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我姓梁,从出生时父母取名字开始,就注定了我与梁姓结缘,有了血浓于水的血缘关系,在梁氏族谱里有了我的位置。对梁姓有了特别的感情,为自己是梁家子孙而自豪。关于梁姓的历史,便有了追根溯源的思想。姓氏文化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记忆符号,是我们身份的标记。</p><p>“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姓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以血缘姓氏为脉络的各个姓氏谱系,记载的各个姓氏宗族的渊源世系、兴衰荣辱,以及其历史功业与文化特色,这正是中华文明的进化轨迹,是一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反映!中国人非常看重自己的姓氏,这是因为由先人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的,其代表着的是家族血缘的一种符号。</p><p> ——题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01梁姓的起源</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关于梁姓的起源,有多个起源,我认为与我家梁姓有联系的大概有两个:</p><p><b>一是伯益之后。</b>据《元和姓纂》所载:“梁,嬴姓,伯益之后,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是为梁伯,后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非子的人,善于养马。于是周孝王便让他负责养马,结果养马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周孝王就封秦邑给他,被称为秦嬴。非子的曾孙秦仲,是周宣王大夫,奉命征讨西戎,不幸被西戎所杀。后秦仲的五个儿子率兵继续攻打西戎,终于打败西戎,收复了失地。秦仲的小儿子被封在梁,建立了梁国,称梁康伯。后来秦穆公灭了梁国,改称梁地为少梁。亡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部分逃到了晋国,国名为姓。该支由伯益-非子-秦仲-梁伯,一脉相承,在春秋时期形成梁氏。所以梁氏一族从梁国被秦国所灭亡开始,梁国的子孙就以国为姓,流传至今。</p><p>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梁益耳、梁弘,还有梁婴父;楚国有大夫梁公弘;齐国有梁鳣,字叔鱼,为孔子弟子,这说明梁氏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湖北、山东省发展。据《梁氏族谱》称,梁益耳是梁康伯的玄孙,居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是为河东梁氏开基祖。梁鳣是康伯的9世孙,晚年居住在曲阜(今属山东),其子梁聪又迁至郓州(今山东沂水县北)。西汉平帝末年(公元5年),梁益耳的20世孙梁桥徙居安定(在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为安定梁氏开基祖;还有一支移居扶凤(今陕西兴平县东南)。东汉时,除上述地区外,今河南及江南的一些地方已有梁姓居民。西晋末,有梁芬,女为晋怀帝后,因晋室离乱,举族随晋室渡江,子孙繁衍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合浦(今属广西)间。梁芬之孙(梁桥13世孙)梁遐,在东晋做官,因桓玄篡位,随晋安帝逃到福建落阳县三山里,后定居,是为梁氏入闽始祖。唐代以前,梁氏的居住地又扩展至今河北、青海、四川、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世居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的梁肃,在安史叛军入洛阳后,“窜身东下,旅于吴越”。