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鱼乐一一记我的大哥冯东振

云兰子

<p>  1974年,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同志的夫人何连芝(时任第五届政协委员,董必武秘书)来到石家庄人民公园茶室,当她看到茶室两侧墙上悬挂的十六幅国画时,不禁赞不绝口:“这些画出自谁的手笔?今年有多大年龄啦?画的栩栩栩如生,真不错,真不错……”</p> <p>  何女士赞扬的就是我的大哥一一冯东振。</p><p> 我大哥出生在1937年,那时我的老家获鹿县小河村还没有解放。家境贫寒,我的爷爷奶奶都是朴实憨厚的农民。我的父母亲当时也在家务农,父亲1945年初到石家庄找工作,不料差点被日军抓走。父亲生前曾给我讲,当时他和一些人被“招工者”骗到一间屋子里后,听到有个人悄悄透露说,咱不是在石门(当时石家庄)干活,而是去日本当劳工。于是有人就想跑,可是门己被锁。到了后半夜,有几个人和我父亲便悄悄从后窗扒开铁棍跳了出去,可是一堵高墙挡住了去路,于是大家又互相踩着肩膀爬上墙头,而后再跳下逃跑。当轮到我父亲跳下墙头后。只听到一声枪响,正在墙上欲往下跳的一个人被打中摔了下来……。万幸的是我的父亲逃过一劫,惊恐万分的跑回了小河村。</p><p> 到了1946年,父亲为了养家糊口,只身又来到了石家庄,进了当时的大兴纺织厂(后为石家庄国营第七棉织厂)当了一名工人。留下了我的母亲在老家,一面侍奉着爷爷奶奶,忍受着丧子(大姐因病无钱医治去世)之痛,还要拉扯着我的大哥、二哥(当时大哥才九岁)。</p><p> 然而,就是在这种艰难困苦的家境中,却显露出了大哥卓越的绘画天分和大哥不同于同年龄乡村孩童的特别之处。</p><p> 大哥更多的时候不是与同龄的孩子们玩耍,而是用木棍在地上画来画去。家中的墙上、地上、土灶边、田间地头……到处都会有他用木棍、白灰留下的“花草鱼虫”。</p><p> 1947年石家庄解放以后,由旧社会资本家经营的大兴纺织厂也逐步改造成了公私合营大兴纺织厂。父亲的工作也有固定的收入,便把我的母亲和大哥丶二哥接到了石家庄。</p><p> </p> <p>  后来,大哥经人介绍进入了石家庄市文化用品厂(厂址相当于现在的兴凯路市政府西院东侧位置),成了一名工人。</p><p>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大哥接触到了当时的石家庄文化館和里边的绘画师傅,于是大哥如鱼得水般便把全部的业余时间,全用到了石家庄文化舘。</p><p> 大哥在文化舘一边干着不给任何待遇的杂活,一边认真刻苦地跟着绘画师傅学习。</p><p> 大哥的不耻下问和刻苦学习的精神,还有大哥不怕脏累和肯吃苦耐劳的事迹都给当时的绘画师傅们留下了极好的印象。</p><p> 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大哥掌握了国画山水、工筆花鸟鱼虫、水彩、油画、等多种美术技法。他创作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花鸟鱼虫无不赋彩象形,气韵生动。尤其是大哥创作的工笔花鸟鱼虫,受到了绘画师傅们的很高评价,同时也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p><p> 大哥的工笔画金鱼四扇屏,被河北美术出版社几次印刷。在新年之际,人们被这栩栩如生而又寓意年年有余(鱼)的画作吸引,纷纷购买贴在家里雪白的墙上,使春节的家中,顿时充满了喜庆的色彩。</p> <p>  1968年,正值全国各地纷纷矗立毛主席塑像和毛主席画像时期。此时大哥正在石家庄五七工艺美术厂工作,受命用油画形式在矗立于石家庄中山路东头,车站广场(现在的石家庄老火车站)北侧的高十八米,宽六米的水泥牌上,绘制毛主席标准画像。</p><p> 我当时也己参加工作,有暇几次去现场观看,只见大哥站在高高的园木搭成的架子上,画上几笔便身子向后走几步远看一下效果……。就这样不知道反复了多少次,仅用了十五天,便完成了这巨幅毛主席像的绘制工作。</p><p> 当市和单位有关领导看到这巨幅毛主席画像绘制的如此完美时,无不拍手称赞。一时间,大哥的绘画水平名声大振。</p><p> 以后的几年里,他又为各大政府机关、部队、院校、等单位,绘制巨幅油画伟人像近百幅,被美术界同仁传为佳话。