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连队 我的战友

老杨同志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我的连队 我的战友》系列之一</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记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五十四团二营十四连 </h1> <h1>  座落在齐齐哈尔市的克山县和讷河市交界的克山农场二分场十四队(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五十四团二营十四连)是黑龙江垦区的一个农业生产队,也是一个居民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曾拥有耕地16 000余亩,职工(兵团战士)500余名、人口650余人、居民住户150余户。有履带拖拉机6台、自走谷物收获机3台、牵引谷物收获机3台、轮式拖拉机2台及配套的农机具,种地、养猪、种菜、养羊、养牛还曾酿酒制酱油,农、林、牧、副业俱全。</h1> <h1><p></p><p></p><p>  <font color="#ed2308"><b>一、创建二分场四队</b><br></font></p> 66年前的1955年3月,国营克山农场宣告成立,拖拉机的轰鸣声唤醒了这片万顷荒原。1956年,一支由老农垦、复转军人和青年职工组成的青年垦荒队在场部北六千米处安营扎寨、开荒种地,一个新的居民点成立了,国营克山农场二分场四队诞生了。<br> 职工有四十年代老农垦富志远,解放战争退伍老兵张梦甫、张世明、朱治俭、赵永林,抗美援朝退伍老兵张森、韩殿坤、刘忠润、张梦甫,鹤力机校毕业生于涵波、郎世海,青年职工殷长山、赵玉才、宋长英、阎明德、张忠、王德春、宋泽普等等<br> 曲凤任生产队长。</h1> <h1></h1><h1>  职工中还有1959年山东支边青年崔高成、白承绪、陈志庆、侯立田、侯云忠、侯维信、侯维海、徐全、石振乾、刘福来,1961年齐齐哈尔下放青年职工丛瑛滋、姜立本、姜永宽、尹树亭、周维新、赵金庆、李玉彩、张淑英、王翠芳,1963年朝鲜归侨青年宋宝贵,1964年哈尔滨知识青年陈月华、马国淦、胡忠义、李敦久、宋文林、刘忠移、孙香莲、王桂琴、徐孝华、张艳华、张忠耀,赵光农机校毕业生宫成序、朱富平,复员军人张世清,等等<br> 机务工人姜纯库、张福田、裴文举、刘金海、戴圣仁、梁吉林、高举、项茂海、牛桂亭、孙德顺、汪永富、化树庄、户长海、周洪生、刘福发、张景玉、吕玉玺,老职工孙茂林、张勤、聂敏德、邹纪元、齐同学、郑少春、步振禄、高成禄、汪吉贵、王忠贵、孔繁友、孔祥文、张传启、罗奎云、户太、刘万好、刘万昌、刘万库、殷长江、张忠信、刘裕昌、刘志帮、张国太、霍宪凯、王凤阁、刘新鹏、殷长富、高树发、夏书成、王光烈、王福、王国权、石占江、李真、高树礼、朱义新、石德山、田中友、韩有才、户太,女职工金云轩、郭凤荣、冯淑芝、刘青娥,等等</h1> <h1><p></p><p></p><p></p><p>  <font color="#ed2308"><b>二、组建兵团二营十四连</b></font></p><p>  52年前的1968年6月至1970年5月,三百二十余名城市高初中毕业生陆续从鹤岗、鸡西、天津、哈尔滨、上海、北京集结在这里,与农场老职工及随父辈来到北大荒的本土青年学生,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开发建设。遵照毛主席“六一八”批示,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保卫边疆”,五十四团二营十四连诞生了。</p><div> 1969年6月,王洪福任十四连连长、丁长森任政治指导员;1971年7月,崔高成任连长;1972年4月,徐景春任政治指导员。</div><div> 高淑香、王敏军、张忠、石振乾、张福田、宋长英、殷长山、阳少贤、张怀茂、廉兴龙曾任副连长,曲艳华任副指导员;张忠、孙茂林、邹纪元、戴圣仁先后任司务长,王琦任文书,赵玉才任会计员,丛瑛滋、邹纪元、杨柏昌先后任统计员,隋玉芝、黄书琴、李劲松先后任出纳员。殷长山、陈志庆、鲍国才曾任麦场主任。</div><p></p><p> 1968年6月20日、7月12日、8月1日,鹤岗知青王延利、王虎林、王焕章、王丽华、王洪德、李文彬、李仁德、李秀珍、马桂珍、李忠丽、张文山、张树水、张振秋、陈承杰、刘志、刘福兰、马彦、夏芳清、田文财、姜美福、姜世东、许成玉、娄忠阳、侯本绪、高淑香、于秀忠、孙桂芝、孟宪芝、腾继珍、丁玉兰、黄文刚、郑春华、金桂芝、于佰宽、王忠发、李吉元、郭占山、孔祥琴、胥东林、周长福、李树明、张绪才、孙显开、司玉兰、孟祥芝、刘道芳分三批到连队;吕桂兰从十一连,谭桂英从十二连,张怀茂、左振芬、张贵德从营直学校调到十四连;牡丹江知青刘忠林;<br></p><p> 1968年9月20日,鸡西知青李福清、李晓飞、赵亚芬、赵惠敏、赵立光、陈怀琴、吴桂芹、王佳贤、王敏军、王凤琴、吴建萍、刘喜和、袁著胜、傅海江、张景林、郭庆兰、鲁淑霞、季春香、曲艳华、马春云、姜淑兰、李洪山、林丹、张寿金、郭万山、杜春林、杨成福到连队;李春霞从十一连,王敏军、张桂珍从十二连调到十四连;</p><p></p></h1> <i><font color="#167efb">部分鸡西知青在田间</font></i> <h1>  1968年10月13日,天津知青张乃义、张长发、张全来、刘桂荣、刘宝香、王秀英、王维杰、李淑英、李延玲、任月全、 焦玉强、董双全、史长庚、辛淑敏、郑秀芬、邹尔莹、卢清华、杨玉芬、朱恩兰、刘志坚、刘殿华、李学志、刘淑芳、刘学英、张秋凤、王要武、王云富、孙洪弟、吴耀庭、陈秀英、隋香琴、史训兰、郑秀芬、杨景雨、刘双来、仝炳华、谢九玲、许美荣、高杰、白大雁、郑金凤到连队,1969年5月25日许美华、任月友、王淑萍到连队,1970年5月17日王绪凰到连队;邹允之从工程连,霍雅莉、杨德荣从十一连,于淑琴、高玉书、曹桂琴、陈金玲从十二连调到十四连;</h1> <i><font