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诗曰:</h3><h3>一行拙文字,</h3><h3>两眼思亲泪。</h3><h3>后山小佘太</h3><h3>谁人不识君,</h3><h3>女中明白人,</h3><h3>邻里好乡亲。</h3> <h3> 2019年岁末,对于后山石氏家族是个永远难以忘怀的日子。一位前六十年一十八岁从包头下嫁到偏远山区大后山小佘太王林沟社的女士常静明走完了她八十五岁的人生路,离开了人间,去往西天极乐世界。老人家升天西去,给儿女们留下不尽的思念!</h3><h3> 也是缘分使然,我于198 8年做为这个家族最小的女婿,加入了这个大家庭。几十年的磨合,新女婿变成老女婿,想的比较多的还是岳母的好,以及她老人牵挂的亲戚朋友,对直男旺女的思念,雪浓于水的亲情。近日,国家有难,宅在家中规避肺炎,无所事事,又想起她姥姥,小婿写点文字也敬点孝心。</h3><h3> 岳母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出生于包头常氏家族,岳母的父亲行医问药,是有名的中医,好手艺, 扶危济困,造福一方百姓。可是那时共和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老百姓经济特别困难,也或许是因为其他方面的原因,为求儿女平安,能生活过得去,只好把女儿也就是我的岳母,托人介绍,嫁给当时大后山小佘太王林沟的社员比自己大十二岁的男人石满柱做媳妇。虽然岁数大些,但人很精明,故事也就应该从这里开始了。</h3> <h3>这是岳母的父亲,常泰。当时中央人民政府颁发的医师证书。在那个年代是了不起的文化人。</h3> <h3>后山地区明安,朝阳,小佘太,文革前是一公社,文革后期分为三个公社。自然条件恶劣,岳母所在大王林沟更是旱地。靠天吃饭。天年好了,种的旱地小麦,亩产八九十斤,就算不错了,那种作物由于个小,不用镰刀割,用手扒,当地人陶侃做这营生是疙纠在地里,如二鬼抽筋,种一坡,收一车。一九八八年暑期我去支农,让考验了几天,彻底的弄水了。我记得,岳母隔三差五的变着法子给我改善生活,那时我就发现岳母做点一手好农家饭。</h3><h3> 岳母蒸糕的技术那是一流,我记得她们院里有一石对子,每次去总是要淘黄米,然后是捣糕,鸡肉蘸糕,就是一绝。女婿上门,鸡爷头疼,可能就是说的此事。其实用鸡肉蘸糕招待贵宾,古已有之。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就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诗句。</h3><h3> 除了大手笔的蒸糕,还做的一手好荞面疙坨,我们家是把荞面用冷水和了,搓成条,然后再用手切了小丁,在左手掌搓压而成,人家是用擀面杖擀了,上刀切成均匀的小方丁,直接在面案上加工,双手开功,效率特别高。七八口人吃圪坨,一会儿功夫搞定,配上羊肉梢子,吃的浑身热乎乎的。</h3><h3> 当然,还有拿糕,用土豆泥做的馅饼等等,我好像学来着了,但苦于天分不够,悟性不高,未果。</h3><h3><br></h3> <h3> 我的未成见面的岳父,这是一个据说脾气不太好的人,但人很精明。大集体的时候是王林沟村第一家有过缝纫机的人家。是捡牛马猪粪换来的。吃大锅饭的时候,社员们都挨饿,凭着自己的精打细算,几个娃娃没有饿肚子 。喜爱抽旱烟,一支羊棒,抽个没完没了,弄的满世界都是烟灰。早年得过胃病,岳母的父亲给治好,1986年患心肌梗死离世,留下岳母托儿带女几十年,真的很不容易!</h3> <h3> 感谢我六舅,包头市的大画家提供的能反映小佘太大后山风土人情的绘画作品,使亲亲们能勾起儿时记忆,对表现岳母的勤劳,精干,以苦为乐,乐于助人的思想品质,提供佐证材料。好一份浓浓的后山小村的田园风景画,浓浓的乡愁!</h3> <h3>这次是来的亲戚们最多的一次。常舒大学毕业上班之前和亲戚们来看望她二姑。好几辆车停在哥哥都门口,热闹非凡,小佘太老屋蓬荜生辉!</h3><h3><br></h3> <h3>这是我六舅凭着当年的记忆,勾画的后王林沟的草图。