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圣贤为师,以经典为友——曹县支教岛读书会分享交流活动(二)

韩集镇伊庄小学

在中华民族历尽风霜的苍茫大地上,<div><h3>燃烧着五千年来传承不息的文明之火。</h3>泱泱中华,滚滚逝水,</div><div>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洪篇巨制。<br>盛唐的明月美酒流淌岀流传千古的锦句华章,<br>宋代的古笔酽墨写着一朝盛世的婉约风骨。<br>六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br>我们在花红柳绿的初夏中诵读经典。<br>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br>我们在江南的蒙蒙细雨中经典诵读。<br><h3>以圣贤为师,以经典为友。</h3></div>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们有幸邀请到国学爱好者,从教三十三年的张素华老师为大家做分享,她为我们分享的题目是《以圣贤为师,以经典为友》。</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font color="#167efb">以圣贤为师,以经典为友</font></h1>&nbsp; &nbsp; &nbsp; &nbsp;各位老师大家好,李科长好!<br>&nbsp; &nbsp; &nbsp; &nbsp;首先,特别感谢李科长给我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我有幸加入支教岛这个群,和各位老师一起交流读书学习的体会。今天呢,我也说不上是给大家讲什么东西,只是分享一下我这几年来学习读国学经典的一些体会和收获。我们通过学习能够成长自己,能够学以致用,用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去。我学的比较浅,不够深入,所以说我讲的一些东西,可能水平不高。无论我讲的怎么样,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地包涵,讲的不当的地方,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大家!<br>&nbsp; &nbsp; &nbsp; &nbsp;今天我分享的题目是《以圣贤为师,以经典为友》。<br>&nbsp; &nbsp; &nbsp; &nbsp;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圣贤?当然,我们经常说要读圣贤书,《朱子治家格言》里有这样一句:“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那么究竟什么是圣贤呢?<br>&nbsp; &nbsp; &nbsp; &nbsp;这个圣就是圣人,是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才得全尽,谓之圣人。像我们知道的尧舜禹汤文王,诸子百家的创始人。比如我们知道最多的像这个孔子、老子,有医圣,书圣,武圣,药圣等等,那这些人都被称为圣人。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各家各派,诸子百家所公认的圣人。<br>&nbsp; &nbsp; &nbsp; &nbsp;什么是贤人呢?贤人,也是有才有德,他的爱好,厌恶的情感与人民相同,想要选择与舍弃的事物,与人民完全相同,这样的和百姓同心之人就是贤人。比如说贤人行事完全顺应天道地道人道的客观规律,这就是圣贤人。实际上,是次于圣人。贤人说的话,能够做为天下人的行为准则,按照他说的话去做就能成功。贤人,当他做平民的时候,他有志向有抱负;当他身居高位的时候,为人民造福,成为王侯将相的时候,也不积攒财物,视金钱为粪土,心怀天下百姓,这就是贤人。比如像范仲淹,他做到丞相,按说应该是万贯家财,但他死后,他的儿孙为他办丧事都很困难。可见他身居高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没有什么财富,一身清廉。小的时候他就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它的这个志向抱负就是为国为民,后来做了丞相仍然是这样,它积攒的福德很高很厚,所以他的家族子孙后代延绵800年,就是因为范仲淹积德很厚,是贤人啊。像我们近代的毛泽东主席,他的一生就是无私的,为民族为天下百姓而生,不是为自己的小家庭。