color="#167efb">部分天津知青留影</font></i> <h1></h1><h1>  1968年11月1日,哈尔滨知识青年刘文济、刘文力、刘兴文、刘喜凤、刘雅琴、赵芳、赵春、李明山、王福珍、张宪友、祝玉华、原朋江、阮立志、沈振财、鲍桂香、张桂芝、张丽华、杨相森、徐春田、邹应龙、史淑英、常见、袁淑珍、姚淑兰、郑自新、齐淑舫、程桂香、隋玉芝、关丽华、杨洪英、孙梦华、牟云杰、赵淑清、李德禄、李玉花、刘增学、詹思光、乔中文、杨本秋、邢济滨、范振刚、鲍庆龙、朱德江、陆广卿、耿树业、王树森、周振华到连队,车惠臣、王琦、王双云、邓秀娥、关伟、谢华、滕枫、潘洪珍、李秋萍、李洪斌、刘宝成、梁秀英、陈国福、张淑琴、张秋艳、李信、张明华分别从工程连、十一、十二、十三连调到十四连;</h1><h1> 1968年11月15日,齐齐哈尔知识青年到农场,马春梅从十二连调十四连;</h1> 哈尔滨女知青在自走康拜因留影 <h1> 1969年5月13日,上海知识青年郭纯琦、叶莉蓉、方燕萍、杭晓珠、黄桂波、钱民权、陆镇午、徐企颖、陆园娣、金红娟、陈文秀、丁晋华、钟瑛、乐美裕、陈惠银、何醒娟、郑龙、曹建华、蒋志龙、欧阳建萍、陈伟萍、顾根林、席德时、陈杰郎、吴荣根、张仁明、潘兰英、孙永达、应志良到连队;张正龙、卞慧英、张秀秀从十一连,吴德炜、崔丽兰、朱玲妹从十二连调到十四连;<br>  1969年5月16日,上海知识青年张龙娟、徐玉兰、申晨、黄书琴、李美仙、黄玉蓉、沈大卫、宋平乡、徐明建、金奋定、金鸿耕、陶红芳、杜丽芳、陆志凤、沈根宝、张耀宗、王志林、杨剑云、陈琦伟、张鸿妹、陆孝芝、刘桂珍、房荣娣、叶文琴、彭阿宝到连队,彭惠强从十一连、张晓苏、徐晓惠、朱佩春从十二连调到十四连;</h1> <i><font color="#167efb">上海女知青在自走康拜因前留影</font></i> <h1>  1969年8月19日,北京知识青年程建明、郑志远、樊常利、马加良、阎惠林、刘仁镝、彭振义、张国生、王兆吉、董进、李刚、杨运和、张红军、徐德茂、李成、崔霖、张兴昭、孙克放、岳林茂、张志忠、王淑兰、高志敏、赵荣、彭春芝、王翔、李亚莉、尹淑兰、刘美玲、韩秀兰、魏雅芳、陈惠秋到连队,陆蕴从十一连调到连队;<br>  1969年9月20日,北京知识青年高鸣新、奚迎波、孔震乾、叶瑞林、傅德贵、王学文、张学城、王衍适、韩建生、刘宁华、周振敏、王亚萍、蔡永华、赵毅、李艳香、陈捷、沈薇薇、孟东、陈芬、于雪然、德荣琴、黄丽艳、王香英、张延、李敬东、荀卓娟、贾慧芬到连队,王晓南、陈彩双、李建芳、李博文从十二连调到十四连。</h1> <i><font color="#167efb">北京知青的留影</font></i> <h1></h1><h1>  连队有复员军人党作林、辛、廉兴龙、邵德江,八一农大毕业生王文若,还有一大批随父辈从全国各地来到北大荒,投身农垦建设的职工家属子弟,他们是农场职工子弟学校毕业分配到十四连的本土青年吴景山、杨蕴华、李爱民、李家和、张桂珍、王淑清、王占玉、张全、张雅珍、张秋香、陈雅珍、郭杰、李志兰、周洪英、李永杰、于洪杰、周洪云、刘成文、鲁国英、陶桂英、关雅兰、程晓艳、郑玉兰、杨蕴茹、张雅芬、邹秀文、王桂荣、房桂荣、郑玉琴、王洪生、丁甲文、王占波、高振江、郎兆臣、刘成武、张学成、丁惠君、聂立祥、许淑杰、陶桂英、刘春联、刘春荣、刘春凤、徐斌、孔令德、高学良、李伟萍、李劲松、张峰、赵光德、孙欣、霍万明、杨柏军、赵永海、张成友、刘桂荣、孔令芳、徐颖、徐琳、张仰云、张成,等等<br> 还有高桂芝、张桂丽、刘相义、张秀兰、王尚英、陶景荣、李桂荣、王桂兰、孙淑珍、周阳彩、于淑琴、陈淑芳、刘耀芝、刘秀芝、朱俊华、郝桂英、孙淑珍、王桂琴、王翠芳、郭洪兰、周喜英、崔凤玲、杨淑兰、盖淑琴、佟洪藕、王宣兰、张桂芝、赵宝玲、刘淑芳等数十名没有工人身份的职工家属,他们是年长的父母或年轻的妻子,随子女或丈夫来到农场,操持家务、抚育子女。由崔凤玲、苏玉清、杨淑兰、陈淑芳、施淑兰、郐玉荣等组成的家属委员会,带领全连家属参加社会活动,农忙季节参加生产劳动。职工家属为家庭、为生产队的发展建设做出了贡献。</h1> <h1><p></p><p>  五十四团二营十四连序列</p><p>连部(含会计室、卫生室)</p><p>生产:</p><p>一排(男排)、二排(麦场排)、三排(女排)、四排(女排)、五排(机务排、含烘炉修理间)、科研班</p><p>后勤:</p><p>瓦工班、木工班、炊事班、畜牧班、园艺班、大车班等</p><p>羊排</p><p>学校</p><p> </p><p></p><p> 连队的农林牧副各个行业,农机畜、建筑、教育、卫生、生活、服务各个岗位都有知识青年担当。知识青年中,鹤岗高淑香、鸡西王敏军、鹤岗张怀茂曾任副连长,鸡西曲艳华曾任副指导员;各个班排骨干都是知识青年。<br></p></h1><h1> 自1968年开始,陆续有知识青年病退、病返、当兵、上学、转插、调转等原因离开农场的,还有调往团部、营部、其他连队或其他农场离开十四连的;同时也有从其他单位调入到十四连的。1978年后,知识青年大批返城,只有为数不多的知识青年留在了农场、留在了连队。<br> 百余名老职工及其家属、三百二十余名知识青年、百余名本土青年,共同书写兵团十四连八年历史。黑土缘、战友情、大荒魂、知青梦,永难忘!</h1><p></p> <h1></h1><h1>  1976年恢复农场体制,五十四团为黑龙江省克山农场,十四连改称克山农场第二分场第十四生产队。<br> 1977年,山东支边青年崔高成任生产队长、鹤岗知识青年张怀茂任党支部书记。</h1> <h1> 1987年7月31日,连队遭遇龙卷风袭击,损失惨重。过后,修建龙风山公园,老工人汪永富手工制作两条巨龙,安放在公园入口以示纪念。<br><div>  1988年建成全场第一座生产队办公楼。(见封面照片)</div><div><br></div></h1> <h1> 进入二十一世纪,黑龙江垦区开展城乡一体化,规划小城镇建设。2012年,克山农场十四队居民点整体搬迁农场场部。