梁遐的21世孙梁颀,于唐代移居泉州惠安县黄淡村;25世孙梁熙嘏,于北宋时迁入广东顺德石蜡,其4世孙梁孟坚又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p> <p><b>二是源于职业。</b>梁姓出自两州时期围梁以鱼的渔民,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在典籍这里的“梁”,就是指架在河流上的桥,所以其注云:“成梁所以便民,不使涉也。”有了小桥,人们就不需要赤脚趟水,当然给百姓带来很大便利。“梁”字除了有桥梁的含义之外,在古代还有河堤、围堰的意思。地处黄河古道上的开封城,历史上就称为“大梁”,之所以如此称呼,并不是因为这里有大的桥梁,而是因为那里有许多大的矮坝堰,利用它可以捕鱼,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在典籍《诗经》中说:“毋逝我梁,毋发我笱。”这里的“梁”,就是“鱼梁”,即在河边筑起矮堰,站在矮堰边,可以用竹子编织的笱,捕捞泥鳅、黄鳝之类的小鱼。</p><p>因此,在古代的近河、湖、泽、湾以捕鱼为生的渔民中,有许多人皆以“梁”为姓氏,世代称梁氏。</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02姓氏图腾</b></p><p><br></p><p>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在原始人的眼里,图腾实际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图腾是用来区分群体的标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族群的生活!姓氏图腾产生于原始社会,原始人类认为自然界中的生物可以给予自己某种特殊力量,由此建立起了图腾崇拜,所以只有古老的姓氏才有自己的图腾。</p><p>梁氏所用的“梁”字,其最早的含义是与水工建筑的营造紧紧连接在一起的。“梁”是流水小桥,也是捕鱼的坝堰,梁氏先祖居住的陕西韩城又有不少形似桥梁的“梁山”,七沟八梁,无梁不成山。</p><p><b>梁姓图腾(见图)简介:</b></p><p>梁姓是大山槫木纪历图腾,由水、刃、木(槫木)组成,以刀(辛)刻木为纪历方法。此山名“梁山”,在泰山,古代封禅之地。又有“梁州”,是梁人聚居之地。“梁山”山下有水,山四周环水,山中央主峰为天齐,上立槫木,又名重章,东,又名(爪冖攵上下东田),左手持弓、干,即浑仪和矩尺;右手持刀具契刻日升降度位,故为“(刃)木”。始祖伯益,因居梁得氏。</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03梁姓在中国姓氏人口排名及人口区域分布</b></p><p><br></p><p>梁姓在百家姓中排位第128名。在近期的人口普查中排名第21名。春秋初分别起源于陕西和河南的梁姓,很快散布到山西、河北、山东、江苏等地。东晋时梁姓始渡长江进入江南地区,晋朝末,梁姓已经移民福建、广东,唐宋时梁姓的主力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和陕西地区。经历东晋、隋唐的北方地区的战乱,梁姓受到了重大的损失,梁姓人群随中原人群一起背井离乡,向南方和东南方迁移。到了明清时期,梁姓在粤桂湘赣四省繁衍很快,在南方稳定地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清初梁姓始入台湾。</p><p>梁姓在当今按人数多少排列的中国姓氏中为第21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84%,分布很广,以广东为最,约占全省人口的4.7%,占全国汉族梁姓人口的35%;其次,广西、四川、山东、湖北、河南也较多;这6省区梁姓,约占全国汉族梁姓人口的70%。梁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汉代匈奴休屠族拔列(一作拔列兰)氏,后归鲜卑族拓跋氏政权,至北魏孝文帝迁都今河南洛阳后,将其改为梁氏;汉至晋代,氐、羌有梁姓;宋代西夏人有梁姓;世居辽宁铁岭的清满洲人有梁姓;清代满洲八旗姓良佳氏,后改为梁氏;苗族郎你氏,汉姓为梁;海南东方讲侾炎土语的黎人有梁姓,自称勒烫,意为龙的孩子;广西土著中的黄族以族旗颜色为姓者有梁姓,系壮族,梁为黄的译音;满、京、侗、瑶、彝、苗、羌、回、仫佬、布依、阿昌、土家、蒙古、朝鲜、台湾土著等民族中均有梁姓。