他是在青少年就里下大志,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立下大志,做秦始皇那样的人,平定天下,让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还有我们的周恩来总理,十二岁便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nbsp;&nbsp; <h3>  所以说,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圣人和贤人。那么圣人,贤人都是有才有德,非常了不起。以圣贤为师,就是像这样的人学习,以他们为老师。自己即便成不了圣贤,能够学圣人的一二就不得了啊,就能做一个合格的老师。</h3><h3> 我们就应该像这些圣贤学习,学习他们修身治国平天下本领,真正的让自己走上一个光明大道,向着光明前进。让自己每一天都生活在光明里,让自己的心是光明的。</h3><h3>&nbsp; &nbsp; &nbsp; &nbsp;我从一六年开始读国学经典,主要是《论语》,《道德经》。《论语》大部分都是孔子说的话,道德经是老子说的话,还有《大学》、《中庸》。最近我又在读《周易》,读的都是圣贤书,国学经典。我们当然是见不到圣贤的,但是我们能读他们留下来的书,留下来的文字,就是以圣贤为师了。</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我从一六年开始接触传统文化,这个说起来也有渊源。当时呢,我们这个教育行业都知道曲阜有位金辉校长,她办了一个孔子礼仪学校。我们东昌府区教育局组织了好几批的校长、老师参加培训。第一批我们的校长去了,回来之后讲这个事儿,我一听就特别的心动。那是一六年的春天,就是这个时候,我开始带着孩子们开始读《弟子规》。时间不长,《弟子规》就读完了。读完了之后,我就想不能停,接着再读《大学》。我在网上搜到《大学》之后,我一读,哎呀,一句不懂,这怎么办?于是我就找视频,因为有百家讲堂嘛,在那里面找到一个老教授讲《大学》,我有空就听。和我同办公室的校长说你听的什么?天天听一个老头儿在讲。我说我听的《大学》。他说咱聊城有公益讲国学课的,我说哪里有啊?他就告诉我,他媳妇儿经常去听。那我就赶快让他给他媳妇打电话啊,问她在哪里听,他就介绍给我说聊城有一个国学促进会,有公益课,每周末都讲这个,当时讲的就是《大学》。哎哟,我说那太好了。从那以后呢,我就到那儿去听课,每周都去,一到周末就去听两个小时。这一听不得了,才发现这个经典真是太棒了,真是太好了,太合我的心了。同时我就更加觉得自己原来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一下子觉得自己好像以前的生活都是混沌的,都是糊涂的。自己觉得很明白,现在听了老师的课,才发现原来自己很多东西都不清楚不明白。原来我一直都是在痛苦中矛盾中纠结中,很多的烦恼,抱怨,烦躁,焦虑,很多情绪,原来都以为是正常的,其实呢,是因为自己没有接触这个圣贤文化,所以说,听了老师讲的这个国学课之后,才会觉得豁然开朗。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的那种感觉,所以就一发不可收拾。坚持每个周末,去听老师讲课,假期的老师搞培训,我都去参加。假期里搞夏令营冬令营,我都去给他当班主任。还会做义工等等,只要是国学促进会组织的活动,我都会去做义工。从一六年的春天,一直坚持到现在,整整四年。我跟着老师听课,做义工,学习,泡在这样一个圣贤文化的环境里,感觉自己收获了很多,成长了不少。&nbs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首先呢,让自己心里变得清净,收获了一颗清净的心,这是我最明显的一种感觉。看什么不再那么不顺眼了,也不太容易生气了。就算看到什么心里有不愉快,但是,很快就能止住。就知道告诉自己能提醒自己,我这样不对,自己就能克制自己,把这种不好的情绪,能很快化掉。如果不读这些国学经典,我可能还是原来那个样子,可能一直到退休,甚至到死都不明白,为什么会有怨恨恼怒烦。这些圣贤书,先把自己的心给照亮了,同时学以致用。首先是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我可以带着自己的学生一起读经典。这几年我带着我的学生,也没少读了书,从《弟子规》开始,《大学》《论语》《道德经》、《诗经》、《中庸》,还有《孝经》,几年下来,基本上都读完了。读得快的同学,这些经典全部背诵。开始的时候他们是读二年级,现在已经是六年级最后一个学期了。读得最快的孩子现在已经能写诗,偶尔也会写出文言的一段文字。因为他们读的多背得多,那自然而然的他就会了。我没有要求过他们写文言的文字,他们自己就那样写,拿来让老师看,虽然有些不成熟,但是他们有这样写作的冲动和欲望,我就觉得挺好。