</h1> <h1></h1><h1>  <font color="#ed2308"><b>三、老照片记载一代人的芳华</b></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font><font color="#ed2308"></font><br></div><h1>时光流逝,岁月如梭,<br> 五十年后再次打开相册,看到那个时代的老照片,不由心中感慨万分,<br>许多往事回荡在心中,使人思绪万千。<br>那一张张稚嫩的笑脸,仿佛一幅幅美丽的画卷<br>那一颗颗赤子之心,在祖国的边疆把青春奉献<br>这些老照片中有许多人永远离开了我们,我们永远缅怀他们,他们依然活在我们心中<br>这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仿佛又使我们回到那朝夕相处的日子。<br> 作者:张迺义</h1><div><br></div><div><i><font color="#167efb">告别家乡 告别亲人</font></i></div> <h1><i><font color="#167efb">列车向北进发</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奔向北大荒</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穿上这身准军装,到五十四团团部留个影(1968.12.9)</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我们是兵团战士,在毛主席像前微笑地照张像(1969.5.)</font></i></h1> <div><br></div> <h1><i><font color="#167efb">我是1969年8月17日从北京出发,8月19日到达五十四团。</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在毛主席像塔前留影</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在职工俱乐部前留影(1969年12月8日,职工俱乐部毁于火灾)</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四排女战士在田间</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在大豆地。这几位是鸡西知青</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在麦地,这几位是上海的知青</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这两位是北京知青</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北京姑娘</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天津姑娘</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女驭手(天津知青李淑英)</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牧羊男(北京知青 崔霖)</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我为革命来放羊。像电影《鸡毛信》中的海娃吗?</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五十年前的五位傻小伙</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那时,我们正年轻</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松树林孕育着爱</font></i></h1> <h1></h1><h1>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季<br>广袤的北大荒敞开了热情的臂膀<br>拥抱了我们来自祖国各地的热血青年<br>北疆大地从此也生机勃勃活力四放</h1><br>你还记得第二故乡的夕阳么<br>就像是镶着金边的热血<br>你还记得飞舞的鹅毛大雪么<br>雪后的景象是那么圣洁<br><br>耳畔经常响起的是<br>初春拖拉机翻地的轰鸣<br>脑海经常记起的是<br>秋天康拜因丰收的欢唱<br><br>那是抹不去的一段记忆<br>会牢牢镌刻在我的心房<br>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br>青春的萌动已经滋长<br><br>在那个情窦初开的季节<br>难免产生爱慕互诉衷肠<br>那是一张张不知愁的面孔<br>那是一段段抹不去的念想!<br>作者:哈尔滨知青 常见 <h1><i><font color="#167efb">在连部前留影(1987年7月31日,遭遇龙卷风袭击摧毁的连部,呈工字形,中间是俱乐部,东边是战士食堂,西边是连队办公室。)</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三排女战士在连部留影(1971.6.20)</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炊事班的女兵团战士</font></i></h1> <h1><font color="#167efb"><i>我们来自京沪哈,现在天上地下,再也没有机会凑到一起啦</i></font>,</h1> <h1><i><font color="#167efb">连部是连队最大的标志性建筑,有机会还是留个影。</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天津姑娘在停在连部门前的解放牌汽车上留个影。1987年7月龙卷风袭击,此建筑已不复存在。