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古希腊雕塑艺术成就之高为世人所知。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具有世界上最丰富最经典最璀璨的古希腊雕塑收藏,这也是它从不落榜“世界十大博物馆”的资本。</p> <p>公元前五世纪,雅典经历了一次文化上的复兴,令后世望尘莫及。被西方学者推崇备至的 “言必称希腊”就是指的那个雅典的“黄金时代”。国家考古博物馆的雕塑收藏,展示了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五世纪古希腊雕塑的独特杰作。</p> 1928年从希腊海底打捞出的《少年与马》是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这件公元前140年浇铸的青铜雕塑,在大海中沉睡了千年,但是打捞出来时依然栩栩如生。奔马一跃而起,雕塑家将马的肌肉与骨骼刻画得苍劲有力。 <div>小骑手饱经沧桑皱着眉头,身姿前俯,双腿紧夹战马,给人一种奔腾的神韵,充分反映了古希腊的冶金技术和雕刻艺术在世界上已遥遥领先。<br></div> <p>这也是考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铜雕像《海神波塞冬》(一说为《主神宙斯》,因手中的标志性的道具遗失而无法判断其身份)。海神有着健壮的体格,宽肩厚胸,肌肉隆起,迈开双腿,左臂前伸,右臂向后上举,一副欲将三叉戟掷出(一说为手握雷电)的矫健姿态。</p><p>约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古希腊艺术家开始将他们发明的青铜浇铸技术运用到了雕塑铸造上,完成了大量精美的青铜雕像。这座宙斯或波塞冬青铜像高209厘米,约制作于公元前480-前460年,古风时期特征褪尽,已具备完整的古典时期风格。</p> <p>海神的脸上富有表情,尽管镶嵌的眼珠已经失落,只留下两个黑黑的空洞,但神采依旧。实际上,当时的雕塑尤其是神灵雕塑,眼睛是由石头或彩色宝石镶嵌而成。</p><p>当年这尊雕像与《少年与马》同船沉入海底。1928年,从希腊埃维亚岛海域打捞出来。</p><p>但凡大型青铜像都是海底打捞出来的,因为青铜可以回收熔化铸造兵器,所以很难留存于世。据说,目前世界上可考的古希腊青铜真人等身像原作仅10座左右。</p> <p>这座雕像叫《马拉松男孩》,是在1925年从马拉松湾的海底打捞出来的。这尊来自于公元前340-前330年的青铜塑像,距今已2300年历史,眼睛被完好地保留下来。有考古学家推测,少年左手曾托着一个球状物,那么可以想象是一只苹果,于是乎他就是诱走美女海伦、引发特洛伊战争的灭国王子帕里斯了。</p> <div>这尊称作《安迪基西拉岛的青年铜像》的雕像高149.3厘米,来自于公元前340-前330年,1900年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的安迪基西拉岛附近海域被发现,很可能是在罗马时期雕像作为战利品运往意大利的途中沉没海底的。打捞时雕像已很破碎,考古学家花费了大量心血才恢复了原貌。由于手中物品的遗失,无法认定其身份,有说若是金苹果,他就是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如果是拿着美杜沙的头那么就是珀尔修斯。</div><div>雕塑整体结构准确,姿态自然,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刻画。炯炯的目光,柔美含情的微合嘴唇,流露出对未来满怀信心的神态,满头精致的卷发衬托出他年轻英俊的脸庞。眼睛用铜料镶边,雪花石膏填白,显得神采奕奕,真实感很强。