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百年的琴声

石头吉祥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穿越百年的琴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896年。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初夏。夜晚。旷野。小提琴流淌的琴声飘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位六十三岁的老人拖着沉重疲惫的病体,依偎在一块孤零零的墓碑旁,举着小提琴悲痛欲绝地拉着自己给坟墓里的人创作的原本是要献给她生日的乐曲。旷野里如怨如诉的琴声和着眼泪缓缓流淌,抒发着他坚贞不移的爱情和无边的思念,随风飘荡在浓浓的夜色覆盖的美因河畔宁静原野。这位老人就是与贝多芬和巴赫齐名的世界著名音乐家勃拉姆斯,坟墓里躺着的是两天前下葬的世界著名钢琴家克拉拉——勃拉姆斯终身暗恋的梦中情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5月初的夜晚,一钩上弦月弯弯地悬在天际,像一只没有闭上的明亮眼睛,凄然地注视着这位无限伤心的老人,仿佛全神贯注的倾听他那被泪水打湿的古典浪漫的琴音。美因河畔极为安静,一树一树的珠兰和海桐盛开着洁白温柔的花朵,馨香袅袅,静穆无声;川流不息的河水呜呜咽咽地和着琴声激荡着夜晚的宁静,笼罩在忧郁的小提琴抒情曲里,与这个痴情悲伤的老人融为一体,今晚他失去了自己此生唯一钟情的克拉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勃拉姆斯心如刀绞,泪如雨下,他支撑着病体孤零零地站在克拉拉的墓地拉着小提琴,让琴声诉说四十年来痛苦的思念和自我克制忍耐的艰难,诉说他此刻的痛不欲生,眼前浮现的全是四十年前那个光彩照人、美丽绝伦,名满欧洲的钢琴家克拉拉,那个让他一见倾心而再也无法自拔的克拉拉,那个浑身散发着超凡脱俗气质的克拉拉,那个让他终生心如磐石无转移的克拉拉,那个比自己大十四岁的克拉拉,那个世界杰出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舒曼的妻子的克拉拉,也还是七个孩子的母亲的克拉拉。那时候,他刚刚二十岁,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无名乐师,怀揣着一位爱惜才华的著名音乐家的推荐信敲开了舒曼的家门,他拿出自己创作的一首G大调钢琴奏鸣曲的草稿请教舒曼。舒曼打开钢琴盖,让他坐下来弹奏,还没弹完一节,舒曼就有些激动,亲切地说:“请停一停,我希望克拉拉也能听到。”舒曼说完就把克拉拉叫到客厅来听勃拉姆斯的弹奏,当时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与这里的女主人结下一生的不解之缘,坠入难以解脱的暗恋情海,使他用尽一生的精力沉溺其中无法泅渡出爱情的海面。现在他已经习惯了孤独的思念,安宁地沉浸在对克拉拉的爱恋中,远远地守护着心中的爱,写下一曲又一曲饱含深情的世界名曲,给人类留下宝贵的音乐艺术宝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天勃拉姆斯弹完钢琴奏鸣曲以后,舒曼激动地张开双臂,兴奋地喊道:“天才啊!年轻人,天才!……”并邀请勃拉姆斯留下来住在自己家里,指导他作曲、演奏,帮助他发表作品,并借自己在音乐界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帮助他出版早期的作品。舒曼还情不自禁地拿起十年前就中断了的评论之笔热情洋溢地为《新音乐杂志》写了世界音乐史上著名的评论《新的道路》,向当时的音乐界极力推荐年轻的天才。勃拉姆斯生逢伯乐,无比激动和感恩,不仅感激知遇之恩,更钦慕他们夫妇两人的在音乐方面的灵感和天赋、成就和声誉,并被舒曼和克拉拉的智慧、善良、崇高的人格魅力倾倒,他奉恩师若父,可不巧的是对师母暗生情爱,一往而深,无法自拔。勃拉姆斯情不自禁地崇拜克拉拉的才华、美貌、教养、气质、干练……还有对音乐艺术恰到好处的理解与创造,但是他只能压抑着不外露一点点,把爱深深地掩藏在心底。他甚至认为像舒曼和克拉拉这样崇高的人不应该住在人间,他们有天使一样的高尚纯洁、快乐善良的无私精神,只有仙界才能配得上他们居住。因此他把自己对克拉拉的爱、尊重和崇拜默默地藏在心里化作一首首热情洋溢的抒情曲,献给恩师舒曼和克拉拉。现在,所有这一切此刻都已隔在两个世界里了,勃拉姆斯一下子失去了精神支撑, 从此这个世界暗淡凄凉,毫无生趣。</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勃拉姆斯回想起舒曼与克拉拉如诗如花的美丽温柔的幸福生活仅仅拥有了短短的十四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勃拉姆斯来到他们家半年后,舒曼犯了家族性的神经失常病,舒曼许诺给克拉拉“如诗如花的幸福生活”在十四年的家庭婚姻中完全兑现了,可是如今这种生活突然因舒曼疾病的发作而中断,克拉拉完全笼罩在无可奈何的痛苦之中。