我曾经的一个学生,那个时候,我没有带着他读这些四书五经之类的,只是带他背诗,背的很多,这个唐诗宋词全部背诵,他就说买一本唐诗几百首,买一本宋词几百首,然后他能够把整本儿背诵。后来他的写作水平也很高啊,他也会编上几句诗。虽然那些诗不是很规范的那种诗。但是,他已经初露锋芒,就是因为读的多背的多,语文素养很高,这个能够很明显的高于那些背的少的同学。目前我带的这一批学生,因为这几年又加上了经典,所以这些孩子他们学的东西更深入,准确来说更高深。这个我体会到了,学生的记忆力快速提高,因为天天读,天天背,他背了大量的经典。有一个学生,在一个假期就把《论语》20篇全部背完。咱们老师们不知道有没有读过全部,整本儿的《论语》是很长的。从头至尾读一遍,至少也要一个半小时,20篇全部读完。我的学生,每天读三遍《论语》,历经一个假期20篇全部背诵下来。他后来又把《道德经》,《诗经》300篇,全部背诵。他把《中庸》也背诵下来了,现在他在读《周易》呢,我们读的特别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冬去春来,四季轮回,我们就这样读着走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其实我并没有要求孩子们一定要背下来,我就是带着他们读啊,一遍遍地读,读的遍数多了,自然而然地就背下来了。我和孩子们一起读了这几年,我只是感觉这些经典里边儿的句子很熟了,有的句子能够运用到生活中,但是我却背不下来。可孩子全都背的滚瓜烂熟,或许是因为他们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带着他们读一些经典,他们很快就会背诵。他们能带在身上,一辈子有用。就拿我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记忆力特别好,因为背过经典。要说背古诗,唐诗宋词很短,那更不在话下。我说今天晚上我们背两首诗,他们一定都觉得少。老师再说,那怎么办?他们自己就说背五首,一晚上能背诵五首古诗,所以说背几百首古诗,对他们来说真的不是很困难的事。老师们应该都知道少年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那篇文章700多字,我本来是想带着他们读一读,知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话出自哪篇文章,结果我打印下来发给他们一人一篇。我说读一读试试看能不能背下来,能背就背,不能背就算了。结果一个孩子三天就背下来。其他同学不服气,纷纷表示自己一定也能背。一星期,全班同学全部背诵。因为我的学生不仅仅是要读经典,还读了很多的诗 ,读了很多的文言文。中学课本儿里的文言文儿,像我的学生能背诵很多,所以说他们的语文水平,语文素养,有的已经达到了中学孩子的水平,甚至有些中学的孩子可能也写不过我的学生。&nbsp;&nbs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所以说我就从学生身上看出,孩子通过读国学,记忆力提高了很多,还有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能力应该说提高了好几倍。我带的这个班,就是因为读书读的多,就是因为背国学背的多,他们的数学,英语成绩都特别好。我就很奇怪,期末考试期中考试,总是这个成绩。语文、数学、英语这几大科,(其它的小科目我也没看过),这几门功课几乎都是全年级第一。我们这个学校也不算小,这个年级又是平行班,有十个班,我带这个班就是因为读书多,背国学多,所以成绩特别好,学的还很轻松。我的作业是最少的,同样的一个英语老师,他教好几个班,但是只有这个班的英语成绩是最好的,比他自己教的第二名平均分儿高出五分。数学也是,总是在年级是第一名。年前数学考试的时候,很多班,有的都没有一个满分儿的,有的有一个,只有我这个班里,数学五个满分儿。语文那更是在全年级遥遥领先。一些平时的活动,比如说作文儿比赛、还有演讲比赛、小话剧比赛、朗诵比赛之类的东西,我们班的同学可以说一等奖全部就都囊括了,几乎没有别人的事儿。我清楚的记得有次演讲比赛,奖项设定两个一等奖,全被我的学生拿走。就是说读经典的学生,各个方面,都很突出,他们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做事的能力,情商等都是与其他班里的同学完全不同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现在,我跟老师们交流一下,我是怎么带孩子读书的。每天,我会早去半小时。比如说八点开始预备铃响,那我七点半到校。我要求孩子们,尽量早去,当然有的小孩儿可能07:40或者07:45到了,都无所谓,就是说学生尽量能早点儿。