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好像有这么一说,没去过宽窄巷子就等于没去过成都。全国不少城市都有诸如此类的坊、街、巷、胡同之类,靠着互联网推波助澜,大多成了炙手可热的旅游景点。</h3><h3><br></h3><h3>就广州而言,北京路和上下九两条步行街曾经辉煌过,至今仍是响当当的旅游名片,我想正是这种比对促进了永庆坊急起直追的嬗变。</h3><h3><br></h3><h3>永庆坊,座落在有百年历史的恩宁路上,是广州最美的骑楼街,且又是旧危房集中区域。改造早在规划中,只是被拆迁难拖延了脚步。永庆坊于2016年进行一期改造(之前叫“永庆大街”,永庆坊是改造后的新称呼)修缮,现正在进行二期改造。</h3><h3><br></h3><h3>食之欠味,弃之可惜,以此评价仍在继续改造中的永庆坊,不知会不会过于尖刻。似乎有这么一说“同一个哈姆雷特,不同观众眼里就有不同的哈姆雷特”(大意),这就是所谓的“见仁见智”吧。</h3><h3><br></h3><h3>很有看头的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我已做美篇,此处不赘言了)就紧挨着它,永庆坊历史文化街区倒是把粤剧艺术博物馆纳入囊中的,这样综合而言,永庆坊历史文化街区还是挺有“嚼头”的。是否可作如下安排,看完博物馆,再顺带遛一下永庆坊的街街巷巷呢。</h3><h3><br></h3><h3>永庆坊的二期改造仍在进行之中,但愿它不负众望(为旧城改造留下记忆,让“老广们”留下乡愁),华丽变身之后能尽情绽放西关历史风情的魅力。</h3><h3><br></h3><h3>文内图片为去年春节及11月所拍,原本打算今年春节再去作些补拍(比如曾是粤剧演员之家的八和会馆应有故事,去春它闭馆整修,去秋一心惦着李小龙故居,把它忽略了),却因众所周知之因未能成行。</h3> <h3>初访永庆坊,时值2019年春节,小广场布展有关永庆坊的图片。</h3> <h3>“鸡公榄”,卖橄榄者的固定行头扮相。如果你关注过广东出名的电视连续剧《七十二家房客》,对之就不会陌生。</h3> <h3>老字号“莲香楼”(饼业为主)也入驻坊内,广州人把礼品叫作“手信”。</h3> <h3>去年春节走访永庆坊,没感到特别热闹(游客和生意均不算很旺),毕竟它起步晚,不少店铺尚未租出。下图多少可以佐证,孤零零的店主小孩可能正做着寒假作业。</h3> <h3>这间印刷馆因有体验项目,里边齐全的印刷器材为常人少见,这两项吸引力叠加,聚集了一些人气。</h3> <h3>该店较特殊,玻璃地板下为老屋原本的地坪,做这样明示,年代的久远感就出来了。</h3> <h3>这是我在自做美篇中第一次出镜(论长相,自知是摆不上台的货),那次走累了就选了家食肆就餐,入内顿觉与众不同,浓浓文艺范儿扑面而来,墙上有诸多各界名人来光顾时留下身影的照片。我身后有雕塑大师潘鹤亲笔题字的镜框,喜欢那内容豁达“能颠就颠过一天”。尤其是“颠”,意味无穷。</h3> <h3>就餐那家店内的这幅蒙娜丽莎不知出于何人之手</h3> <h3>去年11月再访永庆坊,早上8点多,此时店门未开,一派冷清。</h3> <h3>李小龙,一位让世界对中国功夫刮目相看的电影明星,下图为李小龙父亲李海泉的居所,这是永庆坊的亮点及看点。</h3><h3><br></h3><h3>李海泉是粤剧一代名伶,上世纪四十年代名列粤剧“四大名丑”。其故居现复原西关大屋建筑,详述李小龙的生平与演艺历史。</h3><h3><br></h3><h3>去年年头仍闭门修缮,等到我11月再访,有幸可参观了。原本故居之类理应尽可能保留原貌,所谓整旧如旧。但入内感觉太新了些,猜想也许是旧屋过于破损,不得已而为之吧。</h3> <h3>銮舆堂,前身为“德和堂”,为八和会馆旗下八分堂之一,是粤剧武打行演武之地,召集粤剧的龙虎武师。两次造访都被挡在门外,恐怕得怪自己未踏准时间点。</h3> <h3>以下两图都渲染了咏春拳,该拳无疑属南拳,但究竟出于何处至今说法不一,倒是佛山自认为宗的。恩宁路曾是粤剧之街,广佛同城渊源久长,所以突出咏春拳也算顺理成章。</h3> <h3>“八和会馆”在永庆坊坊口向东不远处的恩宁路上,前身为佛山“琼花会馆”,1889年落址于黄沙,后迁至此,为海内外粤剧总会,最盛期有六千多会员登记在册,成就了恩宁路“粤剧之街”的美誉。</h3><h3><br></h3><h3>去春造访,遇其闭馆整修。</h3> <h3>永庆坊所在的恩宁路,眼下仍显得冷清,靠一些铜器铺(手工作坊)撑着市面,看来活化老街还待努力,任重道远。</h3> <h3>恩宁路与上下九步行街其实只隔着一段第十甫路(直通),老字号“莲香楼”就在该路上,与永庆坊不太远。</h3> <h3>詹天佑故居在恩宁路的一条巷内,与永庆坊相距不远,也被纳入永庆坊历史文化街区内。</h3><h3><br></h3><h3>詹天佑曾祖父曾借“一口通商”的广告经营安徽茶叶,通过“十三行”行销海外,后由于《南京条约》签订,一口通商废止,詹天佑父亲改为代写书信与篆刻为生,詹天佑十二岁报考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后考入美国耶鲁大学攻读铁路专业。回国后建造了京张铁路等著名工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