</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部分职工家属在连部前合影</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天津姑娘在宿舍窗下</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三排女战士在宿舍门前</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一群哈尔滨女知青在宿舍</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连队炊事班的女战士</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三排的女战士在农具场</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一群天津姑娘</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一群上海姑娘</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一群哈尔滨姑娘</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在晒麦场</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脱坯。我们脱胎换骨。</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制砖。我们有钢筋铁骨。</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送饭到田间——包饺子,这个场景永远不会有啦!</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赴克山县北兴公社尖山大队采石留影(1971.5.4)</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十四连的文艺宣传队</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文娱活动——参加全团文艺汇演</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女宣传队员来张合影</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男宣传队员也来张合影</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知青教师和她的学生</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五位知青女教师</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十四连学校教师与老贫农汪吉贵</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十四连学校教师合影</font></i></h1> <h1>知青战友们,你们还记得吗?<br>你还记得刻骨铭心的连队吗?<br>你还记得春播、夏锄、麦收、掰苞米、积肥刨粪的场景吗?<br>你还记得住过的火山石垒的房、睡的上下铺的床吗?<br>你还记得吃的大豆苞米查、烧炕用的苞米瓤吗?<br>知青战友,<br>你还能记起我们头顶烈日、洒下无数汗水的无垠条田吗?<br>你还能记起嗮麦场上挥汗劳作的景象吗?<br>你还能记起大会战中被汗水浸透的衣裳吗?<br>你还能记起一个排、一个班、一个宿舍、一铺炕,每个战友姓名吗?<br>知青战友,<br>你还怀念吧?<br>你还怀念当年十七、八岁的时尚吧?<br>你还怀念远方父母怀念亲人的感觉吧?<br>你还怀念曾经走过的知青岁月心路历程吧?<br>你还怀念艰难困苦时无忧无虑吧?<br>亲爱的战友啊<br>你是否还留念当年的老连长?<br>你是否还留念当年连队那口老水井?<br>你是否还留念当年连队前面那片小松树林吗?<br>回不去的年龄,叙不完的春秋,<br>忘不了的旧事、忆不完的乡愁。<br></h1><h1>亲爱的战友们,就让我们回忆那魂牵梦绕的黑土地、挥之不去的青春和记忆!<br> 作者:张迺义</h1> <h1><i><font color="#167efb">回到家乡过春节,约好去动物园,还是合影留做纪念吧!</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天安门前照张像。这是学生时代举起右手,向毛主席表忠心的地方。</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看看颐和园有什么变化?</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十四连战友相会北京</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人民大会堂前留影</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上海黄浦公园</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十四连战友相会在哈尔滨松花江沿</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北京上海姑娘相会在哈尔滨防洪纪念塔</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鹤岗姑娘重踏家乡再重逢(1970.10.27)</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鹤岗小伙献给未来的回忆(1974.1.3)</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津哈鸡鹤四地五位战友在哈尔滨喜相逢</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相逢在天津</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京沪战友喜相逢</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同学回沪聚一起</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那时,我们太年轻啦!