能提前十分钟也行,提前20分钟也好,提前半小时那当然是最好。我和孩子们就站在操场上,捧着书在那儿一起读。每天早上就至少也要读上20分钟。到07:50的时候,同学们回教室交作业,准备上课。家庭作业,我一般晚上都布置孩子们读书。刚开始读《弟子规》的时候,孩子们还小,才二年级,要求他们每天晚上都读上八句。一句三个字,一共才24个字,所以说很简单,大家都读24个字,用上五分钟,十分钟就能够读到背下来。所以说,就这样每天晚上都读一点。课间读书的时候也很多,比如说大课间的时候,有时候不去上操,在教室里,我就会带着孩子们读上十分钟。比如说下午上课之前读上十分钟。课前,课间,课后,都是抽时间这样去读,那么五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这样算下来,一天至少能读半小时到一个小时的书。所以说,日积月累,久而久之,孩子们就能把这些国学经典装到自己的肚子里。就这样,四年下来那得比别人多读多少东西。这些东西,孩子们就慢慢地内化成自己的了。&nbsp; &nbsp; &nbs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弟子规》比较好理解,也好去做,孩子们读几句,我就跟他们讲一讲,这个《弟子规》教我们怎样去做。早上读,白天按照《弟子规》里要求的去做,到晚上再反省自己这一天当中哪些做的符合《弟子规》的要求,哪些做的还不够。所谓早上读,白天行,晚上反省。就是把读的国学与生活,与学习联系在一起。要求孩子不读死书,如果把书与生活分开了,那读书就没有意义了,就是说把读的东西,能用到的都拿到生活中来,结合在一起,这样有益于孩子们对经典的吸收和运用。孩子会觉得,我读的这个东西真有用,因为老师经常让我用,有时候孩子们写字,不工整不认真,我就会让孩子们读一读,想一想《弟子规》里怎么说的,其中有两句正符合孩子们写字的要求,“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正,心先病。”写字的时候你的心一定要端要正,不正不端,字就写不好,墨也不好。把《弟子规》和写字联系起来,要带着恭敬之心去写字,让孩子们知道,每一个字都是我们的祖先用智慧创造出来的,经过一代一代人的流传,才有了现在的样子。我们要带着恭敬心、感恩心、敬畏心去写字,怎么可以把字写得歪歪扭扭?我们随时随地可以把《弟子规》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孩子们在生活当中去体会《弟子规》。</font></h3> &nbsp; &nbsp; &nbsp; &nbsp;我不仅利用在上学的时候,利用课前课间带着孩子读经典,而且周六周天的早晨,我都带着孩子在学校的校门前读书。如果读《论语》,从读第一篇开始,用十天半月,一直到把这一篇到能背下来为止,再去读第二篇。每天都早上读一个小时,在学校门口儿。这个假期的时候,每天早上都坚持,今年春节之前,我们一直都如此。本来想过年以后初六开始读。可是因为赶上新冠状病毒疫情,我们这个读书活动取消了。虽然我们不在集体读书了,我们的孩子一直在群里坚持读书,每天都读。我现在每天早上就带他们读两篇《道德经》,读到快第四章了吧,近一半儿了。<br>&nbsp; &nbsp; &nbsp; &nbsp;最开始读经典的时候,觉得像天书一样,一句都不懂。什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感觉这些东西摸不着边儿,远的不得了啊,太玄妙了,太高深了,根本就不知道他讲的是啥。但是带着孩子们读来读去,每天都读这些东西,我觉得有点儿似懂非懂,到后来慢慢地,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清晰。我现在发现,原来读这个东西并不是读不懂,而是我们没有去读。真静下心来去读,你就能慢慢地吸收它,就像说的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现在就是通过读这些国学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读一些白话文儿是不会有这种体会的,只有读这些经典才能读出这句话的真意来。<br>&nbsp; &nbsp; &nbsp; &nbsp;原来我连想都不敢想去读《周易》,我在学国学的时候因为经常听一位老师的课,就从内心里把他当作老师。山东大学的一位教授印了一批孔子写的《易经证释》,我们大陆没有这个版本的书,好像是香港出版的,现在网上能到,大约是1000多块钱一套,因为它有八部很厚的一摞书。这位的教授呢,他自己印了一批书送给我们老师一些。老师拿出一套送给了我。当时我说我不要。老师说为什么不要?我说我读不懂。老师说我,不会说好好地读,读懂了讲给大家听啊。哎哟,老师说这话我也不是真好意思了,就接着了,那是很厚很沉的一摞书。