这件希腊古典主义后期的青铜像技艺娴熟,对人体结构的理解与刻画完美,流动着温柔秀美的古典韵味,在同时期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div> 这也是沉入海底的一件青年铜像,是在罗马时代早期仿公元前5世纪末至前4世纪初的原件的摹品。1998年被德国政府收回于2002年返还给希腊。 又一尊海神波塞冬的青铜像,头部保存完好,虽肢体残缺,可也是价值连城的国宝啊。 来自于公元前330-325年的拳击手萨提罗斯的头像。 随着希腊古典主义雕塑的发展,立体刻画人物的技法日趋成熟,人物呈现出更多样的姿态,从而能表达更丰富的情感。虽然这个男孩手上拿的什么,具体做什么都不清楚,但是孩子的神情姿态透出一种可爱的纯真。 <p>公元前146年,罗马占领并开始统治希腊,希腊进入罗马时代。由于罗马人崇尚希腊文化,希腊的文化中心地位得以保留,雕塑的希腊化风格得以延续。在历任罗马皇帝的统治下,希腊度过了延续300年的相对和平时期,史称“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和平”。</p><p>这是来自于公元前10年的皇帝奥古斯都青铜像。奥古斯都,也就是屋大维,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平息了内战,缔造了帝国四十年的和平与繁荣。</p> 来自于公元221-222年的女子青铜像,面部虽然塌陷变形,华丽的衣裳依然皱褶流畅。 小型青铜雕像。 雕塑展厅以大理石雕塑为主(希腊盛产大理石),也包括一些陶器与青铜器雕塑。依照时间发展顺序,可以大略地看出希腊雕塑是沿着几何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风格的道路逐步发展演变的。 展厅中有几尊来自公元前七世纪具有埃及影响的希腊古风时期人物雕像,端端正正直上直下,从头到脚正面向前。 希腊文化在古风时期(约公元前1000-前800年)充满活力,发展迅速,雕塑的成果丰硕。雕塑明显受到来自埃及的影响,身体比例一致,肌肉动作僵硬,模仿着埃及雕像的“正面律”,重心落于两脚之间,左脚在前,面部表情是嘴角微微上翘的“古风式微笑”。这些被称为“库洛斯”的青年男子雕像往往安放在神庙或墓葬,是古希腊人敬献给神的礼物。 <p>希腊古风时期众多的库洛斯常常是立于亡者墓前以兹纪念的雕像。 这尊高194厘米的雕像是约公元前530-前520年为了纪念一位叫克洛伊索斯的阵亡战士而作的,雕像轮廓比较准确丰满,也很接近真实的人体,表明当时雕塑家的解剖学已达相当水平。</p> 另一尊在阿提卡发现的约创作于公元前530年的男性青年雕像,更摆脱了埃及式僵硬的人像风格,身体比例更加自然,曲线更加柔和,脸上庄重宁静的微笑透出一种充满活力的情感。 约公元前550年-540年的穿长袍的女子雕像,雕塑家已开始打破僵硬的身姿,刻意追求一种愉悦的美感。女子雕像后面的雕塑是希腊版本的斯芬克司,狮身人面像,是陵墓的守护者。 公元前五世纪以后, 希腊雕刻迈入了光辉灿烂的时代,这个被称为“古典时期”的美术风格成为此后欧洲美术的典范。 中央展厅展出的古希腊各个时期的石刻雕塑,林立着简朴雅致的古风时期风格、以及后时的希腊化时期的男女雕像作品,让人不禁回到文化繁荣、思想活跃的古希腊“黄金时代”。 希腊雕塑的古典主义时期大约是公元前五世纪-前四世纪。那时希腊在对波斯的战争中获胜,雅典成为提洛联盟的盟主,民主制度发展到顶峰。那是伯里克利在雅典卫城修建帕特农神庙的时代,也是苏格拉底在古市集到处找人辩论的时代。此时,人像雕塑也取得很大进步,淡化了原有的装饰性的笑容,摆脱了埃及的影响,开始精确细致地表现动作和身体结构,崇尚自然,均衡稳定。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占据博物馆雕塑展厅的半壁江山。 