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

戴 骏

<p>溪的美,鱼知道,那流泪倾诉的依赖难分离;</p><p>风的柔,山知道,那留在千年的故事难忘记。</p> <p>我们知道,李白一生结交的诗人、朋友有很多,既有与他年龄相仿的,也有与他年龄相差悬殊的。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而孟浩然则比李白大十二岁。</p><p>孟浩然,生于武后永昌元年(公元689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王维齐名,后世称为“王孟”。他最有名的诗句无过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不过,像孟浩然这样一个淡泊名利、吟啸山水的隐士,怎么会与生性狂傲、一心追求功名的李白成为好朋友呢?那就还得从那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起吧。</p> <p>《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p><p>——唐 李白</p><p>故人西辞黄鹤楼,</p><p>烟花三月下扬州; </p><p>孤帆远影碧空尽,</p><p>惟见长江天际流。</p> <p>这是一首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其中渗透的不是离别的伤感,也不是对友人即将离去的担忧,而是盛世繁华中一次意犹未尽的告别。在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人生的境界似乎也舒展开来。</p><p>当时,二十八岁的李白与四十岁的孟浩然在江夏(今湖北武昌)相会,还没来得及怎么叙旧,又即将离别。他们离别在烟花三月,春色盎然,而扬州又是多么繁华富足的盛唐都市啊!既然如此,又为什么要悲伤呢?这是幸福的离别、快乐的离别。</p><p>黄鹤楼历来都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怀的佳处,黄鹤楼的离别自然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扬州,一个新的欣喜、新的希望、新的生活。黄鹤楼本来就已经足够浪漫了,谁又知道烟花迷漫、美女翩翩的扬州会是怎样的景色呢?</p> <p>李白将孟浩然送上船,目送帆船渐渐远去,不知过了多久,他仍然站在那里极目远眺。忽然间,才意识到那一叶扁舟早已消失在江天交汇之处,眼前只有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向着天际流去。这江水蕴含着的是诗人澎拜的心情,也是诗人追随友人的感情。</p> <p>一直以来,李白非常欣赏孟浩然那潇洒的风度和超凡的文学才华,欣赏他不染世俗、犹如青松、白云一般的飘逸风采。在李白看来,孟浩然如同一座不可仰望的高山,自己只有恭敬地揖拜他那高洁的品质。李白的个性本来极为狂傲,他又为什么会对孟浩然如此景仰呢?这里有几个小小的典故,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下孟浩然的“风流天下闻”。</p> <p>当时的襄州刺史韩朝宗喜欢推荐贤才,许多文人都愿意结识他,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推荐以获得政治机遇,那时的韩朝宗也非常欣赏孟浩然的才华。</p><p>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他与孟浩然相约同赴京师,准备寻机向朝廷推荐孟浩然。不想孟浩然那天正与另一老友饮酒畅谈,朋友提醒他:“君与韩公有期”。不料孟浩然竟然呵斥朋友:“业已饮,遑恤他”!喝酒正酣,哪里还顾得上什么约会?他最终没有如约与韩朝宗同赴京师。“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一次宝贵的政治机遇就这样淹没在美酒当中,而孟浩然居然也不后悔。</p> <p>这些个性鲜明的故事也许与真实的历史颇有出入,却准确地表现出孟浩然“风流天下闻”的一面,那就是,“才华横溢、诗文卓著、好尚气节、耿介直言、率性而为、个性洒脱”。</p><p>也许,正是孟浩然这种自由自在、任性而为、率性而动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深深吸引着李白,而这也是李白最为向往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这种人生态度,也是盛唐文人追慕的一种个性和性格。</p><p>所以,李白跟孟浩然之所以能够成为忘年之交,李白之所以无比仰慕孟浩然,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方式、精神追求、思想个性有许多共通之处,他们两个人都是盛唐时代广大士人追求自由人格、自由精神的典型的象征。</p>