<br>&nbsp; &nbsp; &nbsp; &nbsp;刚拿回来,我翻了翻,觉得一句都不懂,真是觉得像天书一样,就把它们都包好放进一个箱子,就一直没有动。但是一直到一九年国庆节,老师说要带大家读一读《周易》。老师办了一个培训班,带着大家一起学习这个《周易》,《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所有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老师那种心意就是想让大家都能学会,然后把这个东西传承下去。如果没有人读了,都把《周易》当成算卦的东西,只有术,没有道了。老师讲这个《周易》不仅有术的部分,还有道的部分,他有易道易理在里面。这些街头算卦的,都是用的里面的术,而里面的易道易理啊,没有人真正去学,真正去传承。老师的心就在于,学习这个东西并传承下去。 &nbsp; &nbsp; &nbsp; &nbsp;正因为老师的这种苦心,我能体会到,所以我从那以后,应该说下定决心开始读《周易》了。老师讲的东西,我感觉自己能够学会,能够听懂,那就有了信心,有了信心,就有决心。从那以后,就读《周易》,先从他的系辞开始。原来啊,读上十遍八遍,句子能够读通,也似是而非地模模糊糊地懂一点。再读得遍数多了,读上二十遍三十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当读上100遍,那就是有很多东西能够吸收了。<br>&nbsp; &nbsp; &nbsp; 原来读的其他那些经典,那些四书之类的,也就有一点点的基础,再读这个《周易》,就是能够感觉并没有开始想象中的那么难,原来就觉得根本不可能的事儿,真的去读还真的能够读懂那么一点点。老师说的没有错,只要下决心,只有下工夫,就没问题。我们老师也在群里经常给我们讲,他每天都在学习,每天读书都要六七个小时,他每天早上三点多起来读书。他从去年的春节一直到今年,他读《周易》读了一年多的时间,我不敢说老师100%都能读懂,但是至少他能把读懂的东西,一点一点的讲给我们听。我就是从跟老师学习,我才觉得学习、读书、读经典都是没有尽头的。从一毕业我就教语文,原来我也一直觉得自己教的不错,觉得自己写个文章,讲个话,讲个课,都不算什么,就觉得是一个很合格的,甚至觉得自己是一个很优秀的语文老师。但是自从跟老师读这些经典国学以后,我才发现自己原来什么都不会。就是越读越觉得自己不会的太多了,越觉得自己无知,越读越觉得自己糊涂啊,这就是读书的感觉。并不是说越读觉得自己会的越多,而是越读觉得自己不会的东西太多了,需要读的东西太多了,该读的东西太多了。<br>&nbsp; &nbsp; &nbsp; &nbsp;嗯,我说到这儿,我又突然想起一件事儿。我们办公室有一位老师,研究生毕业,她很爱读书,总是在网上购买一摞书一套书,总是不停地向我推荐这样一本书,那一本儿书。盛情难却吧,我就翻一翻,我读上几页,我再看一看这个书的题目,我就知道这书在写什么了,所以我就不读了。我就感觉这些书能量太低了,对我来说,可读性已经不强了,我读这些东西也读不进去了。因为觉得它们太浅显,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我自己就想,就是因为读国学经典,读的多了,因为读了几年的国学经典,感觉现在这些书太通俗易懂。而且写书的人也很多,明星也写书,主持人也写书,都写书,这书也就太泛滥了。出版一本书好像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儿,所以说书太多了,太泛滥。质量高的书,真不多,能量高的书真不多。我为什么要说这个事儿呢,我就觉得这个读书,还是要选择能量高的书,咱这群里我也听到有些老师在读一些书,发的那些语音,那我也听了,当然听着感觉也不错。但是总而言之,我的体会就是,现在出版的所有的书,能量都不高。就是说现在的书的能量太低,价值都不够高。其实真正有价值的,能量高的就是经典。所以说我交流到这儿,想给大家说什么?我们读书,就读那个有高度价值的书,直探人性本源的书,国学经典就是能直探人性本源。我们就可以较轻便地吸取到人生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较为迅速地启迪自己的理性,开拓自己的见识,陶冶自己的修养。 &nbsp; &nbsp; &nbsp; 比如说我们读国学这些经典,像《论语》、像《道德经》,其实离我们已经是2000多年之久了,为什么2000年过去了,我们现在读起来仍然不过时,仍然历久弥新呢?为什么经久不衰?就是因为人性没有变,而这些经典写的都是人性。所以说,我们读这些东西才是根本。物有本末,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是我读那个《大学》里开篇第一章第一段写的,就是说读经典才是本。我们现在读那么多书,很多的书,那只是末。