</h3> <p>这是后王林沟现在的景象,已是人面不知哪里去,桃花依旧笑春风。</p> <h3> 2019年最后一场雪,下的很大。白雪皑皑,雪片洋洋洒洒,下个不停。也是我之错。孙孙回来前旗,我搞决算工作,忙的不可开交,没有人看,电话把爱人催回来,没想到,两天后的风雪夜,岳母居然长逝。从此阴阳两割,我爱人没有见上老人家最后一面。至今我心里仍然感到无比的惦愧!</h3><h3> 到家后,大兄哥和我们简单介绍了岳母走到情况。有一个细节,我记得很清楚,夜晚零点,老人家让儿子给她洗脸,说她要走了,没想到真的当晚就走了,时间定格在晚三点。</h3><h3> 一生爱干净,是岳母在常家大院子从小培养出来的生活习惯,这种习惯一直坚持到老。有好几次,在前旗医院住院同病房的病友或者陪床的,一看见这个老太太,就像城里来的人。有着大家闺秀的气质。</h3> <h3>这是岳母的子弟,一男三女,儿孙满堂。</h3> <h3>岳母一生养育了一男三女。那个特殊的年代,特别是六十年代,生活特别困难,都能养育成人,特别是我媳妇能供出高中毕业,这对一个农村山沟沟里的老人,思想可以说很先进了。其他不敢说,早先年,我们也在困难的时候老人家对我们家的关照我是刻骨铭心。</h3><h3> 那一年,我和石老师结婚,没有婚纱,没有结婚照,岳母对我们的关照却是满满的。到了春天,老人家给我哥料理菜园子,打猪喂狗,做饭,以便哥嫂能干完农活儿回到家有一口热气腾腾的饭菜。秋收完,场面收拾了,谷物都入仓,打点行囊,去大十分我那里,给我们做饭,打扫家。我记得每天天刚蒙蒙亮,岳母便拿起扫把扫院子,从公社大院家属房,到住闫老婆子的公路边的旧家属院,到借住张奋歧的屋子,来来回回,我们这家麻烦人家,从1988年我和石文英结婚到1998年,十年搬了十一次家,都没离开岳母的忙前忙后,所有我对岳母的情感更深点。特别令人感动的是,每天午饭做好了,一个人在大门口等待闺女的回来。没有昔日生活的艰难,也就无所谓今日幸福的来之不易,多少年后,一壶老酒唱响全国,而真真正正的流出感动的泪水,又何愁不是有生活经历,感同身受的人哪。娘在,家就在。心累了,有个休憩的地方,现在我们都成没娘的孩子,心又该往何处安放? </h3><h3> 那一年,我去伊盟达拉特旗下海经商。走了两三年,岳母想闺女想到不行,约了我六舅去找寻。九十年代初,那时候没有手机,电话也很少,硬是一路四处打听,几经周折找到了我们。小的时候,对一些古诗词的理解不是很懂,长大了,为人父的时候,特别是岳母的亲为,才深深的懂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令人心痛的牵挂。</h3><h3> 我从年前12 月初开始忙开会计年终决算的事情,那场满天大雪,半夜三点,大兄哥打来电话,告诉老人家离世的消息,一早安排后续工作事宜给朋友弟兄,万般无奈,开着我的老吉利,冒了大雪,艰难的在被冰雪覆盖的柏油路面上爬行。逝者为大,为的就是能送老人家最后一程。</h3><h3> 小村走了老人,</h3><h3> 南海多了观音。</h3><h3> 唢呐声声吹响,</h3><h3> 纸钱片片飞扬,</h3><h3> 天堂没有病痛,</h3><h3> 岳母一路走好!</h3><h3><br></h3><h3> </h3> <h3>相见的幸福洋溢在老姊妹们脸上。</h3> <h3>不辞辛苦,终于见到日思夜想到女儿。</h3> <h3>笑在脸上,乐在心里。</h3> <h3> 这里还有两位老人我想特别说说。</h3><h3> 其一是我大舅,现已近九十岁,离休干部。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现和几个女儿在北京居住。也时不时的从北京乘火车转汽车风尘仆仆不远千里来大后山小佘太看望,捞探他的老妹妹,也就是我的岳母。老人家精神很好,前几年,我们一起登上了秦长城,性格开朗,活泼,依然一老顽童。猴性,象一毛头小伙子。有一年,老人家邀请岳母到北京住上一阵子,由岳母的侄女领上从包头坐火车到了首都。老姊妹俩在一起呆了一个多月。每天一早,吃上二两烧麦,喝上一碗浓浓的砖茶,遛弯北京城。遇上好天气,坐地铁,公交游览首都的名胜古迹。