若问历史上哪个文明对于健身最为痴迷,非希腊人莫属。在希腊人看来,“健全的精神必然寓于健全的身体”。他们对完美的身材甚至有着偏执般的痴狂,进而影响到后世和其他文明。运动会上的运动员与希腊神话人物一样,是较为普遍的希腊雕塑题材。这一时期古希腊雕塑的关注点尽在发达的肌肉、健硕的躯干,艺术的韵律就存在于这充满动感的躯体之中。这是公元前四世纪的作品。 <p>这是约公元前100年根据公元前420年的青铜原件复制的狄亚杜梅诺斯大理石雕像。这名男青年运动员正在给自己绑发带,发带是他的奖品,是对他运动员身份的认可。这些展现运动张力的雕塑,赞美了人体所饱含的生命力。希腊艺术家是通过知识达到这一美的境界的,世上没有一个真人的人体能像希腊雕像那样均衡、对称、健康、美丽,而且艺术家能够给这些“理想化”的完美人体注入生命的活力(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p> 公元前2世纪的阿芙洛狄忒大理石雕塑。希腊雕塑家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对人体美的发现。他们终于发现“稍息”比“立正”要美好,把重心落在一只脚上,另一只脚弯曲,胯部倾侧,双手得到了自由,一个典型的希腊S造型展现了情感曲线的柔美,完成了西方人至今奉为典范的形式(蒋勋:《美的沉思》)。 展出的古希腊雕塑,男性注重肌肉的刻画,女性增加了柔美的曲线,裙摆更有动感,如同微风吹过一般。 大理石女性陪葬雕塑,根据公元前300年的雕塑原型于公元前2世纪复制。 <p>根据公元前480年-前450年的阿波罗雕像于公元二世纪复制。雕像已从僵硬呆板的古朴主义转向生动活泼的希腊古典主义风格。</p> 希腊神话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爱与美神阿芙洛狄忒。阿芙洛狄忒曾与智慧女神雅典娜、天后赫拉争夺金苹果,而美神阿芙洛狄忒力压其他两位得到世上最美女神称号,也是促使后来发生“特洛伊战争”的原因。<br> <p>这位美神阿芙洛狄忒更为健美与妩媚。罗马人则称阿芙洛狄忒为维纳斯。</p> <div> 这尊《阿芙洛狄忒与潘》雕塑也是镇馆之宝,表现半人半兽的潘神在阿芙洛狄忒沐浴之际趁机纠缠,阿芙洛狄忒面带妩媚微笑,举起鞋子要打他,小爱神厄洛斯帮妈妈揪住潘的羊角,在空中奋力将潘推开。这座雕塑是希腊化风格的典型代表,夸张活泼生动有趣。雕塑高1.3米,公元前100年作品,1904年发现于米洛斯岛。</div> <div>来自于公元前2世纪的神话雕塑《沉睡的海尔玛芙狄忒》。 雕塑中的人物是希腊神话中的雌雄人海尔玛芙狄忒,身体扭曲了至少四个角度。卢浮宫里也有此件雕塑展出。</div> <div>这是酒神狄厄尼索斯,代表了人性中的自由、疯狂、混乱、迷醉。他的形象经常是头戴葡萄藤,手拿酒杯,身边的人或者神也是疯疯癫癫的,左下方是潘神,是个貌似没进化好,只喜欢酒、音乐和女神的低级神仙。</div> 牧羊神潘的雕塑。潘神长着山羊的腿和角,生活在山林里,生性好色,没事就追逐各路女仙。根据公元前4世纪的雕塑原型,于公元1世纪摹制。 这是来自于约公元前3世纪的正义女神雕塑。 <p>这里陈列的头像是古希腊和古罗马各时期的行政首脑,他们的面容都被凝固在这些雕像上。</p> 右侧的这尊头像是罗马帝国的第三位皇帝哈德良,他统治罗马达21年之久。来雅典的游客应该熟知哈德良大帝,这位皇帝博学多才,是希腊文化的狂热爱好者,在雅典新建了许多古典风格建筑,如哈德良门、哈德良图书馆等,施工中断了700多年的奥林匹亚宙斯神庙也是他完成的。这尊雕像艺术精湛,可惜当时笔者不识泰山,未单独拍照。 中间的是哈德良大帝的另一尊胸像,同样颇具这位罗马五贤帝之一的王者风范。 这尊美丽的青年雕像是哈德良的同性情人安提诺乌斯,在21岁时随同皇帝出巡在尼罗河溺水身亡。失去爱人使哈德良非常悲痛,他在尼罗河边修建了一座新城市,以安提诺乌斯命名,把他追封为神,建神庙供奉。