<br>&nbsp; &nbsp; &nbsp; &nbsp;经是指的这些经典,史就是写历史的《史记》、《左传》、《资治通鉴》之类,子就是诸子百家,集指的是诗集和四大名著等等。就是说,在“经史子集”里,经是最高的。让孩子们读的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啊,在这里面还是最低的呢。所以说,我们现在读的一些书,跟这个经典是没法比的。圣贤留下来的国学经典,那是金字塔尖的东西。正因为读过这样的东西,所以现在读我同事推荐给我的书,我读起来就觉得特别的没有味道,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读的。就是因为读到了根本的东西,读到了人性的东西。所以说,我建议大家,如果真正的想让自己成长,做为一个老师,我们还有一个义务,就是传承国学经典。如果我们老师都不读,我们的孩子就更不会读。我们的老师读不会,我们的孩子又怎么能会?诚然我们这些老师肩负着一种责任,那就是传承国学经典,所以说,我觉得我的一个作用就在此。<br>&nbsp; &nbsp; &nbsp; &nbsp;有个朋友问:张老师,你为什么这样做?我以为你坚持读上一两个月,一个学期就拉倒了,就完事儿了,没想到你一读就是好几年,是什么力量让你坚持下来的?然后我就认真地思考了一下,我就觉得,一是因为国学经典的价值高,是物价之宝,二是因为我有个老师,他就是为了把国学文化传下去,他就在那儿学,学了给我们讲,他也希望我们学了再讲给孩子。我就从老师那里知道,从老师那里学到的。我不能辜负老师。三是家长的支持和孩子们的陪伴给我极大的鼓舞和无穷的力量。<br>&nbsp; &nbsp; &nbsp; &nbsp;教师这个职业,只是一份工作,离真老师差的很远,但是从我们老师身上,我知道了应该怎样做真老师,那就是要传承国学经典。自己读,带着孩子去读,不要让我们祖先留下的东西断了层。现在能真正读懂这个国学经典的人真的不多了,像《周易》,几乎没有人真正的能读懂。那个易道易理没有多少人能够从里面能读出来。做为老师,不是所有的经典我都能读,我至少可以读一读《论语》,给孩子们讲一讲。读一读《弟子规》,给孩子们讲一讲,带他们做一做。读一读朱子治家格言,也带着家长一起学,回到家里,用它来管理自己的家庭,挺好。所以说一是来自老师的影响,再一个就是,想要做一个像老师那样的一个人,所以就坚持,带着孩子们读国学经典,一坚持就是四年。<br>&nbsp; &nbsp; &nbsp; &nbsp;从孩子们身上也已经看到了效果。前面已经给大家分享,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很多,更重要的是,孩子都心安,都不浮躁,学习上特别的踏实。这些小孩纪律也特别好,因为其他老师都说在你们那个班里上课就特别的轻松,一点儿都不费劲,好像那孩子都知道该干嘛,这都是别人反馈过来的。那还有一个家长跟我说,张老师你看,前一段时间英语老师带孩子们排了一个节目英语剧,出去参加比赛,结果回来一看,参加比赛的那些学生大部分是你们班的,在这么多个班儿里挑出来,其他班都没有几个孩子。我也真是现在能看到,从孩子身上看到就是这些读国学的孩子的确不一样。<br>&nbsp; &nbsp; &nbsp; 所以我更坚定了读国学,学国学,带着孩子读国学,坚定了这样的一个信念,因为知道这条路是对的,这条路是光明的。这是带着孩子走向了一条高速公路。<br>  学国学,还能让自己有幸福感。我以前,说实在的,总是为家庭的事儿,因为我们大家如果有家庭的话都会知道,这个家庭和婚姻,不只是两个人的事儿,还是两个大家庭的事儿。因为我的家是个大家庭,我丈夫家也是个大家庭,所以说有很多的事情,会给我带来很多的压力,烦恼,甚至会出现一些痛苦。我都不知道该怎样做好,总是陷进去很难出来。读了国学经典之后,我就知道怎样去处理和家人的关系。总而言之,读国学让我们学会处你所接触的所有的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妯娌之间的关系,亲子和自己的子女的关系,在学校里和领导的关系,同事的关系,和学生家长的关系怎么处理…… &nbsp; &nbsp; &nbsp; &nbsp;我们的国学经典里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的都是这些东西,真的读进去,慢慢去领会。在生活当中遇到事情的时候,想一想,读的经典里是怎么告诉我,这应该怎么做?<br>就拿我这个家庭中的一件事儿来说吧。我爱人的弟弟,工作不够好,过得也不够好,他从结婚到现在,一直住在公婆家,是典型的啃老族。我的小侄子都已经十几岁了,他们三口一直吃住在老人家。说实在的,从前的时候,在读国学之前,我心里特别不能接受这件事,像塞了一块砖一样难受。我很不愿意去老人家,不愿看到他们一家三口在老人家里大吃大喝。老人出钱出力,像保姆一样。虽然我没有张口说出来,但是从内心是不喜欢的。