我在小佘太呆了好几十年,深有感触:在塞外阴山的深处,一辈子没有出过远门的老人比比皆是,更何况到伟大祖国的心脏首都北京,这个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大古都。岳母也算开了眼界。</h3><h3> 其二是,那一年,从岳母的老家山西浑源县的老舅舅(好像是我姥姥的弟弟)千乡百里,辗转包头到小佘太看望岳母。老姊妹五六十年未见面,思念之情难与言表,唯有老泪流淌。老舅舅那年来的时候七十多岁,在当地也是有名的老中医,小住了几天,闲暇的时候,给亲戚们把脉,开药方。我记得我也讨的一良方,很对症。吃了效果很好。</h3> <h3>小佘太秦长城</h3> <h3> 大家看到的这座老屋,其实不是最老的,最老的屋子是在小佘太后王林沟,住的地八墩房子,正面朝阳的地方是用土坯和了泥砌墙,后面借助土涯,为的是省公省料。我的妻二舅来这里住过一年多,后来我六舅我常军哥经常来,他们一起乘着夜色盖住井盖逮麻雀烧了吃,有一部分的青春芳华留在这大山深处。</h3><h3> 岳母是个重感情的女人。自己从包头远嫁到小佘太到王林沟这山沟沟里,本身就很孤独了,还常常惦记几个姊妹,那个时候,我们哪里到包头不通班车,有一趟火车,是包头到白云的,好像是晚九点多到垻梁,当地人想出去,想回来全靠这趟火车。岳母思亲切切,早上随便吃点,打点好行囊,姊妹们赶着驴车,或步行到垻梁上火车,约好了几时回来,几时接站。可有一次情况有些特殊,腊月天,勾月夜,却是阴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已是无人识路,情急之下放开了老驴,指引着大家回到家中。</h3><h3> 无独有偶,妻子和我哥遇同样的天气,北风呼呼,远处的鬼火淼淼,无边的恐惧袭来……。</h3><h3> 岳母的姊妹,侄儿,侄女都很亲她。早些年,交通不方便,我二舅坐包头到白云的火车邮车,在垻梁下车,骑自行车回王林沟看望姐姐,以后条件好了,舅舅们,特别是六舅经常开车往小佘太跑,老人家虽深居偏远山区,并不孤独。有浓浓的亲情,经济上你三百,她五百,甚至更多的频繁的帮助,令人感动!</h3> <h3>漫慢人生路,悠悠女儿情。岳母和共和国所有的母亲一样,能在如此艰难困苦中养育几个儿女,成家立业。用温暖感化人心,用爱普照大家。别的我不敢妄言,特别是对我们家特别是我在最困难的时候,哪怕是借住农电同学家被人家撵出来,哪怕是住学校的破烂教室连夜倒騰出六千斤荞麦,没来的及打扫,就匆匆搬去,那怕是邻居的女孩学开四轮车开到我屋里,直接打翻了面条盆……岳母都是在正面引导,鼓励。我经常听到她老人家讲的故事,说有一骑驴者,一老一少。少年不知行路难,羡慕前面坐轿的,老者说,咱后面还有步行跳担担的。为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可以了。关键是路要一步一步走,脚踏实地。现在岳母的子女有的已过六十岁,有的接近六十岁,几个儿女都很孝顺,特别是哥哥和三姐付出更多些。久病床前无孝子,得了这种心肺的疾病五六个年头了,子女们也算不容易了,这也是老人家积善成德,厚德载物的回报。</h3><h3> 现在孙字辈们,也落地生根,有她老人家天上的祝福,一代更比一代强。</h3><h3><br></h3> <h3>这是老人家1993年10月去包头参加姥姥的葬礼,胳膊上还戴着黑莎。那次,我和爱人也去了,记忆优新。文化的传承,往往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我记得有位同学说,子女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父母的言行。说的明白点就是往上做。你把事情做在哪里,包括孝老。我想将来自己的儿女们也差不到哪里去。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h3> <h3>这是老人家的外孙女,香香和她的女儿。性格开朗,善良,乖巧懂事。</h3> <h3>这是小字辈,姑舅两姨们小时候的合影。现在都已长大成人。</h3> <h3>女人就应该把最美到一面展示出来。</h3> <h3>岳母的小闺女,贴身的小棉袄。我的爱人石老师,回到我们家,风风雨雨几十年,一路走来,忍辱负重很不容易。