</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04《梁氏家谱》序言</b></p><p><br></p><p>(为方便大家阅读,标点符号为本人所加,有不通顺的地方可以自己重新添加,自由理解。家谱资料来自永定梁氏家族)。</p><p><br></p><p>古者,因生以赐姓。姓者,人之所出也。传不云乎祖,父之初生,虽百世不改也。有姓,而复有氏。氏,犹家也。立氏以别族,皆自姓而分之。盖本一姓而祚。土命官因官赐氏,因名,因字,因谥号为氏,始分别耳。故是分而称之曰氏,合而言之曰族。氏,其流也。姓,其源也。族由姓而合,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三。因流溯源,以有故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姓不可称为氏。如春秋夫人风氏之类是也。三代之后姓氏浑而为一,分其源,别其流,乃以地分贵贱,古道不明始是矣。然,隋唐以上,在官称有簿状,在家称有谱者。上之官,官为考正藏之秘书。是故私谱有滥者紏之以官籍。官籍不及者稽之谱,此贵贱等威犹能彰彻于天下。自季以来,论人不可以世望,婚姻不详,阀阅内谱,罕有传者。予甚以恸之,今者吾邑乡荐圭崖先生,出其家谱俾发。考发属先生门下,且方成承大司成黄泰泉之命。编辑千家姓氏源流,知此为悉乃敢为先生道之。梁氏之先本姓赢,颛顼高阳氏之后也。高阳氏裔孙大业娶少典之女华生大费。大费与禹治水有功,禹曰:非予能亦。费是辅。帝曰:咨大费尔赞禹功。其赐尔皐游尔。后将大乃妻之姚姓之玉女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伯翳。即伯益也,以其居于赢故赐姓曰赢。以调驯鸟兽,又赐为鸟浴氏。子姓传讹为俗氏。舜念伯益有功,后封其少子于徐后为徐氏。伯益之后,有蜚庶子孙亦以其名为氏。蜚庶二子,曰恶来,曰季胜。恶来之子曰女防,女防之子曰非子,非子为周孝王畜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藩息五分地为附庸。邑之于秦使续赢秦氏。号曰秦赢,后世遂为秦氏。然非子之裔以畜马故,因为畜马氏。或加邑为鄐氏。有封于邑乡者为邑乡氏。后出邑从衣为裴氏。又有读裴为非,因谓之非子生秦侯。秦侯生秦仲。大戒子灭,成之族。宣王命秦仲讨西戎,不克,死之。平王思秦仲之功,封其少子康于夏阳之梁山。其后遂为梁氏。梁氏自此始也。其九世祖裔孙梁鳣,字叔鱼,孔门弟子,封千乘侯。而下至汉有梁统,字仲宁。迠武初封陵乡侯,出守九江。有治迹,其子松,字伯孙又有梁谏,字叔敬。常登高远望叹曰:大丈夫,生当封侯,死当庙食。不然,闲居可以养志。诗书足以自娱。目州县之职,徒劳人耳。尝作书曰:名七序。以愧世之竞进者。班固见之曰:“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俱。梁谏作七序,而素餐窃位惭”。明帝朝聘之,不就士论高之。章帝纳其女为贵人,和帝即谏公之女所生也。谏之孙曰商,字伯夏,其女为顺帝后。顺帝拜商为大将军。商自以戚为属。居大位每存谦让,虚已进贤。京师称为良辅大将军,梁兾不疑,俱是商之子也。</p><p><br></p><p>扶风人梁鸿,字伯鸾。东出阙遇京师,作五噫歌。易姓名与妻孟光隐居霸陵齐鲁之间,清藻操自守,盖亦一世之高士也。至为兖州刺史梁桂华,岐州剌史梁彦先,或居安定又有梁护,王莽封之使。奉祀少吴后有梁觐,梁弘。符秦有梁成,燕有梁深,隋有梁毗,梁彦,梁先。俱名显当世,其后或有居安定,或有居下邳。历代人物因不能备述。要知代不乏后显梁氏之谱。实自兾州剌史梁彦,先焉居郡,多祥瑞奏课为天下,最至考宗,有文贞唐末登第,有梁爽为左台御使。正色立朝,百僚所惮。朝散敬大夫梁幪,传世诗习百卷宗。雍熙二年,殿试廷燎赋。有梁灏,字太素。魁多士,时年八十二。其谢启有云皓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自呤龙头,属老成之句。其长子梁固,祥符二年廷试擢大魁。魏野贺诗云:封禅汾阴。连岁榜状元,还生状元儿,次子名适观,文殿大学士,谥荘肃士。论荣之梁鼎,淳化间为殿中丞。出守吉州,有风力能击征。猾贼上尝其能,记其名,于御屏除知。制诰有梁焘,熙宁中登第魁天下,官至宰相。其子梁绍,提干广东。以至考著名。母死,守卢墓。至诚所感,有甘露降芝草,生之瑞而生子汝嘉,户部尚书同平章事。封缙云侯加少师。次抚民,由进士任吏科给事。