<br>&nbsp; &nbsp; &nbsp; &nbsp;自从学了国学之后,《朱子治家格言》里有一句话告诉了我,文中说“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 ,这一句话,就醍醐灌顶啊,为什么他就在老人家吃饭?因为他没有啊,因为他收入很少,他买不起房,他租房子收入又低,再吃再喝再住,他根本就入不敷出。所以说,我们这边,我们的工作好一点,生活不用老人操心,老人帮他们一些是应该的。我如果想的,总是攀比,总是要公平,自己心里很不痛快,实际上经典里已经告诉我们: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你看这一句话,就能给你讲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一下子心里这个纠结,这个痛苦,这个石头就拿掉了。读经典是不是可以化解你心中的不快?<br>&nbsp; &nbsp; &nbsp; 实际上读了国学经典我还懂得,痛苦不是别人给的,而是在于自己的心,自己心里的烦恼,就是因为你想的太多,你要的太多,欲望太多。总是争,总是抢,所以说永远不会得到满足。你的欲望情感都很多,所以才生出那么多烦恼。读了国学,我知道原来这么多的烦恼,都来自于自己的那颗心。所以说要让自己的心呀,减除欲望。读国学知道了,人心危危,就是人的那种私欲,那颗私心是很危险的,所有的痛苦怨恼都来自于人心,人性的私欲太强,所以你就会痛苦的。<br>&nbsp; &nbsp; &nbsp; 道心微微,道心很精微精妙,兄弟叔侄分多润寡,就是道心,,想的不是自己的私欲,而是让别人也能活。这个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他就说要符合一个中庸之道。所以国学里面讲的这些东西才能让你豁然开朗,你再也不会沉溺在那种痛苦中,成天盯着别人都不对。读了国学才知道,重要的是修养,修自己的心。诚心正意,格物致知,这才是修养自己的方法,而不是外求。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意思是说在别人身上毛病找缺点是不对的,要反省自己,找自己的错误。知道了家庭的和睦是需要去经营的,女人在家里要柔顺,天清地宁。男为乾、女为坤,天清地宁指的是这个男人在家庭当中,他就是天,女人就是地。女人坤,坤就是女人要顺,要在家里温柔,不要太强势。就是说读了《周易》,你知道自己在家庭中自己应该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你应该怎么去做?你才可以让自己的家庭更加和谐。总而言之,就是读了这些国学,接触这些传统文化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们的祖先留下的东西都是宝贝,都是至高无上的。读了这些东西,才觉得自己在向着优雅崇高的人生迈进,觉得自己生活的质量在一点一点的提高,自己对自己也逐渐地更加满意了。 &nbsp; &nbsp; &nbsp; &nbsp;读书就是迫使自己想象一下自己还有哪些毛病,就算你毛病很多,每天改一点,慢慢的对自己满意度就会提高,比如说在家庭中越来越感到幸福,在工作中,也觉得和领导,老师们都处的非常的其乐融融,没有什么感觉不顺心的,觉得一切都很自然而然。原来总是觉得,看见领导,这里不对,看见同事那事儿不对。那现在这些都不多了,而是再想自己是不是自己心理有问题。看到的别人的不好,认为不好的东西,是自己的内心的映照啊,实际上就是还是在于自己的内心。所以说需要读国学,有一个乐观的心态能够去接纳,接纳自己遇到的一切的糟糕的事情,一切就都不再糟糕啦。<br>&nbsp; &nbsp; &nbsp; 跟大家聊聊这些,不知道对大家有没有一点点的启发。讲得不到位的地方,希望大家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怎么说呢?多读圣贤书要比读其他书更有用啊,我记得《朱子治家格言》里有一句话就说: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这句话就告诉我们一定要读经书,因为它可以让一个愚笨的人变得不再愚笨。还有曾国藩的家训里,第一条是早晨要早起,就是不厌起;第二条是要读经书,看看你的孩子有没有读经典;第三条是有没有做家务。读经书,被曾国藩写进家训,必须做到。我们现在有多少家庭能做到这一点?曾国藩他的家庭教育就非常成功,后来他的儿子、侄子、还有他很多的后代,成功人士现在大部分都在国外。所以读经书还是很有用的。<br>&nbsp; &nbsp; &nbsp; &nbsp;比如说我们的毛泽东主席,他就是读四书五经,整个小学都是读四书五经,还有我们历史上那些大师都是读四书五经起来的。