</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相会不容易,照相留个影</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津京沪战友相会在一起</font></i></h1> <h1>知青战友们,<br>尽管岁月蹉跎、经历坎坷,但那一段鲜活的青春经历、那一种纯真的情怀却始终牵饶于心、挥之不去。<br>让我们不忘北大荒,不忘黑土地,不忘战友情,不忘逝去的青春年华,友谊地久天长!<br></h1> <h1></h1><h1></h1><h1>  <font color="#ed2308">四、兵团情缘 知青伉俪<br></font></h1> 连队战友朝夕相伴,相互间产生爱慕之情,他们打破了城市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界限,和自己心爱的人结成了终生伴侣。经历艰苦坎坷,没有象样的新房,没有隆重的婚礼,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但两颗相爱的心却紧紧地连在了一起!<br> 朝朝暮暮几十年,相亲相爱到白头。 <h1>王延利尹淑兰 陈承杰王丽华<br>李仁德陈 芬 张振秋刘忠林<br>姜世东高淑香 黄文刚郑春华<br>于佰宽郭庆兰 王忠发腾继珍<br>张怀茂左振芬 张树水张秋香<br>郭占山周洪云 李吉元杨琴<br>陈怀琴杨柏昌 李洪山钟艳玲<br>李春霞宋士连 张贵德马国淦<br>李洪斌赵亚芬 邹应龙刘喜凤<br>王福珍陆镇午 张宪友贾慧芬<br>原朋江赵淑清 沈振财李玉花<br>王树森周振华 车惠臣陆志凤<br>王 琦程桂香 张淑琴陈国福<br>张乃义郑秀芬 张长发郑金凤<br>任月全王维杰 焦玉强高 杰<br>董双全刘宝香 谢九玲王秀英<br>黄桂波李美仙 宋平乡郭纯埼<br></h1><h1>钱民权杜丽芳 曹建华刘春凤<br>张正龙杭晓珠 李 刚赵 毅<br>韩建生李艳香 王学文郑玉兰</h1><div><br></div><h3><i><font color="#167efb">于佰宽(鹤岗)与郭庆兰(鸡西)</font></i></h3> <i><font color="#167efb">郑金凤与张长发(天津)</font></i> <i><font color="#167efb">王树森与周振华(哈尔滨)</font></i> <i><font color="#167efb">黄桂波与李美仙(上海)</font></i> <i><font color="#167efb">王学文(北京)与郑玉兰(克山)</font></i> <h1></h1><h1> <font color="#ed2308">海舰之歌<br></font>  赏常见诗,赞夫妻情,赠常见夫妇<br> 作者:哈尔滨知青原朋江<br>战舰,战舰<br>你是潜艇,航母,巡洋舰……<br>当 “神十”腾空的时候,<br>你却一步步奔向海洋。<br>啊,战舰,<br>海边出生,海里成长。<br>你是和平的使者,<br>你是国威的形象。<br>大海无私地擎托起你巨大的身躯,<br>浪花深情地目送你出征远航。<br>你是刚刚出鞘的利剑,<br>勇往直前,劈波斩浪。<br>当狂风暴雨袭来时,<br>大海呼唤你快快进入避风港。<br>欣纳百川是他博大的胸怀<br>你在大海的拥抱中放声歌唱。<br>无垠的大海,<br>是你生命的依托,生存的希望,<br>威武的战舰,<br>是我生活的伴侣,安全的保障。<br>战舰啊,我的战友,<br>大海啊,我的故乡。<br>让我们紧紧地相偎在一起,<br>让我们永远陪伴在你的身旁。</h1> <h1></h1><h1> <font color="#ed2308"><b>五、留守农场的知青战友</b></font></h1> 没有豪言壮语,默默耕耘黑土地,留守克山农场,一生献给北大荒。<br>  鹤岗陈承杰、王丽华、张树水,鸡西李春霞在十四连退休;天津杨景雨在十一连退休;鸡西袁著胜在十三连退休;鹤岗田文才、郭占山,鸡西陈怀琴在农场学校退休。<br><div>  鹤岗马彦在绿色草原牧场退休,鸡西付海江在嫩江局水利队退休,鹤岗李吉元在二道河农场退休,鹤岗孙显开在铁力农场退休。</div><div><br></div><h1> <i><font color="#167efb">2009年8月5日,回访连队的鸡西知青刘喜和(左一)、张景林(右一)与留守连队的鹤岗知青陈承杰(左二)、张树水(左三)在十四连办公楼前留影</font></i></h1> <h1> <i><font color="#167efb"> 2008年6月20日,回访连队的鹤岗知青张振秋(左二)与留守农场的鹤岗知青王丽华(左三)、鸡西知青李春霞(左一)、陈怀琴在大麦田留影</font></i></h1> <h1> <i><font color="#167efb"> 2008年6月18日,回访连队的上海知青杜丽芳(左一)、北京知青蔡永华(右一)与留守连队的鸡西知青袁著胜在十四连留影</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 2009年8月5日,回访连队的天津知青王维杰(右一)、任月全(右二)、杨玉芬(右三)与留守连队的天津知青杨景雨在4号地大豆田留影</font></i></h1> <h1> <i><font color="#167efb">2018年8月20日,回访克山农场的鹤岗知青与留守农场的鹤岗知青郭占山(后排右一)、陈承杰(后排右二)、王丽华(前排左三)在农场机关办公楼前留影</font></i></h1> <h1> <i><font