三爱民,福建知府,其后梁克家,绍兴中,大魁天下官至宰相。盖有梁氏代培兰玉世雄,钟鼎其登甲第而垂青史者。岂毫舌所馨哉!予独敉而列之,亦举其最者耳。至若沿支竟派则济济云。礽谱系散传而难核。惟永保者为圭崖先生之祖,即提干公孙给事公子也。官任宋之通政使。绍兴未,与二三弟自南雄而迁之广州。后兄弟分居,永保迁于古冈仓步巷。次永安迁于佛山三水。三永寿迁于肇庆阳江。四永定迁于东莞顺德。增城古冈之梁,实自通政始也。其置田圹一百五十余顷,糯米租谷八百石。配陈氏夫人生四子。长曰东溪,次曰南溪,三曰北溪,四曰西溪。至梁临,字仲敬,号隆川。元未探花。不仕皇,明洪武三年庚戍后登二甲进士,官至礼部主事,是永保公十二世孙也。厥后诗礼相传,奕世科第。然世愈远,数愈繁。先生惧后不明,乃重缉旧谱。纵横详畧一本苏老下谱。法予阅而叹曰: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之政绩非史,莫纪家之族系,系非谱,莫传谱之功,与史并然。先王未之有改也,先王有宗法,无谱法。大宗流百世,百世宗之。小宗统三世,三世之小宗之其自宗而出也。生相庆,死相吊,休戚相惟。持贫乏相周恤厚之也。自宗法废,而谱法兴。谱法继宗法而并立者也。是故本其源之所自出明尊。尊也别其流之所由分明亲。亲也尊,尊亲亲观其帙者,孝慈仁爱之心将由然而兴矣。岂独辨贵贱,明等威已哉!彼有休戚不相关,生死不相恤,甚至籍谈不识其祖。郭崇韬妄附其祖者皆之,不明故也。传曰葛藟犹能庇。其本况人有兄弟宗族乎!然则先王之为此举之厚宗也。世也。能由此心推广之,因房以及望率,望以合氏联氏以广族。由族以举姓,则不徒克厚一族一宗而已,虽以治国平天下可也。张子曰:纵不能行于天下,犹可验于一乡。为梁氏子孙者,尚其勖诸。</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05梁姓在历史上的名人和事迹</b></p><p><br></p><p>在中国历史上,梁姓有一人称帝。隋朝夏州朔方(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人梁师都,原任鹰扬郎将,617年起兵反隋,自称皇帝,国号梁,年号永隆,历时11年。梁姓最显赫的家族是东汉时以梁竦为首的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梁氏。章帝时,梁竦有两女为贵人,小贵人生和帝。后为窦后所忌,两贵人被杀,他死狱中。和帝即位,追封梁竦为褒亲愍侯,子3人皆为侯。其孙梁商,袭父爵,顺帝时任大将军,总管朝政,死后由子梁冀继任。梁冀的妹妹梁妠为顺帝皇后,称梁太后,另一个妹妹为桓帝皇后。顺帝死后,他与梁太后迎立冲、质、桓三帝,梁太后临朝执政,他专断朝政近20年。梁氏一门前后有7个侯,3个皇后,6个贵人,两个大将军,可谓满门显贵。此外,东汉有隐士梁鸿,书法家梁鹄;后赵时有戍卒起义领袖梁犊;唐代有天文仪器制造家、画家梁令瓒,文学家梁肃;北宋有权知开封府的梁颢,官至太尉、开府仪同三司,鬻卖官职的宦官梁师成;南宋有女将梁红玉,抗金义军首领梁兴,画家梁楷;明代有戏曲作家梁辰鱼;明末清初有建筑工匠梁九;清代有江南提督梁化凤,诗人梁佩兰,东阁大学士掌翰林院学士梁诗正,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梁国治,书法家梁同书,文学家梁章钜、梁廷楠;近现代有曾于1921年出任国务总理的梁士诒,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森林学家梁希,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当代,美国有华人银行家梁淑仪。于此可见,梁姓英才辈出,代不乏人。</p> <p><b>附梁氏家谱原文:</b></p><p><b>古者因生以赐姓姓者人之所出也传不云乎祖父之初生虽百世不改也有姓而复有氏氏犹家也立氏以别族皆自姓而分之盖本一姓而祚土命官因官赐氏因名因字因谥号为氏始分别耳故是分而称之曰氏合而言之曰族氏其流也姓其源也族由姓而合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三因流溯源以有故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姓不可称为氏如春秋夫人风氏之类是也三代之后姓氏浑而为一分其源别其流乃以地分贵贱古道不明始是矣然隋唐以上在官称有簿状在家称有谱者上之官官为考正藏之秘书是故私谱有滥者紏之以官籍官籍不及者