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照片是时间与空间的切片。“生命不是关于一些意味深长的细节,被一道闪光照亮,永远地凝固。照片却是。”苏珊•桑塔格如是说。</p>  <p>        这是镜像的力量。打开这本老相册,就翻开了半个世纪的凤阳史。60年代“备战备荒为人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70年代老英雄陈学孟,小岗村“大包干”一声惊雷;80年代改革春风吹大地,种粮大户,致富能手;90年代抗洪救灾,兴修水利,十万民工战濠河;中都城、明皇陵的风雨沧桑;新时代“凤起长歌”,凤阳旧貌换新颜……一张张,一帧帧,在没有刻意修饰的镜头里,历史不仅是一场场重要会议、一个个伟大工程,也是普通百姓的柴米油盐和悲欢离合,是濠河工地上一个个汗流浃背的身影,是走街串巷的卖货郎的拨浪鼓,是鼓楼广场花鼓姑娘的笑脸……当过去的一切渐次褪色为黑白的记忆,这些静谧的浮光和掠影,就会带你穿越时光,回到岁月现场。</p>  <p>        拿到这本《半个世纪的画卷》,掂量着它的分量很重很重。成书过程中,一直被两位老人深深地感动着。刘国安和孙凤城,夫妻二人,伉俪情深,都已古稀之年,为这本相册,不辞辛苦,从深圳到凤阳,数次奔波辗转。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刚做完化疗手术的刘国安先生,拖着虚弱的身体从海量胶卷中找出拍摄于七八十年代的小岗村照片,无偿提供给各个媒体,让记者们无比感动,海内外媒体及时将四十年小岗的历程和变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刘国安先生从事摄影近六十年,踏遍凤阳山山水水,用真诚真实的镜头记录了凤阳小岗村、凤阳花鼓、明中都等数十年来凤阳每一个重要时段的重大事件和凤阳城乡发展变化。孙凤城是凤阳花鼓的国家级传承人,用一生的时间研习、传承凤阳花鼓,将花鼓传唱到世界各地。她与老伴相敬相依,既为老伴提供了精彩生动的一手摄影素材,又积极鼓励支持老伴在摄影艺术道路上不懈求索。</p>  <p>       今天,这本饱含着两位老人对祖国对凤阳无限深情的相册终于付梓,刘国安先生得以将大半生采访创作的精华奉献给读者,我们感到无比欣慰,并表示诚挚的祝贺。还要感谢的是,晁忠祥、晁艺璇父女,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无数个昼夜的不眠不休,从几大箱胶卷中选出照片,冲洗,扫描,将污损发霉处一点点修复……《半个世纪的画卷》出版过程中,凤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委书记徐广友亲自审阅并为相册作序,安徽画报社与凤阳县委宣传部、县文联等单位精心谋划,反复打磨,严谨细致地编审校……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相册出版的单位和个人,你们的付出让这本老相册既有历史的厚重,也更具情感的温度。</p>  <p>        一张照片就是一段活的历史,一张照片就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碰撞。翻阅半个世纪的凤阳故事,斑驳的色彩里深情绵蓄,多维的视角中记忆再现。在这里,回溯时光;在这里,感受今昔变化;在这里,我们聆听历史深处的声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