舒曼被送进了疯人院治疗,克拉拉为了维持家庭的经济开销,奔波欧洲各地演出,她和舒曼的七个孩子暂时交给勃拉姆斯照看。克拉拉面临苦难的生活,使性格内向、简单、粗疏、木讷的年轻人的感情变得细腻和充满耐心,他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照顾生病的舒曼,并写信告诉克拉拉孩子们的趣事,告诉舒曼的病情,让她放心。他还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封封火热的情书,只是一封也没有寄出去,仿佛是写给自己的,每一封都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从不敢让克拉拉知道。他只好把这种火热的感情写进音乐作品里,献给克拉拉。克拉拉演出回家的间隙,他把自己写的献给克拉拉的音乐作品“B大调钢琴三重奏”和一些小提琴曲演奏给她听,征求她的意见。克拉拉懂得乐曲的含义,她像母亲一样和蔼亲切而又温柔耐心地委婉告诉勃拉姆斯自己和舒曼的爱情故事和经历,表明自己此生只挚爱舒曼一人,而对待勃拉姆斯的感情就像是一位母亲和老师对待一个自己最喜欢最欣赏的孩子一样。勃拉姆斯完全被克拉拉的坦诚、温柔、善良的情怀感动,他从此深深地抑制自己的感情,把自己对克拉拉的感情封存起来,除了与克拉拉交流音乐作品,交流孩子们的生活,交流舒曼的病情,对自己的感情守口如瓶,只字不提,竭尽全力帮助克拉拉度过生活中的难关。他每天都守在舒曼的病榻前,想办法唤起舒曼的美好记忆,希望能够早日帮助恩师恢复正常。有时他看到克拉拉一个人孤独地坐在花园里悲伤的时候,他就站在自己房间的窗前一首接一首默默地演奏克拉拉喜欢的钢琴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两年以后,舒曼病逝。克拉拉的心碎了。勃拉姆斯的心灵受到沉重的打击。他竭尽全力帮助克拉拉料理恩师的后事,寸步不离地为舒曼守灵,夜晚独对恩师的遗像时他突然明白了一些事情,“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他找到了控制自己激情的力量,深深地感觉到自己能够为恩师身后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爱惜恩师身后的声誉,支持和帮助克拉拉整理恩师的遗作,不能因为自己纯真的挚爱却给社会上那些无聊至极且一辈子只专注造谣生非的恶俗之人留下口实。勃拉姆斯在恩师下葬的当天晚上就不辞而别。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背起行囊,凝望了一会儿克拉拉的房间,悄悄地离去,从此便是天各一方远远的守望,终生未娶也终生再没有见过克拉拉。美好的感情“发乎情,止乎礼”。这时候,他才23岁。</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896年,63岁的勃拉姆斯在瑞士休养抱病的身体,突然收到克拉拉病逝的电报,他得此噩耗悲痛万分,急匆匆地拿上自己准备给克拉拉庆贺生日创作的《四首最严肃的歌》的手稿和提琴,就往火车站赶去。由于他过度悲伤,竟然上了相反方向的火车还不知道,在火车上他完全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回想与克拉拉整整四十年的漫长分别当中,他发自肺腑写下无数热情洋溢的情书,却一封也没有寄给自己眷恋的爱人,而是一直以交流音乐作品而不断通信,他写的每一首乐曲都会征求克拉拉的意见,然后进行修改,并且把每一首曲子的手稿都寄给克拉拉保存。克拉拉对音乐虔诚的热爱,对音乐超凡入圣的感悟和理解,她那高超的钢琴演奏艺术和作曲水平,无一不震撼他的心灵,拨动他的琴弦。他曾在信中告诉克拉拉:“创作音乐作品是痛苦的,每一首乐曲都是在艰难中诞生的。”他还说:“自己的每一首作品都是来之克拉拉。”他把爱、痛苦、思念、激情、压抑、无奈……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咬碎压在心底,然后从心底流泻到五线谱上。他回想起自己刚刚离开克拉拉的时候,开始构思《C小调钢琴四重奏》,写好后不断征求克拉拉的意见,一再修改,直到20年后才完成,他说这是他献给克拉拉的“爱情的纪念和痛苦的结晶”。正是这首曲子被称为音乐史上的“第十交响曲”,是继贝多芬“第九交响乐”以后最为经典的作品,因此他与贝多芬并列其名。《C小调钢琴四重奏》中充满苦闷、痛苦、失意、忧愁、喜悦、爱恋等矛盾色彩,交织着爱情的热烈和道义的冷静;交织着一个暗恋者无可奈何的七情六欲和道德自律,是作者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因此有人评论此曲说:“笔尖流淌出来的不是音符,而是心底痛苦跳荡的节奏”,“这是标志,是不能忘却的爱情的标志,是不可逾越的道德的标志,也是永恒冲突的标志。”唉——真是“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勃拉姆斯既放不下对克拉拉的爱恋和相思,又难以逾越道德戒律,这种感情和理性的冲突使他的内心一直被撕扯着,时刻感到莫大的无法解脱的痛苦和无法言说的恋情。