有人问,为什么我们现在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物?就是因为我们丢掉了我们祖先的这些经典。不再以圣贤为师,不再以经典为友。所以说,我们的大师级的人物就很难出。我记得有一个家长跟我说,他说张老师,你放心吧,你带的这批孩子里面一定能出几个人才。这句话给我的力量和鼓舞可大了。我也发现我的孩子一定会有几个人才。你看那小孩儿一天读六七个小时,放假了,我一个学生,他妈妈跟我说孩子仍然坚持一天读五六个小时。哪里来的力量?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从经典当中来的力量,它已经体会到已经收获到这些东西,已经吸收并内化为力量!<br>&nbsp; &nbsp; &nbsp; 所以要真正培养大师级的人才,一定要把我们的祖先留下的东西,我们的圣贤留下的东西拿起来不再丢掉,陪着我们的孩子一起读,将这些东西传承下去。我们这个中华民族,5000年屹立不倒,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化。现在我们这个经济腾飞了,我们的军事也强大了,科学也进步了,但是我们的文化跟不上啦。所以说,我们的文化要振兴,文化之振兴最重要的就是靠我们这些老师们,教育战线上的这些老师们。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我呼吁,我们老师从《弟子规》《论语》,《道德经》开始,试着读一读好不好?谢谢大家,耽误大家时间了,我今天就啰嗦讲这些,而且希望大家给我提出宝贵意见,谢谢你们,再见。</font></h3> <h3>  感谢张老师的精彩分享:读国学经典改变自己,改变学生,改变家庭关系,改变人际关系等等,等等,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使我们的心灵再次受到洗礼……</h3> <h3><font color="#39b54a"><b>贵州紫云焦忠飞老师学的认真,感悟至深:</b></font></h3><div><h3><font color="#167efb"> 听张老师分享国学经典的体会和收获(笔记):</font></h3><h3><font color="#167efb">1、圣贤的含义,贤人;心怀天下,心怀百姓;向圣贤学习;圣贤:论语,诗经,孝敬,中庸,大学,道德经,周易等;</font></h3><h3><font color="#167efb">2、收获一颗清净的心,也不在那么生气了;</font></h3><h3><font color="#167efb">3、跟着老师听课,做义工,越读越觉得自己无知,越读越觉得自己糊涂;要读的东西太多了;</font></h3><h3><font color="#167efb">4、如果不接触国学经典,不知道【怨努劳累烦】,学生跟着读、背;背唐诗宋词,语文素养;读书,读的遍多了,就能背下来了;学生不仅是读课文,而且还读背文言文,语文素养非常高;学习成绩提高了,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习能力也提高了。</font></h3><h3><font color="#167efb">5、张老师分享怎么带孩子读书:老师7点半准时到校,至少读上20分钟(平时);家庭作业,二年级读《弟子规》,每天晚上读八句,24字。每天晚上,老师带着读一遍。晚上读,白天行,晚上反省;把读的东西,和生活中的联系到一起,让学生认为自己读的书有用(举例:写字);读着读着就会背了。孩子在群里坚持读书;</font></h3><h3><font color="#167efb">6、有些书一开始读不懂,后来越来越清晰;不是说读不懂,是压根没有读;读白话文,是读不出这些味道;要读经典;</font></h3><h3><font color="#167efb">7、读书要选择能量高的书;有高度价值,直探人性本源;读上一本经典,胜似一百本白话文;国学经典才是金字塔间的东西;不要让祖先传下来的东西断层了;</font></h3><h3><font color="#167efb">8、读国学,教会我们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痛苦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找的,是自己的欲望,情感造成的;要让自己的心减除欲望,必须多读书!重要的修养自己,而不是外求;</font></h3></div> <h1></h1><h3><b>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b></h3><h3><b>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