和

战国

宋襄公

疫情

平底

附耳

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