</p> <p>  大哥生来寡语少言,不善社交、言辞。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不善于炒作。严格说不是不善于,是根本不会,也根本不屑于炒作。</p><p> 石家庄的美术界、书法界的同仁和名人间,有一个共同的说法。那就是一提到我大哥,便会异口同声的说:“那可是个大好人,画的不错,那人太实在了”。</p><p> 有时,我常常会想:这实在,固然好。但若加个“太”字,那还不如说是“傻”实在好了。</p><p> 记得那位哲人说过: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时,会给你打开另一扇窗。是的,大哥的性格尤其象极了我的父亲,一生不善言辞,只会老老实实默默地干好自己的工作。大哥的听力不太好,是因为小时闹耳病恢复的不太好。但这好象恰恰“助力”了大哥的绘画爱好,使他静静的沉浸在绘画艺术殿堂之中。</p><p> 大哥的国画艺术佳作在国内几次大型会展中获奖,並被国内国外收藏。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那时要想成为中国美协会员,那是一定靠美术功底和绘画实力才能进入的。而大哥被吸收为中国美协会员,对于出身贫寒,又无家庭背景,更无名师推荐的他,若不靠出类拔萃的美术作品,是绝不可能进入中国美协会员这个队列的。用当今一些年轻的美术家的话说:“冯老师完全是靠自己美术绘画的‘硬核’啊!”。</p><p> 在大哥家中,我翻看着他己被出版社印制发行的多种画作时,在画的背面最下角处,看到了大哥用钢笔注明的:被日本XXⅩ、澳大利亚、台湾ⅩXⅩ、新西兰…收藏的小字。看着大哥的这些绘画艺术精品佳作,心中不禁浮想联翩。</p><p> 大哥就是这样,他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从不张扬。静静的躲在喧嚣的深处追求着自已的艺术追求。就象一棵远谷里的幽兰,虽无人植灌,却依旧勃发的盛开着,且播散着自己的清香。</p> <p>  “画画是我少年时期就情有独钟的一个艺术爱好和追求,它记载了我这几十年走过的路。同时也是表达了我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和探索。我就想以此来回报社会,感染大众,为大众的生活增添美感。”面对媒体记者采访时大哥常如是说。</p><p> 当媒体记者好奇的问到大哥:“省会美术界在谈到工笔画花鸟鱼虫时,常赞誉你便是燕赵金鱼王,你师从那位大师?”时,大哥微笑着不以为然:“我的老师很多,更不是什么画金鱼的王,只是画工笔花鸟鱼虫时特别喜欢画金鱼”。你看:“这鱼缸中游动的金鱼,就是我师从的大师”。大哥一边说着,一边指着家中鱼缸中五彩斑斓的金鱼说:“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但不是非常具体的写实,而是意象的写实。用平常话讲就是艺术要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要搜尽奇峰打画稿,而后用艺术手段再去表现大自然的真善美”。</p><p> 是的,大哥就是这样。也正是他对工笔花鸟鱼虫的执著追求成就了他的“燕赵金鱼王”的美誉。</p><p> 大哥勤于观察,勤于记忆,他把千姿百态的金鱼形象刻记在心里,才有可能达到了由具体到意象的艺术升华。</p><p> 正如齐白石大师所言:太似为俗媚,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而大哥把雅俗共赏的绘画艺术佳作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人民大众,这难道不正是大哥那高尚的艺术追求和艺术境界吗?</p><p> 忽然想起了几千年前,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桥上的那段极富哲理的关于谁知鱼乐的经典对话。我竞然觉得大哥就象是那个站在濠水桥上飘然若仙一一我知鱼乐的庄子。</p><p><br></p><p> 2020.3.5惊蜇,云兰子写于聽雨書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