color="#167efb"> 1996年7月18日,参加农场场庆活动的知青在十四连办公楼前与留守农场的鹤岗知青陈承杰(前排左一)、王丽华(前排左二)、田文才(前排右一),鸡西知青陈怀琴(前排左三)留影</font></i></h1> <h3><p>  <font color="#ed2308"><b>六、心系北大荒 不忘黑土情</b></font></p><p><font color="#ed2308">1、知识青年回访第二故乡</font></p><p><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7px;"> 2008年5月30日克山农场致知识青年的一封信</span><br><font color="#ed2308"></font></p><p>尊敬的知识青年战友们:<br> 今年是知识青年下乡四十周年。1968年开始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鹤岗的七千余名知识青年,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怀着“屯垦戍边、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雄心壮志来到了克山农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十四团),积极投身到开发建设北大荒的伟大事业之中。你们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不怕吃苦,勇于拼搏,战天斗地,龙口夺粮,为克山农场的经济社会建设书写了壮丽的篇章。广袤沃野上、隆隆机车上、千里运输线上、群山峻岭伐木场上、跃进水库工地上、查哈阳水利工程会战大堤上、书生朗朗课堂上、职工群众炕头上……,到处都能见到你们战斗的身影,活泼、可爱、坚毅、熟悉的脸庞。你们的到来使农场发生了巨变:人们衣着变了,生活方式变了,思想观念变了,城乡距离缩小了,精神文明提高了,精神生活丰富了。你们在这里挥洒汗水,奉献聪明才智,为北大荒的发展竖起了一个光辉的里程碑。尽管返城多年,你们已经年过半百,可是你们没有忘记曾经生活战斗过的第二故乡。你们心系北大荒,情系黑土地,总想为农场的建设,为父老乡亲贡献力量!当你们热情奔放地聚战友、携妻儿返回农场的时候,农场党委、全场职工热诚欢迎你们的到来!<br> 知识青年和克山农场血脉相连,克山农场和知识青年鱼水情深,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想念着你们,这里永远是你们的家。欢迎你们和你们的子女来农场观光、访友,来投资,来开发建设!<br> 克山农场欢迎你们,向为克山农场做出贡献的知识青年朋友们表示由衷的敬意!<br> 中共克山农场委员会<br> 黑龙江省克山农场<br> 二OO八年五月三十日<br></p><p><i><font color="#167efb">2008年6月18日,回访连队的知青们与部分职工在十四连办公楼前留影</font></i></p></h3> 哈尔滨知青杨香森在克山农场召开的欢迎知识青年回访第二故乡座谈会上的发言<br>尊敬的农场领导、共同战斗过的职工和扎根黑土的战友们:<br> 你们好!<br> 怀着无比真诚的心情,带着魂牵梦萦的思念,我们原五十四团二营十四连的鸡西、鹤岗、上海、北京、哈尔滨一行23名老知识青年又回到了第二故乡克山农场。骄阳似火,没有我们的心火热。气温升高,没有我们急切回到农场的热情高。当我们一进入农场的属地,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四十年前的情景历历在目。故乡的一草一木让我们觉得那样的可亲可敬,故乡的变化,望着眼前具有现代化规模的厂房和高楼耸立的小城镇建设让我们欣慰、让我们震惊。更让我们深为感动的是农场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接待来访工作的高度重视,将此事列入党委和农场的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并由场长、书记挂帅组成了知识青年回访接待领导小组,并设立专门的接待办公室,对我们给予了热情款待。从吃、住、行,到游览、参观、访问都安排得周密细致,有条不紊。让我们又体会到了回家的感觉,对此我仅代表14连回访的知识青年表示深深的谢意。<br>  四十年来这里留下了我们的智慧、汗水和身影,同时我们也在这片蓝天下练硬了我们的翅膀,为我们返城搏击风雨、展翼蓝天奠定了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坚实基础。这段特殊经历铸就了我们坚毅顽强的性格。我们今天的成就、发展包含着从黑土地中汲取的营养,北大荒精神使我们受用终生。<br>  言穷意不尽,美酒诉衷情。最后让我以四句打油诗结束我的发言:<br>四十余载大荒情,梦绕魂牵系腑中。<br>惟愿克农生双翼,腾飞九域入云龙。<br> 2008年6月18日<br> <h1><i><font color="#167efb">2009年8月5日,回访连队的知青们与部分职工、家属在十四连办公楼前留影</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2018年8月20日,回访第二故乡的十四连知青们在农场机关办公楼前留影</font></i></h1> <h1><p></p><p>  <font color="#ed2308">2、知识青年联谊活动 </font></p><div><font color="#ed2308"></font><font color="#ed2308"></font><br></div><div align="left"><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老知青·老三届》</span></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作者:天津知青李淑英</span></div><br>作为与共和国同龄的一代“老三届”,<br>注定与当代中国共命运。