孝敬老娘方面,做的也可以。</h3> <h3>那一年,妻二舅得病,岳母收拾行囊,一去就是半年多,紧接着我的妻妗也生病住院,后来在家长的慢长的疗养中岳母付出了不少但辛苦。那一年孙女家有事,随教随到,我们有了孩子,尽管是外孙子也和孙子一样对待,伸出温暖的双手揽入怀抱……。</h3><h3>岳母平时生活特别节检,很会计划过日子,五六十年代村里人大多吃不饱,拉下饥荒。岳母家总是还少有结余,村里那家有困难,百二八十,三百五百借走了,当然和岳父的精明能干也是分别开的。到后来,2010年举家搬在小佘太,赶上党的好政策,退耕还林,低保,精准扶贫,兜底户,生活更为好过,岳母总是夸赞习近平总书记的好政策,感恩共产党。除此而外,亲戚们特别是包头到舅舅们,侄儿,侄女,特别是我六舅马不停蹄的看望,三百,五百,甚至千数八百往下留。老太太手里经常有些零花钱。但自己舍不得花,早些年,老太太身体好的时候,一般情况是不吃药大,有时干了一天话儿,累了,浑身感觉酸痛,吃一片五毛钱一板子的双绿灭痛,就可以了。</h3><h3> 孙子结婚,大兄哥经济比较困难,岳母把自己多年省吃俭用暂下点钱都拿出来,又亲自出面和六兄弟和侄儿子借钱,无以报答,自己掏腰包在临近点村子里买了猪后座,拉成条,时谢兄弟和侄儿的救急之情。但却不忍心也不给儿子填麻烦。</h3> <h3>画家眼中的王林沟小院。别有一番情趣,岳母一大家人在这里住了好几十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标本式的农耕生活。</h3> <h3>家里饭菜单调,哥哥领着老娘下食堂。</h3> <h3>这是两亲家合影。这张照片很珍贵,腊月十六把岳母安葬,入土为安,回去单位,各类报表以及财政出款的微信雪片似的飞来,忙个不可开交,一直到腊月二十七上午算是告一段落。二十七下午,我母亲突然去世,天不佑老实人,谁能知道我们一家子行好行善,咋就这么一种结局呢?半个月的时间,俩位至亲至敬的老人,相继离我们而去,我很难接受,大年过后,初五血压高到120,180吃药不管用,心里有点担心我住进医院,后来因为有疫情的缘故提前出院。至今,脑海里总是萦绕着两位老人的影子。</h3> <h3>孙子,孙女,外孙子,都在老人家的庇佑下成长,饮水思源,小字辈们永远要记住奶奶(姥姥)的好。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h3><h3><br></h3> <h3>这是老人家的四闺女,四女婿。没有什么本事。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书写人生。早些年王林沟出金子的时候,好多人看不起的。几十年过去了,物是人非,我到觉得,当老师也挺好的。</h3> <h3>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是我们小佘太白山水库,也叫增龙昌水库。我在2010年前,经常用摩托车带着岳母采摘一种野生的调料,折蒙花。用胡油炸了,特别香,是调菜多最爱。离水库不远是东林场,早先年,我们家也养羊,可是不会剪羊毛,不会招绒,每次都是带上岳母和爱人去做这些事情。那一年,退耕还林,政府不让散养,我把这些东西低价处理了,再没有养过羊。但岳母助我那一臂之力,我还是记得的。</h3> <h3>哪有一点知识青年的样子。</h3> <h3><br></h3><h3>现在党的一項项惠民政策深入寻常百姓人家,王林沟的老房子拆了,政府在大十份村新盖了移民新村,大兄哥也给了一套,房子设计的和城市里的楼房差不多,唯一遗憾的是老人家没有住上。</h3><h3> 老人家走了,但精神永存,家风还在!</h3><h3> 国是最大的家,家是最小的国,我们努力把自己各自的小家治理好了,不求多么富贵,但求平安幸福。</h3><h3> 刘建平于2020年3 月2日晚。</h3><h3>会计写文章,有点为难,有不妥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多多包涵!</h3> <p>十个全覆盖后的村容村貌。感谢共产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