公元130-135年的作品。 荷马头像,约公元一世纪末至二世纪初作品,2015年从大英博物馆返还回希腊,也是镇馆之宝。 雕刻着手持标枪的裸体运动员石碑,来自于公元前550-前540年。 女神阿芙洛狄忒的大理石浮雕残片,来自于约公元前460-前450年,米洛斯岛出土。 这两件都是众神之王宙斯的头像,右侧的是在比雷埃夫斯发现,来自于公元前450-前440年。 这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大理石雕像罗马复制件,原件作于公元前325—300年。 公元前四世纪初叶的希腊医药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半身石雕像。 雄才大略的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的公元前323—前3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期,此时雕塑技艺娴熟,更注重表达个性情感与心理状态,更重视理想的人体比例。如同这尊来自于公元前100年的青铜《男子头像》,雕刻成波浪状的眉毛,额头与眉间的皱纹,捕捉到充满不安与疑惑的表情。 这座美女头像常见之于画廊。 公元前2世纪的石雕像,属于希腊化时期的作品。因为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西战与后来马其顿帝国解体,使得艺术创作风格发生转变,很多作品走向写实和生活化。 公元前125年-前100年的海神波赛冬大理石雕像。 来自公元前三世纪的石雕《赫拉克勒斯斩杀九头蛇》。九头蛇怪伊兹拉力大无比,经常吞食过往行人牲口,为害一方。神勇无比的赫拉克勒斯玉玉九头蛇展开大战,击败了九头蛇,铲除了这一祸害。 这件大理石雕在雅典莫纳斯提拉奇广场被发现。雕刻的是神话英雄赫拉克勒斯斜躺在狮子皮上休息。希腊化时期作品,公元二世纪的摹品。 来自于公元前125-100年的石雕像。 应该也是一位身体强健的运动员。 来自于公元前一世纪早期的石雕像。 受伤的加拉泰人雕像。来自于约公元前三世纪至前二世纪。 雅典的保护神,智慧、战争与科学女神雅典娜骑在战马上驰骋,可惜残破不堪,不能一睹英姿。 胜利女神雕塑。 有美术家躲在角落里写生。 这是古希腊戏剧演出时演员需要佩带的面具,当时用的应该不会是石头的。表情很夸张,哪个是悲剧,哪个是喜剧一眼可辨。面具有很多功能:让很远的观众能辨认出角色,这点和中国的脸谱类似。有时一个演员要客串好几个角色,而且演员都是男的,要扮演女性角色怎么办,只要下场换衣服换面具就行了。喇叭形的大嘴巴还有扩音效果。 几个表情夸张的面具。<br> 摔跤比赛,两侧的是裁判? 坐在椅子上的是逝者,有潘神在一旁守护。公元前330年的墓碑。 潘神带着亲属送葬,谁是死者? 疲劳至极身体扭曲的运动员石碑,来自于约公元前500年。 雕刻着一位运动员的纪念碑,来自于公元前440年。 <p>这是带有马和马夫的墓葬石雕。画面是一匹处于惊恐中的高头大马,左腿高高抬起,似要挣脱马夫的管束。马夫左手紧拽缰绳,右手挥舞着马鞭,二者都瞪着眼睛注视着对方,紧张气氛烘托到了极点。这与披在马背上的豹皮和垂在胸前的豹头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难以驯服的野性与执拗,一个是曾经强大的磨灭和消逝。这件公元前四世纪末的作品向人们展示了古典向希腊化过渡的艺术特征。</p> 表现骑兵战斗场面的纪念碑,来自于公元前4世纪早期。 <p>这件希腊古风时期的大理石浮雕是为数不多的古希腊浮雕现存原作,埃莱夫西斯出土的《大地女神德墨忒耳、普西芬尼和特里波特莫斯》。高220厘米的浮雕中人物的布局充满了古典式的均衡感。