稽之谱此贵贱等威犹能彰彻于天下自季以来论人不可以世望婚姻不详阀阅内谱罕有传者予甚以恸之今者吾邑乡荐圭崖先生出其家谱俾发考发属先生门下且方成承大司成黄泰泉之命编辑千家姓氏源流知此为悉乃敢为先生道之梁氏之先本姓赢颛顼高阳氏之后也高阳氏裔孙大业娶少典之女华生大费大费与禹治水有功禹曰非予能亦费是辅帝曰咨大费尔赞禹功其赐尔皐游尔后将大乃妻之姚姓之玉女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伯翳即伯益也以其居于赢故赐姓曰赢以调驯鸟兽又赐为鸟浴氏子姓传讹为俗氏舜念伯益有功后封其少子于徐后为徐氏伯益之后有蜚庶子孙亦以其名为氏蜚庶二子曰恶来曰季胜恶来之子曰女防女防之子曰非子非子为周孝王畜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藩息五分地为附庸邑之于秦使续赢秦氏号曰秦赢后世遂为秦氏然非子之裔以畜马故因为畜马氏或加邑为鄐氏有封于邑乡者为邑乡氏后出邑从衣为裴氏又有读裴为非因谓之非子生秦侯秦侯生秦仲大戒子灭成之族宣王命秦仲讨西戎不克死之平王思秦仲之功封其少子康于夏阳之梁山其后遂为梁氏梁氏自此始也其九世祖裔孙梁鳣字叔鱼孔门弟子封千乘侯而下至汉有梁统字仲宁迠武初封陵乡侯出守九江有治迹其子松字伯孙又有梁谏字叔敬常登高远望叹曰大丈夫生当封侯死当庙食不然闲居可以养志诗书足以自娱目州县之职徒劳人耳尝作书曰名七序以愧世之竞进者班固见之曰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俱梁谏作七序而素餐窃位惭明帝朝聘之不就士论高之章帝纳其女为贵人和帝即谏公之女所生也谏之孙曰商字伯夏其女为顺帝后顺帝拜商为大将军商自以戚为属居大位每存谦让虚已进贤京师称为良辅大将军梁兾不疑俱是商之子也</b></p><p><br></p><p><b>扶风人梁鸿字伯鸾东出阙遇京师作五噫歌易姓名与妻孟光隐居霸陵齐鲁之间清藻操自守盖亦一世之高士也至为兖州刺史梁桂华岐州剌史梁彦先或居安定又有梁护王莽封之使奉祀少吴后有梁觐梁弘符秦有梁成燕有梁深隋有梁毗梁彦梁先俱名显当世其后或有居安定或有居下邳历代人物因不能备述要知代不乏后显梁氏之谱实自兾州剌史梁彦先焉居郡多祥瑞奏课为天下最至考宗有文贞唐末登第有梁爽为左台御使正色立朝百僚所惮朝散敬大夫梁幪传世诗习百卷宗雍熙二年殿试廷燎赋有梁灏字太素魁多士时年八十二其谢启有云皓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自呤龙头属老成之句其长子梁固祥符二年廷试擢大魁魏野贺诗云封禅汾阴连岁榜状元还生状元儿次子名适观文殿大学士谥荘肃士论荣之梁鼎淳化间为殿中丞出守吉州有风力能击征猾贼上尝其能记其名于御屏除知制诰有梁焘熙宁中登第魁天下官至宰相其子梁绍提干广东以至考著名母死守卢墓至诚所感有甘露降芝草生之瑞而生子汝嘉户部尚书同平章事封缙云侯加少师次抚民由进士任吏科给事三爱民福建知府其后梁克家绍兴中大魁天下官至宰相盖有梁氏代培兰玉世雄钟鼎其登甲第而垂青史者岂毫舌所馨哉予独敉而列之亦举其最者耳至若沿支竟派则济济云礽谱系散传而难核惟永保者为圭崖先生之祖即提干公孙给事公子也官任宋之通政使绍兴未与二三弟自南雄而迁之广州后兄弟分居永保迁于古冈仓步巷次永安迁于佛山三水三永寿迁于肇庆阳江四永定迁于东莞顺德增城古冈之梁实自通政始也其置田圹一百五十余顷糯米租谷八百石配陈氏夫人生四子长曰东溪次曰南溪三曰北溪四曰西溪至梁临字仲敬号隆川元未探花不仕皇明洪武三年庚戍后登二甲进士官至礼部主事是永保公十二世孙也厥后诗礼相传奕世科第然世愈远数愈繁先生惧后不明乃重缉旧谱纵横详畧一本苏老下谱法予阅而叹曰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之政绩非史莫纪家之族系系非谱莫传谱之功与史并然先王未之有改也先王有宗法无谱法大宗流百世百世宗之小宗统三世三世之小宗之其自宗而出也生相庆死相吊休戚相惟持贫乏相周恤厚之也自宗法废而谱法兴谱法继宗法而并立者也是故本其源之所自出明尊尊也别其流之所由分明亲亲也尊尊亲亲观其帙者孝慈仁爱之心将由然而兴矣岂独辨贵贱明等威已哉彼有休戚不相关生死不相恤甚至籍谈不识其祖郭崇韬妄附其祖者皆之不明故也传曰葛藟犹能庇其本况人有兄弟宗族乎然则先王之为此举之厚宗也世也能由此心推广之因房以及望率望以合氏联氏以广族由族以举姓则不徒克厚一族一宗而已虽以治国平天下可也张子曰纵不能行于天下犹可验于一乡为梁氏子孙者尚其勖诸</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