<br>该用什么样的笔墨来描述这一代人的面孔?<br>该用什么样的言语来叙述这一代人的灵魂?<br>黝黑的泥泞、坚硬的冻土、淬火的钢铁,<br>都不足以形容他们的阅历与灵魂的全部。<br>四十年前,年轻的人啊放飞理想,<br>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br>告别了父母告别了家乡,<br>来到了锻炼成长的第二故乡,<br>在屯垦戍边的坐标上起航。<br>务农的艰辛,磨练了你的坚强;<br>暴晒的烈日,铸就了你的热情;<br>林海的松涛,呼唤了你的善良;<br>广袤的沃土,孕育了你的宽容。<br>靠你的顽强,支撑着命运的负重;<br>用你的热情,抚慰着时代的伤恸;<br>凭你的善良,填补着人生的坎坷;<br>是你的宽容,平衡者岁月的无情。</div><p></p><p>春天播种在大田,<br>夏天锄草在垄间,<br>秋天收获不停闲,<br>冬天修筑水利又一年···<br>斗转星移,寒来暑往——<br>当年的姑娘小伙现已两鬓添霜,<br>密密的皱纹爬满了脸庞,<br>但是,<br>花 — 还是那样芬芳,<br>人 — 还是那样豪爽!<br>那段岁月虽然艰苦,<br>却使人百炼成钢,<br>总把对亲人的思念深深埋藏。<br>每天清晨迎着东方的朝阳,<br>辛勤的汗水在农田里流淌,<br>用青春的年华染绿了山岗。<br>激情满怀,<br>高唱着“革命青年志在四方”,<br>战酷暑,斗严寒,一干就是十几年,<br>共同谱写了知青的“千古绝唱”!<br>知青生活是一条垦荒的路;<br>知青生活是一段不了的情;<br>知青生活是一杯浓烈的酒;<br>知青生活是一首难忘的歌。<br>正因为我们是知青,<br>共同的命运把我们紧密相连,<br>所有的苦难、委屈我们无悔无怨。<br>刻骨铭心的青春记忆,<br>永远珍藏在我们心底!<br>亲爱的战友啊,<br>如今,我们已步入了金色的晚霞,<br>犹如风雨后的彩虹,<br>生命更加灿烂!<br>展望未来——<br>我们将更加执着,坚强,<br>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永远不变。<br>知青年华必将载入史册——<br>这就是老三届啊,老知青!<br>这就是老知青啊,老三届!<br></p></h1><h1> 2013年9月5日</h1><p></p> <h1>作者:哈尔滨知青原朋江</h1><h1><br>袅袅炊烟,<br>行行白杨,<br>一个小小的村庄。<br>啊,十四连,<br>我的第二故乡!<br>你像一颗璀璨的明珠,<br>镶嵌在广袤的松嫩大地上。<br><br>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br>春耕夏作秋收冬藏。<br>麦浪滚滚,康拜因高歌远航,<br>玉米葱郁,豆铃即将摇响。<br>浓郁的松树林,<br>那是谈情说爱的好地方。<br>啊,好一幅诗情画意的隽永长卷,<br>好一曲多彩绮丽的赞美华章。<br><br>四十多年前,<br>你用慈父般的粗壮臂膀,<br>呵护着来自大江南北的儿女。<br>你用慈母般的博大胸怀,<br>叮咛我们要励志、博远、宽容、善良。<br>我们在暴风雪中“战天斗地”,<br>我们在连绵雨中“龙口夺粮”。<br>没戴领章帽徽的兵团战士,<br>照样扛枪练武保边疆!<br><br>黑土地里,我们曾经挥洒青春的汗水,<br>大通铺上,我们曾经编织美好的理想!<br><br>难忘的知青岁月啊,<br>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人生。<br>黑土地的赠与啊,<br>使我们历经磨砺,更加坚强!<br></h1> <h1></h1><h1>  <font color="#ed2308">今天的感悟</font></h1><div>作者:哈尔滨知青 常见</div><div><br></div>每一个被我们浪费的今天<br>都曾是我们昨天无限向往的明天<br>每一个我们后悔的昨天<br>都曾是我们肆无忌惮浪费的今天<br>现在懊悔过去的人<br>注定抓不住现在又回不到以前<br>浪费当下幻想未来的人<br>注定过不好现在又到不了未来<br>人生这一刻的美好不在于已经失去<br>而是真正把握每一秒的当下<br>充实的过好每一刻属于自己的时间<br><br>于是<br>过去的过去我感悟<br>于是<br>现在的现在我喜欢<br><br>喜欢午后的阳光喜欢懒懒的靠着窗<br>喜欢被光和影扯的有些斑斓的墙<br>喜欢被嗮的暖暖的床枕头散着青草的香<br>喜欢充实的忙也喜欢蜗在一个地方把一切都遗忘什么都不想<br>喜欢老来俏也学着画画妆<br>喜欢三分优雅三分时尚三分怀旧加一分忧伤<br>喜欢坐在台阶上看年轻人成对成双<br>也喜欢注视着孤单的灵魂三三两两<br>喜欢让日子慢慢的流淌<br>也喜欢夕阳西下的美景悠长<br>喜欢把生活规划的每一秒都不慌张<br>也喜欢随意背上行囊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br>喜欢像年轻时一样登高眺远将思绪拉长<br>也喜欢傍晚归港在自家有亮有暖的地方<br>喜欢白色屋顶的教堂<br>也喜欢落花细水的小巷<br>喜欢看老照片中自己年轻时的脸庞<br>也喜欢欣赏沉淀过后镜子里的发如霜<br> <h1><div><h1>  <font color="#ed2308">今天的感悟(续)</font></h1>作者:哈尔滨知青 