</p> 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分裂,希腊划归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拜占庭帝国。基督教兴起,希腊神庙被改建成教堂,神像雕塑被破坏,戏剧、运动会等一切与异教相关的活动全部取消,古希腊的辉煌就此落幕。直到文艺复兴,希腊雕塑的美学价值才被重新发现,希腊神话再度成为各类艺术作品永恒的灵感源泉。 进入下一个展厅,首先看到几个原来安放在墓地的大罐子。这种形状的大石罐盛放橄榄油,专门用于涂抹死者遗体,因此在各种与墓葬有关的雕塑上经常出现它的身影。 <p>最大的一个罐子上的浮雕比较清晰,可以看到赫耳墨斯(穿着带翅膀的鞋子,众神的信使,旅行者、商人、邮差、小偷等一切穿越边界的人的保护神)牵着一名女子的手,这名女子是死者。古代希腊人认为,人死后是由赫耳墨斯引导着灵魂走向冥河,过了冥河就是另一个世界了。赫尔墨斯后面还有一些人是死者的家人,与她挥手作别。</p> 希腊古典时期遗存下来的雕塑常常来自神庙或者墓穴,而墓穴中最多的便是墓碑。右侧的是块公元一世纪的墓碑,上面刻画的是一位小男孩手持长矛与野猪搏斗的场景。 <p>这块公元前五世纪末年的墓碑来自雅典著名的凯拉米克斯公墓,它被塑造成一个带三角楣的小型神殿,但是神殿的壁柱并没有限制住画面中的人物。坐在椅子上的为死者赫格索,站立的是拿着首饰盒的侍女,赫格索正拿起她喜爱的首饰细细端详。两个女子的手臂构成曲线,座椅的曲线也有相应的呼应,赫格索的手形成了视觉中心,衣服贴着体形飘拂而下,显得如此沉静。</p> 背面的墓碑来自于公元前4世纪,是一家三口,逝去的母亲拉着女儿的手,父亲站在身后陷入沉思。在这样的墓碑雕刻中,总是把死者和她日常生活中密切接触的人和物放在一起。希腊人面对死亡并不表现巨大的悲痛,而是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伤与依依不舍之情感。<br> <p>来自于公元前320年的阿里斯托纳乌泰斯的墓葬。这个高达2.48米的墓葬小神殿也来自凯拉米克斯公墓,与前面不同的是人物被完全框在神殿内,如同一个战斗中的士兵抢占了一个三面安全的有利位置,以使自己不会腹背受敌。这名全副武装的战士身披斗篷,左臂持盾,右手挥舞着铜剑,可惜铜剑没有保存下来。他紧张的肌肉和动态的服装让人觉得他刚刚一个箭步侧身跳到这里,猛然转头,仿佛中国京剧中人物出场时的一个亮相。这样一件富于动感的雕塑被推测出自帕罗斯岛的著名雕塑家斯科帕斯之手,创作于公元前350-325年。</p> 这个墓碑雕刻着坐在椅子上的死者和她的孩子与侍女,三人之间留恋不舍。 这块大理石浮雕源自公元前510年,展现的是一位制陶工匠的工作情景。 这个坐着的年轻母亲正在告别她的侍女和幼婴 ,她的孩子仍然依依不舍,哭着要找妈妈。公元前4世纪初的墓碑。 死者与妻子母亲的生死离别。公元前350-前325年的墓碑。 武士儿子和女儿与父亲深情告别的小神殿。 在比雷埃夫斯出土的墓碑,母亲和抱着孩子的老公依依不舍地与逝者告别。公元前4世纪中叶的墓碑。 约公元前340年的墓碑。逝世的老奶奶与老伴、女儿、孙子诀别。 女儿送走了老父亲。 <div>这个人头鸟身的女妖叫塞壬。在博物馆里,塞壬的形象多次出现,雕塑主要安放在墓地,寓意以歌声悼念逝者。<br></div> 塞壬是生活在海上的女妖,人头鸟身,用歌声魅惑水手,使船只偏离航线。在《奥德塞》中,奥德修斯的船要经过塞壬出没的海域,奥德修斯听从女神的警告,用蜡封住同伴的耳朵,但他自己出于好奇,想听一听塞壬的歌声,于是让同伴把自己绑在桅杆上,不管他如何哀求,同伴都置之不理,只顾划桨,快速通过了那片危险的海域。公元前370年的墓葬品。 雕刻精美的石棺。 因为篇幅的限制,博物馆的希腊陶器精品只得放到下一篇再作介绍,敬请读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