这时候,勃拉姆斯已经四十三岁了,他越来越变得理性,他清醒地认识到有时候“牺牲了爱,却可以让爱成为永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再往后的20年里,他从克拉拉的高贵品质和母性温柔的感染影响下,心情渐渐变得持久地平静下来,那激荡飞扬的爱情化为一平如镜的湖水,感到无比温馨、深邃。至此,两颗高尚的心灵终于羽化成蝶,翩跹在音乐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火车进站了,把勃拉姆斯从悲痛的回忆和沉思中拉了出来,这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坐错了方向,沮丧和痛苦使拖着疾病之躯的勃拉姆斯更加悲痛。他赶紧重新上了开往法兰克福的列车,辗转奔波了两天两夜终于赶到了,可是克拉拉已经下葬了,他没想到连最后一面都没见上,他悲痛欲绝地站在夜色笼罩的墓地,任眼泪肆意流淌。他颤颤巍巍的从怀里掏出《四首最严肃的歌》的手稿,放在克拉拉的墓碑前,然后举起小提琴拉起来……夜幕下美因河畔空旷的原野流淌着忧郁悲伤的琴声……这琴声穿越百年的时光流淌在人间,感动无数内心充满高尚纯洁的爱的灵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突然觉得勃拉姆斯阴错阳差地坐错火车,耽误了给克拉拉送葬是上天的安排,不忍打破四十年前克拉拉留给他梦魂牵绕的完美形象,或者是克拉拉在天有灵,不愿让他看到自己衰老的容颜,不愿让他在众人面前悲痛忘形 ,他已经是享誉世界的音乐界杰出的大家,是受全世界人们敬仰的杰出音乐家,不愿让他给凡夫俗子留下议论和演绎的情节,不愿影响他的名望,而且也不愿把本该是他俩最后的个人私会留给众目睽睽和参与,她只想一个人静静地聆听他的心声、他的琴声,冥冥之中引导他在墓地只给她一个人拉琴听,唯有她的灵魂才真正懂得琴音起伏的感情内含。夜晚寂静的原野正适合两个爱的灵魂静静地倾诉、倾听、交融、缱绻……天地静默,旷野里悠悠琴声与灵魂呼应缠绵,这是最好最长情最诗意的告别,是四十年相思情在小提琴上的诉说流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琴声穿越百年的时光长河不绝回响,流淌在无数充满爱情的人的心底,感动无数充满爱情的心灵。</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勃拉姆斯送走克拉拉以后,他万念俱灰,创作乐曲的灵感之泉枯竭了,他的精神家园坍塌了,“情深自古难延寿”,他拖着63岁的病躯郁郁寡欢,“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人间已经无处安放他的爱恋,他心灰意冷地感觉到失去了精神支撑和生活的勇气,从此再也不可能与克拉拉书信交流音乐作品的创作了,精神支柱没有了,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没有了克拉拉他无法在乐曲创作中默默倾诉,寻求心灵的慰藉,弥补生活的缺憾了。“哀莫大于心死,悲莫过于无声”,他无声的将自己43年写给克拉拉的情书和一些音乐作品的手稿一页一页地和着泪水焚烧了,不留一点痕迹。然后把自己关在屋里整整三天,坐在钢琴旁涕泪流淌,一个人忘情地演奏着克拉拉生前最喜欢的音乐作品,一首完了又一首,有舒曼写的、自己写的、克拉拉写的。他不停地演奏着,好像把自己43年跌宕起伏的爱情波澜做了一个了结似的……“人生自是有情痴”,克制了一辈子爱情的勃拉姆斯就这样痴情地追随自己钟爱了一生的克拉拉去了,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啊!他的生命、孤独、才华、爱、思念……一一地停息了,但是他对音乐和爱情的执着精神,他的伟大、深刻、真诚,永远长存人们的心间。</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德国著名诗人席勒曾感叹:“爱能使伟大的灵魂变的更伟大。”是啊,舒曼、勃拉姆斯、克拉拉三个高尚、伟大的灵魂诠释了爱的含义。他们对音乐艺术的虔诚挚爱、对人才的珍惜爱护、对爱情的忠贞爱惜、对生活的满腔热爱仿佛一座灯塔,照亮迷途的人们,照彻人性阴暗的角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墓地的琴声穿越百年的时光,永远流淌在世界上充满真纯至爱的人们的心里,流淌在崇高的音乐和爱情的长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说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文章参考《舒曼•克拉拉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文中图片都来至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