常见<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br></div><div>虽喜欢有目标有理想<br></div>也喜欢没方向的随心闯荡<br>向着更多的未知重新起航<br>喜欢老成以后说话做事的有摸有样<br>但更喜欢当年建设边疆的挥锄舞枪<br>喜欢那时的跋扈那时的飞扬<br>那时没有原则的少年轻狂<br>那时没有边际的荒唐<br>那时充满希望的迷茫<br>那时没有束缚的梦想<br>还有那些年明知不可及却依然坚定的守望<br>每当想起这些我既喜欢又温暖的苍凉<br>每当想放弃这些喜欢却又觉得矛盾的迷茫和怅惘<br>就像左边是冰冷的暗右边是灼热的光<br>虽然我不惧怕在黑暗中哀怨枯黄<br>但我更喜欢勇士一样冲入岩浆<br>或飞蛾一般扑向太阳<br>即便每一次的温暖都是烫<br>即便每一回的照亮都是伤<br>我依然想要浪花般炫然的死亡<br>在夕照阳最美的时候落在地上<br>身下是飘满枫叶的大地<br>身上是午后最温暖的阳光<br> 长剑矣·2013·9·3 <br></h1>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向青春致敬</font></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作者:天津知青张迺义</div><div><br></div><div>我总是梦想着有一天,我们能再次相聚,<br></div>今天,我们如愿以偿,相聚在渤海之滨、美丽的天津。<br>2019年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七十华诞,<br>又是上海北京知识青年奔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十四团五十周年的日子,<br>五十年前,我们从五湖四海来到北大荒相聚,在五师五十四团二营十四连相识`<br>五十年的漫长岁月,丝毫没能减少我们对知青生活的怀念,<br>忘不了红光湖那浅浅的水波,<br>忘不了跃进水库人海大战<br>更忘不了藏在心底的甜甜的初恋。<br>唯美的坎坷人生,如梦如歌的经历定能化作一缕轻烟飘散,<br>五十年的风雨,丝毫没能减少我们对亲如手足般的战友的呼唤,<br>今天, 津门的再次相聚,这情结依然把我们之间的友谊之火重新点燃,<br>相聚相拥相抱,开怀畅饮的就依然香甜。<br>爱也依旧,情也依旧,<br>我们相聚从来就不太遥远,<br>千里相聚,心手相牵。<br> <h1></h1><h1>今天,我们来到滨海新区与天津知青战友欢聚一堂。<br>亲爱的知青战友们,金色的十月即将来临,我们将共同迎来共和国七十周岁生日。<br>请护旗手护送国旗上场,<br>我的祖国,高山巍峨,<br>我的祖国,大河奔腾<br>我的祖国,地大物博,<br>我的祖国,人民勤劳。<br>你用速度,你用实力,你创造震惊世界的奇迹;<br>你用勤劳,你用智慧,你谱写一个时代新的篇章。我爱你,我的祖国!<br>亲爱的知青战友们,让我们共同点燃生日蜡烛,祝我们的祖国生日快乐!<br>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我们的各民族更加壮硕,我们的人民更加富足,中华民族更加光芒四射!<br>我们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是跟着祖国一同奔跑的一代人,我们亲历了祖国七十年艰辛曲折的发展历程。<br>我们这一代人,从降生那天起就深深地打上了共和国的烙印,与祖国一起经历了各种天灾人祸,我们与祖国同悲同喜,同呼吸同命运,休戚与共,心心相连。<br>我们知青的特殊生活经历,又使得我们生命中有着那解不开的知青情。<br>请记住那魂牵梦绕的黑土地,回忆那过往的岁月,我们青春无悔!让我们向青春致敬!</h1><div><h1> 知青,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特定人群、特殊称谓,随着历史车轮渐行渐远,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然而,渐行渐远的黑土地仿佛一直萦绕在心头。仅有的记忆深处,都变得更加清晰,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了历史。</h1><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h1><p></p></h1><h1><font color="#ed2308">读《我的连队 我的战友》(美篇)有感</font></h1><font color="#333333">哈尔滨 杨向森 2021.9.28</font><p></p><br>难忘那消逝的岁月,<br>难忘那沧桑的历程,<br>广袤的沃土留下了当年奋斗的足迹。<br>齐整的田畴饱含着昔日的汗水和辛劳,<br>雪雨风霜激励了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br>挫折、教训增强了我们追求梦想的信心。<br>日月星辰记录了我们青春的履历,<br>时代的档案收藏了我们风华正茂的身影。<br>感谢历史给了我们这特殊的经历,<br>正是这不寻常的路途,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社会,认识了人生。<br>从而奠定了我们后来的收获与成功。<br>莫要慨叹两鬓的白发<br>莫要悲伤额前的绉纹<br>那是人生的轨迹,<br>那是生命的年轮和印痕,<br>莫说人生易老,<br>莫说岁月无情,<br>青春只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段行程。<br>人生如戏剧,起伏跌宕,最精彩的一笔往往在尾声。<br>犹如春花虽然灿烂,但秋实才是衡量它价值的天秤。<br>夕阳为我们披上了绚丽的色彩。<br>让我们在收获希望,收获梦想的季节里,<br>追寻我们的健康、快乐,追寻那心中曾经失落的永恒。<br>带着对咋日魂牵梦萦的追忆,<br><h1>在生命的时空里,再踏上新的征程。</h1> <h1><div>诗词作者:常见 李淑英 原朋江 张迺义</div><div>照片提供:十四连知青战友</div><div>编辑整理:老杨同志</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